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北方是个相对属性而非绝对属性。
说上海是“南方”,这个南方是相对于北至燕山、南到钱塘江、西到函谷关这个“核心平原区”而存在的。是黄河-长江、京-沪、“王气”-“民气”这种核心平原区内部二元概念的南北方。
在这个分类下,东北也好、岭南也好、西南也好,其实是被忽视了。
衣冠南渡也好、南征北战也好,核心平原区的南北二元模型,在各种讨论中被默认为基本概念,其实也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体现。
核心平原区内部的同质性其实是很强的,西边的秦岭确实是天险,那东边淮河当南北分界线,淮河能挡住个啥?长江相比动辄绵延上百公里的山区,阻隔能力也小太多了。
看看人口密度图就知道了,上海北边人口什么体量,大平原一马平川,贴吧一群大哥蹬着辆爬不了坡的共享单车,晃晃悠悠就从北京骑到上海。南边进山之后人口什么体量,基建近几年才打通的比较好。
那非核心平原区的居民,比如岭南、西南、福建潮汕,看这个巨大的平原区,感到有同质性其实挺正常的。只是长期以京沪这种核心区作为主体来分南北的历史教材也好、地理教材也好,都有点忽略非核心区了。
上海土著冒泡。
首先麻烦你提高基本的语文表达能力。什么叫做比起南方更像北方?应该是与其说是南方,不如说更像北方。这么拙劣的中文表达,导致我看了三遍,才明白你想说啥。
其次,上海从地理上来说刚好处在中间的位置,的确相对于更南边的广东,福建等等来说它更北而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北方来说它比较南。南方北方本来就是一一个模糊的概念,看你站在谁的角度上去说。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
再次,你对南北的区别充满了刻板印象,好像北方人就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南方人就应该长成什么样子,而事实上上海这种移民城市,你所看到的都是杂交的结果,你所看到的胡歌什么什么往上捋几代指不定是哪的人,只是他们这一辈出生在上海而已。本身南方人北方人从长相上来说就有很多刻板印象,更不要说上海这种刚好在中间又受到很多移民因素影响的。更不要说胡歌papi等少数你认识的名人能不能代表上海人。
说到其他的饮食等等方面,那是因为你不求甚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说上海也有澡堂,殊不知上海的澡堂和北方的澡堂有着很大的区别,上海的澡堂一方面受日本温泉式澡堂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受扬州这些地方传统的影响。从来没有说过澡堂是北方的专利,更不能因为一个地方有澡堂就说他像北方。
你说吃面食的比例高,那你怎么不看看他吃的是什么面?同样是包子,上海的包子和天津的包子一样吗?同样是面,苏式面和山西面一样吗?在你眼中只要原材料一样,这个东西就没区别?
所以你的题目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我眼中的刻板印象a不像我眼中的刻板印象B呢?那你说要怎么回答你?
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通常是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就是800毫米等降水线。也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这是有准确和严格的意义的,不是按哪里的人有澡堂,更不是按哪里的人吃面多。
“上海的气候也不像南方,明显干燥很多”.................. 地理课没学过长江口的气候特征?
=====
北方真是没好地方了吗,就想把上海抢过去?
很正常,因为整个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浙江省的北部地区和华北地区没有地理隔阂,从东亚地形图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属于“泛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和黄河流域并没有山脉和丘陵的阻隔,所以苏浙皖地区受到了北方(特别是华北)方方面面的影响。
从上图可以看到,秦岭-淮河线分割了南北方,但巴蜀和湖广都有山脉的隔阂,四川和关中有秦岭和大巴山(秦巴山区)隔断,湖北和河南有大别山隔断(中间南襄盆地一带为地理缺口,南北界限模糊),唯独华东地区和华北平原并没有大山的阻隔,所以轻而易举,南方的江南地区最容易受到北方的影响,南方的另外四个地理板块(云贵川渝,湘赣鄂,闽粤桂琼台港澳)因为和北方有重重大山的相隔,文化均保持了独立性,受到北方的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江浙沪皖受到北方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种和基因,江浙沪皖不少地区,古代受衣冠南渡影响较大,不少北方人口迁徙到江淮和吴越地区,和当地土著混血,这使得江浙沪皖不少城市的北汉常染是比南汉常染高。
早在史前可能就有一定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至这一区域,如北辛-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之间的交流或许就伴随着人口的迁徙,商周时期亦有南下移民,魏晋时期、唐末以及两宋之际均有较具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这些人口流动事件使得相当规模来自北方的人口流入这一区域,而这一区域特殊的民族成分构成可能就是史前和历史时期的诸多人口流动事件在基因上的一种体现。
由于江浙沪皖大部分地区北方汉族常染更高,加上经济富裕又靠海,吃喝不愁,营养均衡,平均身高远高于其他地区,平均长相也更接近北方面孔(。
2.方言,与南方其他地区普遍爱说方言不同:
或者与其他地区普通话水平较差不同:
为什么广东人相比于其他省份的人普通话发音很不标准、口音很重?
某个广东人说普通话不标准,平时说普通话的朋友也不多,该怎么练好普通话?
江浙沪皖地区因为拥有全国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外来人口众多(尤其是安徽,江西,北方诸省)……
加之古代受北方王朝的影响很深,数次衣冠南渡,中央政权南下江南避难,江南成为中华第二中心(仅次于中原),大批北方皇族和士族南渡,因此长三角自古受到官方的王化(天子的教化)很深,京杭大运河的修筑更是沟通了华北地区和江南的文化交流,这和更南边的福建广东等古代的蛮荒之地是不一样的,
因此,江淮地区和吴越地区的本土方言最先受到官方的冲击,吴语和江淮官话也逐渐式微,人们普遍更乐意主动说普通话而不是方言,导致当地未成年人说方言的比例很低……
现在苏州本地小学生都不会说苏州话了,那以后吴语不就断层了吗?
因此,江南淮语区吴语区(尤其上海)和和南方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本土方言衰微,被抵制,也因为被认为是排外的因素,当地人越来越不主动去说吴语,导致方言危机越来越严重,和南方其他地区,比如普遍爱说西南官话的川渝和有香港保留”火种“的广东不同,而和北方反而很像,因此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3.人口流向和姓氏,以下是上海外来人口的省籍(可靠性不明,但又参考性):
可以看到,苏浙皖压倒性优势,而苏皖两省又是南北过渡的省,并不是完全的南方省份,苏北皖北等北方文化区为上海贡献了不少人口,而另一方面,江淮和吴越地区本身就是南方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其他南方省份,除了湖北和川渝,移居上海的并不多,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去上海的并不算很多,所以上海的南方文化氛围远没有更南方的沿海城市(宁波,厦门,深圳,广州,台北,香港)深。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应该比21世纪的上海更具”南方化“特征,这是因为当时有不少广东移民移居上海滩做生意,尤其是香山县(今广东中山、珠海)最多,上海历史上有3任市长(吴铁城,俞鸿钧,陈公博)就是广东人,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老上海四大百货也是粤人所开,胡蝶,陈波儿,阮玲玉,郑君里,郑正秋等娱乐界名人也有不少是广东人,也因此,今天的上海还有不少的粤菜馆和港式茶餐厅。
姓氏上来看,上海除了本土的徐、沈、陆、顾、金、唐、施、钱、姚、潘、蒋、丁、俞、倪等姓氏和来自苏浙的姓氏(蔡、许、叶、郑、夏、袁、范、严、谢、陶、姜......)外,偏向北方的姓氏(孙、赵、曹、马、高、宋、郭、薛、冯、董、韩、秦......)普遍比西南(云贵川)-中南(湘赣鄂)-华南(闽粤桂)大姓(林、罗、梁、曾、余、彭、程、钟、邓、肖、邹、江、苏、庄、洪、熊、毛)要高出很多,福建大姓林在上海不进前35,广东大姓梁在上海不进前70,证明了上海来自西南和华南方向的人口很少。
以上是部分南方省份的百家姓排名,和上海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省份的人口很少流向上海,而是去了大湾区。
4.气候和物产,上海和苏浙皖不属于热带地区,冬天会降雪且量不小,气候相对同纬度的川渝也更像北方,没有地理的阻隔,华北的冷空气和雾霾等均会影响上海等地,因此许多热带水果(椰子,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均无法在苏浙皖沪地区种植,相比更南边的闽粤台琼地区,上海的南方属性相比福建广东不是很明显。
5.城市文化和母省文化,上海和江苏浙江的文化并没有更南边的福建广东等地开放,一个特征就是江浙沪虽然也是沿海地区,但海外华人华侨数量却远远少于闽粤,福建广东很早就进入到海洋文化了,广州和泉州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港口城市,而同时期上海还是籍籍无名。。。。。。
美洲和东南亚基本是闽语,粤语,客家话三分天下,没有吴语区什么事,上海和苏州为代表的吴语区远远没有更南边的闽粤等改革开放领头羊风气开放(当然上海近代也凭借地理位置短暂做过几十年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所以吴语区的农耕和士绅文化更接近北方文化,更保守,教化更深,远没有闽粤的海洋文化南方特征鲜明,更开放,更敢为天下先(一个特征是上海和江苏的国企和外企更多,民企没有浙闽粤多)。
综上,从人种基因,方言流行程度,气候物产,人口流动和姓氏,城市文化氛围,上海应该是南北参半或者是略偏北方的城市。
山东男人,180,抢答一波。
这又是一个挑动南北对立的问题,估计和那位说北方男人太高,作为劳动力不适合工业制造业经济发展的神贴一个作者。
什么时候身高成优越感了?
什么时候月匈大就成优越感了?
个体差异而已。
找对象又不是80年代集市上挑牲口,得看肩高,看牙口。
都2021年了,一个男人要是靠个头产生优越感,说明这个人基本就是个草包,长那么高个头白瞎了。
有的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
有的喜欢36D,锥子脸,水蛇腰。
有的喜欢小鸟依人,有的御姐控萝莉控,
还有的非得娶处女,还有的硕士以下学历不考虑。
但真没见几个执着于女孩子身高的,150—180的女孩子,我身边的北方男人都娶过。
另外,不是每个北方男人都高大魁梧,有40%的175以下。这种身高对于150—170的女士,都不算什么身高优势的。何况南方女士也有50%以上是身高高于160的。
男人最重要的是品行,修养,能力,责任感,而不是多大块头,毕竟现在农业也机械化了,重体力劳动,耐力劳动,已经占比极地了,高大魁梧,威猛彪悍,只具有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治安越来越好的今天,都市里面也不需要一个巨石强森一样的肌肉男来给予女士们安全感。
女人们也不用想太多,男人喜欢你,爱上你,想和你结婚,不会因为你个头矮点,罩杯小一个号而犹豫。
最后,这种南北对立的话题,就谈谈GDP房价和产业领域就行了。扯到男女身上,简直就是人为的撕裂。
需要注意的各个因素都是,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
路程。如何安排行程,多少天,路况如何,补给如何,危险性,是否要在外过夜。这需要考虑到食物、装备、衣物的携带。
装备。如何挑选,哪些带,哪些不带。这又涉及到徒步线路的难度,也和天气、负重有关。
天气。决定了你要携带的衣物、装备、负重是哪些。如:预计晴天较多,注意防晒和补水,避免中暑;雨天较多,注意防滑、保暖、防水等等。
退路。无论线路多么简单、安全,都需要有后备计划,有备用的饮水、食物(迷路后能坚持一段时间)和衣物(打湿后有替换),有人能够知道你的计划和去向,在你遇险后能够联系救援。
第一次徒步,建议选择有后勤保障的、发展成熟的简单线路。和有经验的同伴同行,是最好的。
“后勤保障”表示沿途有农家,有补给和水源,如果需要下撤和返回,不会特别困难。如果需要救援,短时间内,能够获得帮助。“发展成熟”表示已经有很多人走过,在网上能够找到较为完整的资料,你徒步的时候,也有其他人在这条路上。大家虽然不认识,但是万一有个什么,能够相互照应。
关于从许昌出发的徒步线路,我还真不知道,不过你可以在孤独星球的城市书籍、徒步书籍或者各大户外网站(8264、Max户外)找一下。
如果你对户外感兴趣,而且希望循序渐进的越来越好,不妨看看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