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校友圈看到太多真情流露的悼念,也在微信群和新闻端看到如此之多的争议,顿感处于撕裂的两个世界之间,困惑之余,我想和答友们抛弃成见,一起还原一下事件的真实本原,还原的过程,我打算从校友圈中询问一些相对可靠的信息,也从答友提供的问题和答案中选择有依据的信息和参考资料更新进来,供大家评判,希望在真实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这次事件,惟愿悲剧不再发生。本文仅作辨析以供答友参考,真实情况以警方最终调查结果为准。
很高兴复旦网站公布了情况说明,增加了可信的信息,有助于重新勾勒事件的原貌。开放的沟通才能避免更多谣言,情况说明有些语焉不详的部分,可能有影响案情等因素限制,不影响案件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添加评论探讨。
先来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6月7日下午, 数学学院,警方现场控制嫌疑人,医护人员对被害人实施救治;
6月7日17时左右,“警民直通车-上海文保”发布警情通报;
6月7日晚,复旦通过OA系统向校内发布通告;
6月8日上午,复旦数学学院网站发布通告;
6月8日下午,媒体报道上海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大学教师持刀杀人案;
6月10日,复旦官网发布悼念专栏;
6月15日,复旦校友会发起捐款倡议。
6月17日,复旦官网发布情况说明。
从逻辑上分析,嫌疑人和受害人都是是校内人员,这样的事件,复旦无论说与不说、做与不做,都会被骂。那么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学校目前也不清楚事件的真实原因:
光华楼同楼层某教师:事发突然,受害者当天去世,嫌疑人现场被警方逮捕,这是杀人的刑事案件。也就是说,从案件发生到至今,复旦方面没有接触到嫌疑人和受害者中的任一人,当时也没有其他同事和学生在现场,整个案件直接由公安机关介入。复旦没有权利去调查,只能配合调查,或者复旦自己都没有掌握真相,这个时候要复旦给真相或称复旦隐瞒信息,理论上是不通的。唯一能获取真实信息的可能,只有警方的通报。
二是学校有所了解,但警方没有结论,不能先于警方发布:
这也是通常惯例,比如成都49中事件,新华社的详细调查也是在警方公布调查之后进行。应是学校不能发。
这是49中事件2021年5月9日警方的调查结果通报:
这是49中事件2021年5月13日公布的调查报告:
这是复旦数学学院事件警方2021年6月7日公布的警情通报:
通报结果是: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相比较49中事件第二天公布调查结果,数学学院事件可能因为是刑事案件,目前还是侦办状态,迄今还未公布调查结果,所以复旦在此期间能找到新华社,也不能发声,因为案件还没有调查结论。警察叔叔加油哦!
答友小小鸟说:刚才查了百度百科的词条记录,2021年06月08日12:50有人根据新闻报道创建了这个词条,再看看8次编辑记录,每个网民的id都在,你倒是找找看哪个删掉书记的履历了?
去检查了百度百科的词条,从百度百科的时间点上,确实是6月8日以后创建的。
答友们可以看右侧的链接“历史版本”,如小小鸟所说,确实是6月8日以后创建。
再看左下角的参考资料,全部来自新闻报道,引用时间也是6月8日以后。
从逻辑上,一些非知名的学者,以往网上没有简历流传也属正常。
6月17日复旦官方声明:根据百度百科平台历史版本记录显示,王永珍有关词条系2021年6月8日12:50由网友自行创建。学校未参与该词条编辑工作,也未对其中任何信息做过删除。
说明我们的分析是可信的,认为不可信的答友,可以找出反例,如果还有其他被删除的官方简历,答友可以从百度快照、互联网博物馆找到,目前确实没有,欢迎答友更新。
我截取一些朋友圈的真实画面(未经师生校友一一授权,如果不希望公开的老师、同学请联系我,这里先表歉意)
真实情况是,大部分师生校友是真心缅怀,因为王永珍老师是个很好的人
昨天的师生校友捐赠,短短的时间就有几千人表达心意,足见王永珍老师的人品。
有老师说,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好人,老师和同学们感到痛惜的,也是一位朝夕相处的身边师友,而非汹汹舆论中被过度想象和符号化的一个高高在上的职务或权力。
昨天校内一位与王永珍未曾谋面的复旦历史系姜鹏教授的推送火了。他说,事发后,同在校园进出,难免有心理阴影,他的捐款是为了表达立场,是对罔顾事实、漠视生命、消费悲剧、乃至挑战任性底线的网络舆论暴力的抗议。看这位教授如何有理有据的手撕谣言。
有老师给我看了一份学术委员会评审的规则文件,我不方便展示,那就展示教育部的一个文件吧
学校职称的评审,主要是学术委员会的投票,和书记所谓政审毫无关系
这一点,答友们可以向任一所知名高校的老师求证
政审一般是在入党、提干这样的环节,和学术职称毫无关系
回答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一位数学学院的同学提供的:
他提供姜的文章清单
和数学学院电子期刊的分区表
答友Mixed Motive的结论是:
可以看到,JWH大概16年到FDU,至今发了5篇文章,一篇2区,4篇未上分区表的(当然他20年的那篇文章投的杂志其实是不错的),再进入看每一个杂志的年刊文量和MCQ,我只能说懂的都懂,他只有一个合作者是他的博士生导师,他的导师当然相当强,是近3年来在Ann.Stat.上发文最多的3个人之一,所以JWH出道即巅峰的作品到底是不是给老板打打下手就被带飞了这也不得而知,不过据说当年他的老板认为他不适合去学术界,去找工作比较好,或许他的老板是清楚他的性格和学术实力的,当然这些都是臆测。不管怎样,可以明确的是解聘JWH是没有任何黑幕的。
再用同样的数据库检索了一下同样从事统计学研究的北大姚方教授和上海交大刘卫东教授的成果
检索下来,姜共计11篇文章,16年至今5篇文章。姚方教授共计39篇文章,16年至今10篇。刘卫东教授共计48篇文章,16年至今13篇文章。
最新了解到,学院学术委员会在2019年就对姜文华的学术能力进行过评估,结果低于学院学术评估的最低标准,教学工作也达不到学校的最低要求,应是学术能力确实出现了问题。形成对比的是,数学学院这些年引进的人才,除了姜,近几年考核通过率是100%。
6月17日复旦官方回应说:学院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综合考核后,判定其未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提出“考核不合格,合同期满不再续聘”的建议。考核过程不设政审环节。
对照上面同类学者的论文成果,确实论文成果很少,其中也没有特别强的代表作,所以科研应是不达标的,同时教学也出现问题,所以很难达到合同要求。
答友蓝懒(复旦在校生)证实:学校方面并没有解雇他,也没有人让王永珍老师当场宣布解聘这件事。
H老师提供了校友群的一个讨论,当天在的老师没有否认:
3.1已经列出姜文华全部论文清单,没有一篇有王永珍署名。
从逻辑上,匿名答友的意见是:首先,王老师是行政岗,姜某是教学岗,你家公司行政主管会去抢一个销售的业绩销售额吗?王老师是化学专业,姜某是数学方向,你倒是告诉我,两个方向不同的人,怎么一个强行在另一个人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前期有网友梳理过,姜某在复旦期间的几篇文章,没有一篇写上了王老师的大名。
可以证实是谣言。
6.1 如果是制度问题,如何避免悲剧
答友夜家子鸢分析:并非不关心和可惜受害者,而是犯罪者让大家觉得可惜。可惜什么呢?就是这个人能力并不低,但是他性格有很大的问题,而这种性格,并不适合在高校工作,连处理生活问题也很难,因为他不能正视自己和挫折。一路太顺风顺水,一点点挫折就觉得天塌了,其实离开苏州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不适合高校研究,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孩子品行和为人处事的培养,远重于学习成绩,可大把鸡娃的父母哪怕前车之鉴摆在眼前也不以为然。更糟糕的是,并没有什么方法能改变现状,这种情况还会间或发生,这才是让人悲观的地方。
结合曾经了解过的一些悲剧,这个原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这件事情的反思之一是,如何在智力教育的同时,加强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
稍后更新,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添加评论问我,我再打一些在校同学的电话求证。
欢迎各位答友一起讨论分析,欢迎质疑,理中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