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俺不同意您提问的前提, 但是俺誓死捍卫您提问的权利。
人其实也不挑的。
异族通婚的一个好处是,它增加了异族间正面接触的机会。研究发现,当你有积极的跨种族接触时,对外群体成员(与你有不同种族身份的人)的偏见和歧视会减少。荟萃分析发现群体间的友谊与群体间的偏见减少有关。这可以用 "接触假说 "来解释,即在适当条件下的群体间接触可以有效地减少内群体外群体的偏见。这种接触不一定是直接的,它也可以是转述的。在两个群体之间制造了一场竞争,他们认为群体的形成是基于相似性的。在建立了群体间的敌意后,参与者观察到一个内群体成员(同伙)与一个外群体的人(也是同伙)完成一项任务。参与者根据她观察到的条件,观察到同伙的行为是不同的。在积极条件下,同盟者像以前的朋友一样拥抱和问候对方(积极条件)。在中性条件下,同盟者对对方很有礼貌,但不一定友好。在敌对条件下,同盟者表现得好像他们是预先存在的敌人。处于积极条件下的参与者在消极特征(如 "不灵活")和积极特征(如 "聪明")方面对外群体的评价都更积极。他们的结论是,仅仅观察一个积极的内群体成员对一个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就会增加对外群体的积极情感,这是异族通婚的一个好处,因为它们往往涉及异族伙伴的家人和朋友走到一起,形成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家庭系统内的这种多样性可以加强个人的公开交流,使他们对不同人的观点有更深的理解。
异族通婚的一个潜在结果是多种族的孩子。成为多种族人既有好处也有挑战。多种族的人被认为比他们的单种族同龄人更有吸引力。Rhodes等人(引自Lewis)发现,亚洲和欧洲混合背景的人被评为比欧洲人、亚洲人,甚至是作为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变形体生成的随机面孔更具吸引力。Elena Stepanova最近的另一项研究(引自Latson)发现,一组黑人、拉丁裔、白人和亚裔大学生对混血儿面孔的评价更有吸引力。Micheal B. Lewis认为多种族的人被认为更有吸引力的原因是,遗传多样性使人们因其明显的更大的 "遗传适应性 "而更具吸引力。换句话说,其他人把种族模糊的面孔看作是更大的遗传多样性的指标,这是一个明显健康的线索。这就是所谓的异质性。克雷格等人在200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引自Latson)为异质性提供了支持。这项研究的重点是那些从父母双方继承了不同基因变体的人,这些变体的DNA部分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杂合体男性--拥有这些基因的两个不同版本--比同质体男性(拥有这些基因相同版本的男性)对女性更具吸引力。虽然这项研究不是针对多种族的人进行的,但具体来说,父母是不同种族的人,使你更有可能成为杂合子。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异质性是多种族的人被认为更有吸引力的原因。
然而,对于杂合子是否更健康,或者这是否都是一种错觉,存在着争论。已有研究表明,杂合子确实对艾滋病毒等传染病的抵抗力更强。然而,其他研究人员未能发现吸引力和实际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尽管这可能是医学进步的结果,帮助较少杂合子的人克服对疾病的遗传易感性。
由Jennifer Patrice Sims[16]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来说,混血儿被认为更有吸引力,但一些种族混血儿却不被认为更有吸引力。这让人质疑异质性作为混血儿被认为更有吸引力的解释,因为根据异质性,所有的种族混合体都应该被认为比他们的单种族对应物更有吸引力。此外,将吸引力仅仅归因于遗传学,忽视了文化和社会化所起的作用。Sims(引自Latson)认为异质性理论是过分的,是基于生物学上不同种族的错误假设。她断言,吸引力是一种社会构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例如,历史上欧洲人对美女的理想是金发、苍白的皮肤和蓝色的眼睛,这与当代的美女理想不同。例如,蕾哈娜被广泛认为是有吸引力的,尽管她的特征与古老的理想非常不同。
作为多种族的人也有一些挑战。例如,一些多种族的人在辨别自己的身份时很费劲。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感到压力,只要求一个种族。 四分之一的人对自己是什么感到困惑。他们选择如何确定身份的复杂性标志着他们受到了与单一种族的人不同的歧视。Sarah Gaither发现多种族的人遭受到来自多个种族群体的排斥。例如,那些父母一方为黑人、一方为白人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黑,无法在学校里认同以黑人为主的群体,也不够白,无法在学校里认同以白人为主的群体。
然而,多种族人的复杂身份似乎确实有一个优势。例如,多种族的人可以在他们的种族身份之间转换,并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很好地驾驭自己。Gaither的研究发现,多种族的人报告说自尊心更强,社会参与度更高,幸福感更强。此外,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事先对他们的身份进行思考时,多种族的人表现出更大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拿大,2011年,4.6%的民事结合是跨种族的,比2006年(3.9%)增加了18%,比1991年(2.6%)增加了77%。
温哥华报告的跨种族结合率最高,为9.6%,多伦多排名第二,为8.2%。
主要的人口普查大都市地区的混合婚姻频率较高(6.0%),而未被列为混合婚姻的地区(1.0%)。年轻人更有可能处于混合婚姻中;处于混合婚姻中的夫妇比例最高的是25至34岁(7.7%),35至44岁(6.8%),15至24岁(6.1%),45至54岁(4.1%),以及55岁及以上(2.7%)。
2006年的研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加拿大出生的人与移民到那里的人相比,更有可能与另一个种族的人结婚;第一代移民中只有12%的明显少数族裔处于混合婚姻中,这一数字在第二代移民(51%)和第三代或更多的移民(69%)中更高。
这方面有几个例子。
63%在加拿大出生的黑人(有夫妻关系的)处于混合婚姻中,而出生在加勒比海和百慕大的黑人(17%)和非洲的黑人(13%)的数字要低得多。在加拿大出生的华人中,54%的人(在夫妇中)与非华人在一起(没有说明这个数字是指非东亚(种族)的人,还是仅仅指非中国(国籍)的人),而在中国出生并移民到加拿大的人中只有3%。在加拿大出生的南亚裔加拿大人中,有33%是混血儿,而在南亚出生的人中只有3%。这方面的一个理论可能包括那些成年移民,在移民到加拿大之前可能已经找到了伴侣。
某些明显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混合婚姻中的比例更高。
78.7%的日本人
64.9%的多种族人
48.2%的拉丁美洲人
40.2%的黑人
29.8%的菲律宾人
25.4%的阿拉伯人/西亚人
22.5%的韩国人
21.9%的东南亚人(不包括菲律宾人
19.4%的华人
13.0%的南亚人
其他群体为52.4%。
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白人或原住民的数据。
(本文4700字,阅读15分钟。)
不同物种间的择偶标准,与人类差了一个灵长类的距离。
择偶不外乎四个字:两性选择。
至少远在10亿年前,生物就演化出了卵式生殖。
生物从孤雌生殖演变到同配生殖,虽然因为更多的基因变化和交流,令种群更加的适应环境。但来自不同亲本的细胞器也会互相影响,威胁到后代的生存能力。
更具有生存优势的卵式生殖,从而脱颖而出。
一方的配子得到强化,提供细胞器和足够的营养,从而演化出了卵子。而另一方只提供基因,经过“变态”发育,脱掉主要的胞质(仅留下少部分线粒体基因),最终演化出了精子。
发育成本的差异,注定了卵子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精子朝着数量的方向发展。
这就造成了,在性竞争的过程中:
雌性亲代投资高,会倾向选择更优秀的配偶。而雄性亲代投资低,会倾向选择更多的配偶。
例如,在深海严酷的生境压力下,鮟鱇鱼演化出了的特殊繁殖方式。
一生只为寻找一个雌性而“献祭”自己的雄性鮟鱇鱼:
极端特化,也令雄性鮟鱇鱼没有其它的选择,择偶标准也就无从谈起。
但反过来,雄性鮟鱇鱼的特化,也是源于雌性鮟鱇鱼的强选择性。通常一条雌性鮟鱇鱼身上,这样寄生的雄性不止一条。
对于蚂蚁、蜜蜂等这样的小型动物来说,由于具有强大的群体,高度社会分工,所以供养具有高繁殖能力的女王,才是最低成本的繁殖方式。同时对雄性形成了很强的选择性:
与女王交配的雄性数量,以及精子质量,保证女王的受精情况,才能产出足够多的工蚁/工蜂,确保巢穴的建设,族群的发展。但也因为雄性数量众多,在族群发生以外时,例如水灾,工蚁/工蜂会率先保住女王,而抛弃雄性。
总之,环境、种内竞争,以及社会结构,不仅决定了两性模式,也决定了性生理上的差异。
当然,对于社会结构简单,环境压力小,种内竞争也弱的动物,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往往也很小,例如大量的鱼类、一些节肢动物、小型爬行动物,它们之间的性选择差异就弱化了很多,甚至没有。
例如,匈牙利蒂萨河上每年婚飞的蜉蝣;又或者不远千里,洄游产卵的鲑鱼……
很多动物从本质上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择偶标准。
到了繁殖季节,只要有雌有雄,就可以激情四射,繁衍生息。
不少鱼群没有明显的性竞争关系,和水里受精有关,只需要广播种就可以了。
当然,这也存在例外,例如浪漫到极致的日本河豚:
对于陆生动物来说,由于一对一的插入式受精(大部分鸟类算个约等于吧),性竞争又变得更加的微妙了起来。
相比起水中受精,插入式受精的方式,雄性更容易被雌性拒绝,尤其是对于体型较小的昆虫和鸟类来说,雄性几乎没有强制交配的可能性。
这就造成了雌雄体型差异不大,甚至因为繁殖需要,雌性的体型还会稍微大一些:
为了让雌性主动交配,这些动物自然只能通过“文戏”抱得美人归。
例如,澳大利亚的雄性孔雀蜘蛛:
为了求偶,孔雀蜘蛛演化出漂亮的颜色,以及精细的舞蹈动作。
除了颜色之外,还有不少雄性动物,通过声音来求偶。
例如蝉、蟋蟀、蝈蝈等。
它们的择偶标准,在人类看起来,似乎相当的统一,但实际并不见得。
例如,叶蝉的求偶声脉冲长短不一,间隔不规则[1],人类认为的统一标准,可能对于它们来说,可能超过如花和吴彦祖的差距。
同样的,鸟类的雌雄体型差异不大,且大多数没有阴茎,只能用泄殖腔交配。雄性的交配权也不高,择偶方式通常也以“文戏”为主。
例如之前提到的华美极乐鸟、孔雀等等。
但两性选择不激烈的鸟类,两性差异也会变小,甚至完全反过来。
例如,雌性彩鹬比雄性更加的漂亮。
体型更大的走禽来说,因为有了强制交配的可能,所以演化也和飞禽有了差异。
诸如鸡鸭鹅的雄性体型,都比雌性更大。
为了和雌性强制交配,雄鸭更是演化出了螺旋形的长阴茎。因为雄性间的性竞争越来越强烈,导致阴茎也越来越长。
雌性则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迷宫般的“阴道”以制衡。
反而雄性阴茎朝着更长、更螺旋的演化方向一去不回头了……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由于小体型的哺乳动物都有阴茎,所以一开始雄性就有了强制交配权。
例如,袋鼬会强暴雌性,而且交配时间长达数个小时以上。
雌性甚至可能被强暴致死,并最后被雄性吃掉。
经历了数个小时乃至上14个小时的交配,雄性最后也在几周后死亡。
在大型哺乳动物里,雄性对雌性的强制交配同样也十分的常见,例如雄狮对雌狮。但雌性同样具有一定的性选择权,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它们也会选择更加强壮、健康的雄性,而体魄和鬃毛是它们的标志之一。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型哺乳动物,性主动权都是掌握在雄性手上的。
例如大名鼎鼎的非洲二哥斑鬣狗。
雌性有着长长的假阴茎,这让它们掌握了交配的主动权:
因为雌性优势,斑鬣狗家族成了典型的母系族群。
复杂的社会结构,也进一步影响到两性选择。
例如,等级森严的狼群,往往只有狼王才有交配权。而讲究家庭关系的猴群,虽然主要交配权在猴王身上,但下面猴子偷情的概率频频发生。
而对于已经属于人科的倭黑猩猩来说,性交则成了最基本的社交关系,无论雌雄老少,或是否有亲缘关系,都会通过性交增进感情。
对于家族关系亲密的类人猿来说,它们的性选择反而更加的具有双向性。
早期的人类,可能有着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共性,男性对女性并不挑剔,而女性则会选择更有力量和生存技能的男性,以保证自己和后代的生存。
随着人类脑容量提升,具有更高脑容量的男性,成为女性亲睐的对象。有研究表明,脑袋太小的男性,在两性选择表现出更差的竞争力。[2]
在原始社会,越聪明的男性意味着能够带回更多的猎物,养活更多的后代。可以这么说,那些没能选择更大脑袋男性的女性,都没能传下后代。
而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后,更有亲代照顾特性的男性也被逐渐选择了出来。这样的男性整体体现出责任感和道德感,更能保证家庭的稳定。
在族群发展过程中,社群发展,配偶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在自然界中,单偶制是十分罕见的,而在灵长类中却相当的普遍。
非单偶制的哺乳动物社群中,雄性杀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例如狮子。但杀婴行为,对于社群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早期的丛林竞争中,具有更少杀婴行为的人类族群,会更具有竞争力。
而杀婴行为降低的根本前提是,没有其它幼婴与自己的后代竞争。
只有在单偶制中,才能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下,雄性不仅对自己配偶贡献了更高的成功繁殖率,也可以保证后代不受到其它雄性的伤害。
同时,单偶制也更加促进了配偶保护和父亲对后代更多的照顾贡献。
在单偶制的基础上,社群内部就会形成一个个具有单独利益的家庭。这会强化性竞争,乃至于种族竞争。
在雄性眼里,最大的禁忌就是配偶被别人所侵占。现代男性人类对戴绿帽的愤怒,可以说激发的是最原始的本能。
人类历史上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侵略者从来不会放过对异族女性的侵占。
除此之外,人类社会是大家长制,虽然原始社会的女性并非狩猎的主力,但由于寿命更长,极有可能在大家族中充当传承知识文化的老祖母角色。老祖母的嫡系女性后代,有着很高地位,同样对男性具有足够强的选择权。
在早起人类族群中,女性肿胀的外阴会暴露发情期,更容易成为普通男性的交配对象。而那些隐匿了发情期的雌女性,则拥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性,去主动挑选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男性。
此时的发情信号,已经不是生殖优势,而是生殖劣势。
而对于男性来说,自然更宁愿选择那些不会暴露发情期,以及隐匿器官的女性,因为这足以减少其它雄性的觊觎,以及避免戴绿帽事件的发生。同时发情期带来的器官长期肿胀,对于直立行走的女性生存,也十分的不利。
不仅仅是女性,早期拥有发情期的男性,也可能因为影响狩猎,或者在性竞争中被其他男性所杀死,而没能传下后代。
人类的两性选择,也进一步影响到人类形体的变化。
由于人类脑容量的提升,女性极其容易难产,从而令盆腔更大的女性在生殖竞争中胜出。
人类拥有更长的婴幼儿期,乳房更大的女性有利于哺乳(饱满的乳房,也是生育的信号[3])。
在女性身上,年龄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也远远高过于男性,这就会令男性选择配偶的时候,有年轻化的性选择偏好,从而造成女性演化过程中偏向幼态特征。
而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年长的男性大多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保障女性以及子女的生活,所以女性对男性的选择,往往会选择看起来更加成熟、稳重、睿智的男性。
排除人类社会的物质影响,单纯从生物性来说,女性明显更倾向于选择拥有更高睾酮水平的男性。
研究表明,当你判断一副面孔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时候,大脑相关区域便会被激活。
不仅如此,当你随机且偶然地,看到拥有足够吸引力的面孔时,大脑的相关区域也会被激活。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在西方诞生了专门的“学科”,面孔吸引力心理学。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面孔平均化。
平均颜值也代表着对称美。人类是两侧对称动物动物,不说人类自己的颜值了,几乎任何能和对称沾上边的,基本上都能和美沾上边。
但人类的大脑,也同样不太喜欢难以辨识的事物。
例如千篇一律的网红套装:
也许过度对称化或对辨识不利,人类审美中,反而拥有较多共识的一些巅峰颜值,并非绝对对称。
例如自然的赫本,和绝对对称的赫本:
最左边的,是不是就有一种网红脸的感觉了?
20世纪30年代,一个叫做马思琦米兰·法克罗奇司的人,专门设计了美容千分尺,用来修复脸上的“瑕疵”,实际有点“误入歧途”。
人类颜控属性,已经印刻到了基因里。
如果你发现一个不会说话的宝宝老是看你,那恭喜你,你的颜值一定挺高。
但如果宝宝看都不看你,甚至看到你就哭,你的颜值可能就有点感人了。
两性选择又影响人类的演化,并形成人类共性的择偶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的性选择也变得多元而立体。同时大量人群不再有物质需求的压力,性少数群体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凸显了出来。
不同物种间的两性选择虽然千差万别,但却存在生物学上的共性。人类不出动物范畴,择偶标准自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关于个体择偶标准的差异,人类的注意力也主要在自己身上。
我们很容易判断出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同性差异,但却难以判断同种动物间的同性差异。
并不是我们看不见,这些差异就不存在了。
脱碳甲醛
自己百度吧,复制过来的就是不规范引用,我全删了
此时此刻,回答这个问题时,正在看着央视直播,四亿公里之外刚刚传来好消息,看着我国的着陆器在火星上平稳着陆,那优美的姿势让国人振奋。
有什么期待和祝福?
期待祖国更加强大,期待我们的航天器在更多的星球上着陆,祝福天问一号一切顺利!
来来来,看它悬停避障的样子,有多美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探测任务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同时受远距离、长时延的影响,着陆阶段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成功在火星着陆,说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里程碑事件将记入人类航天史册。
这是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后第三个真正“踏上”(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也是首次火星探测即实现着陆的国家!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向航天工作者致敬!
不说了,继续看直播
更新一下:
航天器在火星着陆,表面上是个科学技术问题,是个航天问题,本质上是国家强大的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问题,是全民族人心凝聚的问题。
信心的重要性,以弱胜强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帝国坟场-阿富汗。
阿富汗是南亚西北端的一个内陆国家,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839年4月,一支21,000人的英军部队(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带着丰厚的后勤补给侵入阿富汗,阿军仅有1.5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但是历时三年半,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英国殖民者丢下几千具尸体狼狈撤军。
苏联于1979年12月27日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运送5000名苏军进入首都喀布尔,实施了斩首行动,一举摧毁了阿富汗的中枢神经。随即与次日以六个师的兵力,分东西两路进入了阿富汗。但阿富汗各派武装利用境内连绵不绝的山脉,对苏军发起了游击战。在长达十年的消耗战中,不可一世的苏联再次狼狈退回。
最近一次是米国,它自以为世界老大,对阿富汗这个战略要冲的渴望深入骨髓。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正好为其进入阿富汗提供了绝佳的借口。但自2001年美军便深陷阿富汗这个泥潭不能自拔,在投入无数的金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后,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撤出阿富汗。
区区70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虽然没有真正摧毁任何一个帝国,却让很多帝国忌惮,我们从来都不歌颂阿富汗,只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胜负不是人数、经济、面积和科技决定的,而是由人决定的。
这边高考烽烟刚起,那边的“求职季”马上如影随形而至。
我也看过一些“求职”技巧,策略。感觉也是很齐备了,但是,我这里还是要再多说几句。
第一、一定要深刻、深入地了解这个公司情况。同时,了解自己的需求。比如薪酬意向。
第二、要非常熟悉掌握申请入职的岗位情况,要有一定深度的如何履职的思考。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教相关职场的人士,对如何履职,多做些功课。甚至可以提前跑到这个公司,找到相关的人士进行请教。这是最认真的“准备”。
第三、态度谦逊、诚恳,坦诚、内敛,不亢不卑。
我认为这些是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技巧。
无论多少面试技巧、面试技能,以拙应巧,才是上策。
试想,我们申请入职的人员,能“奸”得过那些老油条般的“面试官”?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履职的优秀人士,是你能不能满足岗位,证明你可以承担这个岗位职责。而不是一个卖弄技巧的青涩“应试者”。
最大的“雷”,就是那些抛开业务技能的所谓技巧。那样,你将会留给面试官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希望,还是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本着诚恳开放的态度。这样才能不彼此浪费时间,彼此坦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