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国人对娱乐产品的要求是扭曲的
而且是从上到下的扭曲
特别喜欢从娱乐产品里找所谓的营养所谓的价值所谓的意义
仿佛做出来的东西找不到教育意义就是天生的原罪
是个玩意儿就非要搞寓教于乐那一套
就这种思想指导下就不可能做出大火的产品
与此同时在这种随便看个电线杆重金求子广告都恨不得提炼下中心思想的我们心里
也是下意识觉得,我们做那些纯娱乐的玩意儿是有原罪的
最伟大的游戏是什么?
是俄罗斯方块,是水管工敲砖块,是吃豆人
有个鬼的教育意义
最伟大的漫画是什么?
是龙珠
热血升级冒险漫
有个鬼的教育意义
当然了这么说肯定会有一群做阅读理解做魔怔的人来杠
讲白了就是好人不停的锻炼打坏蛋罢了
火之鸟之类固然伟大
冒昧问下,火之鸟当初克死了多少出版社了?
真的没几个人冲着想受教育去买漫画的…
就现在这种看个小品都非得催人尿下的行情
反正我是不抱希望
我不会觉得我小时候看个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比看喜羊羊高贵多少
不会真有人是靠着蓝猫淘气三千问学知识吧?
幼儿动画三观不歪不就好了
看个幼儿漫画要学知识,看个小说要有意义,看个电影得提炼中心思想
讲白了还是功利
哪怕你就是去做个按摩,不体会点儿心得出来仿佛都觉得亏了一个亿
当然了我不是说教育意义是错的,寓教于乐不对
我说的是并没有必要什么东西都非得要他有点儿教育意义
别看完了只是爽没点儿心得体会就有罪了。
雅典城经济腾飞后出现了各种美丽的雕塑,漂亮的战船,庞大的宫殿,宏伟的神庙。
斯巴达经济腾飞后出现了高质量的重步兵,大片的稻田,流水线化的军工厂。
然后斯巴达日翻了雅典
因为穷
穷也就算了,文化产业还搞分散投资,集中资金全国养几个工作室倒是能保证高质量片子,但现在谁也不想几部大戏看一年。
10年以后其实就有不少有话题的动画片了,按这个为基础往后算40年,走向世界不是难事。
说个冷门的苏联笑话。
问:GC主义还有没有police?
答:不需要了,因为公民都已经学会了自我逮捕。
我年轻的时候,觉得审查这玩意都是老头子们思想跟不上时代,等年轻一代上去就好了。
然后到了现在,我悲哀的发现,我被老头子们霍霍 太久,精神上已经完全适应了审查的大环境,学会了自我审查,成了打字各种单词,缩写,代号,通假字的谜语人了。
更悲哀的是,我这阴阳师念咒居然可以在网上和人无障碍交流,甚至我留个空格,别人也知道上面应该写什么。都是老阴阳师了。
最悲哀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甚至热衷起了审查,主动去发掘解读敏感点,把审查作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审查不是说不能有,问题是现在审查堪比文字狱了,捕风捉影,逮着关键字就下死手,而且就算官方没审出来,群众自己也审出来,你不举报,有的是人举报。
这样下去不是走出国门的问题,是看都没得看了。
我是真正的分割线————————————————————————————
有人说我是五十万,吹外黑内。
那我就顺便把欧美的审查也黑一遍。
说真的我忍这群ZZZQ白咗很久了。
自从他们把持创作审查以来,欧美的好作品就断崖式减少。
女的越来越丑。
肤色越来越杂。
X取向越来越怪。
剧情人物都无关紧要了。
LGBT从幼儿园前抓起,童蒙读物都瞎了我的眼。
什么黑人亚瑟王妃,黑人美人鱼,黑人英女王,一言难尽。
罗琳女士这一左派标志性人物因为发表言论说变性女不是真女性就被网暴,开除哈利波特作者籍。
奥斯卡还有什么可看的?就是比谁作品够黑,够LGBT。2020年第92届奥斯卡收视率粗报出炉,18-49岁收视率仅为5.3,收视人次仅为2360万,比去年的18-49岁7.7收视率和2960万收视人次大幅减少(去年粗报时收视率6.6,收视人次2550万),创下奥斯卡历史最低收视纪录。
再搞下去,奥斯卡就是少数人的自嗨罢了。
我就是玩个游戏,女性建模也要给我往丑了弄,否则就是物化女性,不分场合哪怕背景是东欧中世纪,都硬要给我塞些嗨人。
你说因为穷所以搞不出来好东西。
波兰这欧洲马桶工富吗?比北欧西欧美帝富吗?
人家就能做出巫师!
麻痹美帝翻拍巫师也要往剧里塞嗨人。
我嗨你白咗All 伐木累!
能走出去才怪了,从根儿上就不可能
有些奇怪的现象,你没法单独讨论,你必须往前捯才能理清楚。
举个例子:早恋。
除了我们这有这说法,人类历史上你还能找出别的例子么?
这是传统文化的锅么?否。带清朝15岁那都当爹妈了,早恋?不存在的。
那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反对早恋”这个现象呢?
实际上这跟计划生育有关。
如果你知道同时期除了“反对早恋”还推行一个说法叫“晚生晚育”,那你的逻辑链肯定一下子就清晰了吧?
要计划生育,那么就要少生而且要晚生(拉大隔代人的年龄差),于是推广“晚婚晚育”,那怎么才能晚婚晚育呢?晚点谈恋爱不就行了。
这就是反对早恋的来源。
文艺作品也是同理。
天朝的文艺作品,你既不能从艺术的角度,也不能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否则你永远看不懂。
这事儿,得从1942年谈起,那年5月,开了个会。
这个会给此后所有文艺作品定了性:文艺作品是宣传的武器
看清了么,是武器,不是娱乐。既然是武器,当然要严加管控。
但是这么一搞,就别想出口了。
从商业作品的角度看:
什么叫商业作品?你爱看啥我就给你看啥。
而不是我想让你接受啥就给你看啥,观众不会买票的好嘛
日本动漫走向世界,跟好莱坞电影走向世界都是一样的,他们是在做生意
凡是成功的商业作品,一定是有一个能刺激大众分泌多巴胺的爽点。
而其中最管用的两大法宝,一个叫情色,一个叫暴力。哪个都属于被管制的对象。
题主的两张图
《七龙珠》,整天打架:暴力。 各种胖次:情色
《美少女战士》,整体打怪:暴力。各种变身:情色
如果说商业作品为了顾及受众的最大化,还有一些限速,那玩艺术的直接就芜湖起飞404了
别整天想着什么走出去了
先让我们自己的艺术家们能站着能把钱挣了再说吧
日本动漫走向世界是平成时代的事,不是昭和三十年繁荣的事。
平成时代(1989—2019)也是花了三十年才在欧美,中国大陆等海外市场开疆扩土。
有人谈到80年代也有日本动漫国际闻名。但那时只是几部作品,而不是日本动漫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就像中国有几部电影,《红高粱》,《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在国际上有名,不等于中国电影总体品牌在国际上有名闻名。80年代日本动漫走出去也只是起步,是开花,真正结果是到了21世纪。
就像现在日本那些闻名于世动画电影,大友克洋《阿基拉》,押井守《攻壳机动队》,在欧美西方也有名,但一开始也只是影视圈里小范围口碑,谈不上大众化;宫崎骏第一次做西方出名是1997年《幽灵公主》在美国公映,而宫崎骏吉卜力真正在欧美西方破圈世界闻名,还是到了2001年《千与千寻》在200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一部《精灵宝可梦》动画也是1997年才问世。《名侦探柯南》动画也是1996年问世。《海贼王》动画1999年开播,《火影忍者》动画是2002年开播。
我觉得题主你的心是真有点大,还有闲工夫担心这个。一般的二刺螈人都在担心以后什么动漫都看不到的问题好吗。
且看且珍惜,现在你还能看到的动漫,别管哪国的尽可能存下来吧,这是将是你能够留给你孙子的最宝贵的遗产。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非常深刻的原因。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动画,漫画没能文化输出,更是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思想,这些上层建筑与近几十年来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的不匹配的问题。
从我们改开开始,其实我们就已经选择了一条淡化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选择。所以在上层建筑方面我们就丢失掉了一半。过去在中国经济不发达时,娱乐文化也不发达时靠着革命输出,也曾经在西方引起过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改开的进行,显然输出革命是不可的。
那么就可以来输出一点娱乐文化?也不可。
整个中国的上层建筑在近代历史上,集中于革命造反,政治经济。而纯粹娱乐性的文化,必须要在长久的和平繁荣时期才有可能诞生。另一方面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碎旧有道德,实在碎得太彻底。换一种说法来说,他们的米线比我们低太多了。
就算直到今天庸俗文化的主要观点,仍然是认为娱乐有害的,至少是几乎有害。然而在西方,人们早就进入到娱乐至死的环节了。
我之前就批评过娱乐至死对于西方人有意义是建立在他们的娱乐产业已经到了垄断的资本主义后期状态了。
但对于一个娱乐文化很不发达,整个文化产业被吊打的国家而言,对娱乐抱有的所谓警惕根本就不是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批判,而是封建时期的那种庸俗道德的回潮。在经济上自然就是996与奋斗逼的土壤。
所以在中国占优势的政治的文化输出方面,如今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可以挥舞。而在娱乐文化方面,中国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积累上,都不可能跟西方或日本比。而且如果对于保守道德没有一次文艺复兴式的革新,那么一切娱乐性的文化都必然要堕落到有限的范围内,结果就是这种文化在新生代看来是完全无聊的,庸俗的对于外国人就更是落后至极——你要想想如果你是一个外国人,你能够接收到怎样的文化,然后在中国产出的东西又被限制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内。你会愿意看中国的文化产品吗?
这种文化上层建筑上与经济的不匹配,必然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经济形成阻碍,并且反过来说,也会对文化形成阻碍。但是由于娱乐经济的发展,所以庸俗文化随着群众对娱乐的需求的提高,注定是要放下他那套的。
这种矛盾与话语权的争夺,在比较狭义的互联网的范围内,就是我专门研究过很久的所谓泛亚文化。如果不考虑其中的那些政治性因素,单就娱乐而言,泛亚文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为娱乐,已经在寻求其合法的根基。但是由于自我审查的严重,尤其是我不好说的力量的强行维护,导致人们一边用着谜语人的语气交流,但另一边其实米线已经越来越低了。
米线低的典型例子就是最近几天的asoul吧与v吧的切割大战。
你可能会觉得V8什么的都是魔怔人,as粉丝都是魔怔人,但在我看来,他们是泛亚文化集中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低底线其实就预示着整个泛亚文化的底线。
听上去好像这与庸俗文化的高调很不合理,但我早就说过庸俗文化的高尚外皮改变不了,它在实际接触人民群众的那一面本来就没有那些高尚。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仁义道德,本来就是士大夫才喜欢讲的。普通的民众对于其的了解完全是迷信似的,孔子在民间被当成神,而不是什么至圣先师,就类似于此。既然是神,则和民众平时烧香拜佛也没有什么区别。
现代的文化也是一样,庸俗文化再怎么唱高调,普通民众到底喜欢些什么呢?记得前几年短视频刚出来的时候,当时最火的就是所谓土味。以至于让知乎er震惊,觉得太俗。
但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意料之外。中国还有近一半人居住在农村,他们没有知乎er这样的文化氛围,不可能去追求什么动漫美剧。自发的产生出的这种大众文化,其内容和庸俗文化的高调完全是不协调的,但是由于其庞大,庸俗文化本质上要依附于他。
但是,但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味的文化终究是会被城市式的小布尔乔亚式的文化给取代(至少在互联网上是这样),各种发源于城市当中的亚文化开始盛行,整个互联网上弥漫起泛亚文化的风潮,就是这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不好说的强力维护。表面上说似乎是贴合人民群众,但本质上是违背经济实际的,就像央视前几年还在拍网魔的纪录片,但是现在游戏产业恍然已经成为了文化输出的支柱——矮子里挑高个。
说到底,人们并没有理解过庸俗文化的高调,也从来都没有接受过
所以一旦出现了实际上更好玩的更娱乐的东西,最广大的群众立刻就轻易接受。当年网游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正是如此。如今的泛亚文化在年轻人的流行也不外乎。
有怎样实际的文化,那么,它就有怎样对应的高调。原来的那种高调是原有的政治正确。那么现有的年轻网民的这套文化所诞生出的高调就将是民粹的,极端的,虚无的,娱乐的。
这听上去是很不正能量。但这其实是现代化的通病。妄图一面现代化一面还是庸护过去那种庸俗的义务论道德,是绝无可能的。所有人都将学会只为自己考虑,只为现在考虑。
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现有网民的自我审查,也不是因为他们接受了这种铁拳,只是因为习惯,而且是为自己罢了。
其实现在的网民精明的很,他们一边可以举报,但另一边有着无数的谜语与黑话可以用来交流,各种资源也可以在别的地方找到。他们不过是在用赵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一点民粹情绪,在这方面和猎巫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悲剧式的民众的利己似乎有很多知乎网友接受不了。我当然也不愿意如此。
但是只要我不好说一天仍然坚持仿佛真的在维护庸俗文化的高调,那么被持有泛亚文化的网民,拿出来当工具使用,就是不可避免。
后现代的一个特征其实就是把现代的米线当跳绳玩。事实上,现代人对于是举报赵旦这种行为肯定深痛恶绝,但对于已经快速进化到后现代的网友而言,炸弹不过是一个烟花罢了。
只是主管部门进化的速度实在太慢,根本跟不上网友的节奏,因此他好像觉得自己收到的举报真的代表着某种道德的高尚,但其实作为网友的我们很清楚肖战粉丝的举报,包括动漫粉丝的举报没有什么道德高尚之处。
但是主管部门难道不知道吗?其实也未必。说到底,只要不要他负责并且符合原有定下的那套庸俗的基调,那他就这么做就行了,也没有必要想太多,甚至根本没有必要动脑子。
就像维持运动不需要力,而改变运动才需要力一样。继续维持着懒政与一刀切和狂暴无规则的审查,并不需要外力,反而是改变这些东西,需要网友继续后现代式的加速。
虽然我希望能够自发的解除这种我不好说的维护。但是基本上是没希望。
另一个希望就在于疯狂放烟花,和猎巫也是一样。
等到把全网上所有的东西都举报一遍,把所有跟外国有关系的人全猎一遍。等有关部门真的反应过来,网友已经把他们当小丑耍的时候,至少他们就会改变。——
我最后的担忧一部分就来源于我最近看到的一个很搞笑的网友评论:那个网友,不知哪来的小道消息说,有关人士,反正很高级的那种人,看了托克维尔的什么什么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越平等民众反而不满,压的越紧反而没事。
虽然这种逆练托克维尔很离谱,但是套用到文化上说,你越是不审查,越是被举报了你不动手,网友反而越不满;全都给一刀切,人们反而觉得习以为常。——这也是所谓的习惯。
我们已经习惯了,当谜语人自我审查,就连我疯狂的冲塔,也不过是一种用深奥难懂的语言作为掩护的结果。
但我仍然希望,有一天
我们能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沟通的路被阻断了,
VPN的限制,
限韩令与先审后播之前就有限日令。
交流的阻碍将会阻止共识的形成,
在很多问题上我会和很多人立场差异非常大,
以至于我写的答案一大片骂声,
但是沟通不代表能够相互理解,
却也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以和我在沟通中产生一定的共识,
另一部分人到最后也是对立却也可以反思我除了立场差异外是否存在沟通方式错误的问题,
从而进行迭代。
而沟通的阻断,阻止了共识形成的迭代,把异族当作无法理解的怪物,非人化,敌对化,从而阻碍底层群体共识的形成。
日本近期漫画家挑拨神经,因为双方的共识并不相同,
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去,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
发一张截图,其实很少人处于图中第五层第六层的阶段。
这还是仅仅谈文化政治社会的共识壁垒,而没有考虑不谈走向世界,在中国之内中国的漫画是否能够展现丰富繁荣的状态了。
今天有两三个评论区的反驳是比较有力度的,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回应的,所以直接在正文里补更一下,当然一上午都特别忙,大太阳户外工作实在要命,现在才偷闲写上一点。我看了一下驳斥的评论又多了几条,我试着尽力面面俱到有所回应,但是能力有限、生理状态也比较糟糕,如有疏漏,我只能说我毕竟是环境的产物充满着局限性。
在回应被质疑的争议点之余,我先自己做一次对第一次更新正文的审视。支持我前文的人也可以想一下我现在对自己的诘问该如何回答。
议程设置
第一点在于我重构了议程,原问题的感叹号体现了强烈的情绪,与日本的比较递进推问也是在强化语气表达诉求,表达的诉求是什么呢?
是中国漫画极大发展,能够影响世界,内在希望是中国获取世界话语权的主导权,从而对于自身而言,让自己的正确变成世界的正确,让世界合乎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个类似一句话“世界人民大团结”,但是有人把团结理解为“凝心聚力,统一思想”,团结被转化为统一思想,而且是部分群体进行定义的统一思想。
所以我一直在建议没有立场的读者,即非支持我的,也非反对我的读者,你们在阅读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之前,先学习一下语言、传媒、逻辑。否则永远是在别人的牌桌上赌博,这是一句谏言,听否行否,你们自己决定。
好了,刚刚阐述了我对题意的分解,如果认为不对的也可以给出论据而后反驳,我精力并不强健,若纯是诉诸情绪我可能不一定有足够体力回复了。
继续刚刚的话题,我在回答时重新进行了议程设置,把漫画产业扩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乃至是人们的认识共识。也把从漫画产业、宣传的领域扩张到了包括读者,包括各国读者的范畴,所以一些支持我的前文的人会和漫画读者而合拢,因为更加偏向作品而非国家会符合他们的利益,一如买铁矿石的越多,越合乎卖铁矿石的利益。
我重新设置的回答变成了中国漫画为什么没有融入世界,在这里去除了中国两个字的主导性,所以评论区里有指责私货的因由在于此,有赞许客观的也在于此。
我是有立场的,每个人都有立场,都有着不同的立场,同一个一个地点,不同的人用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皆不同,因为观测者所立之处不同。
中国漫画崛起,有人看重中国,有人看重漫画,有人看重崛起,同样的命题便会产生巨大的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选择了强调沟通,而且不仅仅是中国与中国以外的世界(中国与世界这个用法很有我特,是把中国分割在世界之外,你们类比一下大陆与台湾以及中国与台湾的区别,这种割裂是有问题的,也是我提沟通融入优先级的原因)。而相应的评论区提的问题大多就是我在第一次发布末尾所说还没有提的问题呢?
澳大利亚的漫画在哪里?
刚刚讲了很多的批评实质是我第一部分末尾省略的东西,也就是认为我讲述的不是主要矛盾,当然啦,对问题的议程进行不同的解读本身就会产生对于主要矛盾的理解。
也有评论直接驳斥了我的论述,但是开口指责夹带私货凸显了自身的立场而弱化了说理,我这里给一个更加直接的驳斥来针对我第一部分的沟通论。
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深入参与国际秩序,国民使用了主流的互联网工具也没有搞什么信息壁垒,那么澳大利亚的漫画又在哪里呢?
波多黎各、菲律宾,世界各地有着许许多多国家思想的大门敞开,但是走向世界的漫画又有几个国家呢?
中国就算放开钳制管控就意味着国漫可以走向世界吗?
我的沟通论与这个结果没太多决定关系,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先不直接回复而是做一个思考题,可以提示一下与其他答案讲的工业有关,再一个提示就是跟“这个世界有几个工业化国家”以及“为什么只有中美造出五代机”有关。
接着给一个反击,如果认为中国放开壁垒就会导致文化入侵,就会一败涂地的话,那么这样子的思想有点体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匮乏。颇有一种坚决战斗的人是最先认输的人之感。
人类史的沟通
我在这里再讲一下我所说的沟通的范畴,如果是在我于此讲解前就认识到的,那么你真的很棒,可以告诉我一下。
我所说的沟通不是同事同学父母朋友之间对话的这种沟通,即不是道德与法律之下的沟通,这也是为什么会贴一段关于道德的分层。
我讲述的沟通是类似人类史的沟通,上古时期的技术、思想、成果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沟通让人类的文明传遍世界各地呢?
有贸易、有迁移、有群婚、有战争、有吞并、有屠杀。
这些都是沟通,所以前文我已经叙述了友好与否不重要,比如日本辱华,在国内打击亲日本人员不叫沟通,因为这里所说的亲日本人员是中国人。而辱日传至日本国内则算沟通,谈论国与国的沟通时,则需要的是不同国的对象进行联系。
至于还有一点有趣的反驳就是,如果中国放开壁垒了,其他国家却在制造壁垒该怎么办?那不是中国被单方面被入侵了吗?
这个也是很有趣的想法,现在要进行沟通,自己打开门对方却关上,该怎么办?对方不讲道理诶~
这种情况当然是替对方把门打开,再不行踹门,一边想着中国漫画、中国文化能够影响世界,一边一被欺负就选择自闭也是有趣。
当下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数十年开花结果的日中之时,如果这个时候还不能拥有自信那真是被欺负出心理阴影了。
突然现在想想说我中立也对,因为我要的只是一切矛盾展现,在矛盾冲突中将未来拉至眼前,擦干净窗上的雾,看到什么都是惊喜。
小句
敌人反对我们,说明我们做对了,
我们反对敌人,说明敌人做对了,
我们和敌人互相反对,说明我们和敌人都是对的,
我们和敌人都是对的,说明我们和敌人相互反对。
这个问题的答案,通过那句“早~该~管~管~了~!”的名言,就能略知一二了吧= =?
直接原因:
一、现代中国和现代日本对文化的定义和使用方式不一样。前者更多是“武器论”,后者基本是“工具论”。
二、中国的文化脉络,基本是心电图,高峰低谷很明显;而日本的文化脉络,大致是指数基金K线图,阶段性下调,但总体稳步上升。就像盛唐时代的文化气象,和“矬宋”也没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历朝历代不论自己有没有文化高峰,彼此之间画风都差别很明显,几乎都会基于文化外的政治和经济性因素而推倒重来。
三、有权利较为平等的大众传媒环境和完善的民用高新科技平台两者共同支撑,国家各地区总体发展程度差距不大,才可能出现现代流行文化,其作用也不仅限于“漫画”。大多数文化强国,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在其进行文化输出时基本都是思想、影像、财力和科技上的多重降维打击,自然会无往而不利。
而且,文化发展,除了经济基础以外,首先是需要自由多元性和文化包容度的,没有这点,经济再发达都没用。
就像曾经作为世界一极的苏联,其流行文化产品还是竞争不过欧美,只能在个别高端领域做一个文化上的偏科生,甚至到了八十年代末,苏联的流行文化基本是靠山寨欧美的来实现“革新”。
所以“文化强国”,现实中基本都是发展比较全面、偏科不明显,同时文化上比较开放的发达国家,和国家综合实力强不强大,GDP总量高不高,军队能不能“打”,关系反而不大。
即便其文化输出上看起来不是十分给力,但起码的文化自信是有的,也不会太害怕“文化入侵”或者对外国文化产品层层打码。
看下中国和英法德之间的版权引进和输出情况,是不是差距也十分明显?
毕竟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数据不会骗人,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文化输出逆差。
尽管法国和德国在国内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文化输出”,可这种东西是润物细无声的,国内某种对“法式浪漫”“德国品质”的偏好,就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就像很多国人富裕了后,买奢侈品大多会买些法国的,而买容错率低的生活用品时,也往往偏好选德国制造的。
说回中日,现代日本确实是打算“文化立国”,也到了那个经济水平(昭和平成之交的时候,日本人均GDP基本是世界第一),且作为非正常国家,日本的硬实力基本已经都到达了自身的上限,进一步走向世界,通过软实力输出会比通过硬实力输出效果要好很多(类似的,欧洲的法国、德国和奥地利这样的传统文化大国也是这样)。
而中国现在不是这个套路,所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对外的软实力缺失。
同时,因为选择了和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所以更强化了对“思想统一”的需求,和对“文化渗透”的防范,继而更不利于文化上的自然发展。
所以,虽然可以笼统把问题归结为发展中国家无法和发达国家竞争第三产业,安全地把这个问题在经济范畴内软着陆,但这么说是不负责也不客观的。
在建国以前,我国就明确了“我们不但要……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新中国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建设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重视到了超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所以建国伊始,我们的文化,就有了一种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画风(和苏联也不一样)。
这种感觉,对比下《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当时作品和《耶路撒冷》、《苏格兰勇士》、《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之类英美爱国歌曲的画风,多少就能品出来了。
新中国很追求普世性的红色文化,既不要封建的,也不要资本的,它可能并不新潮时尚,华丽炫酷,但植根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通性,所以即便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大河”想象成密西西比河和多瑙河都没有什么违和感,这是当时国内文化的基本风貌。
但因为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跟不上(文盲率过高,加之经济落后,文化产品少,所以人们总体文化素养都不高),加之当时的国际格局,意识形态对立很严重,一直绷着敏感的弦,所以不论上下,都很容易出现将纯文化问题政治化和错误对待某些文化资源的问题,这也是那场大悲剧之所以会出现的社会基础。
而在这个文化大低谷之后,当新中国再次开眼看世界,发现差距又拉开了,甚至有了“世上已千年”的失落感,于是就有了一种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否定了历史传统和自身现实的反思。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国人自信心的一个大低谷,有种怎么都赶不上西方的感觉。
因为自知落后,所以肯放开学习,所以从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前十年的很多作品在现在的网站上会让人感慨到发“这也能过审”的弹幕,而看多了流量明星(不论是唱歌的、演戏的还是写文的)等资本傲慢霸道的简单粗制滥造,再回顾八九十年代的过去,也会感觉到国内文化产品的“审美下滑”和文化上理想主义的消逝。
这个拥抱世界的求变过程,一方面丰富了国内文化产品市场,可另一方面,对于前三十年来说,却也相当于自废武功,因为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是继承,而是重生。
在国内,我们(的文创文宣)更重视民族化,在国外,我们(的文创文宣)更重视本土化(和当地环境结合),对阶级性和普世性的重视和强调大幅下降,甚至可以说是淡化。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化输出,(在官方角度)目的只是不让人继续以老眼光看中国,带来误会误解,减少一些因成见带来的差评罢了,能获得赞美和积极有意义的批评,就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软实力的影响,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同是东亚国家,文化就相对好沟通一些,像我们和日韩,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甚至相同的地方更多(看上边的版权输入和输出情况应该就能看出来,向日韩和港澳台输出版权,就比向欧美输出的情况好得多)。
而对于欧洲国家进行成功的文化输出,前提是对其理念的认同,单纯的“国力强大”,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过去苏联所实践的那样,钢铁洪流确实威震八方,西欧各国也认“红军最强大”,可在文化产品上苏联还是输得一塌糊涂,而现代俄罗斯在西方的眼中,甚至连沙俄时代那种同为欧洲列强的亲近感都开始失去了。
在创造文化产品这方面,中国现在正在一个过渡期,一个是从纯官方主导到官方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过渡,一个是从中国制造(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再加工或引进外来文化产品相结合,甚至简单复制粘贴)到中国创造(有特色标准却超脱历史传统的文化原创)的过渡。
这个过渡要成功,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想文化输出,最起码得有对传播途径的放开,没有墙的阻隔,让普通人可以自然而然参与到文化传播之中,直接与世界互联,有更透明的文化空间,是打破中外文化隔阂的基础。
放开国外平台的限制,推动国内的平台更加国际化,过不了十几年,就不用再讨论“国家该不该支持李子柒”这种可悲的问题了,因为人人都是李子柒,如果要论战的话,也可以人人都是乌合麒麟,而不是现在这种真遇到事了,也就仅仅几个可以勉强拿得出手的。
就像现实中各种网络大V,基本都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可以墙里墙外开花,甚至仅仅利用墙里墙外的信息差,单纯做信息的搬运工,甚至只是卖个脸,秀秀“纯真”,就可以混成某种“大V”了。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国人来说,墙里墙外的“反复横跳”,本身就是非法的,这种不公平的区别对待,会有利于文化创作和输出吗?
而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促进国内各地区间文化资源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不再让文化和经济资源两极分化,这是描绘出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中国故事”的基础。
日本在八九十年代虽然开始逐渐失去若干个“十年”,但自身贫富差距并不大,并且总体已经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了,各地区虽有差距,但还没达到像二战前那种天上地下的贫富差别,很多现在日本的文化名人之所以出身贫寒却能“白手起家”,也正是因为这点:
各种文创设备的平民化,各种校园社团和全国大赛的普遍存在,以及相对包容的舆论环境,各种本身并没有全面发展,甚至缺陷明显的偏才怪才也得以最终成才甚至成名成家,并且不仅仅限定在“漫画”“动画”的范畴内。
同时版权的完善维护也让一些出身贫寒的创作者得以在人生较早阶段就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能较快发展。
对创作者权益的进一步尊重和创作空间的放开,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是产生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基础。
如果总是带着镣铐跳舞,写点儿东西拍点儿东西都得自我敏感自我审查,生怕哪里不小心就踩了雷,生怕哪里一个不留神就被开“道德滤镜”的“正义”“卫道士”“乐子人”们挑刺和断章取义带节奏,那文化产品的上限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
如果版权没保障,总是抄袭的人风光无限,原创的人却吃残羹剩饭,想要有好的原创作品就自然会是难题,甚至于不可能。
当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能至少在教育资源和权利待遇上得到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同等的重视,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后,我们的祖国才会“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就是这种感觉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