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中西方的水战走的是不同的战术路线。
早期的时候,古希腊海战以撞击为主,古罗马海战又发展了接舷战,也就是船只靠近后,士兵跳到对方船只进行格斗。
中国这边情况不一样些,除了撞击和接舷战外,春秋战国时期,还会使用蛙人战术,即训练一些熟悉水性的士兵潜游至敌方船底,砸穿敌船。对应的,敌人会采取在船底安装刀片来进行防御。
但总的来说,早期东方水战还是较少,而且多是内河大湖作战,战场环境和古希腊罗马有很大的区别。
到了汉代以后,东方的水战技术逐渐丰富,也就发展出了一些巨型战舰和独特的战术。
比如楼船。
古中国的楼船,会在甲板上设置高大的城楼,故称为楼船。楼船上会设置弩炮,拍竿,以及配置大量弓弩手。到了隋唐以后,除了弩炮,还有大量投石机和燃烧性武器。其中拍竿是古中国独有的一种水战战术,它其实一种砸击的机械装置,主要是通过一根巨木,前端安装巨石,平时用机械拉起,敌舰靠近时便控制机械,使拍竿像苍蝇拍一样拍向敌军,利用惯性砸碎敌军船舷。
中国古代长期使用楼船,主要还是水战环境的影响。因为内河大湖水浅风少,所以有条件造一些高大的军舰。如果是在海上,一个大浪拍过来,可能楼船就得翻。
也是因为环境的问题,内河内湖作战空间有限,像西方那种以撞击为主的战术并不适合。
表现在作战形式上,古中国的水战更像是一座座水上移动的堡垒对战。大家远的时候用弩炮、投石机互怼,近一点用弓弩杀伤敌舰人员,接舷后用拍竿砸击敌舰,最后双方跳帮作战。
说白了,跟攻城战很相似。
而且就连撞击战术,中国的侧重点也有点不同。我们古时候的撞击战术,更多的会用一些小型而快速的战舰去执行,主要是撞碎敌舰的船桨,使敌人失去一定行动力。大型楼船转向不便,没有太多条件去执行复杂的撞击动作,但也不是说不能撞击,只是没古希腊罗马的船型那么方便。
后来西方在拜占庭时期,因为希腊火的发明,所以希腊火成了主要战术手段。
希腊火是一种可以浮于水面的燃烧物,故而拜占庭用它作为主要武器来烧毁敌军船只。
中国宋代也有类似武器,比如猛火油柜就是一种能喷射火焰的武器。但猛火油柜常用于守城,是否用于海战过,我本人并没有过多了解。
由于古中国的楼船等军舰本身就是巨型堡垒,所以攻击敌方陆上力量时,手段也很简单——直接作为堡垒靠岸投射兵力就可以了。
同时因为内河内湖的环境较好,古中国的军舰可以做出相当大的体量。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决战,陈友谅的巨舰都可以同时奔驰好几匹马了。一艘楼船上可以载的士兵数量也很可观。
所以古中国的水军舰队即是移动的堡垒群,又是大规模的运兵站。楼船上的士兵,下船就是完整建制的军团,寻敌决战或攻城都可以直接上。敌方陆军攻击水军时,军队依托水军高大的楼船像守城一样防守即可。一般水军停靠时,也会在陆地扎营,防止敌军沿河进攻水军。也正是因为是内河内湖作战,我们才能更多的使用蛙人战术,否则在海上作战去使用蛙人战术,以古代的技术条件,就太有难度了。
而且内河内湖水战,航线固定,水师要避开陆军是很难的,所以水军从战略上没那么多套路,你的水军不行,人家顺着河道撵着你打,你也躲不了。
所以古中国的水陆冲突,要么就是一方水军彻底压倒另一方水军,然后利用高大的楼船拿着投石机,弩炮支援陆地阵线,同时输送补给和兵员。要么就是另一方利用陆上的优势,拿着投石机,弩炮封锁河道,防止敌军水师支援陆地阵线,但古代的投射武器射程又有限,一些大江大河,光靠陆军装备又无法有效封锁河道。
古中国有名的案例就是蒙宋战争时期的襄阳之战,由于蒙古长时间没有强大的水师,宋朝可以源源不断的给襄阳输送补给,襄阳便久攻不破。
后来蒙古大规模造舰,并在汉水中的沙洲上修筑堡垒,于河岸和沙洲遍设弩炮,水陆配合才成功封锁河道,最终才为攻下襄阳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以上。
步兵轻武器在水上作战中仍然有很大用途。
直接跳帮到敌方的船上作战的情况也存在。
那时水兵和步兵的区别不像现在这么明显: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