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也有可能是自污。
以明朝的军事制度,基本上隔绝了领兵大将与军队的直接联系,都是“征罢即散”;蓝玉这么做,也可能是想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绝无二心。
正如王剪征楚时不断向秦王索要田宅,萧何故意侵占长安民田一样。
只不过蓝玉没想到自己遇到了历朝历代最不讲究,也最讲究实际的开国皇帝。
主要是立朱允炆得罪了一大批人。勋臣武将集团认为朱允炆没有能力统领群豪。他们更亲近能征惯战的燕王,晋王。蓝玉北征归来后就特意路过北平拜揭燕王。朱棣脑子很清楚,这时候千万不能令朱元璋生疑,只能闭门不见。还专门写书到南京,表明蓝玉不臣,与自己没有干系。
蓝玉见燕王不见,又结交山西晋王。晋王脑子就没有燕王好了。深度结交蓝玉。蓝玉于是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排在晋王手下,得到晋王庇护。
蓝玉案发后,朱元璋连续发信到晋王府,要求把蓝玉党羽全部就地解决了。并要求解决后晋王立即入京。
晋王进京后,留了晋王世子在山西,朱元璋仍然放心不下,又杀了晋王世子的岳父傅友德。
再来看朱元璋当初立朱允炆的考量。朱标死后,其他四大嫡子都蠢蠢欲动。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其中秦晋燕三王都屡次征战,功劳颇著。武能压人。不过秦王经常仗势欺人,横行不法,令朱元璋非常头疼。朱标去西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考察监管秦王。朱元璋愤怒时都想亲手杀了秦王。因此不在继承人考虑范围之内。
周王,对争权夺利的政治没有兴趣,他喜欢医学,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医药学家。
那么就是剩下的晋王和燕王了。二人都能征惯战,镇守北方,势力不相上下。朱元璋对于立谁也颇费周折。此时二人又竞相上表,控告对方不法不臣。朱元璋考虑到二王争斗,无论立谁都不利于社稷。于是放弃嫡子,改从朱标嫡孙中考虑。选了朱标三子朱允炆。
长子朱允熥是开国功勋常遇春之女所生,常氏位高权重,宗族繁盛,朱元璋恐外家坐大,不利于社稷。于是选了吕氏之子朱允炆。吕氏早死,又族微无援,朱元璋比较放心。
可见朱元璋立朱允炆也是各种精挑细选,权衡利弊之后的最优选。对于立朱允炆,朱元璋必须进行全力扶持,加紧剪除各种异动势力。
老朱杀人,都是有道理的。
蓝玉是保朱标的,可惜朱标被别人搞死了,蓝玉傻了,只能另找下家。
蓝玉不得已,开始保朱允熥,朱允熥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是他舅爷爷,所以朱允熥的母系是功臣武将集团。朱允熥是朱标的嫡子,比朱允炆小一岁,但他是嫡子,朱允炆是庶长子,朱允炆的母亲是大臣吕本的女儿,吕本是自宋朝以来著名的文臣士大夫家族,所以当时的文臣士大夫集团保的是朱允炆。
这时候,朱元璋想立谁当太子呢?我们推断,其实他想立的是朱棣。这一点很多史料都有提及,但是仅仅是朱元璋自己想立朱棣,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文臣集团和武将集团,没有一个支持朱棣的。
朱标的死,以及他死后立谁为太子的事,让年迈的朱元璋心力交瘁无法妥善安排。经过最终妥协,朱元璋选择了依靠文臣集团的朱允炆(这个决定对不对不论,我权且只能猜测,朱允熥上位完全无法控制武将集团,朱家有被替换的可能,而文臣集团会起码保证朱家不改姓)。而选择了朱允炆以后,为了保证他顺利上位,以朱允熥的最大后盾蓝玉,必将成为牺牲者。
世事难料,朱允炆上位后,文臣集团志得意满得意忘形,妄图在压制武将集团后,再压制以藩王为代表的宗室集团,积极削藩,站到了两大势力的对立面,促成了朱棣代表的宗室集团和耿炳文、李景隆等武将势力的合作,实现绝地反杀。随后,太宗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诛杀方孝孺为代表的江南士大夫集团。
明《太祖实录》:帝坐东便门,诏内大臣晓谕曰:‘朕年老,太子不幸,遂如此者,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聪明、仁厚、勇武,与朕相同。朕欲立太子如何?’翰林学士刘山伍奏曰:‘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帝不答,大哭而止。
朱棣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和认同,即使没有被立为太子,依然完成了太祖的心愿。
因为“朱元璋杀了恁多的人”是后世的总结,当时包括蓝玉的很多功臣真不一定意识到了。至少在他们眼中,皇帝是杀不到他们头上的。
@李子寒泉这篇回答值得参考,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是很有计划和针对性的。
朱元璋厉害在哪里? - 李子寒泉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14940/answer/2003164400
而关于蓝玉,参见《明史》本传可知两点:
1) 他为人一直比较跋扈猖狂,而最初朱元璋对此是没什么大反应的。
明史 卷132: 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
2) 著名的“纵兵毁关”及“逼死元妃”都发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明史 卷132: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
明史 卷132: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
截止这一年,被朱元璋杀掉的公侯级功臣如下:
廖永忠 - 侯爵,1375年因僭越被赐死。
明史 卷129: (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朱亮祖 - 侯爵,降将,1380年因诬陷知县道同被鞭死。
明史 卷132: (洪武九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
胡美 - 侯爵,降将,1384年因故处死(1390年公布罪名为秽乱宫廷)。
明史 卷129: 美与璟有方面勋,帝遇之尤厚。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即使算上袭爵后被贬死的华中,到1388年时朱元璋一共也就杀了四个侯爵(其中两个还是降将),公爵更是一个没杀。
至于胡惟庸、郭桓、涂节、陈宁、汪广洋这些,在功臣们眼里他们根本不配与自己相提并论。没幸灾乐祸就不错了,兔死狐悲之心在1388年应该是完全没有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蓝玉很难觉得自己猖狂猖狂,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朱元璋当时的反馈,无论是不追究他驱逐御史、痛骂几句然后改封梁国公为凉国公、以及仍然赐予丹书铁券,都佐证了蓝玉的判断,于是就有了更多的跋扈行径,直到最后走向族灭。
明史 卷132: 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PS: 另一方面,蓝玉可能也认为自己和皇家的关系特殊,毕竟是太子朱标的姻亲(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朱标娶常遇春女为太子妃,虽然太子妃1388年时早已去世,但余有一子朱允熥,有在朱标即位后成为太子的可能性)。
明史 卷132: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
明史 卷115: 孝康皇后常氏,开平王遇春女。洪武四年四月册为皇太子妃。十一年十一月薨,谥敬懿。
明史 卷118: 兴宗五子。后常氏生虞怀王雄英、吴王允熥。
从这个角度,分析“蓝玉案”是朱元璋在朱标意外去世后的应急手段,并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朱标如果不死在朱元璋之前,蓝玉的命运也有可能会改变。
朱元璋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想要干掉你之前,会隐忍很长时间,直到掌握你所有的案底后给你致命一击,让你不会存在任何回旋的余地。朱元璋这个人属于要么不做,做就做绝。他决定要整你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寄了,只不过是等到算总账的时候把你皮扒了。这么一看,斯大林这种的,拿到朱元璋面前都不够看的,因为斯大林也有一些现实需求,手软的时候,但是朱元璋这里,一定会因为现实需求,让朱可夫等人提前去世。这源于,斯大林需要一部人给他干活,而朱元璋属于你们能干的事,老子一样不差的比你们更强。这也是为啥朱元璋敢把大部分功臣干掉的原因,因为他个人能力确实有点强的离谱了。全年几乎996,手底下摆不平的事,他亲自出手就解决了,因此,千万别跟朱元璋这种领导起冲突,因为这种人不仅权力欲望极强,个人能力还特么强到爆炸,部下在他这完全就是工具人。在我们的认知下,死了一个蓝玉,是大明朝损失一员名将,但是在老朱自己看来,蓝玉可有可无,被自己干死顶多是损失一个不太听话的工具人罢了,一个工具人死了,会有更多的工具人给他卖命。
不但如此,历史上贪官权臣大多都是有文化的,他们不像咱们要学语数外,人家没事就看看史书。所以对于之前朝代的权臣怎么死的,怎么抄家灭族的,那是门清。甚至有些就是在本朝,他亲眼看着被弄死的。
什么狡兔死,走狗烹,什么主少国疑,什么功高盖主,这种事,他们比咱们清楚的多。不但他清楚,他手下一堆文人谋士也清楚。
他们不傻,甚至绝大多数那是人精中的人精。没两把刷子绝对混不到那个层面。
只是人都具备人性。
那就是,那些被杀的都是傻子,我跟他们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幻觉,那就是当他牛逼的时候,我乃天选之子。
我都这么牛逼了,还不是天选?
你不信?去澳门拿500块钱连赢16把,你看你走不走。
你只会觉得我今天运气真好,输一把我抽身就走,反正我赚很多了。
你这么想对不对?等你真的押啥啥中,你就不这么想了。
最后能拿回那500就不错了。
改天还去。
久赌必输谁不知道?
还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觉得自己格外聪明?
每个人牛逼了都会狂,长年累月的牛逼以后,他就觉得,我没事。那些被杀的是大傻子。
你目睹一场惨烈的车祸可能会小心几天,过不了多久照样单手打方向盘。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别人都是二逼,自己比他们聪明多了。
但凡开国的基本都会被清洗,史书上有明确记载,跟皇帝从小玩到大,光着屁股一起洗澡,跟皇帝同甘共苦一起打江山的,救过皇帝命的,立过不世之功的。
该杀照样杀。灭满门那种,不止朱元璋,除了宋朝杯酒释兵权。最后还让弟弟给剁了。有几个开国将军不挨揍的。有几个全身而退的。
当年打江山时候的交情,铁的很。他知道历朝历代会清洗么,他知道,但是他会劝自己,绝不可能。
因为我是天选之人啊。
这就是人性,该飘的时候,谁劝都不好使,俗称牛逼惯了。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
为何老说黄药师爱梅超风庸俗?那金庸不是三联版就承认自己“庸俗”了吗?【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多出圈的金书名句。
为什么要骂冯衡?把她带回桃花岛的不是黄药师吗?冯衡事先也不知道黄药师暗恋梅超风很久吧,冯衡也只是个牺牲品而已。
黄药师本就暗恋梅,袁承志本来也对阿九有动心,旧版写得简约罢了。旧版袁见阿九出家【心神大乱】,正常普通感情只会稍感惋惜,何至于大乱?温柔孕妇冯衡在侧,黄药师也能气得弄残所有徒弟赶走,这种残忍决绝的迁怒当然不只是震怒,而是酸毒,类似李莫愁的迁怒之酸毒。
冯衡为此连累而死后,他除了自己在岛上苦逼,有将叛徒抓回来跪于师娘墓前谢罪的正常操作吗?没有。
找女儿出岛遇到叛徒还跟踪了一段时间救她护她。至于她害死冯衡?忘了,只在意她的背叛,当众装模作样惩罚一下,叫她回桃花岛找他。
他晚上吹箫本来就是针对周伯通的,他却吹牛为了思念冯衡,这不是让读者看着一脸懵逼吗?黄药师这种装逼装得自己都信了的节奏,真是细思妙极系列。
新修版就是作者敲黑板,把袁九、药华的故事写得更直白,更丰富而已。
金庸更是在电视采访里详细解释了:
【有很多读者听了一句口头话“黄药师爱上梅超风”好像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你看看小说就觉得很自然了。其实在第一版里面,黄药师和梅超风之间的师生感情早就有了,但是那些年轻的小朋友不懂,为什么梅超风跟他的师兄陈玄风把《九阴真经》偷出去,黄药师为什么把其他徒弟的脚打断了,有些小朋友说这个不通。黄药师抓到梅超风和陈玄风把他们打断腿就可以了,为什么把其他的师兄师弟,没关系的人的腿都打断了?这其实就是暗示,黄药师对梅超风有感情,他心里怨怼,没地方发泄,就迁怒于旁人,这写得比较隐晦。现在我修改一下,年轻的小读者不懂,我就写得明显一点,实际上以前早就有了。】
金庸是因为小朋友们看不懂,才在新修版啰嗦了一大通,小朋友却还是不懂,骂金庸老糊涂老猥琐乱改。这场面真滑稽搞笑了,呵呵呵。
正版药厂公开到岸价了吗?没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