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导致了地方防疫层层加码?
我只听说过因为防疫不力不处罚的没有听说过因过度防疫被处罚的,我要是领导我也会这样
看到深圳为了一百几十个人确诊封城,我瞬间惊呆了
真的…感觉好像时光封存在两年前,武汉爆发疫情时,封城抗疫,完全没有改变过,仿佛时光没有推进过
疫情前我在北京做电影搬砖了,疫情爆发后,我就没回内地…
此时我们基本生活如常,因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打过疫苗,现在进入商场也不需要量体温,相比原始毒株,毕竟奥秘克绒都是喉咙事儿
但是上个月去餐厅打工,从app发现工作那栋楼附近有一百多个确诊,我还是继续打工…
然后前天我们参加家庭聚会,家里一位高中侄儿喉咙疼,他妈叫他去做测试,确诊奥密克戎,当天聚餐几十个在一屋里,有老人有小孩与大人,问了大家有没有喉咙痛,大家也说没有事
这位高中侄子就呆在家的一间房间隔离,大家该上班该开店开店
因为根据我们这边的规则,在家里呆个5天就能自由活动,而我们这些密切接触者只要没有任何症状都可以自由活动
我们之所以如此从容,是因为我们打了加强针,一屋二十几人除了婴儿,都打了疫苗
上个月,我的妹也是人在新加坡,她确诊了,但她不知道,只是她需要出境时做了测试才发现确诊,她也是在家隔离五天…就去工作了
———————————————
根据我们这边的数据,加强针真的很重要
我哥年前在天津打工,过年回辽宁,前前后后被隔离了一个月。一家三口人,小孩才8岁,非要开两间房隔离。这一个月光隔离就花了一万多。他们一家在天津也没什么正经工作,就是嫂子进厂打工,哥哥给人刮大白,一万块钱他们不吃不喝要一个月,去掉生活开支攒的话要三个月。三个月意味着什么知道吧?意味着这一年,加上隔离的这一个月,1/3都白活了。
更:我把我哥的事贴出来不是说不支持防疫。大环境就是这个样子,没办法只能遵守,不遵守的话就是害了别人,尤其是那些跟我们一样的底层人。我想说的是上边定政策,下边就加码,还有借机宰老百姓的。一家三口人开一间房,不是又能节省下好几千?
更:评论里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隔离要收费。具体我不懂,但我周围的人从外地回来的都是收费隔离的。中国这么大,疫情又已经两年了,不同地方,不同时间段,政策不一样很正常吧。还有人问为什么去天津打工。我老家那地方,我哥家(不是我亲哥,我大爷家的)只有两三亩山坡地,种地的话全家年纯收入也就两三千。不懂得也懒得解释了,自己查查玉米亩产以及收购价格。腚沟里的小地方要么下矿,要么去沈阳或者外省,否则就算去了地级市,也没什么好的工作机会。希望大家明白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北上广,也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是华西村。我们那农村再过25年估计人都死绝了。
更:评论里问为什么过年非要回家。
首先他准备回家的时候,我不清楚是否疫情已经爆发,各位懂的大神给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当初天津零星爆发,因此他能够顺利从天津出城,可到了辽宁之后天津爆发,他又被当地拉回去隔离。
其次他是干工地的,懂的朋友都知道这东西季节性很强,年底要么没活,要么因为气温无法施工,他在天津耗着也是有成本的。有过这种经历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应该理解吧,有活就挣钱,没活了又到了年底,回家过年很正常,等来年过了正月再出来上班。反正又不是固定工作,天津又没有固定住所。
疫情是个照妖镜。
妖已经照出来了,接下去就看还要照多久而已。
2021年10月15日,德国冠状病毒病例正在迅速上升,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在过去24小时内报告了19,572例新的冠状病毒病例,为5月份以来的最高日数字。
周四,它确认了116例冠状病毒相关死亡病例,高于上周同一天报告的65例死亡病例。
据该研究所称,住院和重病患者的数量也达到了临界水平。
周四,约725名COVID-19新患者住院,高于周三的558人。
根据官方数据,目前有1541名重病冠状病毒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其中846人使用机械呼吸机。
RKI警告说,感染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增加。
专家们在每周报告中说:"预计秋季和冬季病例数量的上升速度会加快。
与此同时,DIVI急诊医学协会报告说,ICU床位容量显著减少,主要原因是人手短缺。
根据DIVI的数据,截至周四,ICU床位中几乎87.5%已经占用。
DIVI的乌韦·詹森斯教授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面临医疗体系的明显缺陷。
德国医院目前拥有近22200张ICU病床,低于今年年初的26500张。由于许多护理人员在流感大流行期间精疲力竭并辞职,工作人员短缺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1]
日新增感染维持在20万人左右。(德国全国人口8000万,相当于中国日感染350万人)。
日死亡大约245人(全国人口8000万,相当于中国日死亡4288人)。
医疗多数时候没有挤兑,目前死亡率大概在0.125%左右。
即使考虑轻症在家,重症医疗资源也必须跟上。
如果我国人均医疗资源要和德国看齐,则需要补充至少20万张床位。
而补充医疗资源有多方面瓶颈。
(1)医务人员不够,一个床位至少需要1个医生,3名护士,但没有5年时间培养不出有经验的医务人员
(2)ICU很多设备要进口,而疫情期间多数国家生产不正常。这么多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需要较长的周期,人员还需要和设备磨合
(3)按每个ICU床位每年开支500万元计算,增加的20万ICU每年开支1万亿,我国很难承担这些费用
按《传染病防治法》,病人无论有无经济能力必须强制隔离治疗,所以需要由医保和财政保障治疗费用。
《国家医保局:2020年全国“医保账单”公布 》
2020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5732亿元,比上年减少0.7%。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2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02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9145亿元,比上年减少8.6%;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7931亿元,比上年减少0.1%;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1214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15327亿元。2020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个人账户支出4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650亿元,累计结存10096亿元。[2]
可见,光新冠的治疗就会吃光绝大多数的的医保费用。
按人均计算,统筹基金+个人基金=(7931+4936)/14=919元人民币
根据新加坡财政部数据,2019财政年度医疗开支估计将达117亿新元(约合5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的医疗支出高出一成,增速达10.4%。新加坡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过大。
对此,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期出席活动时表示,“我们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希望得到国人的支持。”李显龙指出,政府医疗开支已连续多年超过90亿新元,未来必定还会进一步增加,这终究是不可持续的。[3]
为扩建医疗设施,并持续投入经费抗疫,新加坡卫生部2021财年的预估支出将达188亿新元,比2020财年增加22亿新元,是支出最高的部门。[4]
新加坡500万人口大概有188亿新元,也就是883.6亿人民币的医保支出,人均1.77万人民币。
很多城市流调水平严重不足,无法明确防控重点,更没有办法集中资源切断传染链
建议搞一套全国统一的流调信息系统,降低沟通成本。
还可以将有经验,且能建立方法论的流调人员组成一个或者几个小队(按全人工的方式,每队3-20人规模就够),哪里有问题去哪里呆几天。如果能做到早期有效干预,很多起疫情都可以尽早结束。
详情可见:
如果全国疾控的信息系统能完全打通,流调水平能有效提高,需要隔离的人员数量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
在防控效率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保险对冲停工停业损失。
由于不同地区防控能力不同,被封的风险不同,保险公司将会差别化定价。大范围引入保险公司后,还可以对各地防疫效率做有效监督,促进各地提升“精准”防控水平。
例如现在的隔离险价位为68元,每隔离一天赔偿500元。
这样的保险可以推广给小商家、个体户,如果能以1000元每年的保险费用换取10万元级别的停工损失,就可以让更多的小商家坚持下去。
刚做完志愿者来回答一下
你可以说现在的防疫方式还不够精准,但是真的已经是极限了,再多,没人没时间没精力
我还行,医生上完夜班白天再来测核酸也很那个
但是要说放开,我就呵呵
死的人不要多,一个孕妇,一个程序员,一个快递小哥或滴滴师傅,再来点敲盆救二老结果救命药没送到,马上开始哭着喊着怎么没人管管啊,难道这些我们没见过?
现在也不要把失业程序员和倒闭商家拎出来说事,让你们赔钱的不是防疫,是病毒,别睁眼说瞎话,你躺不躺平,病毒只是碾过你,并且来回碾过你而已,它是不会和你和解的,有本事,你去接受脑萎缩,后遗症还有那啥萎缩去,别赖在大陆和大陆网上
聊斋志异有个故事,说一只狐狸当年为了求生断尾,狐狸开会,断尾狐狸就滔滔不绝说起尾巴是如何无用
毕竟它的尾巴断了,而且如今,普天之下都是断尾狐狸
但是,你们的残缺不是别人躯体完好的劣势,懂?
我也觉得过度了。
爆发个疫情官员就要免职,我靠,普通人染病去死就好了,关当官儿的啥事啊?
应该学习台湾省和香港区,普通人去死就好了,官员哪怕公然违反防疫规定,跟商人喝酒吃肉唱歌呢?
你看台湾,防疫官员们承认有多条隐藏传播链,可就是不普筛,每天按部就班检测几百个了不起几千个人,象征性报告几例确诊,发明“矫正回归”隐瞒早先发现的病例。
疫情以来没有官员因为疫情受罚,“防疫指挥官”陈时台自己下令不得群聚,普通人违规就几万几十万地罚,可他自己呢?
违反防疫规定不说,在酒店跟商人喝酒吃肉唱歌,觥筹交错,不亦乐乎。
有没有观官商勾结啊?有没有违反规定啊?
不重要,事后媒体疯狂批判,媒体是“自由了”,可陈时台有被处理么?
桃园机场3+11政策导致防疫破口,疫情内扩,陈时台在被质询时说,“我负责”,多么大义凌然,多么有气魄。
结果呢?负啥责了?
领导责任不被处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也不处理。
再看大陆,禄口机场防疫破口,主要领导直接被撸
所以说,大陆防疫真的太严了,我替那些因防疫不力被处理的官员感到惋惜。
很多国人说了基层防疫过度,层层加码这个我同意。
但那些国外回来的人总拿身边人感染了都没事来举例,要中国开放和病毒共存,我觉得多少有点离谱。我在多伦多800+好友,自新冠爆发以来一个人都没死,请问那又说明什么呢?难道我可以说新冠从来就是0杀伤力?
美国流感在疫情前,一年才杀5万人。Omicron今年单一月份就杀了10万美国人,这是多少倍的杀伤效果?
对个体威力降低了,但传染力极大,sample大了,死的人数量还是跟之前一样。
面临你们海归口中的史上最弱新冠,美国3亿人一个月死10万,那中国14亿人呢?
中国一旦放开以中国的人口密度和家人同居的习惯,中国会被传染穿了。所以别老只盯着您在北美一起蹦迪感染了三四遍的小姐妹,其他年龄段人的命也是命,多查查数字。
你们觉得防疫苦不堪言都可以,要求人性化防疫我完全赞同。
但那些海归们总拿新冠连流感都不如这种小红书式理论来洗,各种暗讽国内就让人很无语。既然这么不舒服为什么要回去呢?
其他不想说,就说两件事儿。
1:共存了经济会更好是个把头埋进沙子的想法,去年美国在大撒币的情况下取得了全年5.6%的经济增长,今年一季度遇到了被称为可以当做疫苗的奥密克戎,并且宣布直接共存的情况,按照共存了经济会更好的说法,叠加了把欧洲资金赶到美国的大好事儿,不说好多少,增长个2%应该没问题吧?美国年初确实预计一季度增长2.3%
然而,2月底美国改口了,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长为0!一季度增长为0!一季度增长为0!
经济芜湖一下起飞了?腾飞了?说好的共存之后经济就变好呢?为什么这样了?
2:现在奥密克戎致死率不如流感,这是个把眼睛蒙上的拍脑袋想法,美国疫苗接种虽然不如北欧模范国,但是也算能接受吧,我们不谈这波奥密克戎死亡人数远超德尔塔那波,我们只谈现在,当下,今天。也就是在美国从日增100万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现在每天新增也就三四万的情况下,美国死多少人呢?
我在其他地方让大家猜,很多人认为也就死几百了不起了,甚至有猜美国现在死人不到100的,因为听到的都是奥密克戎致死率极低。
实际呢?
昨天死了1800多!
这波疫情都收尾了,还在死1800一天!!!
大号流感?确实大,头大的大!
防疫过度?你是想跟谁那个国家比?如果没有一个借鉴的标准,你的问题就没法回答。
我在加拿大,已经在家工作了两年了,可以预见今后会一直在家工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所在的城市中心的写字楼及其周边的生意,不会回到以前的繁荣了。
疫情永远的改变了政府和商业运作模式,新的模式是,一个公司或政府部门不需要拥有写字楼作为固定资产,也不需要租用写字楼。它的员工可以在不同的城市甚至国家,同事共事几年可能都没有见过面。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饭或下班后去酒吧就别想了,相关生意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眼界要放长远,我们永远回不到过去了。想一想,在这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下,会有什么样的新的商机这才是重要的。
你要是觉得其它国家都放开了,只有中国没放开,所以中国会被孤立,影响对外贸易,那你又想多了。疫情的好处是避免了过去供求双方面对面带来的各种旅行吃喝玩的巨大的经营开销。双方都节省了开支。既使中国和别的国际完全放开了,和生意有关的人员往来也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为商业运作模式永久的改变了。
如果你想现在创业,你很幸运,因为你很有可能会节省大笔的租用办公楼的费用,你的员工并不限于本地。现在已经有了相关的APP或平台支持你网上创业以节省租用办公室的费用,还能支持雇佣异地员工。如果没有,这就是商机。
我的想法,政府应该扶持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一个公司的员工可以居住在自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远程工作,大家不需要搬家。这样可以缓解人员向一线城市集中的问题,也可以缓解边缘城市人员流失的情况。想一想,你住在鹤岗,生活成本低的一笔,你工作的公司在一线城市,这又多惬意。或者你的公司在上海北京,你住在周围的区县远程上班,偶尔去公司跟同事上级会面。办公室政治也会变得宽松一些。老板员工都轻松。
我在加拿大一家汽配批发公司工作过,老板没有任何应酬,他的供货商都是中国厂商,他自从跑下这些厂商后,就再也没去过中国,完全是电话传真邮件搞定。他比所有的员工下班都早,公司到点关门,我们做实时软件开发维护的程序员偶尔会下班晚一些。
我的一个朋友代理一家国外公司非常特殊的产品回国开公司,她非常不中国风格,如果客户让她开饭局,她就是说可以,饭局的开销现场立马打入销售价格里面。其实她的客户都是私人公司,所以客户了解了她的风格后,也理解她这样做节省了大家的金钱和时间。如果想跟她吃饭,就自掏腰包请客,因为她实在是魅力非凡。
以上这些,就是想说疫情一方面造成了某些经济行业的萧条,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商业运作模式,节省了大量不必要应酬和经营成本。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要看个人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