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看似搞笑,其实可以讲讲。
首先,古董市场的全程应该叫古董艺术品市场,简单说,值钱的东西必须艺术价值高,其次才是文物价值。而发掘出来的东西,99%只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不高。
通常拍卖会分为书画类和杂项类,书画类有时一副作品,就超过杂项类一场,例如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论年代一百年都不到,论价值十个亿。但最值钱的纸本书画,墓葬基本不出。墓葬会出一些文书,例如武义徐谓礼文书,卖能卖出去,但不太值钱。很多人觉得是假的,因为非常新,但其实不可能,谁作假写几万字作假。
墓葬出土东西很多。像石制墓室,墓志,墓志铭。这类东西巨重,文物价值高,填补史书空白,艺术价值也有,但不好拿走,能流通也不值钱。洛阳的千唐志斋,几千块墓志,不值钱。
出土青铜器是比较值钱。但青铜器流通很难,正规渠道只有西泠可以上拍,但必须流传有序。拿去香港也行。但青铜器通常个头大,私藏几枚刀币,铜钱,或是箭头肯定有。但发掘现场私藏鼎,簋,甚至爵,不容易。
出土陶,无论是陶片,彩陶,镇墓兽,明器,都不值钱。这些东西流通市场大量,博物馆都不要。
高档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陪葬很少,像景泰蓝这种珐琅,基本就是传世品,不陪葬。
出土文物有价值,也容易被拿走的。主要是金玉类。这类丢失肯定有。但有金玉类的墓规格都比较高,基本是全力抢救发掘,全力可以理解为人多,作案机会少。
怎么说呢。以前良渚发掘的人说,“三星堆有很多东西进入了流通市场,但良渚没有”,但其实也有,只不过流通市场的东西确实不如博物馆展出的。也就是说,如果考古现场类比家庭装修工地的话,沙发,电视,电冰箱不会丢,但钉子少没少几根,其实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作为学者来说,当前活跃的嘉戎语组学者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之一。文章挺靠谱的,没有有些学者为了出结论而出结论的毛病,这说起来好像不算什么大优点,其实做起来不容易。不过好像学术成就在民科圈不太出名,可能是因为汉语文献太少,不像林幼菁一百度一大堆。
作为人和知乎用户来说,脾气、人性确实好,而且一心搞学术,不蹚其他浑水。上一个这样的好用户是 @趙瑾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