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太可能。
有些专业人士讲得太深,不如我来简单打个比方。
诺奖的标准是站在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看得准不准,好不好是一回事,但目的如此,所以有很多让人难以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东西。
世界文学可以当做一个二维坐标系来看,横轴是时间(距今为止的时间),纵轴是流派地位(准确说是同标签下的好评)。
诺奖基本上就在这个坐标系里评判。
拿《平凡的世界》来说,有着中国,现实主义,两个比较突出的标签。
但是显然,中国标签早就交给一些“你懂的”作家。
现实主义这个标签,公允地说,就算不交给那些“你懂的”,也轮不到《平凡的世界》,虽然它影响很大,但依然掩盖不了创作本身的平凡。
无论从结构,还是思想,都是别人已经做过的。写作的意义远大于创作。
换句话说,《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因为它的出现,并没有给后来的创作者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这是两个维度的东西。
跟路遥很接近的还有一个人——村上春树。
放心,他一辈子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诺奖也就是那几个瑞典的普通学者撸的奖,真有那么值得在乎么?
不可能,单凭书里那些勤奋上进就令进步的人“厌恶”,哪儿有多元化,哪儿有少数群体,为什么不能发展出极度贫困下的幸福感?
不能。
我读路遥最负盛名的《平凡的世界》是在初二,15岁,很抱歉,那时候我知识匮乏,不知道路遥和他的矛盾文学奖。只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手里捏着10块钱在书摊买一本《钱钟书文集》(08奥运纪念版)。摊主:8块,你看这纸,雪白的纸。
我:7块。
摊主甩给我,正要找3块零钱,忽然想起了啥,从破纸箱里拽出一本书扔给我,
说:不找你钱了,这本拿去吧,很值。。。。。
我一看,书不厚,但挺沉,里面字跟字典一样小的可怕,那时我的眼还是1.5的完全看得清,所以没嫌弃,三块钱倒不亏拿着回家了。这是一本1994年出版的牛皮纸封面书,朴素简洁,与现在的各种精装版相去甚远(我过几天回老家,会拍照片给大家展示一下。1.31补记,我回老家了,给大家看一下这本书)
被强卖的,1994年的书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4285350410764288我是主要在初二的寒假读这本书。期末考试结束后开始看,到下发成绩也就是五天后,已经看完第一部,那时候班里流行看小说,各种小说是彰显身份的法宝。。。。。。
很不幸在“三毛不是那个秃头吗”的阅读环境里,包括我在内没人周围知道路遥和《平凡的世界》。。。我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花了三块钱。
漫长的而寒冷的寒假时光里,我是在柴火炉旁读完的这部小说。农村没有暖气,天寒地冻,千里冰封。。我一边添柴火,一边翻书。炉火阑珊,书影摇曳。穿着大棉裤,脚趾头冻得发麻,那就跺跺脚。为什么要提这一段读书经历那?因为这时,我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评价是最客观的。
因为:
1,当时由于不知道路遥的名声,不知道《平凡的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没有预设立场,怀着普通小说的心态去读的。
2,没有“书评”的目的去批判式读书,认真阅读。
3,十几岁的年纪,记忆力好,心无旁物,容易深入故事,体味文笔。即便不懂,也能记下来,在某个场景下豁然领悟。现在读书基本没那个心境了。
4,没有功利心,不像现在的我急于“输出”,急于让别人知道“我读书了”。
通篇来看,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但是我当时已经读过不少“名著”和小说了,所以并不认定为最高级别的小说。原因:
1,文笔不错,但不突出。文笔这个东西,当然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更没有,就是那股灵气。通篇看来,路遥是个优秀的写作者,但是没有顶级的灵气。
2,当时我对题目很怀疑,《平凡的世界》一点不平凡,从公社主任,到县委,地委,省委。。。官一个比一个大,作为见过最大的官是镇科员的我。。。对此,我感到很尴尬。
3,传统的“富家小姐爱上落魄书生”的设定感到更尴尬。。。。还不止一个,是两个,兄弟俩都被田家姐妹爱慕,还是死追那种。后来网友搞出来一个词,叫玛丽苏。古代穷秀才写书崇尚“才子佳人”,只要文采好,就有富家女追。。。。本书主角孙少平从中学到社会到煤矿,始终有妹子倒追,还有一个固定伴侣。。。。我一个单身狗看得两眼血丝。
富家女:唉油,我爱死你了呀。
穷小子:不不不,我条件不好。。。
田晓霞的死处理的。。。怎么说那,如果不死,和孙少平在一起,婚内矛盾会非常大。。。那时候城乡差距,学历差距直接就是阶级差距。。现在其实还好,结婚问题不大。
4,跟第二条差不多,就是只要有事,找大领导就好了。。。看起来有点像《李卫当官》,《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小民爽剧,那时候我已经比较懂事了,面临很多问题。。。领导在哪里?请问。。
5,可能作者是文人的原因。将读书作为奋斗,还有附带政府条文式背景评论。。。不解释。。
至于文学性,历史性和哲学性,这个我还不懂,我看到有很多答友已经回答了。
总之,这是一部一点都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我看了好几遍了,的确是很棒的小说,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跟读其他伟大作品还是有些许差距,更多意义上是具有严肃文学气息的通俗小说。后来又读了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一些作品,做了粗略比较。对于青年人来说,的确具有很好的激励意义。。
在我第一次读完这部小说三年后,被高中语文老师推荐,才知道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史上璀璨的明珠”。十年后,猛然发现,《平凡的世界》成为周围小知识份子推崇的对象。其后我又读了几遍,更多的是成年后的分析理解,再也找不到15岁时,那炉火前读书的感觉了。
当然,炉火前的少年,也已经消失了。
大家不要只玩梗嘛。我来正经回答一下问题:
元老院的“恶”,大致上和我们这个位面的殖民帝国们所做的恶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元老院能比殖民帝国们好看一点,是因为元老院的“善”比它们是要高出不少的。但是既然问题问的是“恶”,我们就只说“恶”——
1.带有殖民意味的倾销:
糖业战争,以及正式进入广州后带来的小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2.奴隶贸易:
夸克穷的奴隶贸易的专利权证书,前往马尼拉完婚的贵族私生女唐娜玛丽娜·德·阿雷利亚诺小姐的遭遇。早期的生活秘书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奴隶贸易。
3.武装侵略他国领土:
典型如济州岛。同人里就更多了,但没转正不拿出来说了。
4.文化侵略:
借灾荒趁机传播天道教,张教主和崔道长干过的事都不少。当然这种文化侵略带有一定启蒙性质,但此处只谈“做了哪些恶”。
5.滴着血的原始积累:
天地会趁风灾吞并小地主和自耕农土地;赵引弓的蚕吃人;薛岗村的集村并屯。
6.挑拨战乱:
在登莱之乱趁火打劫的发动机行动;插手东南亚诸国的战争;官方同人里还介入了日本的岛原之乱。
7.海盗式的直接掠夺:
西班牙盖伦和部分地区的合理负担(在抢劫盖伦船的过程中还用了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
8.制毒贩毒:
张道长的土制吗啡,工人们的可卡因精力茶。
不过这些罪名,也要看历史的进程,毕竟我们这个位面的灯塔诸国也是干着这些事一路走过来的,如今人家不还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典范、世界历史的灯塔么。大英……呃,美利……呃,元老院,对尔等落后民族小小的征服,算得了什么?
不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而是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冲击。
泡沫经济可是是任何东西,可以是房价,也可以是郁金香。
西元15世纪,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君士坦丁哼着感伤的希腊民谣,加布里尔嘴里嘟囔着诘屈聱牙的拉丁语祷词,李华默默写着永远寄不出的信,穆罕默德闷了一大碗葡萄汁,跳起了苏菲派的神秘舞蹈,纪念他们的毕业,也纪念他们的走散
这几个意气风发又彼此间惺惺相惜的年轻人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们中的三位会在一个叫《欧陆风云》的游戏中成为热门角色,另外一位则会成为全国中学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也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们会在战场上再次碰面
我不得不承认,自从V走后,我变得愈来愈像一条懒狗,研究论文才打了几个字,就像一滩淤泥一样瘫倒在新公寓并不舒服的单人床上
我现在搬离了我和V曾经的家,与其说我是想逃避曾经和她在一起的回忆,倒不如说我微薄的津贴实在支付不了市区高昂的房租,我来到了郊外一座破旧的小区楼,房东是一个带眼镜的大龄青年,他热情的接待了我:
“我叫阿杰,他们都叫我杰哥,我一个人住,我的房子还蛮大的,欢迎你来租我的房子,不想住了就直接退房,没问题的”
从此我就成为了杰哥的房客,不得不说,虽然他看上去很奇怪,也经常带一些小朋友来家里过夜,但总得来说还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时候,我会想:摘下眼镜的他又会是什么样子
还是说回我自己吧,在这个疯狂追捧理科专业的年代,一个学文科而且还是学历史的,要么就是钱包没问题,要么就是脑子有问题。我认为我只是暂时不属于前者,V却认为我永远属于后者
为了远离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在发完最后一条微信之后,V离开了我。按理来说,我这种没有未来的家伙,应该在午夜的天台抽完一条烟之后纵身一跃,给清洁工留下一个大大的麻烦。不过一位山西籍舞蹈家曾经说过:“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我谨遵前人的教导,继续制造学术垃圾以求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事情正在起变化,在剿灭了北美奴隶主匪帮最后一个据点之后,伟大的领袖曹丰泽宣布,帝国的历史研究将以何新同志的理论为标准进行
何新同志认为,西方所谓的历史都是一群在几百年前被蜥蜴人进行基因改造的白皮猴子编造出来的。他的思想成为了官方学说,这对于研究西方历史的我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毕竟,如果研究对象根本不存在,那么你怎么靠他混饭吃呢?
我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伟大的帝都,这里到处充满着欢乐的气氛,不过正在操心下半生饭碗的我并没有心情加入他们的游行
在第七次上访后,有关人员终于接待了我,她以一种领袖家乡的口音对我说:
“害搁这儿捣鼓世界史啊,国师都说了,什么希腊罗马通通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崽啊,找个厂子看门吧,不丢人”
“如果,我能写一篇论文,证明西方历史是存在的呢?”
她以一种极其怜悯和鄙视的眼神看着我,仿佛面前的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她抛出一句话
“那到时候政府会另行考虑”
对于这句明显敷衍的外交辞令,我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构思我的论文。我用原本打算和V买房的钱,在某个要倒闭的博物馆买了四封信,据说是一名古人写给他的外国朋友的,我相信,通过对这些书信的研究,我一定能证明西方文明存在过。说不定V听到这个消息,也会回到我身边
第一封信是用阿拉伯语写的,在我们这个年代,除了躲藏在沙漠里的一些反曹份子,几乎没人会用这种语言。不过我恰好是例外,经过我的一番解读,这封信的内容终于能以汉语的形式展现出来:
亲爱的穆罕默德
你好
毕业之后我们已经五年没见啦,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还是不吃猪肉?我真的搞不明白,猪肉这么美味,你们的圣人为啥不让你们吃?
你的信上说,加布里尔那小子在罗马干的不错,已经成了主教,我就知道他行,我在大明这边也挺好,皇上很宠幸我。你知道君士坦丁那货在搞什么吗?我离的实在太远啦,麻烦你们多照顾照顾他,他读书的时候脸色就臭的跟咸鱼一样,真是担心啊。
我知道你喜欢喝酒,特意拜托郑公公带了一桶我家乡绍兴的黄酒,还有几斤茴香豆。你记得温一温再喝。放心,我知道你们的规矩,酒缸上面写的是葡萄汁。
皇上叫我斗蛐蛐去啦,这信就写到这里吧,祝你安好,再见。
你的老伙计
李华
落款的日期已经模糊难辨,不过从书信的文法和羊皮纸的成色来看,应该是在公元15世纪左右写的,而那几位人的身份,我也模模糊糊的猜到了些许
紧接着,我开始了对第二封信的破译:
穆罕默德
见信安
你知道吗?我曾经很羡慕你和君士坦丁的友谊,你们是那样的亲密无间,甚至连上厕所都要在一起。可是我没想到,你现在居然会那样对他,和他的国家
你当年不是很向往我大明儒释道一家的氛围吗?你还说回国之后要劝你父亲放下屠刀,为什么你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写给我的信满口都是圣战?我希望你能听我的劝,回头是岸,这个世界很大,能容下两个罗马
如果你实在执迷不悟的话,我就只能找加里布尔了
李华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年轻的君士坦丁在被西方拒之门外时,同样年轻的穆罕默德在他身后大喊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加起来都比不上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