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历史上是有很多图像文献史料留存的。
其中描绘最详细且最写实的,应该数清乾隆时期西方画家郎世宁所做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
懒惰一下,不自己写了,引摆渡资料:
《清郎世宁画阿玉锡持矛汤寇图卷》的主人公阿玉锡,新疆准噶尔人,有罪应锉臂,后转向清廷投效。高宗闻其勇敢善战而召见,赐银,擢侍卫。1755年(乾隆二十年)平定伊犁时,於格登鄂拉立战绩。高宗为之作歌,七月命阿玉锡入觐,召郎世宁为之作持矛汤寇图。
1755年(乾隆二十年)准噶尔汗达瓦齐(Davatsi)与沙俄勾结叛乱, 在清军夹击下,仓卒逃往伊犁西北格登山区(今新疆昭苏县)据险顽抗。五月十四日阿玉锡(Kalmouk Ayusi)率领二十余名蒙古骑士乘夜突袭其营地,奋勇冲杀,放鎗呐喊,全营多不战而逃。达瓦齐南走天山,后为乌什城主霍集斯所擒,准噶尔内乱暂告结束。阿玉锡立下战功凯旋归来,同年七月受乾隆召见,为表彰其功勋,命郎世宁为他画像,十天画完此卷,此年郎氏六十七岁。
从图中可以看见,阿玉锡是单手持矛进行冲击杀敌,在长矛的矛头和木杆的连接部位,装有防止此部位被大力冲击导致折断的折铁,这和西方长矛一样。另外,长矛杆上装有背带,可以被套在使用者肢体上。这个装置,在敌人掉落的长矛上也有。
这种使用长矛的方式,通常是瞄准自己右前方的敌人进行攻击,在击中敌人后,长矛顺势向右侧横摆出去,甚至可以让长矛摆向自己身后,避免自己被巨大的冲击力撞落马上和折断武器,同时依靠马匹冲击速度迅速将长矛抽离敌人尸体,再回复冲击姿势进行下一轮冲击。
当然,如果冲进了敌人密集阵形,就只能丢弃长矛抽佩刀作战了……
此图上,阿玉锡未见带长佩刀,因此他装备的应该是清军骑兵专用的另一种标准制式武器——顺刀。
顺刀,按乾隆朝制定的《皇朝礼器图式》,是前锋左、右翼营的制式武器之一。记载入下:
实际上,这种武器使用非常普遍,基本上所有不带佩刀的骑兵都会带一把顺刀。这是一种介于餐刀和佩刀之间的刀具,比匕首长,比佩刀短。
然后……正好我手上有一支清右翼前锋营的顺刀,因为它的刀刃没有起脊……它长这样……
冲击骑兵没有了长矛之后,那只好将就着用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