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杰伊·比姆》?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程序正义,实质正义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民权,民生就是板上鱼肉。

电影中的人权律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在中国,这种角色会被打上公知或自由派标签。公平正义就是公平正义,所有有良知良能之人都会追求之,没有所谓自由派或左派之分。

正如雨果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user avatar   yi-yang-9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聊聊其他影评里可能没有提到的关于故事原型的一些事儿吧。

关于男主角钱德鲁:钱德鲁作为天降正义的符号出现,对于他的个人动机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描绘,而让大帅哥Suriya来出演他固然为片子吸引了更多眼球,但是南印商业电影男主角普遍存在的那种无时无刻“快夸我帅”的气场又将这个角色的“符号化”加强了。达利特人知识分子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就集中于此处:看到这样一个男主出现,就等于向观众确保在电影结尾“正义必将得到伸张”,这实际上等于在残酷现实和电影之间设置了一道安全栅,观众会满足于电影“正义伸张”的解决,然后停止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但现实是,正义需要13年才能得到伸张,更多时候永远得不到伸张。

但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没有进一步挖掘角色深度,或许是因为这片子的“功用性”很强,也或许是因为原型K.钱德鲁尚在人世。但实际上K.钱德鲁本尊的人生经历可比影片里的律师更加丰富,刨去和印共(马)的纠葛不提,他社会影响力最强大的时期实际上是后来他担任马德拉斯高法法官的时期,风格堪称快刀斩乱麻,断案率极高,对于普遍存在案件积压的印度法院来说堪称一道疾风。而若是想要了解最近二十年涉及泰米尔纳德邦社会和政治生态的议题,你就会发现这位法官几乎无处不在,更为难得的是,在他出现的各种判例里,他始终一如既往地坚守世俗主义和社会公义的原则理念,尽他全力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而在他2013年退休之后,马德拉斯高法在这方面就变得更加保守了。实际上,Jai Bhim这片子之所以成型,就是因为主创本打算拍一部关于钱德鲁法官的纪录片,在采访他本人时问他法律生涯里印象最深刻的案子,钱德鲁谈及此案,才让主创决定将这个案子改编成电影。

Q:您在 1993-94 年就 Rajakannu 和 Parvathi 的案件进行了辩护。到那时,您已被印共(马)开除五年。那么,如何解释电影中的马克思主义主题——列宁雕像、马克思的半身像?
A:即使在今天,我仍然相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需要一个党派标签。虽然你可能是从一个党办的组织中成长起来的,后来他们不要你了,但你不能停止思考。我在那些日子里的信仰,至今在继续帮助我行动和思考。……被驱逐后,我没有加入任何政党,但我仍然作为个人而为人权事业而奋斗。其他一些团体要求加入他们的组织,但我拒绝了。 在我升任高等法院法官时,我身上依然贴着马克思主义标签。一些人告诉我们的首席大法官,我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不应该考虑让我成为高等法院法官。但是首席大法官AP沙阿无视了他们的反对,并告诉他们,我和政党之间的关联已经是近二十年前的老皇历了。我不能阻止别人把我当作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我在青年时代为党服务了20多年。我至今仍然为这个标签感到自豪。[1]

关于部落民:原型案件里的受害人来自Kuravans部族,这个部族被冠以“盗贼”“强盗”的污名已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历史,英国老爷的Criminal Tribes Act在这个过程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擅自认定某些部族具有“天然的犯罪倾向”,会从事系统性的犯罪,该部族中任何 16 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在警察局登记,然后一旦该地区发生犯罪案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登记过的人都抓起来审问就对了。不管你有罪没罪,按种姓分配坐牢时间的做法也是那个时代开始的光荣传统,独立后依然被全盘继承,直到现在。而在电影里,主角的部族则改成了捕蛇部族Irula人。关于他们,卷轴有一个短记录片Eco India: How Tamil Nadu's indigenous Irula tribe is working to mitigate human-snake conflict 讲述了他们如今的真实生活状态,非常推荐。

关于影片争议:影片播出之后,遭到了泰米尔纳德的主导种姓(Dominant castes)之一梵尼雅尔( Vanniyars)及其政党PMK的激烈反对,以至于主演Suriya受到人身威胁。原因在于片子中暗示黑警察来自于这个种姓,而且还从角色名字等cue了PMK的前领导人。关于梵尼雅尔这个种姓是怎么回事,可以参见:有说法说南印度没有刹帝利只有同等地位的首陀罗,另有说法他们就是刹帝利,请问为什么有这两种说法? 影片中把梵尼雅尔写成压迫贱民的直接施暴者,有没有问题呢?我认为是没有的。泰米尔纳德还有诸多类似Vanniyars的种姓,例如Vellalars, Chettiyars, Mudhaliyars, Naidus, Gounders, Nadars, Yadavas, Thevars等等,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种姓组织和种姓政党,DMK和AIADMK如果想要执政/竞选顺利,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现在泰邦的执政党DMK尤其依仗梵尼雅尔的支持(不过首席部长MK斯大林还表示很喜欢Jai Bhim这电影,哈哈)。在传统的瓦尔纳种姓中,这些种姓大都是首陀罗,后来自封为刹帝利,但他们是种姓种族化(Ethnicization)的最早实践者。他们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有权有势者,也可能是经济落后的阶级,但比起高高在上、人数也相对稀少的真正的“高种姓”,作为中间种姓/主导种姓的他们人数众多,和贱民日常接触和冲突更多,也因此成为对达利特人或者部落民最直接的施压者、剥削者、压迫者。稍微查查近年的泰邦种姓暴力案件,多半都发生在这些种姓和贱民之间。前几年梵尼雅尔和贱民冲突的一个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2012年:有一位贱民青年Ilavarasan与一个梵尼雅尔女孩Divya相恋了。在种姓压力下,原本支持他们恋情的Divya的父亲自杀了。梵尼雅尔人的暴徒放火烧毁了Ilavarasan村子的贱民居所,这就是2012年的Dharmapuri暴力事件。Divya被迫同意离开Ilavarasan。几个月后,Ilavarasan的尸体和一封遗书在铁轨边被发现,但人们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于自杀。

影片里的拉贾妻子辛格妮原型后来的生活: 影片故事的最后,辛格妮住进了新家,但这个角色背后的真正女性Parvathi在案子结束之后依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她如今年事已高,却住在潮湿的贫民窟里,连个像样的厨房都没有。电影主创团队找到她时,导演被她的恶劣居住环境所震惊,并且许诺会给她建一座新房子,部分影片收入也会用于改善她的生活[2]

影片里没有涉及到的真正英雄:原型案件里有一位人物,即印共(马)的地区负责人R.Govindan,在影片里几乎没有表现。但实际上,他是一直为此案奔走直至拉贾冤案昭雪的关键人物,甚至受害人妻子得以见到钱德鲁也是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之下。警察冲进村子胁迫拉贾家人时,也是他将拉贾的妻子和孩子藏起来,使他们免受威胁和殴打。他为这个案件耗尽心力,受到过数次死亡威胁,投入了十多年的个人时间,最后甚至因此而放弃了婚约,直到39岁才成家[3]

参考

  1. ^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politics-and-nation/marxism-helped-me-understand-ambedkar-better-justice-retd-k-chandru-real-life-hero-of-jai-bhim/articleshow/87600520.cms?from=mdr
  2. ^ https://www.thenewsminute.com/article/raghava-lawrence-promises-house-parvathi-whose-life-inspired-jai-bhim-157366
  3. ^ https://www.thequint.com/videos/jai-bhim-comrade-govindan-unmarried-13-years-rajakannu-justice-suriya-irular

user avatar   bu-san-d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者:Bind

八年前上映的《辩护人》,相信是许多影迷心理难以忘怀的经典。

关于正义与那段难以磨灭的韩国历史,它交出了震撼人心的答卷。

今年,印度电影也大胆总结了自己黑暗至极的九十年代。

冤假错案背后深植人心的歧视,需要用一次次的正义斗争去改变。

从印度教发源而来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代表着神话中原人的嘴到脚。

除了四大等级,印度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接触者」。

他们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连脚都算不上,被称作贱民或达利特*。

*达利特人,汉语中常意译为贱民,是印度和尼泊尔(卡斯人和廓尔喀)种姓制度的最低阶层,主要以「秽不可触」(Untouchable)为其特征。达利特(Dalit)的字源可追溯至梵文,字面意思为地面、被控制的。包括旃陀罗、穆萨哈尔、恰马尔等族群,在印度都被归类为贱民。(来源:维基百科)

这群「第五种姓」一度不被认可为印度人民,只能从事最为卑微低贱的工作。

而印度种姓制度带有世色彩,贱民的悲惨从出生就被定了下来,无妄之灾。

虚无缥缈的种姓还象征着身份品质,低种姓自然而然被认为是道德败类。

早在1959年,印度宪法便明文规定不可接触者法律地位与一般公民相同。

但腐朽的世俗观念并没得到改善,贱民依然是印度社会中被迫害的对象。

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九十年代,宪法的平等还只是一纸空文。

为了提高破案率,营造高效的假象,印度警察经常故意制造冤假错案。

真正的罪犯是谁不重要,只要有人顶罪坐牢就万事大吉、结案盖棺。

而顶罪人选当然是贱民们,他们身无分文无依无靠,是最不起眼的小角色。

很多被冤枉刚刚放出来的人,转眼就又被抓起来投入大牢。

无需证据无需理由,只需严刑拷打到认罪伏法即可。

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下,一桩奇案刺痛了人们本来麻木的神经。

拉贾坎努是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平日里努力工作养活老婆孩子。

即便只能干造砖头的苦活赚些小钱,想到妻儿他也是十分幸福。

然而当地权贵家中的失窃案改写了拉贾坎努的命运,甚至葬送了他的一生。

权贵家中珠宝失窃后,失主首先怀疑的就是前几日来家中抓蛇的拉贾坎努。

时机正巧,更重要的是,拉贾坎努可是贱民,在权贵眼里,小偷小摸就是贱民的天性。

负责调查的警方也在现场采集到了其指纹,但明显是抓蛇时留下来的。

总之警方认定拉贾坎努是第一嫌疑人,开始全面抓捕。

费半天劲抓不到外出打工的嫌疑人,那就把其家人全部抓回警局审问。

兄弟、妹妹、怀孕的妻子,阴暗的牢房里他们遭到警察的棍棒殴打。

最后一头雾水的拉贾坎努也被抓回来,但不是他做的他绝不认罪。

任由棍棒、辣椒抹伤口的酷刑折磨,他都全盘否定任何指控。

贱民身份是天生悲哀,如果此刻认罪,那小偷身份真是无法洗刷的耻辱了。

因怀有身孕被释放的森加尼,每天到警局给拉贾坎努几人送饭。

她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丈夫日益憔悴、遍体鳞伤,被打得连口饭都咽不下去。

森加尼痛苦地等待着,期盼警察能够大发慈悲。

但她等到的却是不可思议的「失踪」——拉贾坎努等人半夜越狱,找不到了!

部落里自发自发组织寻人,但掘地三尺也毫无线索,三人仿佛人间蒸发。

束手无策的森加尼前往城中求救律师,但根本没人愿意对抗黑警。

唯有一人,在无证据的情况下相信了森加尼声泪俱下的控诉,并且无偿帮助。

钱德鲁,一位高种姓出身,致力于保护人权的天才律师。

他要做的是与根深蒂固的歧视做斗争,揭开权力后所隐藏的残酷真相。

成千上万的冤案,生死未卜的失踪,黑暗中能否展露一丝光明?

相较于其他的印度电影,该片163分钟的片长不算太长。

片中也有宝莱坞一贯的歌曲穿插,但多是剧情的浓缩,简单展示人物的关系情感和探案过程,并没让印度片的传统歌舞毁了整部电影的气氛。这方面的尺度,导演拿捏到位了。

比较奇特的是影片到30分钟时,男主钱德鲁才正式登场。

前半小时营造的社会背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钱德鲁的魄力和善良。

那种天堂变地狱的既视感,也让观众对凶手更为痛恨。

影故事改编自九十年代真实发生的案件,富有现实意义。

导演没有刻意卖弄原本破案过程的悬疑要素,也没有将案件刻意复杂化。

钱德鲁是一位纯粹的正义破局者,印度法律赋予了律师极大的调查取证权,所以他能够抽丝剥茧寻找对手的设局漏洞。黑警一方中也特意安插了位正直角色,组成双雄式的探案搭档。

简单却有效,整体观感可谓激情澎湃,呈现出一场属于底层百姓的公正胜利。

现在回到电影标题,杰伊·比姆是谁?

其实杰伊在印度语中指的是胜利的意思,而比姆才是人名。

所以片名的原意更贴合「万岁比姆」,或「胜利比姆」,是句印度常见的口号。

而比姆的全名,为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1891—1958)。

比姆出身贱民,是这一阶层首个获得大学学位还出国留学的高材生。

致力于改变种姓歧视的他是「不可接触者」们的领袖,也是公认的印度宪法之父。

他多次组织抗议集会,并在1956年率领百万贱民改信佛教。

他用人道理念解释佛教,倡导人人平等,抨击落后的种姓制度。

只可惜,比姆为人权事业奉献了一生,死前却未能看到印度社会的实质性改变。

如同钱德鲁看见的,懵懂的孩子有模仿切·格瓦拉的,也有模仿甘地的,但没有孩子会穿成比姆的样子——即便他再成功也是传统制度下的贱民而已。

学校里的低种姓孩子被污蔑为窃贼,一块橡皮丢了也要对他搜身。种姓仇恨的种子在扭曲的教育中滋生,又在纯真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钱德鲁从不想抬高自己,把自己和宪法之父比姆相比。他不接受花环,坚持人人皆为凡人,没有身段也不在乎身外之物。

没什么比为弱者发声更让他满足,也没什么比敲除社会糟粕更为重要。

钱德鲁想让人们都成为自己的比姆,拥有比姆的思想,能为自己的自由发声。

现实中,他接手的人权案也是从不收费的,六年间主持了96000多起案件。

为了工人,为了低种姓的人权,钱德鲁奔波在一次次的法庭斗争中。

拉贾坎努案的人身保护令则极具突破意义,保护了底层居民的人身权益。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

杰伊比姆!

短短的口号,代表了底层人民对比姆的崇敬,也展现了他们反抗不公的勇气。胜利的不只是比姆,也是万千人民的权益。

该片并不是导演对印度的自夸大会,而是在这条正义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人身保护令是法律突破,《杰伊·比姆》则是一次文化上的突破反省。

时至今日,印度民间也没有彻底摒弃残忍的种姓制度。

尽管法律中没有种姓规定,更明令禁止种姓的不公平对待,但蒙冤的「不可接触者」还是大有人在。

电影中的这一案,钱德鲁和比姆胜利了,但距离真正的「胜利比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帝国的毁灭》? 
  如何看待大女主剧的没落? 
  如何评价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 
  如何评价电视剧《庆余年》? 
  同样饰演高端成功人士,为什么王志文那么有味道,而靳东给人感觉是在装? 
  剧版《大决战》能否超越电影版《大决战》? 
  有哪些让人笑到颤抖的沙雕影视剧片段? 
  《我爱我家》中家庭的生活,在当时是什么水平? 
  有没有你很欣赏但是又莫名心疼的艺人? 
  大家有推荐的日本电影或电视剧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反腐专题片《零容忍》第五集《永远在路上》?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西方国家明明知道资本家吸血吸得厉害为何还是坚持资本主义社会?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