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结尾已经明确描写了昆塔“人”的外形:
书中写道,生命检测仪显示昆塔“人”同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
作者刻意将结尾写成了“我将他们展示在你面前,你仍然可能看不出来”的状态,营造出跟剧中人物的“体验”相似的阅读体验。这题目的存在可以证明,作者在这方面至少取得了部分成功。
作者在一系列科幻作品中提出,人在试图与外星智能接触时,“双方的生理特征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困难可能比“宇宙的空间距离隔离”更严峻。在《惨败》的故事里,人类的科技已经能操控巨大的能量、借助黑洞航行,一群人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抵达外星技术文明居住的行星“昆塔”附近,却在过度谨慎和一厢情愿的“善意”下接连误解并攻击外星文明,最终着手毁灭他们。
你可以将这视为对冷战和冷战思维的讽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书中谈到,人造出来的智能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和人很像,在与外星智能接触时,人和机器都可能因文化差异而犯错误——你可以想到,这不限于“与外星智能接触”,机器在其他领域做出的决策或辅助决策也可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