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国2019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47646起,死亡人数62763人,受伤人数256101人,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34618万元。[1]
如果我们的媒体把每一起交通事故都报道一遍,每一起交通事故都推送一遍,我可以保证你的手机平均每2分钟就收到一个新的事故提醒,每10分钟收到一个死亡提醒,全年7x24不息,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重复推送。
你会觉得如何?怎么中国的街道上每分钟都在发生交通事故?是不是感觉不敢上街了?
那么我们换一换思维,不能让人不敢上街嘛……那有没有办法让人不敢买某种车?
如果我们的媒体把其中某一品牌的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单拎出来,把「某地发生交通事故」一律换成「某地发生某品牌汽车交通事故」呢?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的交通事故报道,只要没提事故车品牌,它就一定不是特斯拉?
特斯拉的「问题集中爆发」,反映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第一反映了一个合格而不脑残的公关团队是多么的重要。不给媒体好处也没事,正常操作就好了。结果特斯拉公关部门一个劲的自家制造负面新闻,在踩油刹车的地方狂踩油门。
先是抬着车主立场,然后号称绝不妥协。热度一下起来了。正常点的公司,在展会等活动现场遇到过度维权的顾客可能没有应对措施吗?可能没有预先准备好说一堆话把责任摘清但语气平和的讲话稿吗?一下子把有怀疑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都放到对立面,就算是卧底也没这么干的。其后送奶茶(公关行动没有个完整推演,细节一塌糊涂)。号召特斯拉车主驾照考核更严(智能车对驾驶员车技要求更高叫哪门子智能)。等等一系列操作,反复把自己放到负面曝光中。
第二反映了智能车普及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行车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车辆质量需要新监督体系,对车主的要求有了变化等。
在这里得夸下特斯拉,特斯拉用自己的名气把这些问题都提早暴露了出来,而且很高调的暴露会推动各部门尽早完善。所以建议以后的智能车厂家能给特斯拉烧柱香以示感谢。
第三反映了特斯拉这种概念为王资本圈钱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就决定了产品概念不能被质疑,产品概念错了融资渠道就弱了,融资少了公司就要挂了。还是脚踏实地的好。
因为陶女士值得一吨重的大勋章。
虽然性质不同,但就破坏力而言,能够将自身服务的对象逼到如此境地,历史上也就戈尔巴乔夫能和陶女士相提并论。
留给后人的疑惑永远是:TA到底是不是对手派来的卧底?
在很多时候,舆情爆发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着绝对的缺陷,而是身处舆情中心的当事方没有搞清楚位置,误将自己置于“教育公众”的立场上。
没错,特斯拉之前的狂热粉丝是很多,特斯拉品牌在电动车领域逼格是很强,国内不少人考虑新能源品牌时会第一时间想到特斯拉……
但大家买车,是为了更好的驾驶体验、提升生活便利性,甚至干脆可以装逼。
而不是找了个祖宗回家,甚至这个祖宗对于车子出问题之后的态度还如此盛气凌人。
举个其他例子就是,现在一些媒体或者知名人士陷入风波,往往也是摆出“好为人师”的架势,什么年轻人不应该不努力啦、买不起房子是你自己的问题啦,等等。
本身公众生活压力就大,现在还被原本应该是“为我们发声”的人嘲讽,岂不就口碑臭了?
但媒体或者公众人物口嗨,充其量只是给人观感难受,最多以后不喜欢他们了。
特斯拉偏偏又是汽车,关乎到“生命安全”,这种问题陶女士又是决不妥协,又是提出要好好教育车主……
那么,舆情自然会失控,造成全网狂欢的效果,进而强化人们对于品牌负面刻板印象。
但凡特斯拉有任何事故出现,都会进一步强化这个印象。甚至于因为特斯拉已经等同于“刹车失灵”或者“速度无法控制”,现在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车祸,即便跟特斯拉八竿子打不着,也会第一时间让人怀疑又是特斯拉闯祸了。
但凡特斯拉有个正常点的高管来应对舆情,比如说一个月给我这种外行十万八万的,去公关团队(哦据说没有)里面装死,特斯拉现在都不是这个样子。
看清楚,哪怕装死都不至于搞成现在这样子。
特斯拉的事儿,足够入选品牌营销教科书典型案例了。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