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程度从亲属朋友、陌生人类、其他灵长类或可作为伴侣动物的物种、通常食用动物、昆虫等、植物等,类似这样的层级递减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不会吃人类。在极其极端的情況下,熟人也无法下口。所以饥荒时即使出现了吃孩子的情況,也是交换吃的,不吃自己认识的。
除非科研等必要情況,不会随意杀灵长类动物。
狗肉之所以广受争议,就是因为狗这个物种既是肉用动物,又是伴侣动物。
猪牛羊鸡鸭鱼等普通的肉用动物,现代屠杀会尽可能减轻痛苦。
对人类有害的虫子直接踩死,不需考虑减轻痛苦。但虐杀虫子依然会令人不适。
植物没有痛苦感受,与人没有任何互动,所以随便折腾。
等等这样依次递减吧。
形貌不正常的食物有概率包含有毒有害物质、病原体等,对食用者的健康有害。看到形貌不正常的食物时产生不适并拒绝食用,对保持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不同的人对“什么样的食物算是不正常”“什么程度的不正常让自己不适”有不同的标准,这种不适是个体化的。
人和植物的共同祖先有点遥远,一般人对植物的正常体型是什么样只有大致的概念,有些人甚至从未见过农作物植株,看到“只是体积较大”的多倍体植物时不觉得奇怪。
不过,可食用部分的形状或颜色跟印象明显不符的植物(例如大而畸形的草莓、发出蓝色荧光的大米)可能让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联想“那是用有害药物催熟的”“那是奇怪的转基因植物”之类,引起反感。
“催肥的食用动物”大抵是猪、鸭子之类畜禽,和人的共同祖先要比植物近很多,一般人可以跟自己对畜禽和人的体型的大致印象看出畜禽的体态“过于臃肿”或“太瘦”。
喜欢吃肥肉的人可能爱看体态臃肿的食用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