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很大,特别是随着父母的老去。
我从小到大也算是个“好孩子”,武大本硕,毕业后考进法院,后来成为了单位里最年轻的副庭长,在苏州公务员降薪之前,年薪也有三四十。
再后来,我辞去了公职,任职一家上市集团公司法务副总,拿到了传说中知乎平均水平的年薪。
辞去公职,其实还是希望能在更高的一个平台上实现一些目标,但在33岁的年纪,在父母的眼里,你赚多少钱,都比不过赶紧结婚。
我妈三十多岁才生的我,现在都已经六十多了,前两年真不觉得,但今年慢慢的发现,我妈真的老了,步履渐渐有些缓慢,记性也不如从前,手机静音会忘了调回来,有时恒温水壶会忘了加水,做菜有时会忘了放盐,很多APP都不会用,很多目前比较火的词汇她都不太听得懂了。
虽然她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退休老太太,她热爱朗诵,也会潜心研究菜谱,热爱打扮,热爱去舞厅跳舞,甚至还有社交牛逼症,即使她万分不愿意承认,但是她终究还是老了。
昨天大年初一,晚上我用视频电话给我姨妈拜年,和所有的中国亲戚一样,我姨妈在视频里一边抱着我表姐的儿子,一边对我催婚,我能感觉到我妈那时的些许尴尬和嫉妒,那我也只能打着哈哈陪着笑,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
今天下午我陪她去逛街,我就发现,每每身边经过一家三口,我妈的眼神都是心生羡慕,然后便是默不作声。每年过年我都会带我妈逛街,给她买衣服买鞋子什么的,但这次她逛街的兴致就明显低落了很多。
很多人其实会奇怪为什么没有提我父亲,早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父亲就车祸去世了,如今过了这么多年,我自己都已经三十多岁了,也没什么不能提的,只是这样的现实,会让我妈妈如今更加的孤独,更加的期待我赶紧结婚。
其实我妈妈作为一个喜欢社交的老太太,朋友还是不少的,但毕竟这些老太太朋友们,大多平时也都是要回家带带孙子的,过年的时候就更别提了,临近过年前,我妈就和我聊起过她的孤独,我也理解,平日里我妈从来不会催婚,但在春节时分,催也正常。
其实我们大多数未婚的人们,面对父母的催婚,最难以接受的,不是唠叨,也不是指责,而是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和他们眼神里的孤独与期盼,我们会在心底自然的升起一股巨大的愧疚,从而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压力与焦虑。
讲真,知乎里很多用户其实都才20多岁,你们的父母一般也就四五十岁,他们这个年纪,其实都还算年富力强的状态,现在你当然不会因为他们声若洪钟的催促,而有一丝丝的压力。而如果你等到父母真正到了60多岁,你可能就会理解我上面所提及的愧疚感。
然而,越到30多岁,越是不容易结婚。
很多男生在20出头的时候,对于恋爱是非常渴望的,有时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可能只要看到女孩美好的笑容,他们就一股脑的,把自己无处安放的精力迫切的投入到这些女孩身上,最终有些人走进了婚姻,但更多的人是草草收场。
而30多岁再开一局恋爱必然更加慎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历过一些恋情之后,会更加清楚的明白自己喜欢什么类型,而不会像年轻时什么类型可能都想去尝试。而在苏州这个城市,毕竟平台不如北上广深,遇见喜欢的已实属不易,更奢谈情绪的稳定。
时光不等人,我也不知道今后我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愈发的愧疚中,找个长辈口中“适合结婚”的人赶紧结婚;还是在坚持之下,最终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但即使今后留有遗憾,那我至少曾经坚持过,也曾经为了有底气去坚持而努力过,可能,也就不那么遗憾了吧。
今天坐地铁的时候没零钱买票,于是拿着一张毛爷爷去服务台换,他们那里只有五元面值的纸币,于是给了我一叠。
这时候后面还有一大堆人在排队等着换,一个排在后面的妹子向我走了过来。
“…可以帮我换两张吗?”
她的神色显得有些慌乱,应该是很少主动找别人帮忙。
我看到她手上的纸币,没有说话,抽了两张零钱给她。
“谢谢,真的谢谢”
这造句让我愣了一下,难道是苹果的文案策划师?
抬起头不着痕迹扫了一眼
黑色的长发,尚未及腰,没有染过,顺滑整齐,发尾有些分岔,但发质还行。
出门前应该刚梳洗过头,生活上比较干净,但不精致。近期没有去理发,而且平时没有特意去护理。
五官不算精致,但比例还可以,颜值应该算得上路人以上。
没有耳洞,没有化妆,连眉毛口红和防晒都没有,毛孔较细没有痘痘,也没有黑眼圈,干皮无油光。
平时应该休息规律很少熬夜,饮食清淡。但可能有轻微的贫血和脾虚。
身上穿着一件灰色的长裙,身上没有首饰。
十分保守,连脖子都没有多露出来一分。而且无论是衣服或者鞋子包包,以我的阅历可以辨认出并不属于任何奢侈品牌,而且尺寸比较合身,非淘宝爆款,小众风格。应该是在逛街时的服装小店买的,小概率是在淘宝购买。应该家里自小教育就比较传统,而且家境一般或者小概率有钱但行事低调。
嘴角在自然状态下微微上扬,近期生活平静没有大喜大悲。
眼神深处一片波澜,城府不深,性格偏柔弱。
我当时所在地铁站周边没有学校。而当时才早上七点多,说明她住在附近,不是学生,应该已经工作了。
手在自然状态下没有鼠标手的痕迹,没有留指甲应该是需要大量敲键盘。手指也没有起茧,手上皮肤细腻。
应该是刚毕业没多久的,拿钱的姿势显示出学的会计相关专业,但她学得应该不算好,在深圳工资约4-5K左右。平时比较少接触电脑。在家很少做家务活。
这样性格内向的人居然会主动找人帮忙,应该是有事,但我跟她换完钱以后也并没有非常着急地跑掉而是先道谢,说明虽然急,但大概是可以迟到一两分钟 但不能迟十几二十分钟那种。那应该就不是工作之类的事情,多半是约了闺密之类比较熟悉的人。
而且没有化妆,她眉毛修得很整齐,绝对会化妆的。但应该不是去逛街,估计只是闺密要求陪她去买东西或者办事临时出门一趟而已。
坦白说,我挺喜欢这样类型的妹子。
要搭讪吗?
用作者的名片,估计会被当成异类,成功率不足三成。
用摄影的名片,这几乎是送她拒绝的理由,成功率不足五成。
直接问联系方式,对于现在的情况几乎百分之百可以拿到。
要还是不要?
按照推断,跟她在一起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还是 算了吧。
虽然写了很长,但实际上只过去了两秒。
她见我一直看着她,以为我是有什么要和她说吧。
在她终于忍不住微微张嘴想要问出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转身走开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短暂的人生中出现过很多次。
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我自然知道这些人和我都算得上是良配,搭上我的性格,应该可以过一些相对幸福平和的生活。
但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这样凑合的话就像是相亲一样无趣。
我想要的,是如同宿命般无法摆脱的爱情。
如果没有 那我宁可一人。
我是如何一个人生活的?
文:剧评小王子
最近又时新一个词:空巢青年。概念也挺清晰,指生活在大城市,和父母及亲人分居,一般单身,独居,租房,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或者是还在北上广深漂泊的游子。
初次听到空巢青年的说法,我心里还咯噔了一下。倒不是悲凉感油然而生,而是有种一言不合就被划分到“社会缺爱人士”的错愕感。毕竟一般谈到空巢老人,多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晚年生活颇寂寞凄清。
但我个人又是很享受单身生活的,可以自由地分配时间,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情。
可如果我只是在朋友圈发上一条状态: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相信不少朋友是会礼节性的点上一个赞,但心里还是会忍不住冷哼:寂寞单身狗又在死撑。所以我想,不如就掰开来讲讲,我是如何一个人生活的?并且是如何优雅的生活?
我是找到了一种很仪式感的方式来诠释这种“优雅”,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明晰你想要的生活工作状态,再构建出来。
比如我预想自己理想的读书状态,是在安静的森林中,听着潺潺的流水,背靠大树,沉浸在想看的作品中。我就可以自己动手,在自己的卧室中构建出这样的场景。我打开云音乐软件收藏的歌单,选择的歌单是纯音乐,大自然的声音,流水声、下雨的淅沥声等。我靠在窗边,在昏暗的灯光下(选择的还是契合当下心境的灯光颜色),看着kindle中珍藏的书籍。经过这样的场景设置,就获得了不弱于预想的读书体验。
而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由这样一项项的微观场景汇聚而成:阅读、健身、自省、创作、冥想、吃饭.....所有的这些微观场景,我们都能想象到比目前更加理想的状态,只要我们打开脑洞去浮想,总能动手构建出更加优化的场景,也就收获了一份小确幸。(小的确定的幸福)
需要做的也简单,有些时候,是给目前的生活添砖加瓦:加上些轻音乐、改善下光线、采办些小物件。比如用于健身的瑜伽垫,激发你创作的白板和中性笔,一个随时能享用阅读乐趣的kindle,一副提升你生活质感的电动牙刷.....还有些时候,可能是丢弃些,你完全用不上的物件。
但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具体操作容易,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却很难。
拿租房为例,如果你完全是以一个租客的心态,看待你目前的住所,你就不会花费力气,将你的住所,布置成你想要的样子。理性会时刻提醒着你,你迟早要搬走的,长此以往,你会愈发对粗糙的居住品质习以为常。反过来,如果你足够重视当下的生活品质,你明晰你想要的家的感觉,你就能很笃定的告诉自己:我在哪,哪就是家。那么不论在哪租房,你都会用心打理居所。
再看两性恋情。如果你渴望坠入爱河的缘由,是一个人的生活太寂寞,你就很难收获你期望的恋情。因为爱情从来不是寂寞的解药,何况,一个人过得都不好,幻想两个能过得好?两性生活,从来是一个难度系数倍增的事情,最后你恋爱的结果,很可能变成了两个人的孤单。
最后再说一点,着实不喜欢空巢青年这个标签,如果可能的话,倒希望这个标签是:生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