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是跳过前面的部分,然后从能看得明白的段落开始读起。个人感觉这个方法还是挺实用的。
首先,晦涩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读不通顺,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二是看不明白,字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我就不会了。前面的大多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甚至一些文言文翻成的白话文,后面的一般是理论性极强,惜墨如金的专业书籍。
就读不通顺而言,我用自己喜欢的《飘》来举例,到网上随便找了两个版本的翻译:
很明显百度上找到的译版更符合我们习惯的语法,主谓宾定状补。反观网易的翻译版,就有一股浓浓的的“英语语法”的味道。如果读的是第一个版本,那很容易感到别扭,阅读体验肯定没有第二个丝滑。所以,如果当你也是遇到这种情况,那可能不是你的问题,可以先去找找其他的翻译版本,说不定就可以读下去了。
再谈谈看不明白的书,这类书所对应门槛往往是有要求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已经清楚自己面向对象是谁,从而默认了大家“懂的都懂”,因此我们这些“局外人”再来阅读时大概率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就做一些小建议:
1.先耐着性子读一遍,不懂的就标注出来,就像小学学鲁迅一样。多想想为什么他要这样写,为什么我看不懂。
2.等看完一遍了,再去看看书的评论,有些书评真的做得很好,直接帮你复盘了一遍书的内容,难疑点分析的头头是道,那些没注意的细节或漏掉的重点也重新摆在了你面前,如果你有了共鸣感,甚至对书有了那么一丝丝感悟,就可以再回去看一遍。
3.当然这次看,很多疑难点应该都迎刃而解了,但也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接受了别人分析之后,对书的一些内容会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介意的话,那就慢慢啃那本书,慢工出细活,读出来受益最大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