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待最近很多自称生活国外的帖子说国外疫情看起来很严重,但是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第2页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啊,活着的可不都没事么。要是能采访一下死人,哦不对,死者情绪也非常稳定。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说国外,就说浙江。

两年前武汉爆发时,浙江如临大敌,结果呢,到现在大家还是不确定,我们和当初武汉防的是一个病。从九月开始,杭州陆续一直有确认。但总体来说,症状都没雨天排四五个小时做核酸冻感冒的症状严重。


user avatar   xiam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一个人轻描淡写的说问题不大,不用太关心,那这是文化传统了。

但如果有人企图用这种话代表所有华人没受影响,乃至于疫情下的外国居民受冲击不大,那这种人其实挺缺德的。

说个真人真事吧,就在20年疫情爆发没几个月的时候,我就知道悉尼有老乡因为新冠感染而去世了。

那位老乡住的地方是绝大多数留学生看不上的梅里兰兹区,位于西悉尼,这个地方离悉尼市中心比较远,尤其是没车的人坐轨道交通通勤。按我理解,属于是传统意义上穷苦的印度、中东移民住的地方,他干的工作听说也比较落魄,是在华人餐馆打工。

我知道对很多多数高高在上的程序员华人来说这种老福建、广东移民是比白皮、印度人更拒之不得的存在,巴不得划清界限,但是他们也是人,实际上也是海外华人的一部分。

程序员是人,老移民也是人啊。


user avatar   li-de-she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复典型评论:


“自己没事就认为别人也没事”

我原文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有说要大家都躺平?你们思维这么发散?

我打了两针疫苗,平时按照防疫指引做,这叫躺平?


“你这是幸存者偏差”

没错,死人的确是不会说话的,可是活下来的人有点多,占染病总数百分之九十九还多;所以哪一个才叫偏差?


“我不管数字,得了病就是百分百/死了就是百分百”

这种评论我觉得最搞笑,因为首先这是句正确的废话,其次这毫无疑问的直接否定了统计学和概率的存在价值,以后不用做任何评估直接看每个个案的结果就是了,要么你百分百生存要么你百分百死亡,如果你认为这种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事后诸葛亮式看图说话比统计数据更有意义那我只能对你的学识水平五体投地;三来统计学和概率的作用是用来预估未来帮助决策,这些人却直接只盯着部分样本(还是极少数的样本),真正的在管中窥豹。

我没否定美国死去的那九十万人,但他们却无视痊愈和活下来的几千万人,如果说我看问题偏颇,那他们就是偏颇到外太空了。



——————以下为原文—————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因为事实就是事实,不管你怎么看待。事实就是这波疫情传染力的确强悍,不管打针不打针都照样传染了,但同时杀伤力也的确没比感冒强了多少。

我去年已经打完了两针疫苗,上个礼拜感染了新冠,具体的经过就是第一天发烧,睡了12+小时,第二天睡了10多个小时,这两天大量出汗发烧退了很多,第三天开始到现在就没有那么嗜睡正常作息了,症状先是喉咙痛,发烧,烧退了会有咳嗽和痰,特别的一个症状是早上起床喉咙很痛但喝过水以后白天都不明显,然后有点鼻塞的感觉但又清理不出来鼻涕,接着失去了嗅觉三天左右现在好了。而腹泻、失去味觉、胸闷呼吸困难、阳wei 缩阳之类的症状没有。外网上一大堆人分享的感染经历和我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用药方面,就是普通的退烧药泰诺,外加一些维生素泡腾片和有催眠效果的感冒药,没吃连花清瘟因为我没买到。难以置信的说,前些年的我感染的流感或者平时普通感冒感觉比这还更难受而且症状还持续的久一些。

我所在的美国华盛顿州还算是应对疫情比较认真的,大街上的人九成以上都戴口罩,大家都打疫苗,然后科技公司都居家工作,疫情开始时疫苗还没出来的时候我们也居家工作,零售餐饮快递都戴口罩就是了。感觉除了旅游相关的那些行业比如航空和酒店萧条一点外其他行业都没怎么影响,平时饭店商场照样人山人海,过去这两年我们家几乎每个周末都外出玩和吃,防疫措施就是戴口罩+勤洗手,然后一直都没事,也就最近这个omicron传染力太强了才最终中招。

生活上对我最大的影响有几点,一是在家工作了一年多,二是现在不敢坐飞机去旅游,但我认识的朋友不少依然四处浪比如飞去夏威夷度假;三是太久没回国和亲友分离太久,四是每年很多节日大party都取消了,除此以外日常生活的确没啥影响,商品依然足够,物价有涨但没那么夸张现在回落了点。


美国抗疫拉胯弄的全国江山一片红,是事实;我自己得了但两三天就好了,也是事实;美国感染了好几千万人,动辄一天新增百万好几百万,结果两年了积累下来死了90万,而且统计方式是计算死者有没有新冠病毒而不是算死于新冠病毒(比如一个人心脏病死了但他是阳性,那也算入90万里面),死亡率不知百分之零点几,这也是事实。


user avatar   li-rong-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武汉形容成“人间地狱”的是他们。

让我们“等美援”的是他们。

国外刚出现病例,说35艘医疗船的是他们。

自愈了一个,说瑞德西韦就是“人民的希望”的也是他们。

现在死了上百万人,说岁月静好的人也是他们。

他们永远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只要我没死,新冠就是感冒。

赢!


user avatar   wen-ming-c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去火车上问大家都买到过年回家的票没有,得到的结果当然是都买到了。



更:

前两天有一位神友在评论区问得新冠死了的人没有亲戚朋友吗?字里行间仿佛在说"你得新冠死了你的亲戚朋友会在互联网为你发声,但是现在没有人在互联网上为他们发声,就说明没有人得新冠死"。这种通过逆否命题证明原命题的逻辑固然对,但是前提错了:

你在美国得新冠死了,你的朋友们没那个工夫在网上替你发声,他们只会争夺你的财产和老婆。


user avatar   han-qing-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有疫苗的加持后,年轻人真的很少重症。

但这个世界不止由年轻人组成,年轻人不能代表所有人

不吵架,就说在海外生活的真实体验

恳请大家多听听不同的意见,那些说国外疫情无所谓的帖子真的只是一方面的信息。

要怎么定义新冠对生活的影响?在国外的人真的都不在乎新冠吗?


1、先说一件今天(2022年1月26日)发生的事。

目前我们学校要求线下上课的时候,老师不用戴口罩,但学生需要戴。

今天这节研讨课只有5个人,加上教授年纪比较大,他耳背,所以他说,他很欢迎我们摘下口罩上课(否则他听不清)。

然后我们全班5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摘。教授实在听不清,有同学就发言的时候摘下来,然后说完话又戴上。

我们5个人里面,3个英国人,1个(大概是)日本人,加上我一个中国人。

人员组成有一定多样性,也都是年轻学生(可能社交积极),但大家都不摘口罩。

所以新冠对生活没有影响吗?在国外的人都觉得新冠是大号流感,完全不在乎吗?那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不摘口罩?哪怕功利点,想在老师面前混个脸熟也可以摘啊。


2、再说英国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关于新冠的真实死亡率

有很多意见在质疑,目前对新冠死亡率的计算,其实弱化了新冠的真实影响

目前英国官方的统计,新冠的死亡率=在新冠首次检测出阳性的28天内死亡(died within 28 days of their first positive test for COVID-19)。

这个统计方式的不足,很好理解。一个是28天,一个是首次检测。

那么问题来了,28天之后死亡的,就不算死于新冠了

那有没有感染新冠28天之后死亡的呢?当然有。

那些长期新冠感染者(long covid),又怎么算呢?一个首次,把这部分人也排除出去了。

英国媒体自己都吵得很凶,"died from COVID-19"和"died of COVID-19"这两个概念,一个是官方概念的“死于新冠”,另一个是“因新冠而死”。

可以想见,其实有很多人都并不是直接因新冠而死的,他们可能死于新冠引起的其它疾病,或者是新冠让他们本身的基础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突然恶化,导致死亡,这部分人也没有被算到新冠的死亡数据里。

因此,且不论后遗症之类的,只看死亡的话,新冠的影响也是被低估了


3、从“救护车”问题看疫情对英国的影响

以上说的是数据层面的,现在谈谈实际的社会问题。

说来也巧,昨天正好听了BBC的一个节目,讲述了疫情下英国绝望的急诊患者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医疗资源是有限的,疫情期间英国医院严重人手不足,连救护车都不够用,很多人拨打急救电话,但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看着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而无能为力。

节目里呈现了一些急救电话的录音,语无伦次的表达,惊慌失措的尖叫,病人的喘息与呼喊,听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但是拨打急救电话的人,只能得到无奈的回复,我们没有救护车了,你们要等的话,要等好几个小时,如果你们有车,建议你们自己开车过来。

人人都有车,能开车吗?当然不。

心脏病突发之类的情况,能等好几个小时吗?当然不。

于是眼睁睁看着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是怎样的体会呢?

如果不是疫情的话,这些人本来还有一线生机,这些家庭也还有继续团聚的机会。

所以,疫情对生活没有影响?

恐怕是刀子没有割在自己身上


截止2022年1月26日,英国有十五万四千七百零二人死于新冠。

这15余万人,可都曾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们的背后,是15万个家庭,关系了上百万的人口。

而英国2020年的总人口,也不过六千多万。

而这,还只是官方统计的、非常有局限性的“新冠死亡人口”,而已。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说国外疫情,都没什么影响呢?

因为人总是要活下去的。

别说新冠了,就是地球要爆炸了,人也会想办法活下去,然后找到维持生活的方法。

每个国家国情不同,面对疫情,能选择的路线也是不一样的。

欧美一些国家选择了疫苗+与病毒共存的策略,疫情防控措施相对比较宽松,但这不代表对生活就没有影响了。

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大型商场是要求必须戴口罩的,学校至今仍有部分网课,很多零售店的收银台都加装了透明防护隔板,超市显著扩容了自助收银区,之前封锁政策严格的时候,很多人群聚集的场所都不开放,而英国首相因为疫情封锁期间违规开派对,目前正面临着引咎辞职的压力。

这能叫对生活没有影响吗?

如果新冠只是小病,大家的生活方式能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吗?


至于“大号流感”,这种言论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有哪种流感,要这么多人一针接一针的打疫苗?

现在的轻症,有多少是要归功于疫苗注射的?

如果没有疫苗,重症和死亡率会是怎样的?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果论因,在疫苗的加持下,新冠的死亡率降低了,就直接叫嚣新冠等于大号流感。


我们国家有14亿+人,截止2022年1月26日,因新冠累计死亡人数是5700

英国有6千万+人口,截止2022年1月26日,因新冠累计死亡人数是15万4千7百零二

中国与英国选择了不同的防疫线路,付出了各自要付出的,而以上,是我们人民对人民交出的答卷。

广大的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基层工作者,在防疫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广大人民群众,在配合防疫的过程中,作出了西方个人主义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伟大无私的个人牺牲。

现在有言论要抹杀我们的努力与成果?有言论要鼓吹新冠只是“大号流感”?

我不同意,不仅不同意,我还相当反对呢。


最后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预祝虎年春节快乐:)


参考:

  1. coronavirus.data.gov.uk
  2. Population estimates
  3. What has happened to non-COVID mortality during the pandemic?
  4. COVID-19 Daily Deaths


有不妥、疏漏和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但拿个人体会来驳斥我的,还是省省吧,麻烦请先驳斥一下那死亡数据里的15万4千7百零二人。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从到了美国,人生态度就变得平和了,也不怨天尤人了,也不喊着我是纳税人政府要如何服务我了,遇到事也不觉得是体制问题了,有病也学会在家默默硬抗生死有命不上网哭天抢地了,也接受有事靠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了……美国体制优势太大了


user avatar   wwwt58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我说,现在打某些人的脸很容易,把合订本放出来就行了。真没必要跟他们辩经。





我自己比较懒,就搜了些热度最高的材料。其实这些公知美分二鬼子和他们的主子在2020年初制造的黑中国的材料铺天盖地,现在随便整理收集一下就是绝好的打脸共存派的材料。

只是很可惜现在很多时候似乎大家都陷入和共存派辩经的战斗中不能自拔,甚至很多时候还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对手的节奏之中,搞得现在在舆论战场上反而有点被动的样子。

而且经过这一年的观察,我个人感觉,大多数中国本土环境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的辩经能力是真的不行,不管对西方还是对长期在西方文化中浸染的港台轮子都是弱势一方。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对方明明说的没有道理,甚至很荒唐,但是就是想不出怎么反驳对方,被气得干瞪眼?对了,这就是你辩经能力不行的表现。

辩经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强项,总是辩着辩着就被人带节奏带偏了,明明有理也还是说不过对方。

中国的文化还是讲究踏实苦干,对夸夸其谈,满口长篇大论的人一向是比较反感的。这固然使得中国得以在近代迅速崛起,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我们在舆论阵地的争夺这方面有了先天缺陷。因为抢占舆论阵地真的就需要会夸夸其谈的人。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这些人再培养辩经能力是真的来不及了,只能从我们的下一代开始了。现在只能想想别的办法,而恰好两年前西方和西方的忠犬们自己说的这些话就是反击他们最好的材料。

真的,跟共存派,真的不要再专注于辩经了,辩经不是个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这些2年前的黑材料全都拿出来呼他们脸上。


user avatar   tang-lin-81-22-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来举个十分熟悉的真实的发生在国内的例子。

这个表情包熟悉吗?就在武汉封城前夕流行在互联网上的。紧接着就是武汉封城。

当时武汉情况有多么严峻,现在我们一清二楚。那么,为什么这个表情包还会广为流传?

因为即使疫情严重到那个地步,绝大多数当地人,也无法直观感知到疫情状况,他们眼中这场疫情真的是“电视上的疫情”,生活一切如常。这才是最正常的现象。

再说国外,虽然奥米克戎传播很强,但一个多月下来数据显示确实毒性弱了很多,应对经验也远比当时武汉丰富,还有疫苗加持。怎么会很恐慌呢?更多人要么是被两年整麻木了,要么是发现周围大多数人得就得了好像也就普通感冒。绝大多数人不会去每天守在医院里,也不认识什么外国医护,那疫情当然影响不大。

至于对工作的影响?能看到中文互联网发声比较多的人就那么几种:

1欧美国家留学生,反正不工作,网课上课都差不多,影响就是容易突然变网课,还省事呢。就算中招年轻力壮一般没啥大问题。

2北美程序员,本来就一直远程办公,影响不大,就那样了。不是还有几个人那啥那啥那啥吗。

3驻外中资项目,影响是挺大,一感染一片常事。但较大的中资机构相对比较重视,治疗条件也还好,那么无非项目暂停嘛。打工人问题不大。

人就是这样的,没直观感觉就不会觉得有多大影响。

不是他们50万,也不是什么装,是确实如此。

但这不代表宏观上的数字对社会没有影响,不代表微观上没有很多惨剧,更不代表中国应该现在彻底放开。

“再小的问题乘以十四亿都是大问题”。




                 

相关话题

  外国人用筷子为什么那么难? 
  为什么在国外疫情很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选择出国留学? 
  为什么外国人更喜欢用 Email 邮件沟通? 
  生活在中国人极少的外国小城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美国开车和中国国内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中国有哪些区别于国外的主流价值观或传统价值观? 
  外国女生对于结婚会要求男方买车买房吗?如果租房的话会有不安全感嘛? 
  如何让老师帮你写推荐信? 
  出国留学的流程? 
  适合留学生的菜谱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自己仍身处基辅,目前当地情况是怎样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拜登将派前官员代表团突访台湾,专家评「临时组队,想安抚恐慌情绪」?美方此举释放了哪些信号?





© 2024-09-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