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讨论的前提,我们就是讨论一个量子化学问题,即我们的模型中,包含有点粒子的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用经典力学处理,在电子结构的计算中不出现;电子是量子的点粒子,所以要用波函数描述。以下假设我们要处理的分子有 个原子核、 个电子。
而且所谓“分子轨道”,是说分子中的总电子波函数(基态) ,可以由每个电子用一个独立的波函数 表示(这个叫“分子轨道”。即分子轨道指代单电子波函数)、再把这些单个电子波函数进行符合交换反对称性的线性组合,即Slater行列式(假定用的是实波函数):
得到。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我个人的理解是,由于我们的系统是 个原子核和 个电子组成的,系统的本征波函数张成了一个Hilbert空间,假设本征波函数为 ,这套本征波函数可以作为我们要研究的Hilbert空间的基(basis)。这个空间对于任何 组合都成立。而一个特例就是,所有的原子距离足够远,保证无相互作用。这样,我们的分子就化简为 个原子了。这时我们有 个简并能级。而我们的系统进化到物理真实的情况,仍然在同一个Hilbert空间,所以两种场合下,基是一样的。根据量子力学的态叠加原理,既然是同一个系统的同一套基组,能表示 个原子波函数,也必然能表示整个 原子分子的波函数:
即实际上 个原子的波函数和最终的(基态)分子波函数都可以用同一组基来表述,那么这两者之间必然可以互相表示。
更加简单暴力的合理性在于,数学上根据Ritz变分法(Ritz是一位数学家,1909年,于32岁死于肺痨。可见学数学也不安全……),对于以某个哈密顿量及对应的薛定谔方程描述的系统,我们可以任意寻找波函数 ,进行量子力学期望值计算,该期望值将大于或等于真正的基态能量:
运气特别好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等号。所以,原理上我们可以任意设计一套初始猜测,然后想办法优化我们的猜测。技术足够牛逼的话,最终总能优化出跟真实的基态波函数足够接近的猜测。LCAO不失为一个自然、直接的选择,不费脑子。当然了,要怎么使我们的计算结果足够接近真实的基态能量,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至今还是科研的前沿。
可以参考Gustavo Scuseria的工作。阅读中,以后有新的想法再加上。
自发对称破缺概念在化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我希望每个有志于学好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的年轻学子,都掌握这一概念。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