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颠覆认知的情况。
在中大型互联网企业,把985/211当硬门槛的很少,你能看到的大多数985/211条件,大多都出自国企/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原因不明,也许是不懂胜任力,也许是有所限制。
985,211工程本质上是一个持续性的经费拨款工程,而 广深/浙江/江苏 有太多厉害的地方院校,虽是双非,但每年拿省里钱比部里多。广深为例,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南方科技大,都非211,但就业和教学质量却胜于寻常211,何况现在211,985经费也到期了。
如果以我所在游戏公司为例,在游戏美术设计方面,八大美院+吉林动画的优先级,远大于一般985/211,甚至川音成都美院、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锦城锦江这些二本三本,都能在动作、特效等专项职位上,被各厂HR登门挖掘,起薪多在12~15K区间。甚至无论什么高校,就说纯机构出来的,天空盒、云顶、曼奇立德,都很强,每年HR也会向这些专业机构抛出橄榄枝,别觉得机构就low,就像美术生艺考时,高校的招生办也会对你高中门口的画室开绿灯一样。
科技公司一般HR体系是科学化的,要定量定性分析人的,所以会伴随胜任力模型的设计、落地。分不同岗位,依据胜任力去筛人。
大多数科技/互联网公司,自研或采购的笔试系统也可靠,不会用学历筛简历,而会用笔试分数筛。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要求,这些胜任力大多数是学校学不到的,你读211或三本,其实没区别,所以我们也不会只认高考和考研成绩。
大多数HR,也不会跟自己的offer量过不去,随便毙掉自己的简历库。遇到某些业务部门非要985/211,HR会怼回业务不合理的需求。业务需求方今天只看985,明天只看男的,后天只看竞品跳出来的,你HR如果都无条件同意了,那下周要求又会加码,变成“只看毕业5年内有10年工作经验的人选”这种五彩斑斓的黑,到时候HR需求满足不了,原地爆炸。
所以我们一般会用各种理论、方法、工具、模型、画像、数据分析,规范胜任力,把优秀的双非同学捞起来,增加HR自己出offer的概率。
甚至HR老手会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学历不太好的面试官去面双非校招生,更容易控制有色眼镜。
互联网,谁按985/211筛简历,谁招聘工作没入门。即便挑院校,也是分岗位类搜集研究一套重点院校库。不可能光用一个20多年前的经费支持项目,去评判未来的毕业生。
如果你实在不信“双非很多能进顶尖公司”这个结论,觉得我在画饼,那么建议你自己下载一个脉脉APP或者领英APP,自己上牛客网看看也行,按企业名称搜人,看看去年20届,前年19届,有多少双非的同学进入了你梦想中的大厂,有名有姓,就在上面。别再怨天尤人,臆测HR只看学历,学历权重其实一向很低。
进了社会,考核维度就不再是学分绩、学生干部任职经历。就文娱行业大多数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而言,“有趣”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下图为我司近年在用的校招通用简历评分表(外化标准),用于衡量你的市场竞争力。而胜任力模型是内化标准,基于岗位的,一般有20多个模型,对应近千个题库。我把标准送给你们看,你看完再问问自己,985/211权重大么?
如果投递互联网内容企业(游戏/音乐/长短视频/直播/内容电商),希望大家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投递内容企业时,请直接在简历中写明长尾细分的爱好,你看什么书,追什么剧,打什么游戏。
就像大数据标签匹配一样,招聘的本质就是甄选跟岗位匹配度更高的人。这些不是学校能教你的,让自己变得更有趣,冰山底层更深,在求职方面比985/211的标签重要太多。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抓着进了很好的互联网公司的学姐学长,刨根问底的咨询他们是如何准备的,在什么渠道获取信息,有没有报什么职前教育机构或线上培训,网申了多少家公司。然后复刻他们的道路。
疫情对就业有影响,但根本原因是产学脱节。你没读211,混的不太顺时,就会怀疑是不是企业只要211。实际上企业根本无视你是不是211。企业的HR们正在拉着业务部门,代表工业界,积极跟学校谈产学研结合,希望更顺滑的解决学生的就业,我们在行动,同学们切勿因自己不是211就破罐破摔,实际上211的同学也难就业。
就业这件事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目前的问题不是“985/211收割了就业机会”,而是“20%有个性、有专业性的个体,拿了80%的offer”。
请各自做好准备,执炬迎风。
——分——割——线——
这注定是个不讨喜的回答,名校人觉得“你们居然不看重名校”,双非人觉得“别搁这儿画饼”,无所谓,这样的题我就没指望赞很多,我要的是那些默默点了收藏的同学,能把话听进去,调整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针对评论区的几个常见问题,我出个FAQ吧。
Q1:“你见过大厂去双非搞校招么?”
A1:又来反你认知了。大多数时候,不是大厂不看二三本,而是二三本不看大厂。
985/211的学生知道求职难,所以在毕业前的那个9月秋天,就会具备实习经历,且已把简历准备好。但在二三本这种同学就少了,大厂如果去某个具体的二三本搞线下宣讲,后果就是没有人来,因为大家根本就没准备简历。大多数二三本的氛围习惯是毕业后再求职,在门店销售/地产中介/信用卡销售/保险销售/外包客服审核,并在0准备的情况下,觉得自己毕业前的那次考公能上岸。这些岗位并不需要提早毕业前一年把简历做出来。
所以反而是985/211整体求职态度更好,名校生的求职氛围,让他们分析、认知到一个行业的细分排名,简历能投出50家以上。不会出现“每年把腾讯阿里字节投了,没上岸,就抱怨互联网太卷”的情况。
也就是说,HR不去二三本,是因为二三本在宣讲会执行上,拉流拉不起来的问题,一是双非整体简历做的晚,二是双非院校一般在校生人数的体量就比综合型985要小。但企业不去二三本搞线下活动,不代表“拒绝二三本简历”,简历量在企业视角历来就是“被动收取”>“主动邀约”,二三本的学生完全可以把简历投到官网,然后对着上述简历评分表,公平参与竞争。
你没见过苹果把体验店开到县城,不代表苹果不做县城土豪的生意。县城的高净值人士也大概率比大城市普通白领更有消费力。
谁都知道985/211整体强于二三本,但二三本里的好苗子个体,我不希望你们因为妄自菲薄,丧失进入中大型科技公司的机会。
Q2:
“表中B以上的经历,非985/211碰不到”
“不是211/985你网申都过不去,到不了第二轮”
A2:我没法刨开肚子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粉,没法把我自家的简历库账号送你看。
但外部求证方式已经告诉你了,打开牛客网,或者脉脉,看一下双非的同学,在大厂任职的情况。那是他们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我没法作假。双非进大厂且任职关键职位的,真的很多很多。
求证方法都给了,你不去搜,就活在自己的认知“空气墙”当中,我也没义务捞你出来,你圈地自困吧。
Q3:“有国家高考定出的标准不用,这帮HR非要自己搞个标准,呵呵”
A3:计划经济时代你的就业是包分配的,高中考上大学包分配就业,那个时候就是高考结果=就业标准。后来都发现这样搞行不通,你若能有本事把这个倒车开回去,我也算服你。
Q4:“首先要说利益相关,你企业HR肯定立场有问题”
A4:我从签名档、到职业经历,都写的一清二楚,评分表也标明了是搜狐畅游的标准,本来就没打算掩饰什么,实在没懂还要我怎么说利益相关。
我看行,请问北京落户可以不对学历、毕业院校与年龄做差异化区分吗?
治标不治本!
有阶层就有歧视,有不同就有争论。
虽说都在奉承能力至上,但学历就是敲门砖,
不管治不治理都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吧。
没有学历,根本都敲不开这个门;
敲不开门,就没办法证明能力的问题。
在互不认识的时候,学历还有过去的履历,就是首面礼。
现在的招聘简历,也是搜索关键词「982/211/**专业」,
符合关键词之后才能把简历投递出去。
之前看那个《令人心动的offer》,很真实的台词。
职场上现在都内卷,卷到卷也卷不动。
招聘中不能出现985211院校等字眼?
某单位人力资源笑了,正愁X家孩子不好安排,这不机会就来了。父母有远见,专科毕业就花钱陆续给混了(划掉)争取到本科、硕士学历。
国企只要你能混到硕士学历,哪怕是专科出生,本硕学历都是那种刚合并的几个专科升的野鸡大学都行(当然,能进的一般都有关系。也有那种愿意牺牲自己的妹子,甚至还有那种为了儿子愿意牺牲自己的母亲)。
一般那些孩子不厉害的领导们的孩子扎堆毕业就会招一波人,顺便招些学历高的。
好多人以为不限制学历是好事,不限制学历,好多工作就直接被垄断了,哪怕985211又怎样?
不限制学历只对有关系或者有能力有关系的人是好事,普通学校的学生真的想多了,招聘只是陪着走一趟而已,面试的人除去有关系的,剩下985.211和其他学校的,为什么不招985211呢?为什么会觉得普通学校的比985211的优秀,他们考上大学之后都放生自己不好好读书了?是985211能力差的多还是非985211能力强的多?
还有一点,招名校生出了问题责任在出问题的人自身,招普通学校的学生,出了问题人力资源肯定挨骂,为了自己安全也不会冒险,除非你是领导家孩子,出事了有领导兜着,否则……
所以,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感谢卡学历,我辛苦考上去至少还能有份不错的工作。厉害的还是那种能把孩子培养进名校的领导or同事,笑呵呵地介绍孩子毕业于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禁止出现985.211院校字样对学历歧视有什么作用吗?没有,换个词就行了,或者录取信息后再过滤掉就行了。实施难度太大,除了增加治理成本外没好处。
真正要解决学历歧视,很简单,将教育资源公平解决就行了。
因为有这么一群送外卖的女人。
不想看图的国男们,可以看看文字,看看中国新时代女性是如何理直气壮“送外卖”的,省得以后被骗接盘。
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和朋友(女)去中超买食物(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碰(未和她打招呼,她没认出来)到的那位来自西安的同学(跟波兰人谈恋爱,未婚先孕,正在备孕),她在中超里和老板娘夸夸其谈,说自己的波兰男朋友不关心他,说她怀孕如何痛苦。
这都无所谓,但是当她说"当我波兰男朋友这么冷漠对我,我都极其包容,因为我想着文化差异嘛,要是我谈了个国男,我的分分钟两耳光扇过去!”我很震惊,这凭什么,为什么穷得吊儿郎当的波兰人就可以无限被包容,中国男人就必须对她无限好,否则就是两耳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后来出了超市,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了问我的朋友,她居然也认同那个姑娘的,她说"这不是双标,不是区别对待,这是文化差异,她男朋友是波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所以那样对她,情有可原。但是中国男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对女生百般呵护,要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一旦对女孩子冷漠了就应该被责罚。”
虽然她们这么说,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这是一种双标,是一种侮辱。后来我见再讨论下去会很尴尬,就岔开话题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凭什么对中国男人要求就必须这样那样,对波兰男友就可以无限包容?
作者PS:渣男送盘,老实人接盘,所以国男不能太老实。
我刚做完癌症手术治疗,就遇到三个严重问题:
一
在山东省立医院做宫颈检查,检查完医生啥结果也不说,过了几天来取了tct报告,显示正常就回家了。
一个月后阴道流血来找医生,医生才告诉我还有一张活检结果没取,取了后发现是特殊类型,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生存率低。
我才发现当初门诊医生就知道有菜花状肿瘤,却没告诉我。医院既然发现特殊类型癌一个月了,竟然不通知病人!这种癌一个月就有可能从早期变成晚期,而且取报告的病理科小姑娘态度非常敷衍,你多问一句都不想搭理你。
如果当初门诊医生告诉我可能是癌,如果病理出来后第一时间通知我,我可能会提前一个月做手术,生存率不至于这么低!脉管已经有了癌栓,浸润超过2/3
二
我在山东省立医院做的手术,病理的免疫组化p53结果竟然是错误的!已经过其他医院多个病理科主任确认。这么大的医院,免疫组化都能搞错,真是不敢想,到底是不是关系户在里面混啊? 这是我的p53照片,正确的结果应该是野生型
另外,我的病理拿到山东省肿瘤做会诊,也没有看出来p53有问题,呵呵。
三
我到山东省肿瘤医院找一位妇科主治医生做放化疗,我很谨慎的不敢多问他问题,生怕烦到他,即使这样他也不怎么搭理你。
中间因为报销的原因要去另外一个城市打免疫再回来继续治疗,已经提前跟他说好了,但是回来后短信也不回,电话也不接,资料也不给你(我的一些资料他还拿着,比如基因检测报告等)。
这医生脾气真够大的,连我的p53错误都没看出来,去另外一个医院人家一眼就怀疑有问题(基因检测tp53无突变)。
既然医生不接我了,我只能到妇科其他医生继续放化疗,可是人家一看是冯医生的病人都不接我(说怕影响不好),让我只能回去找他,被迫无奈,我只能转院放疗。
得了癌症,才知道现在的医院有这么多问题。如果当初门诊医生就告诉我有菜花状肿物,可能是癌,我可能提前一个月手术不至于这么重。
加了病友群,发现不少病友的病理报告分期不对。比如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应该是三期,但上面却写一期,病理科不应该是很严谨的工作吗?无力吐槽
写得不错!
笔法细腻,又不乏童趣,算是上佳的练笔之作。
最值得赞赏的是那份“闲心”和“童趣”,愿常持而得欢愉。
国男现在就敢不舔小仙女了,以后想干什么我真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