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香港禁止新冠患者康复前离开隔离点,被CNN称为「剥夺自由、恐怖极权」,如何看待这种言论? 第2页

        

user avatar   nyu-ng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上有句名言,先问是不是。

这类问题能不能先附上报道原文呢?

不懂英语也没事,点进去再点网页翻译就可以看中文了,你会发现并没有什么恐怖极权字眼,内容也与题目描述有出入。


user avatar   chai-jian-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CNN人称小环球时报


user avatar   ge-luo-si-te-gong-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明美国人疯起来连自己都咬,看似攀咬香港,实则是无差别攻击。

隔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让一个核酸阳性的人堂而皇之出现在公众场合,这无疑是在纵容病毒的扩散,美国人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

那为什么还要抹黑香港的隔离政策呢?

1、他们不想活了

活又不想活,死又不敢死,所以只能期待着哪天碰见一个新冠阳性的人送自己一程。

可奈何中国防疫政策太好,大街上连一个普通感冒的人都看不见,于是只好写篇文章试试水,万一政府就把阳性患者放出来了呢?

到时候自己立刻去采访当事人,期间上下其手,把鼻子贴在对方身上疯狂吸气,伴随着舌头的舔来舔去,也许当天就重症不治了呢!

2、他们在维护国家的荣誉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暂居世界第一,这个“暂”真的有点侮辱人,难道就不能是“稳居第一”嘛!

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这两位CNN的记者指桑骂槐,借鸡下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势要给自己的祖国来一波助攻,夯实这个世界第一的名次,背后的原因不仅能暖心,还能烫脚。

所以不要耽误这两位记者做大事,不管是他们不想活了,还是他们不想让美国人活了,都是他们内部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纸钱文化给他们普及一下,也算是一种文化输出了。


user avatar   long-yu-4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去研究东方的历史文化。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来对别人家的事情指手画脚。

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的措施,因为不符西方的理念;那就是不对。

比如民主,谁TM规定民主必须是西方式的?通辽宇宙里的独裁者、伊朗的霍梅尼、伊拉克的萨达姆哪个不是被美国扶起来的?


user avatar   xiao-xiao-er-yi-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有人中文阅读理解能力问题,就拿出证据吧,下面这几个字,就是环球的报道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说的是CNN,西方媒体整体,还是说那篇文章?


他们甚至还称这种为了保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防止医疗资源因疫情扩散而被严重挤占的措施,是在“剥夺自由”,是中国等“恐怖极权国家”才干得出来的事。

更有反对限制性防疫措施和隔离措施的人,还找来了一些从中国“逃”出来的人,让这些人去进一步渲染西方国家采取的这种措施有多么的“可怕”、多么的“中国”。

。。。。。。。。。。。。。。

应该说,一些人的英文水平不错,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太低了,英文的意思都懂,宣传的也不错,对中文就是看不懂,各种挑剔了,环球说的是CNN,那两个记者和那篇文章,只是例子,说的是CNN的整体宣传调子,而不是只是那一篇文章,那些人各种说这篇文章没有环球提到的一些内容,那是他们看不懂中文,有意无意就不说了,那些内容是CNN说的,环球说的是CNN,而不只是是那篇文章,懂英文是不错,不过,如果还是中国人的话,也应该懂一点中文。

。。。。。。。。。。。。。

所以,我倒是不反对外国媒体进入中国,大家多看看他们的报道就会了解他们了,他们说什么,基本上和事实关系不大,或者说太急于求成,所以总是谎话连篇了


user avatar   yufei-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波啊,这波是原文跟翻译配合得不是很好。

希望cnn能尽快根据译文修改原文。



user avatar   alicedia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这个问题让我顺便完成了每日的英语阅读。

如果看问题描述,CNN去香港的记者,隔离治疗,那原文就应该是这个:

原文不难,过了四六级的应该都能看个七七八八,顺带还能帮助备战英语考试的哥们每天多看看文章。

通篇文章看完了,确实有记者去了香港,然后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On arrival in Hong Kong, Chan took a mandatory Covid-19 test and waited hours at the airport. His result was determined "preliminary positive,"
抵达香港后,Chan接受了强制核酸检测,并在机场等待了数小时。诊断结果初步判断为阳性。

然后很自然地他就被带去隔离了。

当然如果你要说原文的cordoned-off area with a makeshift bed,或者是government camp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Chan的原话是:

"I'd say probably early or mid-afternoon were the hardest time of the day," he said. "In the morning, you check your emails or social media. But by the time lunch rocks around, that's when you go, 'I don't really know what I'm going to do.'"
或许早上与下午时分是一天中最艰难的时刻,在早晨,你可以看邮件和社交媒体,但当午餐前后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要干什么。

配图里还放了Chan一脸无奈很无聊的样子

确实,如果每天我关在房间里不出门,我也很无聊。

Despite the city's success in keeping Covid-19 at bay, experts say long quarantine periods often come at acost to the mental healthof those confined.
尽管城市在防治新冠上取得了成功,但长时间的隔离通常会导致心理健康的损害。

甚至原文里还提及了

Since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Hong Kong has confirmed more than 12,600 cases and 213 deaths,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figures -- far fewer than many cities of comparative size elsewhere in the world.
根据政府数据,自大流行开始以来,香港已确认超过 12,600 例病例和 213 人死亡,远远少于世界其他许多具有相对规模的城市。

文章我是翻来覆去看,英文看完了看翻译,再看英文,反而是Chan本人对自己很担心

"It was definitely a bit of a shell shock," Chan said. "Having done so many tests in the week leading up to my flight, and all of them came back negative ... I didn't ever think that I'll actually test positive on arrival."
那绝对令我震惊,起飞前一周我做了那么多次检测,所有的结果都是阴性,我从未想过我抵达后的检测竟会是阳性。

至于这一部分

或许CNN的记者呆在隔离点久了会无聊,没事可做,反正文章里不仅没写什么剥夺自由,也没写什么取悦政策。

而这一部分

我文章翻来覆去看了半个小时,除了这哥们写自己落地检测阳性,被拉去隔离治疗,整天呆在隔离点无所事事之外,压根就没写什么挤占资源,恐怖极权,剥夺自由。

所以说问题描述的那部分呢,跑哪去了?

以及奉劝一下没看完就来我这跳脚,说我是50W,或者给我扣大帽子的,急了的话找我没用,多看看环球日报和观察者网就不急了。


如果生活累了,那就摸个鱼吧。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user avatar   waym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

  1. ^阿里2019年财报 https://otp.investis.com/clients/us/alibaba/SEC/sec-show.aspx?Type=html&FilingId=14266295&CIK=0001577552&Index=10000



        

相关话题

  在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英国把香港归还给中国时,是否得到了什么? 
  美国拟将原定给台湾的F-16战机,先送给波兰作为支援乌克兰的补偿,体现了什么态度? 
  申请港大金融硕士的要求。help!? 
  今年初中毕业打算出疆去上海旅游,不知道现在回来需要隔离吗? 
  住建部称「正在抓紧推进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预计会有哪些改变?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谭某一下午跑遍昆明4个区后,发现核酸阳性? 
  3 月 23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 例、无症状感染者 979 例,目前情况如何? 
  假如六一儿童节你可以给童年的自己送一份礼物,你会送什么呢? 
  如何看待推特脸书以对香港局势涉暴「假新闻」为由删除、停用近千中国内地创建账号事件? 

前一个讨论
世界历史上改变人种地位的决定性战役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英雄联盟》电竞选手 Uzi 在韩服 Rank 中与韩国玩家发生的争执?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