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故宫一日游,还特别希望把能看到的东西都看一遍,那么所有的体验只有累和几十/几百张照片,其他印象会在今后一个月到一年内消失殆尽,包括照片上主要人物之外的一切实物影像,包括这个感那个叹等空洞意念。
如果有参观前的功课、有参观主题(线)、有以往知识积累,那么每个人的体验与收获就差别巨大了。说了彼此也无法理解。比如有人看到那台洋人赠送的自动书法机,回来后就把困扰半月的新仪器设计出来了,比如某个宫殿或器物会在很久以后出现在自己的梦中或者作品里。
现在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就更不一样了。孩子们可以每次过去只看一个建筑、只看几件古董、几幅字画,并随时掏出手机、写下笔记、临摹几笔、思考片刻,历史、文化、艺术、技术、工艺便都生动起来了。对孩子们的后续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丰厚、深远和巨大,包括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后果。
恭喜北京的孩子们,特别是不需要家长陪伴着去参观的孩子们。
外地的家长们,钱备足、时间(学业)安排好再高兴不迟。
但愿全国所有公立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都有这么一天,至少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吧。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据说当代国人的书籍阅读量人均很低。
孩子们都忙着啃教材和习题,大人们忙着喝鸡汤励志,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
有点闲暇时间,也是零零碎碎,就习惯性地刷一下短视频。
这年头,能看网文的都算是静得下心来看书的人群了。
为什么从看书谈起呢?因为文化涵养的形成是一个浸润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甚至自我认同,都与这种“文化浸润”的方式密切相关。
而最佳最有效的浸润方式,一个是多读书,一个就是多去博物馆闲逛。
所以我一直主张图书馆和博物馆要免费开放,要让人们有空多去转转、坐坐 ,甚至哪怕是到馆里散个步沉个思也很好,真的。
(不知为何此处想起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哈哈)
不需要那么功利(当然功利也无妨),你就当去游玩、散心,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
感受一下图书馆、博物馆的氛围,那也端端是极好滴。
耳濡目染,你的心性、品格、情操、见识,不知不觉间就提升了。
就像我经常跟学生讲的,你到图书馆里转悠,哪怕看看书架和书籍的书脊,看看书脊上的书名和出版社,你的见识也会增长,你的思考就会不由自主地像野草一样疯长。
何况是博物馆呢?你看这个彩陶纹样,你看这个青铜器造型,你看这马车车轮……那是历史,斑斓的壮阔的历史,你看多了,慢慢就会进去。
只要你进去了,你自然会爱国,爱中华文化,爱中华民族,也自然会对学术产生兴趣。
这才是最好的陶冶情操的方式之一。
个人真心觉得家附近有个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就可以周末天天带着孩子去,自己也可以常去。
所以我曾经想退休了就去上海图书馆附近买个小房子养老,晚年就泡图书馆了。奈何上海的房价越来越高,唉。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