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个问题描述就很有意思。
按你的说法,你曾经转过专业,转专业之前成绩是30%左右的水平,转专业之后是70%。这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专业里,绩点排名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所谓的“绩点高”和考公成功率的关系又在哪里呢?
难道说一个人化学排全班第一,转到机械专业排全班倒数独一,就证明这人的学习能力不行了?那当初在化学专业考第一又怎么说呢?我也没听说考公要考机械专业的知识吧。
就考公这个事来说,现实中决定考公难易的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有的专业只能报三不限,比如去年的西藏阿里邮局,2万多人报名,你就算考试能力再强也基本都是分母。而有的岗位,招一个人,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就三五个,这显然就不是一个难度。
第二,学历。如今的公务员考试,不同的岗位都会有不同的学历要求。大体上,岗位越好,对学历的层次要求也就越高,而学历也成为了卡人的标准之一。你说你是双非本科,那么你就只能报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而随着未来公务员招考中研究生的占比越来越大,适合本科生的岗位也就越来越少,难度自然也会提高。
第三,运气。之所以说运气很重要,是因为你在报名之前,永远猜不到一个岗位会有多少人报名。之前就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觉得基层公务员报名人数可能不多,为了稳稳上岸就报基层,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反而是市里的好岗位没几个人报。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亲戚家的一位哥哥,某双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一开始,他报名的是某县某乡镇小学,结果在笔试就被刷了下来。第二年又报名参加了这个县城的高中,结果很轻松就考上了,而且成绩也名列前茅。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乡镇小学要求的报名条件是本科、不限专业(怕条件高了招不来人)、不限应往届,而高中的招聘条件是应届研究生(含择业期)和对口专业。这个规定导致的区别,就是乡镇小学一个语文教师岗报了上百人,而县城高中报名的不到10个人,这考试难度显然就不是一个层级的。
说到底,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或者是找任何一个工作,千万不要把高考思维套进去。什么叫高考思维?高考是全国统一考试,然后你考出一个分数,根据你在你们省内的排名再去选择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遵循的是同一套标准,填报志愿的时候每个人大概都明白自己的位置,也不会出现考400分就指望着能考上北大,或者考700分报个二本的情况。
但一旦离开了学校,就根本不是如此。985的冷门专业不如二本热门专业好就业,这是很常见的情况。在考公时,985的毕业生为了回家乡,跟二本学生竞争同一个县城岗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很多人工作后可能也会发现,自己的同事里学历分层比较严重,跟你同一批进单位的人,有985研究生,但同时可能也有三本的本科。不管你觉得如何不合理,但现实中你们这些高考中差了几百分的人,就是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这时候再拿高考时那种“我比他多考了几百分,凭什么他也能到我这来工作”的想法来说事,就没多大意思了。
可以考虑让你父母学习一下我写的《青公》
通过短暂交谈,易刚得知了郑宇的这段奇特人生经历:郑宇高一时成绩奇差,文理分科时理所当然的去了文科班,不过在文科班也是成绩很差,开学一个多月天天上课趴桌子上睡觉,家里一看这样混下去也不是办法,将来三本都够呛能考上,于是给他安排了另外一条路线,干脆退学去当了两年兵,然后水了个成人自考的法学文凭,之后就用这个文凭考公上岸。
郑宇虽然高中那时候学习成绩很差,但人缘还不错,和谁都有说有笑,为人处世也比较圆滑,考公上岸之后的这几年工作也比较顺利,家里房子车子妻子孩子什么都有了。看着当初高中就退学了同学,再想想自己如今的境地,易刚百感交集。
这天晚上,易刚彻夜难眠
——《青公--厂命公心》
我还可以提出一个观点,考公的成功率和家境有关。
昨天有观众给我发了一篇文章,《考研二战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家庭经济问题》,不过考研和学习成绩的关联还是不小的,而考公对于家庭经济的要求,比考研还要高的多的多的多。
这有啥,只是认为绩点和考公线性相关而已。
当年我父母可是认为:
只要学到一门技术,不限场所和单位的各种稳定工作自然而然就对我敞开大门了。
只要学到一门技术,自然而然就有无数成功人士想和我交朋友了;而我,自然而然也会拥有人情世故的力量,自然而然就会在酒桌上突然领悟出各种规矩,自然而然会上下逢源。
只要学到一门技术,自然而然拥有良好的形象,无需穿衣打扮却能有无数女孩子就自动主动联系我,而我立马就突然会拥有一张甜嘴,自然而然地在无数靓妹中周旋。
只要学到一门技术,自然而然上至研发各种高精尖技术,下至家务、换灯泡、修水龙头、接电线、打电钻、修所有交通工具、修家电、拌水泥,老师都要教会我。
等等很多很多……
用自己不多的见闻去线性推导未知的世界,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不要怪你父母啦,也不要和他们争论。
“没错,对对对。”就行了。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们只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并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来宣讲。
至于你如何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你的事儿,作者没有说故事里的人物 就是完美的,没有说故事里的事情是应该效仿的!
因此你能看到书中很多人物做了很多现实中不该做的事情,是因为作者要给你看,否则他作为一本书的上帝,要掩盖轻而易举!
拿《水浒传》为例,李逵劈小孩也好,李逵割李鬼的肉做烧烤也好,武松鸳鸯楼对着无辜的丫鬟们一通大开杀戒也好,这些作者不能掩盖么?就写李逵把小孩藏起来不行么?武松就说没有滥杀无辜,一个丫鬟都没死不行么?施耐庵又不是战地记者,他是小说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施耐庵就是告诉你,梁山上的好汉之前都是干啥的,孙二娘就是杀人卖人肉包子的,王英等人就是杀过路客人 做醒酒汤的,至于故事如何理解是你的事儿,他从来没说这是大宋 精神楷模集,没说大家一定要向武松学习,谁惹了你就杀他全家,连丫鬟都不能剩……
至于《红楼梦》看似最最玄幻,可是也是最最写实,现实中的那个男主就是这个样子,甚至不惜自黑,用两首西江月来讽刺宝玉“于国于家无望!”、“莫效此儿形状”等等。
作者从来没说,贾宝玉是完美的人,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
同理现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描写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甚至专门以现实社会中的反派人物做主角的,比如《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绝命毒师》、《大西洋帝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