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安徽一村上千人欧洲挣钱回乡盖别墅,形成「欧元村」?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哈?这种事算新闻?


前几个月有则意大利的新闻,普拉托有几间中国人开的服装厂,因为开的工资低于法定标准而被警方打击。

当时标题是“中国老板在意大利建血汗工厂”。

我看到新闻第一反应:温州人吧?

打开新闻后一看:哟,真是温州人。

一,你看我多专业,夸夸;

二,这才叫老牌侨乡。


中国人出外务工早就不是稀奇事了,06年有记录可查的累计海外务工人员就有362万人(出自09年中国新闻周刊的《国际民工返乡潮》)。

我敢打赌,对应的偷渡黑工数量起码1000万,起码。

因为广东、福建、浙江那时候已经是整个整个村子出去了。蹲集装箱去美帝的,南下陆路走越南缅甸转欧洲的,北上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欧洲的,凑一张机票钱旅游签证飞日本然后黑在当地的,人山人海。

九十年代最斯文的公派留学生,大半也有打工甚至打黑工(当年有些学生签证类型是不允许打工的)的经历。两千年初中文互联网聊起留学生,就是“北美猥琐男”。

不是蹲实验室就是去中餐厅打工,偷大学的饼干和厕纸,回家连续一周吃速冻食品。最风光的时候就是新一波小师妹来了,赶紧开辆唬人的二手皇冠穿身西装勾搭一波。

很难想象“屌丝”一词盛行前,近义词“猥琐男”的主要代指群体居然是留学生。没办法,读个博士读到洗碗,落差太大。

我有位老哥当年就是这么在波士顿熬下来的。


疯狂打工的原因特别特别简单:

十倍起的收入差距。

01年上海的年平均工资是2.16万元;

日本的年平均工资是400万日元,折美刀3.3万,折人民币差不多27万元。

01年你在上海进外企也就六七千月薪,同期你在日本码头搬三文鱼月薪能有一万五六。而那年上海浦东的房价才2500元上下一平,还附赠最后一波蓝印户口。

出国读研读博的尚且眼馋,更何况村里的高中生。


广东福建浙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是侨乡,特别是广东福建,下南洋十八世纪就开始了。

P社玩家熟悉的兰芳共和国,客家人罗芳伯1777年建立于马来西亚。

本来粤闽的出海闯荡基础就比较猛,十九世纪后因为两件事更是加速:

一,广东爆发了死伤百万的土客大械斗,间接催生了太平天国。惨烈的内卷使得大量广府、潮汕、客家人向东南亚跑路。

(所以现在打嘴炮的“反内卷反女拳”,广东人福建人早就实践过了,叶飞老爸就是跑去菲律宾婚娶,因此叶飞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唯一一位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二,欧美殖民新世界进入高潮,电气化革命,劳动力紧缺。于是转向中国购买奴工,两广“卖猪仔”兴盛一时。

最为公众熟悉的就是北美修铁路,其实还有南美澳洲的华人矿工。在美帝1882年排华法案之前,中国已经向海外输出了至少500万劳工。


因此当改开启动时,这些过去的渠道一下子被激活,黑的白的,里面跑海外拉,直接掀起新高潮。

安徽这种其实只是初级形式,粤闽浙的老侨乡三十年前玩过了。

现在成熟阶段是:侨乡的上层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在两边都有身份。

在国内得是香港居民身份,侨乡当地再兼个政协委员;在海外起码得是小财团老板,最好是个议员。

以一种更正式的身份垄断内外市与市、省与省、甚至国与国的资本及政治关系,这才是侨乡望族,高级阶段。

驻外大使馆一般很熟悉这些人,海外商会同乡会领袖,中字头去到当地都得拜码头的那种。


总之,时代变了。

现在国内收入离人家发达国家还是有个四五倍差距,但已经没以前那么凶残。

二十年前我爸去非洲,发现几个浙江老哥蹲开罗开杂货店。如今不至于了,年轻人要跑路要打工也是盯着欧美日。

而且还得有网,没网上呆不住半年。

整个海外务工的安全系数上升很多,起码不是集装箱上开个孔,十几人海上漂十几天,到了发现死了一半那种。

只要不是骗去东南亚搞诈骗搞赌场、不是蹲亚非拉战乱地区,一般害行。

也不再是以黑下来为第一要务,拿身份也要拿美加澳新欧日,前几年西班牙希腊这些国家的永居干脆就是直接买。

成了一种越来越平静的选择。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画风怎么走偏了,一个个如狼似虎的。还好我大姨子和我老婆都不用知乎。

貌似我写得很明显我大姨子目前还是单身。那我讲下我大姨子。她目前仍然还没有固定的对象的原因有二。一,她是个重度外貌协会,喜欢亚洲男性,在国外能入她眼的亚洲男性太少。然而,大姨子的颜值其实不太出众。二,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小时候刚出来跟父母过了几年苦日子,所以老丈人觉得对不起女儿。后来有钱了就宠上天了。至于择偶,老丈人那边理所当然把关很严,她从来没有一个男友能成功带回家,老丈人直接拒绝见面。我觉得还有个隐形的第三点,我老丈人想把她带回国,所以未来伴侣最好中国国籍。有大姨子在前,你们可想而知当初我被允许去他们家吃饭时是多么激动和紧张。现在想起来手都抖。

再解释一下,我本人不是移民二代,留学生身份出国的来着。

补充说明:在国外带对象回家吃饭很正常,不是两人快结婚了才这样。父母混淆前任现任的事情时有发生。


我老丈人两口子也是这样,只不过不是安徽人,青田的,貌似答题区看到了老乡。

90年代末期出国的,现在上千万欧元身家。刚开始都是在熟人的公司里面跑腿那种,但后来抓住了中国入世的风口,利用中国人的优势在贸易上狠狠挣了几桶金。第一代心中很爱国也不会换护照,但二代就因人而异了。我老婆生在国外长在国外,虽然中文说得溜,但不好意思,成年后选择加入外籍且不愿意回国发展。我老丈人两口子出国这30年打了很多钱回国帮家里亲戚做生意。也在国内盖了别墅,打算回去养老,人家养老金都一直交着呢。我大姨子很佛,不介意一辈子啃老,没入籍,会跟着老丈人两口子回国。我老婆,也就是小女儿,事业心较强,要跟我一起在欧洲拼自己的事业。房子车子什么的都是老丈人置办的,不得不说中国老丈人真香。因为没有自己的亲儿子,对我是视如己出。

我觉得挺好的。卷出去挣外汇,还不忘记打钱回国帮助家里亲戚,没毛病。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体会。

第一个,说明在熟人社会,“成功案例”的带动作用是很强的。

安徽的槐塘村在改开初期,就形成了“旧人带新人”出国务工的风气,村里都是沾亲带故的人,彼此熟悉。在当时的中国,人们看到外出务工的组员竟然能赚那么多钱,自然而然地跟着走,一而三,三而十,十而百,百而千。

福建明溪县的沙溪村,也曾很穷。按理说,是没有人有资源和机会出国的。但是,一个名叫胡志明的外来户,引得全村人都开始搞外贸。

这个和越南革命家重名的小伙子,来自浙江温州的文成县,属于迁入民。而在温州,出国赚钱之风早已盛行多年。他本来也只是跟着亲戚出国干活去了,在老乡(不是黄鹤)开的皮革厂打工,当裁缝。

收入差异非常大,简直离谱,胡志明回村,根本藏不住富,成了众人皆知的每月收入四五千块钱的“意大利华侨”。

对比之下,其他人一个月撑死才挣100块。

试问,胡志明的小舅子闹不闹?

胡志明的二姨夫哭不哭?

外甥怎么想的?

侄子怎么看?

与他关系都很好的村民、朋友、伙伴,想不想出去先挣两年钱再说?

当然了!

于是,沙溪村以一带千的大规模出国经商行动,就此开始。

当然,这是很好的典型,是勤劳、刻苦的人们,在有门路的人的带领下,一齐发家致富的案例。

历史上,这类“带头作用”着实不少。

其实中性的和负面的也有不少,但前提都是“能来钱”。

在清代的京畿,尤其是河北、天津的乡下地区,都有闻名天下的“太监乡”。太监乡有很多去当太监的,一般都是主动阉割(其中多数是家长所为)。

其成功案例,一般就是那个谁进了宫,当了管事的。此人曾经很穷,后来很富,亲戚、里人也都跟着沾光。很多人都说普通太监收入不高,但实际情况是,去宫里当差,即便是当不上管事的,也有高于普通农民的月钱,即便是被剥削的情况下,收入也是务农的数倍。

相较于饿得皮包骨头,日不聊生,人们更希望变得富裕,哪怕是做这种断子绝孙的事也在所不惜。

总之,历来人民希望“过好日子”的愿望都是非常强烈的,不管是合法、非法,是正面,还是负面,对多数人来说都没关系。关键是有门路,有指引。

这是“民心可用”的一种,比提不上架,打着都不跑的强太多了。

第二个,说明“让农民发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佳途径”。

以前有个问题,问为什么以前农村的建筑都很古朴漂亮,现在的却很丑。

我回答说,其实以前多数的乡村建筑也不好看,甚至丑得要命。而凡是好看的,你往前捋一捋,会发现该院落或该建筑群,无不是曾经十分富庶的祖先所建。他们要么是满门进士、举人,要么是闻名全省的商贾、高官。和现在不同,他们最终都是要衣锦还乡,也就带回了他们的钱以及审美格调。

其后世分房而居,继续享用祖先的遗留,有能力的进行修缮、加建,没能力的凑合着住,有的甚至会把祖宅转卖给其他人。

槐塘村原也是个古村落,曾出过进士30多个(包括1名状元),举人更是不计其数,还有学者、名医、书法家等等。

这么强的过去,但在80年代初,这里的很多百姓是非常穷的,对祖先的遗产也无力修缮,自家院落更是败破不堪,十分寒酸。

能有途径出国赚钱,然后回乡建设,修旧、盖新,算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况且,这些建筑并不是真的丑,只是有人觉得“不古朴”。

这就有些呆了,什么样的熏陶出什么样的审美,正如装修总比毛坯强,可什么样的人装什么样的修。

槐塘村村民盖的“中不中,洋不洋”的建筑,正是其几十年经历的一种杂糅。是古今胶熔,中西合璧。

在建筑史中,这种融合多得不能再多。

再者,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些建筑对应的并不是状元、宰相家的宅邸,也不是官员、富商家的庭院,甚至不是小吏、胥役家的屋瓦门窗,它对应的,只是普通百姓家的老、破、湿、暗、小。

正如下图中的农村新旧建筑对比:

对“欧元村”的大多数村民来说,现在的住房干净、整洁、实用、方便、坚固、美观。

外墙装饰虽然昂贵,但大家都在尽力去做,也都努力贴合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

至于盖的屋没能满足小文青们对于细雨濛濛、古道青瓦的想象,真是十分抱歉,毕竟漏雨的时候你又不管我。


user avatar   yi-ran-zai-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赚钱逻辑主要是:在欧洲打工赚到钱,然后把钱留到国内用。

在欧洲打工,比如服务员这类行业,工资相比国内要高很多,这些钱如果在欧洲消费,由于物价高,可能也只能消费这么些东西。但是如果钱留到回国后再用,实际购买力会强很多。可能同样的钱,在欧洲只能吃两顿,在国内可以吃一周。

我们老家有一个地方,叫青田,也是很多人这么干的,很多华侨。早年去欧洲从事服务行业,省吃俭用,钱留到国内,实际购买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以简单理解为,欧洲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与国内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是不会相差太多的。但是欧洲物价水平整体比国内物价水平高,因此欧洲收入留到国内用,实际购买力会强很多。

这跟在一线城市打拼,回老家买房差不多一个道理。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巧了,埃及也有这么一个村。

在埃及中部的法尤姆省,有一座叫塔托文的村庄。这里有建得很好的欧式别墅,有高层建筑,有披萨饼店和意式咖啡店,和周围村子比起来实在是鹤立鸡群。这里有5.4万名居民,被称作“小意大利”。这是因为村里有四分之一的工作年龄人口都在意大利定居工作,然后把挣的钱寄回家。
作为一名建筑工人,他在那不勒斯工作了7年,现在的积蓄刚好够他在村里买一块地。在欣欣向荣的塔托文村,基础设施条件比周围的村子都更好,因此土地价格也更高。艾哈迈德说,他花了150万埃及镑(8.5万美元,59.3万人民币)买自己的土地,这一价格比邻村的相同土地贵了两倍。但他还是认为这笔投资很值得,因为村里到处都在兴建新的房产。

村委会的胡塞因•穆罕默德对《阿拉伯观察报》表示,塔托文村的建成区大饼,已经快摊到和邻村的边界了。村里的土地所有权正在剧变,有的人把自己的土地卖掉,凑钱送儿子们去意大利;从意大利回来的村民则在购置土地。不过,大多数人会用自己的土地盖房子,而非继续种地。比如,艾哈迈德就不打算像他父亲一样待在地里耕作。他说,他会返回那不勒斯工作,继续给留在村里的家人打钱。

user avatar   yu-wen-tai-j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一下:

我主要在南欧生活,就我所见,中国人在这边确实比本地人能赚钱。普通的餐馆跑堂,一个月能挣1500欧还包吃住;寿司店大厨,一个月能挣2700欧。而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瓦伦西亚,两年前的人均月工资才900欧

说起西班牙,我想起来件趣事,当时那个换钱的群经常被人举报,大家都怂,后面就只敢说 “出海鲜饭” 和 “收大米” 来代表欧元和人民币,跟对暗号似的。

我刚来的时候在市中心跟人面交换钱,拿到现金在马路上就开始数,吓得对方赶紧拦我,说你傻啊,回家再看。因为怕警察注意到。

这两年光我认识的就有三个换钱被骗的,还不能报警,有个留学生连学费都被骗光了,当然了,也有本地老板被留学生骗的……

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能把生意做大的,都是老老实实交税的。有的中国人能一路把饭店从希腊开到意大利,在欧洲很多地方都有房产,逃税是不可能的。

评论里有人质疑他们的收入,大可不必。市中心开寿司店的,每个月流水数十万欧元;开超市的,主要生意是给饭店供货;搞快递的,都是有十几年经验的老代购……

做生意失败的当然有,没身份、打黑工的应该也还存在,但是整体上,只要是正经合同,确实是能存下钱的。


以下原回答

太正常了。

我在西班牙和意大利都生活过一年以上的时间。

这边的华人群体大致分三类:留学生和毕业后留下工作的、国内出来直接打工挣钱的、投资或者跟本地人结婚移民的。

1. 留学生不用多说,毕业后是走是留看个人选择。

2. 投资或者结婚移民的不算多,他们属于要在这块土地扎根了,下一代就是正宗的 “华裔” 了。

3. 国内出来打工挣钱的人,就是新闻中这些回国内老家盖房子的人。

他们大多数是从南方的 “外派劳务村” 出来的,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背景。在中介、亲戚、老乡之类的帮助下,花十万块钱买工作居留出国。

到了欧洲一般都是在中餐馆、超市、快递、理发店、服装厂之类的地方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欧,合差不多一万多块人民币。老板通常会承担工人的吃和住,所以很多人一年下来能攒下不少钱。

有的人挣个几年,差不多就回国了,盖房子结婚在国内重新找工作;也有人在欧洲慢慢熬,先做好几年的工人,等了解了行业的内幕,认识了一些人脉,积攒够了钱就开始做生意,自己当老板。

开中餐馆、寿司店或者超市,只要不太坑,基本都能挣到钱。有了钱再贷款买房,租给留学生;贷款继续开店,生意就越滚越大。

但是这些人,在国外摸爬滚打几十年,房车都有了,语言也说得顺溜,但是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环境

一来,他们做生意的对象大多还是中国人;二来,很多人是打定主意等挣够了钱,老了之后,要回国落叶归根的。

所以呢,这些人在国外是想着法儿的偷税漏税。留学生群里,经常有人发 “收藕”、“出藕”,什么意思呢,就是做生意或打工的人出欧元,跟留学生兑换人民币。

我出国之前,在中行用7.9的汇率换了1000欧,花了7900块人民币。出国后发现跟这些人换,中欧汇率只要7.2,也就是说,跟他们换同样的1000欧,花7200块人民币就行。

为什么他们宁愿汇率低点儿也要把挣来的欧元换成人民币?逃税啊。他们将来总要回国,也不享受欧洲的医保什么的,当然不想交那么多税了。

很多人都是,在这做生意赚够了钱,老了把车、店、房子都卖给后来的中国人,就潇潇洒洒的带着一堆钞票回国了。

留学生群体一般把这些老板叫做 “土大款”,因为他们有钱是真有钱,土也是真的土。没什么文化背景,穿衣打扮都是小县城风格,不过出行开的是一溜的豪车,宝马大奔奥迪路虎都是基本操作。

我去中超买东西,去中餐馆吃饭,看着收银台的老板和周围的布局,总是感觉很割裂。

中超一般阴暗狭窄,满地的蔬菜水果,很多不新鲜的冷冻食物;中餐馆普遍大红大绿,放着好几年前的网络歌曲或者喊麦的那种,一顿饭吃的是心神不宁。


回归本题,归乡盖别墅?

太正常了,普通的打工人也能月入上万,做生意的老板一个月至少能挣十几二十万人民币,终于等到回国享清福了,人不住别墅住什么?


user avatar   yi-yang-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一线城市打拼,回老家盖房子一个道理。

当然,欧洲的工资更高了,服务人员一个月1000多欧很正常,厨师、服务员、清洁工等等职业是这些村民们的首选。

也有一些村民通过打工积累了第一桶金开始创业,开个中餐厅,小超市之类的,这种就赚得更多了,一个月1,2万欧元,月入10多万。

这些人通过勤奋、吃苦耐劳赚到了钱,回国盖别墅享受天经地义。

看见有些答主说盖的是欧式风格的别墅就是崇洋媚外,省省吧,有钱盖成中式欧式的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改善了家人的生存现状,甚至实现了逆袭。


没想到这个答案突然就火了,可能是短短几句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感谢大家的点赞和支持!

其实中国人无论在哪都是勤奋肯拼搏的那群人。

评论区有知友说:北漂、深漂、广漂就和出国一样,要忍受孤独、寂寞、痛苦,甚至是各种白眼,也不过是为了多挣一点点银子。

说的太对了,感同身受!我没有出国打过工,但老家在湖北北漂13年,其中的艰辛和痛苦非常清楚的!

那种打拼的生活也很简单:住很小的房子甚至地下室、一天吃饭不超过30、交通全部挤地铁或者坐公交、一切非必要支出都节省掉。

想讲讲我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质和安徽村民完全一样,各位看官随意看吧:

2009年10月18日,离开深圳只身来到北京开始北漂,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存款只有5000,月薪拿到手也就几千,因为不确定是否能留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也因为囊中羞涩,我找到高中的好基友诚总,赖在他租住的房子里整整三个月。那是回龙观的一个小区,一个4居室住着6个年轻人。

大家下班后偶尔会在客厅喝酒吃饭,喝醉之余一群年轻人就开始胡言乱语,诸如3年赚到100万、考上CCIE之后我要改变世界等等。

在我们楼下,每到周末都会停着一辆奥迪Q7,有时候诚总感叹:吗的,什么时候等我发财了,一定要弄一辆。

张哥会八卦:你看我们这小区这么破,这么牛逼的车,还是周末开过来,搞不好是养了个小老婆。

这时大家会感叹一句: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北京买套房。

感叹完之后该吃盒饭吃盒饭,该挤地铁挤地铁,年轻人的梦想和牢骚在那一刻发泄完就够了。

回头看看2009年,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正好是互联网黄金10年的序幕。

2010年跳槽到360了,当时和360杀毒合作查杀盗号木马,一不小心就被忽悠进去了,加入创业时期的360在不小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360的时光,是一段疯狂且快乐的时光。好几个春节,为了赶版本写代码大年30还在加班。家人都在等你团年,而你却在极限coding,伤心是难免的,但看着版本抢在春节过完前上线,能狠狠打击竞争对手,这种感觉也很兴奋。

工作这么高强度了,但工作之外的学习我也没停止。专业上的书籍保持一个月看完一本,同时出于兴趣爱好写了个2d游戏引擎。当时热衷编码,就跟今天写文章的热情一样。

除了专业书籍,我还会看各种职场认知和理财书籍,在这些经典书籍中找到应对工作应对生活的方法。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成长方式,书很便宜但分量很重,是让我们摆脱平庸走向卓越的方式之一。

冯仑也有一句金句: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冯仑说的学先进其实就是读书!

职场认知和理财非常重要,这里也送大家一套我花1个月时间整理的职场认知和理财硬核书单,总计200本书籍,希望对大家有用:

工作之余偶尔也会和同事们讨论房价,那几年也是北京房价上涨速度最快的时候,大家边看边骂,不少人相信房价一定会崩溃。而那时候我也觉得,贷款这么多要还一辈子,真特么惨啊,不如不买!

记得当时有个很牛逼的人物:天涯牛刀,天天鼓吹房价明年就会崩盘。我和很多同事都是他的小迷弟迷妹。嗯,人家也没骗你,明年嘛,哈哈哈。

硬抗到2013年,相比2009年,北京房价翻了3倍,我一看势头不太对,强行上车。一回生二回熟,尝到甜头之后,我也成了可耻的囤房客。

顺带说点自己的感悟,读者群里大家讨论过各种大佬,俨然大佬们都是没有什么物欲的人。再加上有些大佬总是渲染自己多牛逼,仿佛一出生就在追求改变世界的梦想。

还有某些不安好心的大佬鼓励年轻人别买房,多追求梦想,甚至鼓吹工资2-3万是最幸福的状态。

对于这种大佬,我只想说一句:QNMD。

其实都是瞎扯淡,人永远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就是在说这玩意。

所以,你看村民有钱了就会回老家盖别墅,北漂有钱了也一样,要么北京买房,要么回老家买房。

好比我自己,2013年之前,天天会关心北京房价,盘算着:吗的,再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要不我回武汉吧?我攒的钱在武汉可以买个老大的房子呢。甚至我经常会看武汉的楼盘,盘算混不下去了回武汉能在哪里买房

2013年,360股价暴涨,我套了一部分买了房之后,上班再也不思考房子的问题了。

也买了辆Q5,虽然不是Q7:

最后以一句诗结尾吧: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祝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奋斗者,都能被温柔以待!

欢迎大家关注 @findyi 一个曾经的北漂程序员,现担任某大厂业务负责人,一个很有趣的灵魂。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视频地址如下:

1、省份的解读

整个村子的人到国外打拼,然后回老家盖房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三个省有非常多的这种村子。这三个省是沿海省份,出国相对容易点,出国打拼,并拼出一片天地的的历史悠久。

最著名的人是广东潮汕地区的郑信,郑信后来成为泰国的皇帝即吞武里大帝。

而安徽省是非沿海省,出国打拼的历史更晚一点。

歙县是在皖南,属于黄山地区,古时候是属于徽州。

2、外出打拼地分析

该欧元村,外出打拼地全部是在欧洲,主要是在拉丁语系地区,即意大利于西班牙等地。视频中讲的主要是意大利。

这个跟其它三个省份的外出打拼地略有不同。

比如广东更偏向的是东南亚以及美国更多点。福建很多是在日本、美国。浙江温州的则更均匀一点。

歙县的欧元村同温州的比较,温州等地的更多的是做生意,而歙县则更多的是打工。

同其它三个省的类似,歙县的也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出去。而这种整村出去的,一般来说从事的是技能要求较低的工种。

3、房屋的建筑特点

出去以后,回来盖房是基操。其它地方的也是如此。

不过观察建筑特征发现,欧元村的建筑具有显著的欧式特征。

在广东,有很多华侨村,建筑最有特点的是在开平。

开平碉楼已经成为了一大特色,也成了一个景区。

姜文的《让子弹飞》就是在开平拍的。

题外

广东、福建的在外打拼,往往伴随着黑社会现象。

黑社会具有宗族、老乡等的特征。

在日本,山口组见到福佬帮都会选择报警了。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福佬帮狠,且团结;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现在老龄化严重,山口组去收保护费的都是一些老头,他们肯定打不过年轻人……


user avatar   da-meng-24-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有次值班我和我领导用值班室的电脑看《红旗渠精神》。

我说林县人民真伟大,杨贵(当时林县县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林县人民引漳入林,修建了红旗渠)真了不起,最后工程竣工的那一天,触摸那段历史都为他捏把汗,如果计算有误差,水没有引过来,我都不敢想,真引水失败了如何面对父老乡亲?我也得从太行山跳下去,以死谢罪,否则对不起牺牲的同志和全县人民的期望。

我领导问我:“大猛,那给你一个环境恶劣的县,你怎么带领他们脱贫?”

我回答说:“我没有杨贵那么有担当和魄力。我想我会带着贫困县的人出去打工。在家种地当农民不如去富裕大城市去当农民工,咱们县形成一个组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充分维护本县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再请专业的师傅系统性教我们各种手艺、技能,提高竞争力,凭借咱们县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踏实肯干的优势,我们就能在大城市站住脚,赚大城市的钱,到时候把钱带回家建设家乡,一代人的漂泊换取咱们家乡下一代人的富裕。”

领导很奇怪的问:“你们90后外地人都那么恋家吗?我以为你会说在大城市安家了。”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背井离乡的漂泊?在异国他乡,被当地人觉得我们占用了他们的资源而被翻白眼,我也想家乡的父母亲人。古代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我认为富贵还乡建设家长是乡土情结,叶落归根。”

多少人醉里不知身是客,误把他乡作故乡。

我想那些在异国他乡回来建别墅欧元村村民们,看着一栋栋别墅拔地而起,他们的幸福一定能安抚他们这些年在异国他乡的委屈。

想想都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自豪。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赚歪果仁的钱,在国内消费,不忘老家不忘本,比哪些在国内赚钱,把钱转移出国外,把负债留给国内的大企业家,不知道要优秀和高尚多少倍。




     

相关话题

  在苏联这样一个极权专制国家,为何科学、技术、艺术都能蓬勃发展? 
  现在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这一现象原因为何? 
  有什么适合十八九岁女孩子的香水? 
  你对自由职业有着哪些遐想?是否为之努力过呢? 
  多人聚餐怎么点餐才最科学,能够餐量合适又节约不浪费? 
  冲牙器可以替代牙线吗? 
  有哪些让你感慨「连这都要被喷」的事?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究竟怎样的行业能够像20年前的互联网那样,能够引起一番浪潮? 
  全世界民主国家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欧美的少数国家富裕、文明? 
  有没有一瞬间让你觉得他/她其实很可怜?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B站用户大猛子最新动态?
下一个讨论
月薪 2 万以上的人是不是无法想象月薪 2 千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