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里,年轻人普遍向往的职业 一般跟 女性想要嫁的对象的职业 都是高度吻合的。
六十年代的年轻人都想当军人,因为那时候是特殊时期,当兵至少能保证吃饱饭,各种生活上的保障也都是有的。
七十年代很多人读完初中就要当知识青年下乡,但是如果你能当工人的话,日子还是能过得很滋润的,不仅能在工厂有份稳定的工作,还能排队等着福利分房,而且那时候工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对比较高。
到了八十年代,很多人就渴望当大学生了,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妥妥的天之骄子,毕业包分配,很多都是直接分配到重要的单位重点培养,而且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有工资拿的,你读大学一分钱都不用花。那个时候大学生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一个职业。
仔细看一下不同时代,年轻人向往的这些职业,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稳定得很。
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把稳定放在第一位的。
中间短暂出现过一些波动,基本上也是稳定的岗位开始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比如九十年代下海潮,那时候经商成功的话,能赚到远比稳定工作要多得多的钱,而且那个时候是改开初期,遍地都是机会,现在的很多巨头企业都是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这个时期的。而且九十年代,也是部分国企经营开始出现困难的时期,国企下岗潮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再加上当时一些地方经济不好,财政困难,很多地方的单位发工资都很困难,就更加促使一些人去下海经商寻找出路。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人才开始放弃了对所谓稳定的追求,因为在稳定的单位里吃不饱饭啊!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体制外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这才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去体制外就业,但这不代表年轻人不再追求稳定,在过去二十年里,依然有一大部分年轻人是把稳定的就业机会摆在首位的。各种公务员,大型央企,国企,银行,事业单位,依然是大部分年轻人的首选。
“95后痴迷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崇拜国企。”这句话虽然是去年才出现的,但在被提出来的当时,就已经开始过时了。
因为大概从四年前开始,考公热,体制内热已经成了不可挽回的大趋势了。
有机会在互联网大厂拿高薪的年轻人,才会放弃对稳定工作的追求,转而对互联网大厂痴迷,那些没机会赚互联网快钱的年轻人,早已经认清现实,拥抱体制内的怀抱了。
而且事实上,很多已经在大厂工作了几年,拿了人人艳羡的高薪的人,也在考虑是否趁三十五岁之前,也赶紧考个公务员上岸。比如前一段时间还在想法里自嘲遇到程序员中年危机的 @霍华德 。
所谓,年轻人的尽头是公务员,就是描述的这个现象。
对安全感和确定性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你有机会锁定一个温饱不愁的未来的时候,你很难说服自己冒着可能一无所有的风险,出去再闯一下,搏一把。
毕竟当年功成名就的苏秦也曾说过:“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事实并不是这样, 那些传统工科行业大厂都非常稳定, 例如钢厂煤矿造船厂, 重工机车机床厂, 都非常传统稳定.
说它们传统, 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内容和精神状态, 和三十年前基本一样; 即使再过三十年, 也还是那样,所以非常传统.而且很多大厂的年龄, 已经超过了五十年, 甚至超过了七十年,一百年, 所以非常传统.
稳定就更明显了, 那些大工厂现在的收入, 和十年前基本一致, 所以非常稳定.
但我也没发现哪个年轻人青睐这些工作.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