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辛亥革命时,各省督抚还有很多满人,为什么会纷纷宣布独立呢?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mu-zi-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时的内地十八省,十五个宣布了独立,一个一个省看:

1) 湖北: 湖广总督(管湖北和湖南)瑞澂是满人没错,而且他也想镇压革命党人,因此杀害了彭楚藩刘复基和杨洪胜。但瑞澂水平不太行,激发了武昌起义后,当晚就被起义的新军和共进会会员打得弃城逃跑,最后更一路跑到了上海。想让湖北不独立,指望不上他的。

PS: 瑞澂弃城逃跑可能也有他小妾廖克玉(汉人)同情革命党,所以吹了枕边风鼓励的缘故。

2) 湖南: 总督瑞澂已经跑了,巡抚余诚格是汉人,被起义的新军和共进会会员俘虏。但余诚格并不配合,而是找机会跑到了上海,其实可以算是对得起清廷了。

3) 陕西: 陕甘总督长庚(满人)在甘肃,代理巡抚钱能训(汉人)被起义新军和同盟会以及哥老会会员俘虏(之后礼送出境), 西安将军文瑞(满人)兵败自杀。不过后来清军在新任陕西巡抚升允的带领下,一度打出了成功的反击。

4) 山西: 没有总督,巡抚陆钟琦(汉人)被起义新军击毙

5) 云南: 云贵总督李经羲(汉人)对革命党态度相对中立,镇压并不积极。辛亥革命时被起义新军俘虏后,释放并礼送出境。

6) 贵州: 贵州巡抚沈瑜庆(汉人)尝试过负隅顽抗,甚至计划设下鸿门宴,把贵州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一网打尽。然而沈瑜庆根本指挥不动新军,最后只能认输走人。

7) 浙江: 闽浙总督松寿(满人)在福建,浙江巡抚增韫(蒙古八旗)企图反抗,结果就被起义新军斩首行动俘虏了,之后释放并礼送出境。

8) 江西: 两江总督张人骏(汉人)在江苏,江西巡抚冯汝骙(汉人)拒绝配合起义新军,不过也根本阻止不了江西宣布独立。被革命党人释放后服毒自杀了。

9) 江苏: 江苏巡抚程德全(汉人)于11月5日成功反正,是第一位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两江总督张人骏(汉人)是个顽固分子,和江南提督张勋一起在南京负隅顽抗但仍被起义新军苦战击破,最后跑到了上海(张勋跑到了徐州)

10) 安徽: 两江总督在江苏,安徽巡抚朱家宝(汉人)于11月8日成功反正

11) 广西: 两广总督在广东,广西巡抚沈秉堃(汉人)于11月6日成功反正。

12) 广东: 两广总督张鸿岐(汉人)在新军和广东水师集体起义的情况下,被迫反正,宣布广东独立。

13) 福建: 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松寿(满人)反抗很积极,但打不过起义的新军,最后兵败自杀。

14) 四川: 四川总督赵尔丰(汉八旗)于11月27日成功反正,而之后清廷派来接任的四川总督端方(满人)被手下新军哗变击杀。12月份赵尔丰企图再次策划兵变,但被尹昌衡发现后处死。

PS: 一说端方为了保命,曾表示愿意投降革命军,还改称自己为陶方(说自己祖上是浙江会稽的汉人,姓陶,只是被迫入的八旗)。但并没卵,还是被杀掉了。

15) 山东: 没有总督,巡抚孙宝琦(汉人)是个骑墙派,先于11月13日反正并宣布山东独立,之后受到袁世凯压力,又于11月24日取消独立。

可以发现,大多数督抚不论满汉,对革命都是有所顽抗的,即使反正也基本都是为形势所迫,甚至有几个在反正后还各种搞小动作破坏革命。

但没有用啊,枪杆子不听督抚的呀。各地新军内部早就被革命党人充分渗透了,各种起义。没有他们支持这些督抚算啥?也就比光杆司令强点儿而已。

除此之外,南方几个省(像浙江、广西等)的咨议局也支持革命,对推动当地督抚支持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至于之后,革命已成气候了,换袁世凯上也只能打回均势,为自己谋福利,扭转不了乾坤的。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晚清最后十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督抚手里的军权“没收”,统一归了“中枢”。尤其是战斗力高人一等的新军军权。

但是,事实上载沣为首的满蒙少壮派手里又没有那么多军事人才,只能任用大量留日归来的士官生担任新军,尤其是南方新军的各级军事主官。

然而,当时清庭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事体制,中枢和地方新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管辖关系,这就造成“内外皆轻”的局面。

这也就造成了辛亥革命时各地忠于清庭的督抚指挥不了新军的局面。

以广东为例,辛亥革命时两广总督张鸣岐是想消灭广东的革命党,但是他指挥不动新军,只有龙济光的旧军队可以用,但是以练军、巡防营为主的旧军队在战斗力上和新军差距明显,最后是广州士绅出来调停,革命者放张鸣岐等忠于清朝的前清官员和平离开广州,转道香港北上;张鸣岐不指挥龙济光等旧军队在广州与革命者开战。

如果不是因为载沣等满蒙新贵要搞什么“中央集权”,维持太平天国以来督抚与中枢分享权力的政治格局,辛亥革命其实是很难发动起来的。

要知道1900年唐才常“自立军”起事为什么那么快被平定?除了张之洞个人原因,更重要的是湖北新军是控制在张之洞手里的,升迁完全是张之洞一句话的事情,所以湖北新军张之洞耳目众多,唐才常才一联络新军,张之洞立刻就知道了。

顺便多说一句,太平天国运动一直到1949年,其实所有有识之士都在干一件事:恢复中枢权威,实现中枢的集权。

不管是载沣、袁世凯、吴佩孚、张作霖、蒋介石等人,都在“重塑权威”,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都失败了,但是失败只是客观结果,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这个主观意愿。


user avatar   tschen-yau-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辛亥之际身死的满洲重臣里,伊犁将军志锐、福州将军朴寿、西安将军文瑞三人较为壮烈,虽为异族,但按儒家道德来看完全称得上“完节”,但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满洲重臣都是端方这个德性,“立宪”时慷慨激昂反汉排汉的所谓满洲少壮派,最后大多都作了鼠辈,坑了大清又袖手任其灭亡。

端方被誉为清末名臣,人称“小曾国藩”,可见一斑。

当时四川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清廷认命有“能臣”之名的端方,为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兼四川总督,令其带兵入川平定保路运动。

当年十一月,端方所统鄂军前队刚刚抵达资州一带,到了十一月二十六号,大队军士涌入端方座账,此时他才知大祸临头,向将士们辩解说:“吾本汉族,投旗甫四世。吾治军始湘鄂而两江而直隶,遇士兵不薄,今入川尤有加。” 但士兵们群情汹汹,斥责曰:“今日之事乃是国仇。”

十一月二十七日新军彻底哗变,端方表示愿归顺革命党,并向众人散发印有“陶方”的名片,声称祖先为陶姓,为浙江会稽的汉人,被迫入八旗,然而端方与其弟端锦还是被第八镇十六协三十一标左营管带刘怡凤杀死于资中禹王宫。


而像朴寿这种,干啥啥不行,嘴炮第一名,最后还得连累整个福州旗人。

武昌首义后,各省迅速响应。福建周边各省纷纷独立,福建的独立看起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立宪派希望实现不流血的革命,开出条件:政权移交给新政府,满族官员投降并交出武器,满汉不再区别对待,满人的俸禄照发不误。革命党人也贴出告示,“力劝满员归降”。孙道仁还特意到将军署面见福州将军朴寿,好言劝他“识大体、明大局,不要过于固执”。

结果朴寿将孙道仁软禁,闽浙总督松寿闻讯后,怕事态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再三力保,朴寿才把孙道仁释放。

当时朴寿把杂居在旗营地域内的汉族住户全部向外迁移(有的留一二人看守门户,有的将房门反锁不留一人),有些嫁给满人的汉族妇女已被娘家接回,气氛至为紧张。

当时,满洲八旗驻防福州的兵力共2600余人,其中有千人装备德国造毛瑟枪,称为捷胜营。兵力对比上,八旗兵占优势,这也让松寿和朴寿觉得自己有了叫板的本钱,用他们的话说:“非要看看革命党是什么样子。”朴寿命令旗营以外大街小巷设置栅栏,旗兵分散把守城门,凡13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子全部被编进八旗巡防营训练射击,妇女则每人发给一把刀,迎战革命军。为了坚定旗民血战到底的决心,朴寿甚至令旗营各户准备煤油,以备危急之时集体自焚,要与城内汉人同归于尽。旗兵佐领文楷还组织500人的“杀汉队”,分编为大刀冲锋队和汽龙洋油放火队。

这个“杀汉团”头子朴寿,自吹要杀掉福建30万汉人才能平息叛乱。

他是怎么做的了?朴寿派放火队到旗汛口、高节里、鳌峰坊一带,丧心病狂地到处放火烧屋。

《清史稿》倒是说得颇为惨烈:“宣统三年,省城军民起,(朴寿)率防军与搏,火器猛利,民军几不支,然民军虽被创,辄随时募集,防军以猛斗故,伤亡多,卒败溃。”

实际上这帮满人直接白给,旗兵被革命军打得士气全无,不得不在城墙上竖起白旗投降,旗上书——“将军出走,停战议和。”起义军怕其中有诈,置之不理,继续炮击。下午清军又在于山天君殿前门的标杆上,挂一面白布阵旗,上书——“请求停火,愿将全部缴械乞降。”

至于这个对于汉人而言的刽子手,对大清而言的带忠臣朴寿,《清史稿》是这么记录的:“朴寿被执,受挫辱,不屈,遂支解之,弃尸山下,其死状为最烈云。事闻,赠太子太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肃。”

实际上他是化装成挑粪的农民往福州郊外跑,被革命军炸弹队队员刘德观等同新军战士焦子芳等10余人给抓住了。之后直接给法办了。


像西安将军文瑞那就明显有气节多了,“……先据汉城,缘涂纵火,烟焰张天。疾趋南街,遇新军,前驺戈什哈数人被击死,纡道归。与左翼副都统承燕、右翼副都统克蒙额筹应变策,遣军士画陴而守,两军合战,自申及亥不少休。翼日昧爽,新军分攻东、南门,旗兵多伤亡,文瑞督慑益力。未几,新军请停战会议,遣协领葆钧往,迄未得要领。复贻书新军,反覆开喻,亦不答。而新军又两路夹攻,旗营火器竭,渐不支。日方午,东门破,进满城,终夕巷战,旗兵死者二千馀人,馀皆屠杀。麾下壮士从者十馀,及其子熙麟而已。於是环请引避图恢复,文瑞忾然曰:“吾为统兵大员,有职守不能戡乱,重负君恩,惟有死耳!”乃口授遗疏,趣熙麟书之,命乘间达京师,而自从容整衣冠赴井死。幕僚秦鹤鸣敛之。承燕同时投井死。”

就是这段颇有《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内味“自卿被围,修逾半载。孤城远悬,忠眸难望一兵之援;空腹坚守,赤心惟争千秋之节。慷慨誓师,将士闻之而气壮;擂鼓督战,夷狄对之而胆寒。大臣如此勇决,自古罕有。睢阳义烈,堪与比拟。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献城,终至一朝崩解。然卿犹督兵巷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虏,血满袍袖;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虏涌至,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喑,星月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而忽零,浙沥不止,盖忠贞格(感通)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但是文瑞有气节的结果是西安满城基本上被革命军给正儿八经给整个革了命。


你督抚是满人不假,你嚣张点像朴寿,给剁了,硬气点像文瑞,也无了,就是准备假意改信将来再悔过的端方也无了。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物理意义的排满。

所以很多满人督抚既没朴寿嚣张,也没文瑞为皇上仗义死节的思想觉悟。

还还要避免像端方一样,那就只能跑路。还得跑快点。就像武昌城一溜烟从总督衙门跑军舰上那位。

最起码命保住了。

那可不就各省纷纷独立


user avatar   zhang-yi-95-6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清帝国九大总督,在辛亥发生时。全部在坚决作战清剿革命党。14个巡抚,11位为清朝死战,至死效忠,2位投靠袁世凯,1位投入革命党12位驻防将军,9名誓死抵抗,2名未能赴任,1名被刺杀

在全国九大总督中,东三省总督设置最晚(1906年),然地位最高,有疆臣之首的美誉。这是因为东三省是清朝发祥地,属于“龙兴之地”,在这里担任总督,地位自然不一般。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与张作霖合力将东三省革命党迅速剿灭

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叫赵尔巽,就是后来编撰《清史稿》那位。赵尔巽历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于1911年担任东三省总督。

彼时,武昌起义爆发,奉天省革命党人蓝天蔚约定时间起事。赵尔巽安插进革命党人卧底袁金铠密报,张作霖“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大军进剿。“日事搜杀,军队所至,对革命党(仅有40余人)斩尽杀绝。张榕为八旗汉军,身为旗人罪加一等,被立即斩决;主谋湖北革命党蓝天蔚仓皇逃出,终生不敢再回关外;赵的另一项“大作”,是亲自组织天下才子(包括当时天下有名安徽“桐城派)亲自监督修订《清史稿》,清史稿极具文采,但因为站在清朝立场,为革命党所恶;南京蒋介石数次了组织人重修清史,但因为清史稿文学标杆太高,以民国文人之实力,难以比拟;始终未能成书;赵尔巽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弟弟-赵尔丰,被誉为川西藏边“保护神”,在川藏交界处“改土归流“,最有作为一届“驻藏大臣“;今天四川西部藏汉杂居,融合,赵尔丰居功甚伟;没有赵当年之功业。今天丁真很可能不是四川人;赵尔丰祖籍沈阳,旗人

年轻时

年老

直隶总督张镇芳——上任10天

,清帝退位,后助张勋复辟大清;

直隶总督管辖范围位处京畿要地的直隶省,其重要性远非一般总督可以比拟。在直隶总督这个职位上,走出了许多声名遐迩的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叫张镇芳。河南项城人,1892年考中进士,一直担任京官。1900年追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狩“,得以发迹。1912年2月2日,张镇芳以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然而,仅仅署理10天,清帝就宣布逊位,张镇芳也就匆匆忙忙地结束了直隶总督任命。直隶也并无革命党起事。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复辟失败后被捕。1918年获释,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

年轻

年老

两江总督张勋——全力进剿革命党,未竞,清帝退位,坚持留辫作清朝人;

两江总督总管江南、江西两省军政。清朝时期的江南省包括江苏、安徽两省,还管辖如今的上海市。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叫张勋。张勋是江西省奉新县人,1884年进入清军,参加过清法战争、清日甲午战争。1901年后调任京城,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扈从。1909年,任职江南提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两江总督张人骏因办事不力,被清廷革职。随后清廷急忙任命张勋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张勋全力进剿革命军。未竞,清帝退位,张勋坚持留辫子效忠,后与“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狗”冯国璋、“东北王”张作霖,合作发起“张勋复辟”,因为官职分配不协,最终失败,但至死效忠大清。为人所称道,张勋失势后,张作霖对其不离不弃,坚持把爱女嫁给张勋儿子,张勋以“大清遗老”自居,死时,无论保皇派还是革命党,都纷纷前来吊唁,包括胡适、孙中山;

张勋出身卑微,在李鸿章张之洞撺掇“东南互保”之时,张勋却数次上书,带领亲兵从江南千里迢迢追随慈禧,因“护驾有功”,被慈禧留在身旁;张勋作事勤勉,兢兢业业。他有痔疮,因为为慈禧护驾,他特意下马步行,路上有危险,他也不避艰险。亲自指挥作战,因为过劳,痔疮发作,血染红了裤子,自己却浑然不知;被慈禧看到,非常感到。半夜休息,慈禧特意令亲信太监,宫女带着药跟换洗衣裤给张勋上药,换衣;张勋感激得痛哭流涕。自此被慈禧视为亲信;

年轻

年老


两广总督张鸣岐——积极指挥清军剿灭革命党,亲斩革命志士,被俘后坚决不降;

两广总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叫张鸣岐。张鸣岐是山东无棣人,历任两广学务、营务处、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1910年,得以署理两广总督。1911年4月12日,广州起义爆发,张鸣岐指挥清军进行剿灭,并亲自下令杀害了林觉民、喻云纪等43名革命志士。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见大势已去,被迫宣布广东独立。随后,张鸣岐悄然逃出广州,经香港逃往日本


闽浙总督松寿——坚决清剿革命党,激战一夜,以少敌多,吞金自杀;

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的军民政务。

最后一任闽浙总督叫松寿。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1907年,松寿由察哈尔都统转任闽浙总督。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新军打算在福州发动革命起义。起义前夕,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松寿交出权力,以便和平过度,避免流血。可松寿断然拒绝,打算顽抗到底。福建新军当即决定提前发动起义。松寿组织八旗兵进行抵抗。在激战了一晚上后,福建新军击败了八旗兵。松寿随即吞金自杀,为摇摇欲坠的清朝殉葬。

湖广总督瑞澄——坚决抓捕革命党,亲自枪决3名,兵败后移居日本;

湖广总督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最后一任湖广总督叫瑞澄。瑞澄是满洲正黄旗,少年京城有名的少爷。后以贡生进入官场。1910年,瑞澄任职湖广总督。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瑞澄派遣湖北军队进入四川,导致湖北空虚。10月9日,瑞澄查获了一批革命党人的名单。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将名单销毁,以安定人心;督府师爷张梅生建议按照名单进行抓捕。瑞澄采纳了后者的建议,抓捕并杀掉了3名革命党,导致武昌起义爆发。瑞澄无奈之下,逃出武昌,继而逃到日本。

陕甘总督长庚——积极清剿,直至清帝退位,交出官印,安然离陕;

陕甘总督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最后一任陕甘总督叫长庚。长庚是满洲正黄旗人,历任伊犁副都统、驻藏大臣、成都将军、兵部尚书、伊犁将军等职,1909年任职陕甘总督。两年后,武昌起义爆发,西安革命党渗透。长庚积极作战,但兵力分驻各地,一时难以召回。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长庚将总督大印交给甘肃布政使赵惟熙后离陕;值得一提的是,长庚是清末最著名的战略家,左宗棠跟金顺平定西北,还有赵尔丰平定藏边,就是长庚全盘出谋划策;当时各省督抚新官履职,必拜会长庚求指点,长庚府邸前常年车水马龙。长庚为人清直,有理想,又懂实干是清末旗人里精英;清末国家地缘战略,几乎为长庚一人总领

四川总督赵尔丰——坚决清剿,被内奸所骗交出兵权被杀;

四川总督总管四川省的军民政务。

最后一任四川总督叫赵尔丰,赵尔丰是末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弟,他曾经率领四川军队进入西藏,击败叛军,维护了领土完整。

赵尔丰对于百姓的生计颇为关心。乌拉即农奴,赵尔丰实施乌拉改革,颁布新的《乌拉章程》,要求征乌拉者必须付给费用等,为遭受沉重徭役的百姓减轻了负担。

1911年,赵尔丰之兄、四川总督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丰随即被任命为四川总督。然而,上任没多久,四川发生保路运动,赵尔丰率部弹压,发现事态严重。屡次上书,要求暂缓查账;但当时邮传尚书盛宣怀强硬,执意要求查账;四川咨议局正副议长蒲殿俊罗伦,害怕查账牵连自己,于是拒绝查账;赵尔丰被夹在中间,1911年,蒲殿俊强行在成都检阅军队,发生兵变,蒲殿俊、朱庆澜仓皇逃离,乱兵在成都四处抢劫。由于赵尔丰威望卓著,百姓环跪吁请平息兵变。此次应民请愿一纸平定兵变,为赵尔丰留下祸端,1911年12月赵尔丰在被尹昌衡诱骗主动交出军权后于凌晨被抓捕处决。

其时赵尔丰染病。旗下营副官尹昌衡劝赵尔丰交出兵权。承诺:如清廷最后控制局面,则赵尔丰保证尹昌衡安全。如果最后民军胜利,则尹昌衡保证赵尔丰安全。赵相信了尹昌衡,交出了跟随自己多年的2000巡防营。但赵尔丰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尹昌衡所骗,随即被尹昌衡出卖,尹昌衡先卸掉赵尔丰2000巡防营武器,然后派人到赵尔丰家里抓已经躺在病榻之前的赵尔丰,赵尔丰身边有几个被赵收养的藏族姑娘,当即拔枪护卫,被尹昌衡带亲信拔枪枪杀。赵尔丰被从病榻上揪起,绑在马上游街,然后带到菜市口斩首示众。。临刑前,川民见赵尔丰须发皆白,满面沧桑,常年军旅生涯,腰板挺得笔直。加上赵尔丰在藏边素有威名,任职期间,刚正清廉,兴修水利,赈济贫困;竞有一些百姓替赵求起情来。尹昌衡见状,急令行刑:“当由陶标统泽焜亲自动手,方见大义灭亲。”赵尔丰临刑前,在是日大风中须发飘零。他转头大骂尹昌衡:“尹娃娃,你装老子的桶子了。“

临刑前赵尔丰

被杀以后,赵尔丰头颅被挂在明远楼梅花数上三日随即,被传示成都各地;

1911年12月23日。尹昌衡举行庆功大游行。走马街楼上窗口里忽然打出一发子弹,把尹昌衡戴的军帽击落在地……刺客捉到,尹昌衡亲自审讯。刺客是赵的卫兵头领张得奎,外号张麻子,山东籍武士。张麻子挺胸朗朗而言:“赵大帅开边千里,贡献太多。我很觉不平,所以要为赵帅报仇!”尹昌衡并未杀他,打发到工厂

赵尔丰死后,深受赵尔丰善待的藏边立刻起事,尹昌衡领赵尔丰军队,尹昌衡好女色。平叛之前,带着10几名妓女,浩浩荡荡前往藏边;

然而,尹不知道。赵尔丰有一个“虎女”,正是袁世凯儿媳,赵尔丰女儿是旗人,听闻父亲被杀,拔刀立誓,誓杀尹昌衡为父报仇,袁世凯与赵尔丰是儿女亲家。听闻赵被害,大为错愕,叫来副官问四川情势,沉思良久,。袁先派王到四川实地走访,再予尹昌衡官职命令他去藏边“平叛“,然后大刀阔斧换掉四川官员,待尹得胜归来,立即被袁世凯逮捕,械送北京,袁世凯本欲杀尹,但被尹昌衡老师段祺瑞求情。于是先被判死刑,再改判终身监禁;在狱中,袁世凯子袁克定以为自己未来会接班总统,打算笼络一批军事人物,于是花重金买来北京城一名名妓,赠予尹昌衡。。有意结交,尹昌衡连惊带吓锐气磨尽。袁世凯死,被黎元洪释放。。从此退隐。而亲斩赵尔丰陶泽鲲,则很快被袁世凯所杀

1914年2月7日,陶泽焜随张澜指派的接应人杨森回川,到达重庆。但是,川军第一师师长周俊受袁世凯密令,杨森暗下将其杀于朝天门码头的船上,头被献与袁世凯及其赵尔丰之女。赵女亲自割下陶泽鲲头颅,拎到赵尔丰墓前“祭奠”。章士钊对赵尔丰是持肯定态度的,曾有诗赞曰:“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政变始辛亥,全川如沸羹,纵舞刀来,丧此天下英。”赵尔丰经营川边藏的数年里,“所收边地,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区,而西康建省之规模粗具”,为西康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尔丰改土归流必定昭然史册。近代著名学者李思纯也说:“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皆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


云贵总督李经羲——兵败被俘,拒绝投降,被“礼送出境”;

云贵总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最后一任云贵总督叫李经羲。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儿。于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一手创建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当时云南革命党人活动频繁。 李经羲并没有更多干涉;甚至当革命党人蔡锷遇到经济困难时,他还慷慨解囊资助了500块银元。云南新军发动起义后,抓住李经羲,要他“反正”,他又说:“身为朝廷命官,岂能以下犯上?”不过,李经羲还是应革命党人的要求,写信给云南蒙自总兵,劝其投降。

后来,李经羲被革命党人“礼送出境”,算是安全“着陆”



14位清朝巡抚在辛亥时

一、黑龙江巡抚宋小濂-坚决进剿

宋小濂和同乡成多䘵及徐鼎霖一同被称为“吉林三杰”,颇有才学及内政外交经验,曾在中东铁路谈判中为国家挽回大量主权利益,辛亥革命爆发后接替周树模任黑龙江巡抚,他忠于清朝,打击革命党。。但对学生们抵御外侮的要求表示赞同。

袁世凯逼宫成功,担任大总统后,深得袁赏识的宋小濂接受现实,成为民国第一任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同年沙俄策动札萨克图旗郡王乌泰叛乱,宋小濂与吉林都督陈昭常联合派兵镇鸭,将叛军击溃,招致俄国怨恨,从而向北洋政府施压,将其调任外务部顾问等闲职。


1922年宋小濂辞官归隐,四年后卒于北京,终年66岁。

二、吉林巡抚陈昭常-闭关绥民,杜绝革命党渗透

1911年10月16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杜绝南方革命党渗透东三省,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均强烈要求独立,吉林巡抚陈昭常成立吉林保安会。溥仪退位后,他顺应历史潮流,归位民国北洋,改任吉林都督,只是没多久即遭到弹劾离职,1914年因病离世

三、山东巡抚孙宝琦-通电保持中立


孙宝琦1911年才就任山东巡抚,当年即爆发辛亥革命,他通电全国宣布独立,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孙宝琦又取消独立归顺北京民国,改任外交总长。


1914年,孙宝琦曾短暂担任过3个月的代国务总理,1924年1月15日,经时任总统曹锟提名,他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提出“奉行宪法,和平统一”的施政方针,任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向德国索赔成功,晚年因病离世,享年65岁。

四、山西巡抚陆钟琦-拒绝投降,被阎锡山杀死


在到任山西巡抚仅23天时,阎锡山带人杀入巡抚衙门,将其乱枪打死,临死前他愤怒地说:我上任刚23天,能做什么坏事,你们为何要这样

五、河南巡抚齐耀琳-投靠袁世凯,改任江苏省长


齐耀琳为吉林伊通人,与袁世凯关系密切,1911年12月在袁的极力保荐下出任河南巡抚,袁上位后他旋即改任河南都督、吉林民政长、江苏巡按使等职。


1916年6月,江苏巡按使改称江苏省省长,齐耀琳继任江苏省长,等到1920年9月,他辞去省长职务,退出政坛投身商界,出任天津耀华玻璃公司总董。

六、陕西巡抚多罗特·升允-连克10余城,斩杀雷恒炎。坚决屠杀大量革命党


多罗特升允为八旗蒙古镶黄旗人,曾因激烈反对立宪而被革职,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又重新被启用,任陕西巡抚。他反对清帝退位,曾率军取陕,以“勤王”为名,妄图攻下西安,迎奉溥仪。升允在辛亥发生之后,率领甘军东进,连克十几座革命军控制的城池,直逼西安。

由于他平时治军有方,所部战斗力十分勇猛,连下10余城。直逼西安城下。革命党困守孤城,士气不振。此时,西安城内

革命党接到南北议和电文,想派员与升允商谈,问谁可去,结果无人应声,只有副统领雷恒炎应声愿去,于是请雷为代表前往,还在南门鸣炮为雷壮了行。雷与升允见面后,升允不由分说,即命人带出斩首。随即命令全军猛攻西安

正当全陕垂定之际,清帝逊政之诏被颁下,升允急火攻心,悲愤呕血;但仍顽固不化,拒绝接受袁世凯停止攻击号令;坚持大批杀害战俘和革命者,后因部队拒战而退;

溥仪退位以后,他四处奔走,在日本游说政府出兵帮助复辟。去日本东京,与日本首相寺内正毅会商。《张勋与佃信夫》一文,讲过升允到日本东京时的情形:“寺内因病在家休养,特更衣接待。升允向寺内介绍了中国的国内形势后,寺内说:‘听说先生寄寓青岛,归国之后,届时尽可与日本驻军司令官大谷商量,不必客气。’叙及寺内的谈话十分恳切,富于感情。升允听罢,在感激之余,不禁啜泣起来,老泪横流,不能自禁,连连称谢,竟至语不成声。寺内也被这一为清朝矢忠的孤老遗臣的容态所感动,亦不觉滴下泪来。”当时,在日本和清季遗老间传诵过升允写的一首五绝:“老臣犹在此,幼主竟何如。倘射上林雁,或逢苏武书。”为复辟清室,他与日本勾勾搭搭的内幕中可以看出,升允是个坚决走日本路线的人物。升允回到徐州,向张勋回报时,带来了日人支持复辟的信息和丰厚的经费,从而坚定了张勋等人的复辟决心。张勋在1917年复辟清室时,曾授升允为大学士。

1931年7月23日升允病逝于天津租界,年七十二。为复辟,升允与溥伟等人,散尽家财,一贫如洗;918后,溥仪复辟,在长春为升允举办追悼仪式,以极高谥号“文忠“赠予;被清朝遗老称为清季忠臣“第一“”

他在陕甘总督任上时,曾经花巨资(30万两白银)修建兰州黄河大桥,这座桥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桥梁,所有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都是从国外购入。从修建兰州黄河大桥一事,可以看出多罗特·升允能够清醒地看到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承认又有虚心学习的魄力

升允是清朝的干臣,主政西安期间,也曾做了不少好事,算是个好官,如兴办学堂,收回延长油田等,尤其重视文化,尊重礼待民间的读书人。可是他是清朝官,又是旗人,加上忠心不二,故而对革命,自然仇恨,与革命军作战,也从不手软

七、安徽巡抚朱家宝-誓与清朝共存亡,积极复辟


辛亥革命爆发之初,安徽的革命党曾敦促朱家宝宣布独立,但朱家宝说道:家宝食清之䘵,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几欲与清朝共存亡。袁世凯随后给其发来密电,让其顺应潮流,他才宣布独立。


民国成立后,朱家宝被推选为安徽都督,张勋复辟时,他也积极参与,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回到天津隐居。

八、江苏巡抚程德全-被迫加入革命党,随即厌恶勾心斗角,退隐


作为较早被革命军控制的省份,江苏早在溥仪退位前就已经归革命党,原江苏巡抚程德全直接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部总长,成为第一个加入革命党的清朝巡抚,二次革命爆发后,他厌倦了这种政治争斗的场面,辞职退出政界隐居上海,晚年以参佛诵经度日。

九、浙江巡抚增韫-死战不降


增韫也属于蒙古镶黄旗人,革命党新军发起进攻时,他坚决不投降,被新军敢死队攻破巡抚衙门遭生擒,由于与新任浙江都督汤寿潜素有交情被释放,此后他回到哈尔滨潜心佛学,曾担任佛学会会长,在慈善事业上颇有贡献。


十、江西巡抚冯汝骙-竭力死战,悲愤不已,服毒自杀

革命军攻入江西地界时,江西巡抚冯汝骙虽欲竭力抵抗,但苦于手下兵勇早已被打散。此后革命军要推举他为江西省都督,让他宣布独立,但他严词拒绝坚决不从,因此被赶出南昌,在前往九江途中,悲愤不已的他选择服毒自杀,是第一个为满清殉节的汉人官员,清廷闻讯后追诏其谥号忠愍。

十一、湖南巡抚余诚格-突围逃出,至死未剪去辫,效忠清朝

余诚格为安徽望江人,他从陕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仅一个月,武昌起义爆发,湖南各界率先响应宣布独立,向巡抚衙门发起进攻,余诚格一边令下属举白旗投降,一边化妆后逃往上海。至死都忠于清朝未剪辫子

十二、贵州巡抚沈瑜庆-打算率川兵北上,消灭革命军


沈瑜庆对于清朝也极其忠心,武昌起义后,他上书清廷,请求严惩武昌失职人员,还打算派川兵北上,消灭革命军,但已经来不及,眼见大清大厦将倾,他只得称病辞官,跑到上海隐居至终老。

十三、广西巡抚沈秉堃-投入革命党,被排挤


靠近广东的广西,较早受到革命党的影响,武昌起义后,和黄兴私交甚好的广西巡抚沈秉堃,立即加入革命党,宣布广西独立,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都督。可由于受到新势力排挤,最终只得离开广西到南京任职,两年后因病离世。

十四、新疆巡抚袁大化-拒不投降,至死效忠


在所有巡抚中,袁大化可谓最为顽固的,溥仪退位后,他坚决不向革命党投降,组织军队到处捕杀革命人士,还扬言要进京勤王,革命军控制政权后,他只得逃往天津隐居,日本人后来请他做官,他义正词严拒绝道:一臣不事二主,直到1935年才去世,是所有末代巡抚中活得最久的。

再看辛亥时,清帝国14位将军,都在干什么呢

满清地位很高的14位驻防将军,都做了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一下。


第一位,盛京将军赵尔巽,驻扎盛京,辖辽宁。

态度:大军清剿革命党,散尽家财,集天下才子修《清史稿》;


盛京将军是奉天地区最高的一个行政长官。1907年被拆掉,改为奉天行省,清朝末期的时候,当时的盛京将军是赵尔巽,他同时也是东三省的总督,在这个龙兴之地,赵尔巽的地位非常的高,在那个时候,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赵尔巽大举调动军队进行清剿,赵尔巽的这种行为也为后来的他添上了黑色的污点。着名的《清史稿》就是赵尔巽主持编撰的。


第二位,吉林将军,驻扎长春,辖吉林。赵尔巽兼职;

第三位,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四川人),驻扎齐齐哈尔,辖黑龙江。辛亥前4年黑龙江将军被撤销,程德全去职;


第四位,江宁将军铁良,驻扎江宁(南京),辖江苏。

态度:死守南京,激烈反对清帝退位

最后一任江宁将军是穆尔察·铁良。辛亥革命的时候,江宁将军铁良和两江总督张人骏奉命防守江宁,在革命队伍的拼死攻打下,江宁被攻破,铁良突围,后来被免职。铁良是反对清朝皇帝退位的一员,后来又先后积极复辟。后来病逝在天津租界内的寓所之中。

铁良文武双全。一个人破了李鸿章张之洞之“东南互保“”

第五位,福州将军朴寿,驻扎福州,辖福建

态度:誓死抵抗,激战一夜,城破自杀

那时的福州将军是朴寿,当清朝快要土崩瓦解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福州将军和闽浙总督松涛坚决地抵抗,后来革命党在晚上发起了进攻,松涛和福州将军也组织了八旗兵拼力抵抗,虽然起初小胜,但是那个时候大势已去,战斗整整从晚上打到天明,革命志士成功的击败八旗兵,松涛自缢,福州将军在战斗阵亡。

第六位,杭州将军增韫,驻扎杭州,辖浙江

态度:死战被擒,被旧友释放,后参与袁世凯北洋政府参议


辛亥革命的时候,杭州最高的长官是浙江巡抚增韫,积极抵抗,战败后力求突围,被生擒,后被旧日同僚释放,值得一提的是年羹尧曾经担任杭州将军

第七位,荆州将军寿耆,驻扎荆州,辖湖广

态度:因辛亥时武汉城破太快,未来得及赴任


最后一位荆州将军是寿耆,他没有去荆州赴任,辛亥革命的时候,荆州城被攻打的非常急迫,后来举城投降。

第八位,成都将军玉昆,驻扎成都,辖四川

态度:本想抵抗,无奈兵力不足,与革命党和平谈判,全身而退


最后一位成都将军是玉昆,玉昆在职的时候建立了现如今的成都市人民公园,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玉昆本想抵抗,但旗营兵力极少,经过评估,几乎无法战斗。加上前有川督赵尔丰被诱杀,后方援军端方也被杀,胜利无望,于是与革命党和平谈判,使当地人免受战火的侵袭,当地的旗民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第九位,广州将军凤山,驻扎广州,辖两广

态度:积极清剿,赴任路上被革命党刺杀


最后一位广州将军是凤山,清末名臣,以对革命党强硬清剿而出名;凤山在1911年的时候到广州上任,在路上的时候被革命志士李沛基刺杀。

第十位,绥远城将军堃岫,驻扎绥远,辖归化、绥远、土默特

态度:辛亥前离职,后接受袁世凯任命为绥远将军


最后一任绥远城将军是堃岫,他在辛亥革命之前的时候职位被人给代替了,辛亥革命过后,归绥新军起事,后来民国成立,堃岫继续出任绥远将军。

第十二位,宁夏将军台布,驻扎宁夏,辖甘宁

态度:击败革命党,杀其首领刘先智,抵抗三年,和平交权


宁夏将军最后一任叫做台布,台布在宁夏等地严防死守,革命志士在首领刘先智的带领之下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是久未攻克,刘先智也壮烈牺牲。后来民国三年通过和平谈判结局了宁夏问题


第十三位,伊犁将军志锐,驻扎伊犁,辖新疆、天山南北

态度:积极清剿,拒绝革命党推举,死忠清朝,被杀


志锐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伊犁将军,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虽然志锐召集军队积极清剿。革命党见不能赢,便想要让他当都督,他不肯当,又让他当商会上任,他还拒绝,于是拒绝之后的志锐被革命党杀死。


第十四位,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奎芳,驻扎乌里雅苏台,辖唐努乌梁梅等

态度:积极抵抗,战败,撤离;


最后一任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是奎芳,奎芳也没有能够守住乌里雅苏台城,被迫离职,在1911年年底撤离乌里雅苏台。


关于《清史稿》

1914年,袁世凯颁布设置清史馆令,并聘请前清东三省总督、正蓝旗汉军赵尔巽担任馆长。9月1日,清史馆正式开馆。

修史者赵尔巽、柯劭忞、缪荃孙、王树柟、夏孙桐、张尔田、马其昶等多是前清遗老,抱着“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的念头为之。当然,《清史稿》纂修者也并非全为前清遗臣,不过他们在修史群体里不是主流

开馆之初,北洋政府拨付的经费非常充裕,初稿撰写较为顺利。1916年6月袁世凯死,段祺瑞上,修史经费大幅削减。1917年张勋复辟,史馆闭馆数月。后来虽然复馆,但政局混乱,经费无着,仅剩少数人勉予维持,修史工作基本停滞;

1927年6月,张作霖就任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统治者。在他资助下,延宕已久的纂修清史工作准备用几年时间完成统稿。不久,赵尔巽因时局莫测,自己又病入膏肓,决定提早付印。1928年4月,在北伐军攻击下,奉军退出山海关。局势越发紧张。端午节前,《清史稿》印毕,金梁把其中400部运往东北,这一版后来被称为“关外本”。史馆中人随即发现金梁有擅改文稿的地方,柯劭忞等人将剩下的700部加以抽换改正,这些后来被称为“关内本”。

由于清史稿站清朝立场,诋毁革命党;为清朝以及北洋军阀张目。所以南京建议将“《清史稿》永远封存,禁其发行”,20日,南京行政院会议决议:“《清史稿》永禁发行,长编准其完成,重复书籍先行运京,具呈报告蒋主席请示。”

1930年年初,300余部《清史稿》(关内本)运抵南京,分发给各有关部门、各国立省立图书馆及部分高级官员阅读参考。2月19日,国民政府训令行政院,要求《清史稿》“所有从前已经发行者,应一律严禁出售”。

1934年年底,因为编纂《清史长编》的计划已经停顿,南京行政院呈请国民政府核发《清史稿》,由该院负责纠正。一年后,参议员吴宗慈起草的《检校〈清史稿〉报告》完成,教育部将该报告送往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征求意见。该所所长傅斯年指出:“重修清史,此自是国家应作之事。然此时国家力量恐不能顾及。且十年来史料之大批发现,史学之长足进步,皆使重修一事,更感困难。非以长久之时期,大量之消费,适当之人选,恐不能济事耳。”这却道破了当时条件下政府无力修史的困境。

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修清史之事不了了之。抗战胜利后又爆发了国内战争,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虽有几次动议却又屡次搁置,直到败退台湾之前,始终未能重修清史。


《清史稿》被蒋记南京禁止流通以后的各地反应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2月19日训令行政院,“查《清史稿》纰缪百出”,“除派员前赴北平将故宫博物院现存之该项史稿,悉数运(南)京永禁流传外,所有从前已经发行者,应一律严禁出售,仰该院转饬所属一体遵照办理”。③

该训令下达后,上海、天津、江西、江苏、河南、河北和浙江民政、教育负责人公开饬令所属一体遵行,严禁《清史稿》在辖区内出售流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贩售《清史稿》的“重灾区”——辽宁省,其行政与教育官长却对这一指令未给予积极回应

在张学良新奉系里组织刊发《清史稿》的袁金铠等人不仅没有受到官方申斥,而且还在东北担任要职。更有甚者,溥仪亲信佟楫先(济煦)还函告袁“史稿告成厥功甚伟,上赏匾额一方,圈出‘弥纶彝宪’四字”

同时,袁氏携往辽宁的数百部史稿则为书估高其价值,“居奇出售,而外人之预订者,亦大都据理争到”。相比之下,反而是在《清史稿》刊印之前就已预购该书的国内读者“化冤钱而呼告无门”。⑥这样一来,国民政府以“纰缪百出”为由严禁《清史稿》出售,显然很难敉平求书者的不满情绪。

事实上,在南京方面正式宣布禁售《清史稿》之前,坊间业已传闻称《清史稿》可能会被当局搁置。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于1929年12月16日请求行政院禁止发行《清史稿》的呈文,经报纸刊发后,也为不少读书人所知晓。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人设法购取该书。以清遗老自居的汪兆镛就曾多次请托张元济为其购买《清史稿》,最后购得书价连同邮费共大洋二百六十余元,加之“粤市大洋银水日昂,折合现毫三百二十余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汪氏并代番禺县图书馆请求再买一部,可见该书需求之殷。有意思的是,汪在信中特别提出,他收到的史稿与张那里的版本“稍有不同”。

“尊处本列传末是张勋、康有为两传,敝处无之,增入劳玉初、沈子培两传”;“尊处本卷首有金梁叙记一篇(记不清是金梁抑是袁金铠),载某人纂某篇,敝处本亦无之”,“可否请代觅钞胥录康传金记两篇寄下?”

根据汪兆镛的描述,他在张元济处看到的版本应该是袁金铠等人携往东北的“关外本”,而他收到的则是经朱师辙等人抽换过的“关内本”。厥后不久,因商务沈阳分馆为番禺县图书馆续购史稿中恰好有张康两传,而该图书馆主任却以为“张康传中字句恐有干碍”,于是汪氏以自己手中的书稿与之互易,“深以为快”

并称“此书删去张康两传自较纯净,不致纪传参差,于史例为合,而读史者则不厌其详也”。⑧这表明,一些国民党人认为可能会成为“问题”的内容,在汪兆镛辈看来则不以为意。

但是,汪兆镛汲汲于《清史稿》不单纯是因为自身的清遗民身份认同,他在读过“关外本”康有为传后甚而感慨:“康传内评识数语尤佩。其门人张大厥词,史馆不加考核,删正后将此篇汰去极是。”⑨对他而言,购买《清史稿》很大程度上在于该书对读史确实“有用”,这也是当时不少求购者的共识。因此,国民政府的禁令并未阻碍《清史稿》的流传

黄侃就从其同乡方觉慧处获得《清史稿》一部,“亲抱以归,清理至丑正乃眠”⑩。据黄焯对黄侃说,“《清史稿》之遭禁也,白[自]故都运以南来,藏之于其公廨文书处,一箱盛一卷。有某君积半岁之力,于每箱抽取一册,始得成帙。胡衍鸿、戴传贤皆求见此书而不能也。可以知得之者之非易也”(11)。

其中,胡衍鸿即胡汉民,他和戴传贤(字季陶)均曾参与此前国府处理《清史稿》的国务会议讨论,胡更是直接推动了禁售《清史稿》的决议。(12)如此,更加彰显了《清史稿》的重要性。而且,像黄侃这样的人对国民政府查禁《清史稿》的理由也不以为然。据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回忆,他与吴梅在1931年2月22日曾应黄氏邀约在其家中小酌,“话题谈及当时民国政府将《清史稿》列为禁书的事。

因为执笔者大多数都是清朝遗老,有回护清朝、微辞民国之处,故要禁止。黄先生是章太炎门下的革命党,自不必说,吴先生也是在清末“灭满兴汉“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人,但对政府的这一行动,都表示非常的不满”。他们认为“那是历来史书中应取的‘书法’”,黄侃“还举了一例,选出了某篇传记,或是某篇本纪中相当于论赞的一节,放声朗读。

吴先生则举起拳头,然而却是以苏州人的彬彬有礼轻击着桌面,对我微微而笑”。可见,即使是黄侃和吴梅等与清遗民站在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国民政府查禁《清史稿》的做法也不无微词。



一方面,《清史稿》虽然被南京国民政府通令禁售,但这项政令未能阻止该书在东三省的流通

不过,当时有关《清史稿》的议论中亦不乏对国民政府查禁理由的同情者。傅振伦在他的《清史稿之评论》一文中即指出,《清史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不奉民国正朔”,该书“自入民国以后只用干支或用《尚书》越若干日之笔法,叙事既不显明,复有反民国之嫌”。


傅振伦对《清史稿》中建州卫的“笔法”问题似乎不像孟森那样敏感。而且,他认为《清史稿》“于清初之受明职、于其金之国号及入贡明朝诸事并不忌讳,尚不失厥真”,是“史法谨严,颇有良直之风”的表现

林森等人的讨论表明,国民政府禁锢《清史稿》的态度虽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但从其允许省立图书馆和选、特任以上长官请领来看,其禁锢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而张继所言“书是禁不住的”,则等于承认了此前禁售令的失败。

根据汪精卫的解释,由吴宗慈总揽检校《清史稿》的全责是因为“专则有功,简则易举”。这种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此举的弦外之音恐怕在于,汪氏希望检校事宜尽快奏功,进而缓和因《清史稿》导致的南京与学界之间的紧张,为自己捞取一笔可观资本

-《观察者网》


user avatar   arthurhah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票罗列了辛亥革命发生时各省状况,我来试着分析一下背景。

我们知道,慈禧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满文汉文都认不太全。然而她的治政和政治斗争能力,并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比较擅长帝王术。逼退恭亲王、驾驭李鸿章、平衡南北洋这些手腕,放在古代统治者里面,算得相当不错了。但是古代的帝王术,遇见近代的问题,往往就会弄巧成拙。

1903年慈禧宣布"预备立宪",预备期为12年。旧说一般认为,这是慈禧考虑到自己的寿命,打算把立宪拖到自己身后,是一种敷衍。但比较新的观点,比如马勇老师在《晚清四书》里谈到,当时的整体舆论对"预备立宪"是反应比较积极的,以至于孙文的革命党因此声势大挫筹不到款,乃有黄花岗起义、刺杀留洋大臣等激进反弹举动。

而立宪派同样是在《资治通鉴》里泡大的旧派人物,把慈禧的这一举动理解成"为后来者留市恩余地"的传统帝王术手段。这种手段古代历史上比较常见,比如唐太宗临死把李绩贬官到地方,等唐高宗继位了再把李绩召回中枢,这一去一回,李绩就没法在唐高宗面前摆老资格的谱了,反而得对唐高宗感恩。

慈禧面临的难题是,她没有政治上的继承人。光绪正值壮年,足以亲政为长君,却早已和慈禧撕破脸了。慈禧不想死后被清算,就绝对不能把政治遗产留给光绪。而她选中的载沣有个致命缺陷,就是资历太浅。1901年,载沣作为特使赴柏林就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击毙事件道歉,这才首次登上政治舞台,时年十八岁。1907年,他才获得"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头衔,开始在中枢进行实习锻炼。仅仅一年半之后,这个年仅26岁、参加工作不到10年,实际政治经验近乎没有的载沣,就要成为监国摄政王,接手慈禧和光绪死后的烂摊子。可想而知,无论年龄、资历、威望,载沣都是难以服众的。而慈禧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据说慈禧临终告诉载沣,必要时可以考虑提前立宪以收人心。无论这种说法是真是假,事实就是载沣迅速宣布将在1913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并于1911年先将军机处改组为内阁,即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

站在载沣的角度,"皇族内阁"有其主观上的不得已之处。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自咸丰年间便已崩溃。为镇压太平天国,清廷被迫将财政、军事权力下放地方督抚,形如东汉设立州牧、中唐广建藩镇,实已埋下了地方军阀化的隐患。之所以没有变成军阀混战,主要是因为这是近代,清廷有海关这项远高于农业税的新收入,还能维持对地方势力的优势。庚子国变,地方督抚宣布东南互保拒不理会中央乱命,强势如慈禧也只能法不责众听之任之,实际上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进一步削弱。慈禧在时,尚能凭多年积威与统治惯性勉强维持。慈禧不在了,各地独立倾向就更加明显。新政时所编练之新军、警察,皆由各地督抚主导筹办,财政、军备上都不依赖中央。这是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星火燎原的一大主因。

载沣的运气比较好,上任之际恰逢青黄不接。1901年李鸿章死,1902年刘坤一死,1909年张之洞死,瞬息之间,大佬们风流云散,只剩一个袁世凯。载沣本来想找机会干掉素来不和的袁世凯,无奈刚一动念,段祺瑞即号称勤王,亲率北洋第六镇精锐,要来镇压南苑小猫两三只的"兵变",实则形如兵谏。好在张之洞临死前送上大礼,以其威望调和载沣和袁世凯矛盾,让载沣谋杀袁世凯失败的同时,也让袁世凯解职赋闲。算下来,载沣勉强算小赚。

载沣的动作意图很明显,就是收权。在外,要收回地方督抚的财权、军权;在内,要收回汉人大臣的实权。并不是说载沣权力欲望有多强,或是多么倒行逆施。而是他作为一个空降的摄政王,必须要完成人事架构的重组,把关键位置换上自己的心腹嫡系,这是他新官上任的必然。然而前面说过,载沣才26岁,地方经验无,中枢经验一年半。他根本就没有心腹嫡系。他没有同僚、老部下,甚至没有同学同乡同年。唯一熟悉也信得过的,只有自家私人的亲戚。而他正好是皇族,他交好的亲戚自然也是皇族。这就是"皇族内阁"的由来。

为了收权,载沣要任用私人;为了收揽人心,载沣要提前立宪。两件事单独看,好像都没大错。但是两件事夹杂在一起,就变成了"皇族内阁"这么个玩意。实权大臣寒心,地方督抚悚惧,立宪派大失所望,革命党喜出望外。

各地督抚也许是忠于大清的。但大清是谁呢?是紫禁城即那个两岁的皇上?是光绪先帝那个不得宠的寡妇?是那个一门心思要收回他们权力的摄政王?

曾国藩当年还能指望得到一个爵位,一个文正公的美谥。而现在,效忠这样一个丁当乱响的朝廷,能得到什么呢?

满清已经是个破房子了,踹一脚就会垮掉。而在武昌,一个叫熊炳坤的新军士兵,毅然决然地一脚踹了过去。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军啊!新军士兵基本是汉人。满人就算在新军也是个废物。

至于新军造反,一西方为了大量,廉价且士气高昂的民兵纷纷鼓吹民族主义,你西去留学,很容易受其影响。尤其是士兵军官,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互通的。

二,清朝废除科举。大清的统治根基 士大夫,极度不爽。(佃户出身的朱玉阶,考秀才 过了两门,成绩非常好这把可以说基本稳了,结果在在院试前被通知咱大清没有秀才可以考了,于是转身加入同盟会搞起了更有前途的造反事业)

强大的中国与大清无法共存


user avatar   huai-you-bu-yi-62-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重温一遍《国歌》,不然很难能理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身的这场革命是为了什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我一早就说了,辛亥革命本质上是以汉人为主、各民族共同组织的伟大的民族大起义,是一场伟大的复国革命运动,目的在于:

  1. 彻底推翻满清奴隶主种族灭绝反人类匪帮这座关押各民族人民的罪恶监狱,重建自1644年起便亡国的中国;
  2. 彻底摧毁自1644年起强加于我国人民头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制度;
  3. 解放当了260多年亡国奴并由此变得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建立起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自由、法制的新中国。

所以这也是为何辛亥革命能够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1. 这不仅是一场汉人和汉化诸少数民族的复国运动,同时也是全民族共同的复国运动,进而得到了各民族共同的相应和支持,是全民族人民不可违抗的共同意志。
  2. 是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新势力同顽固守旧的旧势力的殊死决斗。

而这,从不是:

  • 部分掌握实权的满清奴隶主种族灭绝反人类匪帮的旧贵族,以及
  • 部分甘当亡国奴,以充当满洲鬼子的鹰犬和帮凶为荣,残酷压迫同胞的假洋鬼子汉人地主官僚

这类反动派能抵挡得了的,甚至在东三省首先宣布革命,并组织义军与清军血战,最终遇刺身亡的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张榕,正是满族人。

所以辛亥革命首先是一场民族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改变自1644年亡国260多年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社会革命,以及引入现代法治理念的人民革命,这也是为何三民主义要将民族主义排在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前面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zou-wei-7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吸附在汉人身上的螨虫到了清理的时候,你看它们个个脑满肠肥,个个红光满面,还有那满城,296年糟蹋了多少女人,吸走了多少民脂民膏,你看它开始颤抖了,哭得多么狰狞,全然忘记了当年狂妄自大时的嘴脸!

原本灰暗的天空,重新迸发出光彩,中华大地上开始焕发生机,国人脸上洋溢着浓郁的香味,从武昌城头那青天白日满地红(实际是铁血十八星),今天起再不是谁的包衣,再不是谁的暖床!


user avatar   po-wan-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qian-yi-guang-nian-de-gu-d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差点儿就买票了,临了去了趟豆瓣。

哎!




     

相关话题

  如果英国在乾隆时期向中国开战,清朝会提前革新吗? 
  崇祯和慈禧谁的局更烂? 
  明清两朝税收收入为何差距那么悬殊? 
  中国宋朝到清朝,是不是最优质的兵源都是陕甘汉人,原因是什么呢? 
  清朝留发不留头,还维持着儒家理论,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自相矛盾? 
  太平天国时,英国称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被洪秀全拒绝了。为啥清朝却开门揖盗的卖国? 
  如果没有西方殖民者,清朝统治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不吹不黑,康熙究竟能不能算千古一帝? 
  明朝人投清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汉奸卖国行为? 
  在欧美艺术形象中,有傅满洲来对应清朝-中国黄祸论,那么有没有对应奥斯曼-土耳其的艺术形象? 

前一个讨论
有点熬不下去了,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下一个讨论
宁波工程学院黑人外教会被判死刑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