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的是不可换镜头相机,曾经不可换镜头相机占到相机市场的90%,现在已经只有一个零头了,但这跟镜头厂商关系不大
路过。
老蛙、永诺和唯卓这几个先不提,但是各种匠各种耀各种石的各种几百块的手动头,本质上就是个一本万利的活。
国产手动头的特点大家都很熟悉了,镀膜唯一的作用就是装饰,画质基本一坨,崩边逆光死是通病,对焦环上的距离基本瞎标没几个准的。
本质上就是监控头、工业头换个卡口,再换个好看点的镜筒,打上自家标就拉出来卖。
研发成本忽略不计,用料方面反正只要是金属+玻璃很多人就觉得“用料厚实”。
再加上毕竟还可以返回去贱卖给做监控的,人家那边都是成吨收这种东西……
说实话,我个人感觉至少他们还是比某书某瓣那边炒作“CCD”的奸商良心不少的。至少CCTV头的中心画质还是能看的,三百块买一个大光定至少不是完全铁废物——很多预算很极限但是又没啥动手能力的新手第一次接触这么大光圈,对提升兴趣也算有帮助。
但是这也改变不了这些厂商就是来噶韭菜的本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手里都有微单,这些人里随便买买这种无本的镜头基本就是纯赚,根本不需要多大的市场就能撑起来……而它们显然也没有进一步投入的打算,改改工艺就算过年了,要是有新一代的CCTV头或者老单反头专利过期了,那就是“史诗级更新”。
大部分厂子,纯粹是因为摄影数字化之后国内市场逆增长,想趁着机会进来分一杯羹而已。根本没你们想的那么高尚……
当然这个市场因为基数够大,也能养活一些一直扎根摄影圈基本盘的厂子活着的。
比如老蛙这种专做冷门焦段的,唯卓、永诺这种廉价AF大光圈,其实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就算他们中的某些型号镜头噶韭菜,但是起码性价比不是靠无限拉低价分母格达成的,性能兜底可用。
对于这些厂子我觉得支持一波也不是不行。
以上。
徕卡功不可没啊。
很多国产镜头,是手动机械头。看看它们的特征:
金属+玻璃,卡口也先从M口开始,外观和徕卡头相仿,时不时弄个0.95吸引一下眼球。
记得多年前,还没有那么多国产镜头。当时中一光学出了个50 0.95,小几千块钱,经过评测跟徕卡大几万的夜神差距不大。中一光学也变得广为人知。此后又有更多国产镜头厂商崭露头角。
这些国产厂商的登场方式都如出一辙:
推出一款拳头产品,找徕卡原厂同规格的产品PK,得出双方半斤八两的结论。再配合价格,国产头不到徕卡原厂的十分之一。于是很快就能抢占市场,吸引价格敏感的人群/国产支持者/尝鲜者。
只能说徕卡通过大量营销,让很多人相信了徕卡镜头品质高,进而让消费者甘心高价购买。徕卡明明是技术不够只能做手动头,但它硬把低端硬洗成了高端。许多人信以为真,也从心底认同了手动机械头。
但这终究只是营销罢了,掩盖不了手动机械镜头的技术含量低,徕卡头品质有限,溢价过高的事实。
国产厂家很聪明的抓住了空档,借用了徕卡营销出来的虚假印象,成功切入了市场。其实不仅是国产厂商,像福伦达,蔡司,还有一些独立工作室,如宫崎,老周。它们都推出了品质不错的手动机械镜头,在售价低廉的前提下,这些镜头中有些素质和徕卡原厂差不多,有些甚至超越了徕卡原厂镜头。
试想,如果没有徕卡培养出来的这群手动头用户群,国产厂商造出来手动头卖给谁呢?恐怕只能从自动头起步了,但自动头技术难点太多,就算做出来也很难跟原厂竞争。如果徕卡溢价没那么夸张,又或者徕卡头真有对得起售价的素质。那么根本不会有这些国产厂商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