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种话语术罢了。
要知道,什么叫“一线城市”?
这个词汇来源于房地产行业,按照房价划分,最高的叫“一线”,次一点的叫“二线”,因为广州的地产公司多且大,逐步传开来,在2008年前后指房价最高的几座城市,“一线城市”刚好就是北上广,房地产公司集中的地方。那时候没有深圳,但深圳也是房地产公司汇集之地,很快宣传语中有了深。
以前,还有一种说法,教材上都叫“京津沪”,都是直辖市,词汇变换的时间大约是2008年,当年就没有“一线城市”的说法。但是“北上广”已经有了,特指GDP前3的城市,后来深圳的GDP排名第四,称号变成“北上广深”。
同时期流行“一线城市”的叫法,代表的意思就是以前“京津沪”,也就是从教材上的“京津沪”逐渐变为口语中“一线城市”,但是没有天津,或者说天津被替换成了广州,简称“北上广”,不排除是广州媒体的宣传,毕竟当年广州媒体的影响力很大。
总之,“一线城市”这个词汇发源于房地产行业,但是被各种行业滥用了,与GDP排名混淆成“北上广深”,变成特指GDP前四的城市。某种意义上一线城市变味了,有北上深广、北上深杭等多种说法。
尤其是成都的宣传媒体,对于“一线城市”有着执念,从“第四城”到“新一线”,都是成都媒体干的好事。而且还有一部剧,叫《北上广 不相信眼泪》,提升了“北上广”的知名度。
很多时候“一线城市”是消费主义重新构建,代指的是消费最高的城市,但是高消费只有“北上”,从来都没有“广”,“广”与一般省会的相似度更高,与“北上”其实关联不大。
“一线城市”教育资源好?大学资源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1952年之后几年的“院系调整”。当年叫中南局,大区中心在武汉,“院系调整”结束后,才有了华南大区这个设定,所以广州的教育资源谈不上好。深圳就更差了,院系调整是就1个县城。这个说法肯定是媒体人弄混了“京津沪”与“一线城市”,教育资源只有“京津沪”好,直辖市类似于省,高考招录分开计算,广州、深圳则不是,这个几乎是共识,不知道什么时候扭曲为“一线城市”教育资源好。
“一线城市”医疗资源好?医疗资源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区中心优于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大于地级市,地级市大于县城,都是计划经济的搞法,当年深圳就是一个县,哪来的医疗资源,难道是“宝安县人民医院”?即便是广州,多年前就是中南大区解体出来的华南区的中心,医疗资源同一般大区中心一样,谈不上突出,跟“北上”不可同日而语。
就业资源好?这个也是很诡异的,每个行业都是有区别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南大区的央企分布都在武汉,比如中铁X院。广州的兴起来源于商贸,所谓的高收入就是“个税收入”还不如杭州?广州小商贩很多,但是与“北上”不同,由于网购的兴起,对广州商贩的打击很大。
最开明的城市?广州是我去过宗族势力最强的大城市,之后是深圳,两个城市都重男轻女,哪怕房子多也传男不传女,所以,开明?
。。。
总之,就是“一线城市”这个词汇被滥用了,在很多“自媒体”笔下,代指天堂,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于宗教的一种狂热,“一线”是代指一切美好的东西,非“一线”的都将下火狱。
要理解就只能这么理解。有个宗教崇拜“一线城市”,一线代表天堂,天堂里什么都有,但是去天堂之前要买一张很昂贵的门票,这张门票就是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