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冲锋号用小号而不是唢呐? 第1页

  

user avatar   liu-yu-96-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有点意思。

首先得说,唢呐声音是挺大,从这点来说不比军号差。但是唢呐本质上是靠哨片发声的,哨片这东西就比较费劲了,因为这玩意特别小特别薄,所以比较坏,也容易丢了,一旦哨片出问题,唢呐就没用了,而且战场那个环境,哨片那种东西实在是不太适合。再就是唢呐是按孔乐器,也就是说依靠控制腔体上的孔洞来控制音高,打仗的环境都很复杂,比如下大雨雨水把孔堵上了,或者泥土把孔洞堵上了,那就尴尬了。

军号就是小型自然号,这类乐器其实是靠嘴唇发音,靠嘴唇控制音高,除非号手的嘴唇坏了,否则就不存在有乐器没发声体的尴尬状态。而且适合战场的情况,因为是金属的,就比较扛摔打,进水了,把水倒出去就能用,下雨下雪都能吹的响。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有些朋友担心乐器难学易损坏、号手是技术兵种不易培养等等。

我想说你们真是想多了,部队也会与时俱进的好吧。

现在都是MP3连个外放音箱,想放哪个号放哪个号,刚入伍的新兵也能操作,毫无压力。领导兴致来了直接拿起话筒下口令,辨别号令都省了。

音箱是专门的外放音箱,声音老大了,我站在旁边耳膜都嗡嗡响,不比吹号强?


user avatar   liu-qi-han-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毛线抄手 提供的资料,我查了一下,解放军的信号小喇叭就是哨片类乐器。之前说哨片类乐器无法用于战场的回答可以不攻自破了。这结构简直和古代的笳完全一样,真没想到笳这个上千年历史的乐器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以下是原回答:

前面诸位答主不顾各国军乐发展史就拿着今天音乐会的演奏实践来分析哨片为什么不适合战场恐难成立。各国军乐都是在原有传统上发展的。在欧美传统中,军号不是为了冲锋而生的乐器,还用于集合、解散、起床、弥撒、收信、发饷等非战斗活动。而现代化军队早已不用军号进行前线指挥了,只有这些非战斗用途得到保留。在亚洲,唢呐在明清军队和诸多伊斯兰国家的军队里用了数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退出历史舞台,相距军号退出前线指挥不过几十年。唢呐之前同类的笳在汉唐宋辽的军队里用了上千年。而且人家又不是没有号角类乐器可选,可见战场上哨片类乐器并没有什么明显劣势。至于冲锋,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是击鼓为号的,唢呐号角都不用。亚洲的传统军队干不过欧洲的,那亚洲的传统军乐也就跟着消亡了,但这不代表亚洲的军乐本身有什么问题。下面就大概捋一下中国古代军乐的传承。

先秦中国的号令乐器是金与鼓。譬如《荀子·议兵》有言:“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金是一类形似单个编钟的金属打击乐器,有“铙”“钲”“镯”“铎”等不同称呼。还有大家都学过的《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是讲击鼓冲锋的。以金鼓掌军的传统在封建中国一直延续。近代京剧《穆桂英挂帅》还唱“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呢。

汉代的时候,“笳”和“角”传入我国。前面《穆桂英挂帅》中的“画角”就指画有装饰的号角。笳就类似唢呐的哨片,不插在管子上或者插在无孔的短管上直接吹。因为“哨”有传令预警之功,所以后来延伸出“哨兵”“放哨”这样的用法。唐代边塞诗中有很多关于军中笳角的描述,譬如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中有这么两句:

鳴笳疊鼓擁回軍,……
日落轅門鼓角鳴,……

笳后来被唢呐取代走向衰落,现在只见于少数北方鼓吹班子,参考下面这个回答:

汉代以后军乐虽有演化,但是“金鼓笳角”这四个部分一直没变。明清时期的“金”是锣、钹之类,虽然有时会延用古称把锣叫“钲”把钹叫“铙”。“鼓”早期是放在战车上的,后来有在马上敲的,有挂在腰上敲的,主要根据兵种变化。“笳”后来逐渐被管子(筚篥)和唢呐替换。“角”后来变成铜制的,有“喇叭”“号筒”等名字,简称"号",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来翻译欧洲同类乐器就来自这一古称。角类也会使用海螺(哱啰)。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记载有号令之法,节选与乐器相关的部分:

凡掌號笛,即是吹鎖吶,是要聚官哨隊長來分付軍中事務。
凡喇叭吹天鵝聲,是要各兵吶喊。凡喇叭吹單擺開,是要各隊即便挨隊甲疏疏擺開……
凡吹哱囉,是要各兵起身,執器械站立。
凡點步鼓,是要各兵照先樹起的旗次發兵行營,每點鼓一聲走十步。
凡擂鼓,是要各兵趨跑向前,對敵交鋒。
凡打銅鑼,是要各兵坐地休息。
凡摔鈸響,是要各收隊,

这里鎖吶(唢呐)是“笳”类,喇叭(传统长号)哱囉(海螺)是“角”类,这两类可以演奏简单的旋律,会被用于比较复杂的号令,和欧洲军号的用法类似。采用三类乐器便于通过音色区分号令,减少误传。鼓用于控制行进与冲锋。銅鑼、鈸是“金”类,用于休息收兵等。和先秦时的“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一脉相承。明代的军乐曾传入朝鲜,现在韩国的传统军乐“大吹打”沿用了戚继光记载的全部乐器:

如果是礼仪性的军乐,则会加入更多的旋律乐器,汉唐时期是加入高音排箫——时称“短箫”,有“短箫铙歌”、“箫鼓”之名。唐代以后短箫逐渐被横笛所取代。譬如明代出警图的皇家军乐仪仗队:

有些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唢呐、喇叭、笛子、锣、钹、鼓,这不是民间鼓吹么?没错,民间的鼓吹乐就源自古代军乐。汉唐时只有皇亲国戚或功臣受赏才能在婚礼和葬礼上用鼓吹。能得鼓吹下葬是会在墓志铭和人物传记里特别记录的荣耀。唐高祖为了能给女儿平阳公主的葬礼用鼓吹还要和礼官争辩一番。汉语中以"鼓吹"表示“大肆宣扬”之意即来自这一背景。宋代以后礼制渐弛,平民亦可用鼓吹,只是权贵们的鼓吹更隆重罢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鼓吹代表荣誉和军威的背景被淡忘,这一音乐传统渐渐和农村与落后划了等号。传统鼓吹班中比较严肃的军乐部分基本无人问津,只有一些消遣性的曲目尚得保留,致使鼓吹迅速蜕变成一种滑稽色彩很强的音乐形式。于是如今的古装影视作品在应当使用鼓吹的隆重场合——如皇帝与官员出巡,出征与凯旋、婚礼与丧礼等——都选择不配乐。鼓吹乐从汉唐时期的无上尊荣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颇让人唏嘘呢。

关于古代军乐流传至今的乐曲,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jiang-xiao-mao-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不用唢呐,很多人已经说过了。其实在那个通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军号是一种通讯工具。通过不同的号谱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收藏了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内页曲谱均采用五线谱,收集了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首长代号等曲谱340多首。,军队日常生活、训练、作战,基本都要靠号音指挥,从首长到新兵都必须熟记军号号谱。新兵入伍后,要进行背诵号谱的训练,什么是冲锋号?什么是集合号?什么是防空号?什么号是在叫连长……上百个号谱必须背得滚瓜烂熟。那时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几个连分散在好几个山头上。前进、后退,左拐、右行,全靠号来指挥。

当年红四团飞夺泸定桥,在路上遇见江对面同样在行军的川军部队,川军隔江用军号来问询,团长杨成武听到对方的号音,赶紧叫司号兵用前几天缴获的川军号谱来回答敌人。迷惑了川军,敌人才放松了警惕。

如果作战中要快速传递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那就要用信号喇叭。用约定的简单信号来进行通讯。例如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在夜战时通讯联络时用的信号喇叭的声音,曾让联合国军闻风丧胆。因为每当夜空中这个小喇叭吹响的时候,四面八方都会冒出凶悍的志愿军,直接给联合国军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他们管这个叫东方魔笛。


这种信号小喇叭的声音非常尖锐,穿透力极强,在战场上非常突出,非常容易在嘈杂的背景噪音中听到。

《高地战》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5841800900022272

这个片段来自于韩国电影《高地战》,开头这些凄厉的声音可不是韩国人给志愿军配的出场bgm,而是志愿军正在用这种信号喇叭发起进行冲锋的信号。东方魔笛的声音那是给韩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催命笛。魔笛一旦吹起,那就证明他们马上要完犊子了,我想韩国人永远都忘记不了他们被志愿军支配的恐惧。

这种装备直到现在也是我军的制式装备,我当年就用过。




  

相关话题

  有哪些令人万分遗憾的乐队、歌手、歌曲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如果你婚礼前一天晚上,前任给你打电话想听你唱一首歌,你会唱哪首歌? 
  有哪些让你惊艳的一个人乐队(One-Man Band)? 
  请问中东音乐和希腊音乐有什么关系? 
  如何辨别假唱与真唱? 
  有哪些可以砸琴以泄愤的钢琴曲(片段)? 
  没有基础,要去指挥,可能成功吗。? 
  对沈嘉柯这篇《李云迪不成钢琴大师,又有何不可》的看法? 
  你最喜欢的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是哪一首?理由是怎样的? 
  总谱上的这个标记是什么意思? 

前一个讨论
之前英特尔的制程一直是领先的,为什么会突然在14nm卡这么久?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德国多使用圆珠笔(油性墨圆珠笔),而国内却流行用中性笔(中性墨圆珠笔)?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