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涵和梓涵刚进教室,一不小心撞倒了紫涵和子晗,子轩和紫萱吓得后退了几步,梓轩和梓萱赶紧跑过来扶住了紫涵和子晗。这时候,可昕和可馨吵起来了,浩宇、皓宇和昊宇赶紧过来劝架,结果又撞上了若曦、若熙和若溪。晨曦和陈曦赶紧让浩然找欣怡和心怡,欣怡和心怡也没有办法,就让雨涵和语涵去通知班主任。
N年后,长大了的宝宝们,会问自己名字的寓意。
他们的父母肯定会这样说:
晋江爆款文!
我们身边梓萱、宇泽、子涵、子轩、雨萱
大概就是
来自这一代普通父母的文学修养。就和上一代的“花”、“春”、“妹”差不多。
假如梁山108将的父母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那么好汉们的名字会变成这样:
宋江,改叫宋梓江
吴用,改叫吴梓用
林冲,改叫林梓冲
秦明,改叫秦梓明
武松,改叫武梓松
李逵,改叫李梓逵
高俅,改叫高梓俅
如果曹雪芹被现代人穿越了,那么他笔下红楼梦人物的名字会变成这样:
贾宝玉,需得改叫贾梓玉
林黛玉,需得改叫林梓玉
薛宝钗,需得改叫薛梓钗
贾探春,需得改叫贾梓春
史湘云,需得改叫史梓云
王熙凤,需得改叫王梓凤
秦可卿,需得改叫秦梓卿
如果《西游记》也不能幸免,那么人物名字就会变成这样:
孙悟空,改叫孙梓空
猪八戒,改叫猪梓戒
沙悟净,改叫沙梓净
唐僧,改叫唐梓僧
是人们起名过分关注文字的五行属性以及单字的优美性造成的。
某个字的五行属性其实是划分不一的,但是由于人们不耐烦的个性,划分就趋于简单,以为只有偏旁是什么的才算什么属性的字。如“泽”是水属性中最常用的字,“梓”是木属性中最常用的字,“宇”是土属性中最常用的字。
类似的还有“涵”“沐”“汐”“芮”等。
由于八字五行偏盛和缺失会影响到未来命运的说法,人们给孩子起名时,宁可信其有,在这一点上执迷的人超过半数。还由于很多术士的水平非常庸鄙,知道生化克制,又只知道这点东西,选字就只敢用明显带有偏旁部首的字。因此,草木(木字旁)、雨泽(三点水)、金银(金字旁或者索性三个金叠在一起)、宇安(土属性宝盖头)、煜彤(火属性火字旁)有关的字,就成了新生代名字的主流。
民众名字的模式,象征着时代的发展进程。
六七十年代孩子多,村里的人不管你叫啥,一律以老大的名字叫。
比方说老大叫王瑞恩,老二叫王瑞福,老三叫王瑞安,老四叫王瑞新。
太麻烦了,就叫大恩,二恩,三恩,四恩。
好点的就叫大恩、二福、三安、四新。
堪比《乔家的儿女》里头的一成、二强、三丽、四美。
这种命名方式,和先秦时代的“伯(孟)仲叔季”有一拼。
伯夷就是一诚。
仲虺就是二龙。
叔齐就是三达。
也有把排行放后边的,如费仲就是费老二。
到汉代,人们崇尚黄老思想,名字中很多都有“千秋”“延年”“长寿”。尚武,则有“广”“勇”“猛”“强”“霸”。尊古,则有“尧”“舜”“禹”。
其实,新生代名字中的“子”,也是尊古思想的延续。
唐代名多“彦”,也多单字带王字旁(玉)的字,这两个字,都是“君子”“美士”的意思,其实就相当于八九十年代人名中的“俊”“帅”等字。
南宋以后,特别是从洪武和永乐大移民后的明初开始,人丁日渐繁盛,人们就以字辈排行,这是非常鲜明的特点。
如某地王氏字辈为“文、运、人、才、盛”,那么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知道,在这个村落中:
王文暄是王运来的父辈,是王人谓的祖辈。
王盛宏、王盛容是兄弟,但不知道究竟是亲兄弟还是叔伯兄弟,或者从兄弟,但看他们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偏旁,远不了。
姓氏+字辈+名。
这是明清以来,一直到2000年左右,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甚至部分城镇常见的起名方式。
到新世纪(城市要更早),这种命名方式逐渐消失,至今日,很少有人理会字辈了。
这代表着中国传统农耕时代宗族社会的逐渐瓦解,趋近消失。
城镇人口本身没有生活在宗族氛围中,但起名也有一定的特点。
在上世纪建国至于五六七十年代,人们爱国、拥军,城镇人口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建国”“爱红”“军”“爱国”这样的名字。可是从八九十年代开始,人们起名开始混乱。
这种混乱是由公转私的象征,从“天下为公”的氛围,转向“成就自己”的情绪。
到近几年,“以名改命”思想的兴盛,几乎成为主流。
这是传统价值幻灭后,失去精神支柱的国人,外求心安的一种方式。
人是必定要求心安的。
内求不得,就以外象内,意欲因名而诸事顺遂,得五行周流,庇护身心,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吧。
于是,这样既迷信,又新颖的造名方式就出现了。
这种命名方式,大略会再持续多年,直至人们又开始相信些别的什么东西,新的时代里,就会有新的命名方式了。
七八十年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布置告别厅时,心里肯定会骂道这些是啥破字,字牌找起来累死老子了。
就是一群没文化的家长为了附庸风雅、强行装文化人而已。
你看这起的名,看着好像挺有“诗意”,实际上有什么文化可言呢?大部分甚至基本上可以用狗屁不通四个字来形容了。
梓,指梓树。过去的时候很多地方的人房前屋后会种植桑树和梓树。古人将其合称“桑梓”,以此来代指自己的故乡,用现在的话讲,叫做老家。(PS:评论区有人提到,“梓”还有棺材的意思,各位家长起名的时候自己看)
你给小孩起名用“梓”什么意思?你是想你老家了?想回老家?还是想起你老家农村的父母了?依我看都不是吧?
还什么“梓萱”,你自己读一读,是不是狗屁不通?
古人起名大多数有两个习惯,要么用字辈,要么就是要有固定的来源。
用字辈是为了分清辈分,用来分清姓氏谱系分支,这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一中重要习惯。比如“刘国安”“刘国栋”,里面这个国指的就是国字辈。所有在这一辈的男丁,凡三字名者中间均为国。
所谓固定的来源,指的就是名字要有来源。比如孟浩然的浩然,意为浩然正气,出自《孟子》。
比如周星驰的“星驰”,出自《滕王阁序》:“神州雾列,俊采星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比如教员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出自《论语》:“君子讷于言尔敏于行”。
再有个特殊情况,就是时代性。
比如建国初期出生的那一批人,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比如建国、建军、援朝等等等等。这些虽然看似俗套,但饱含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所以也不算偏颇。
但是现在人起名,我真是读不懂。
我写几个关于起名的想法吧。
第一,要读起来顺口,不能拗口、难读。比如同样一个王姓,一个王晓明,一个王霄命。你读一读第二个名字拗口不拗口?难听不难听?
第二个是要有美好的寓意。比如李如月,明明如月。李援朝,抗美援朝。张卫国,保家卫国。名字不见得有多少特色,但起码不拗口,而且寓意是良好的。
你如果叫个王梓萱,你听听这什么名?什么人才叫这种名?
说明这一代孩子的父母
是有多喜欢看电视剧
这批网红名字的诞生,多半是网络起名软件大行其道的结果,另一半则要归功于这些年盛行的各类网络小说以及电视剧。
全民文化水平与日攀升,新晋为父母的90后00后们,起名时不再满足于吉祥红火的寓意,更有了对“诗意”的追求。
但起一个所谓有内涵有书卷气的名字并没有那么容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不是人人都能背得了,于是大家都纷纷求助于网络起名软件,往往只需要花上十来二十元钱,就能得到一大批看上去还不错的名字,比如:
“茗泽”是香茗之气泽,“浩宇”是浩瀚之宇宙,“浩然”是江河之磅礴,这些名字单拎出来,的确可以称得上“文雅”“诗意”“大气”。
但永远不能相信网商们所谓的“私人订制”,他们提供名字的查重率之高,甚至让人怀疑数据库都是全网共用的,或者,他们是在一批备选字中,随机排列组合,得到不同的名字:
家长们也不傻,拿到名字之后也担心重名问题,于是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翻开字典,做起了同音字替换——
“子轩”重名率太高?那就换成“梓萱”“梓宣”“梓萱”;
楼下就有两个“浩然”?那就改成“皓然”“灏然”“昊然”;
“若曦”和电视剧女主重名?那就“若溪”“若熙”“若汐”。
(以上这些名字就字面意义来说都不错,只是举个较为普遍的例子,无意冒犯。且“梓”字并非像大家说的那样有“棺材”的含义,它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故里”,只有在“梓器”这个词里才表示棺材。)
这种替换很容易造出一个“四不像”的名字,当然有可能误打误撞凑得不错,但大多情况只是两个没有关联的字之间的生硬组合。
另一边,当年那批追青春文学追网络小说的青少年们已经到了成家生孩子的年纪,谁曾经没有幻想过自己是落难公主,民间遗珠,抑或是经脉未开、机遇未到的侠客。
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大多好听,这种唯美风格早就烙在了90后00后的心里,于是他们在给孩子起名时,往往会带有男主、女主“情结”——沫、熙、曦、泽、汐、宸、梓,相信资深网文读者能背出一串带有这些字的小说主角名。
那么就当下而言,为了避免重名,与其追求字面上的“唯美”和“诗意”,让每个新生儿成为“宇泽”“诗涵”,不如在名字里寄托父母最朴素且真挚的祝福,这样,就算自家孩子成不了小说男女主,但至少在自己的生活里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