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应以四海为家,如果你们走到一处便购置一处房产,我贪恋小家,岂不是误了国家?!”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称赞郝梦龄等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证明“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
国民党不是老蒋创建的,国民党的理念也不是老蒋制定的;秦王政千古一帝被世人公认,你会因为二世胡亥的所作所为而将秦朝比作狗屎吗?
国民党内的正人君子不止出现在影视剧中,也真实的出现在历史中;你可以批判老蒋,但不能侮辱先烈,你可以说国民党内蛆虫遍地,但不能说三民主义一文不值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郝梦龄将军以身殉国,他这样的英雄是我中华民族的脊梁
要说KMT没有理想主义者、全是生意,那也不现实。任何一个集团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理想主义者,只不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让他们的理想和同阵营的投机者以及敌对阵营的理想主义者相比都有点另类。
——适当地添加这种理想主义者能更好地说明KMT的失败中少不了从上到下的腐烂。
kmt方面本来就存在着一批辛亥元老,如李烈钧,柏文蔚,于右任,林森等
蒋介石固然是极坏的,但是不能拿他来否定那些辛亥,二次革命,护国,护法一路走过来的辛亥老革命,即使他们中的不少人始终站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场(当然,立场多为中道或反蒋),刻画几个正面形象没什么。
近代一系列起义直至辛亥以及后续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一系列革命(似乎被定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和光辉并不输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因为要宣传一个思想:
组织是好的,坏人也会变好;
组织是坏的,好人要么变坏,要么直接没活路
你看哪个剧里敢写红党这边的反派的?
一方面这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体制内理想主义者和体制的冲突更能表现KMT的堕落。
美学反衬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穿越回去的夏洛知道房价要暴涨、让大春多买房子,然而大春在房价刚刚上涨的时候就劝家里人把房子都卖了。
故事很搞笑,但道理也很清楚:受限于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多重因素,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每次都做出最优的选择,很多时候不走错路已经是侥天之幸。
所以,题主以上帝视角批评当时所有的KMT有些不近人情。在KMT政权属正统的情况下,大批仁人志士加入其中并不奇怪。如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等人,以他们的能力和身份地位,如果只是想苟活并不难,但他们还是挺身抗日、以身殉国,都是英雄。
我记得被俘的宋希濂曾说过,他们当初加入黄埔的时候也是一心救国救民的。历史很复杂、世界很多元,我们不能用后来的事情简单否定前人。
综上,影视作品中塑造一些KMT的正面人物完全合情合理啊,如果全都是反面人物那才叫不合理。
关于题主这种历史观,我另有回答做解释:
这其中涉及到的层次可谓方方面面,无论从历史事实而言艺术创作而言甚至从政治角度而言都有一定原因。
从历史事实而言,国军里头的起义将领民族英雄虽然稀少却也不乏其人。
从艺术创作来说,塑造剧情冲突刻划角色更加立体,使整部作品立意更加深远上都是颇为划算的设计。
剧情冲突与刻划角色自然无须多说,作品立意上的原因主要是着墨点问题。相较于对于某个体制团体里的成员批判,对于整个体制的批判显然更加深刻也立意高远。如果单纯把kmt角色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固然能够达到批判kmt反动的目的。
但是这也容易使观众陷于kmt坏只是因为他的成员坏,红军好只是因为他的成员好。而如果在剧本设计时,在kmt角色们之中增添几个理想主义者呢?
比如说我设定一个清廉正直的kmt成员,那么在剧情里会有怎样的结果?
第一种,清廉正直的kmt成员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堕落,成为腐败反动集团的一员。这种写法可以强调出kmt体制的反动,呈现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对比反差。
拿纳粹德国来举例,同样是批判纳粹暴行,单纯描绘纳粹对犹太人屠杀对异议者迫害关押到集中营,固然正确但却不能说彻底深刻。而如果我设计一个平常的角色呢?
他是个好父亲好上司乐善好施刻苦耐劳——除了对犹太人?他是整个屠杀体系里的螺丝钉——比如运送犹太人至集中营的火车司机?
他的屠杀者身份和他平常为人呈现冲突,却又奇妙的能够共存?一个「平庸刽子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纳粹体制的恐怖——他能使一个正常人成为刽子手,而且他本人甚至对此毫无自觉。
第二种,清廉正直的kmt成员在历经波折后,理想破灭甚至本人身死,这剧情在《天与地》中里出现过。缉毒专员明明一心为公,最因为其本人的正直导致周遭的人受到打击报复,甚至本人也因此被顶头上司亲自击毙。
这表现了什么?
kmt的腐败是容不下好人的,整个体制的升迁机制呈现的是让利己主义者腐败分子升官发财,使忧国忧民一心为公的好人家破人亡。这呈现了即使体制内有为数不多的好人也无济于事,哪怕这个好人在体制里努力挽救危机,在整个集团本身的侷限和反动下,也不过是自取灭亡——不但未能拯救他人甚至把自己赔进去。
从政治角度来说,经历时代变迁,当前基于统战以及其他因素,客观上承认kmt在某些历史时间点的先进性与功劳。既然如此,替kmt增添几位正面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例如在对日抗战中,虽然对kmt有一定批判,但这主要集中在高层将领的昏庸无能贪污腐败以及对抗日犹豫不决。而对于基层战士和某些指挥官的功绩,是肯定的。所以《亮剑》里头,出现几位优秀正直的将领自然也不足为奇。
不是“总要”,只是现在的统战需要。你们还没生出来的时候,我们小时候看的影视剧:国民党个个歪戴帽子斜瞪眼,调戏妇女骂脏话。突然出现一人,身着国民革命军制服,但衣冠端正,挺胸抬头,还扶着老大娘过马路。我们整个幼儿园都猜出来了,大家齐刷刷指着屏幕:“他~~是~~地~~下~~党~~”你说在影视剧里放两个相信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却不调戏妇女的人,有啥意义?影视剧要有人看才有意义。否则票房全靠机关和国企包场吗?
大家要看清楚这个提问,讲的是影视剧为什么会这样刻画国民党。
事实上在80年代以前,将国民党人物进行部分美化的电影作品,几乎都受到了批判,甚至被批斗。
比如说《红日》这部影片里的国军将领张灵甫,就属于比较的正面描写,并没有进行丑化。而后这部影片就被批有问题。
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主要作为大陆宣传阵地的电影电视剧都是大陆独立投资拍摄,在思想内容上,特别是涉及到国共内战部分,对于国民党人物几乎没有多少正面描写。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国民党本来就是反动派,其背后的支持者就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大地主,以及美帝国主义。不打倒国民党,中国的独立自由就无从谈起。揭露国民党的丑恶面目本来就是宣传机构的责任。
有人讲国民党也是爱国的,如果国民党胜利了,也会为了独立自由而奋斗。国民党在内战时期,特别是412反革命政变,就很明确地表明了蒋介石的立场,其投靠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嘴脸。至于说国民党取得胜利后会不会追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历史不能假设,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假设,假设的东西就是在欺骗人。
8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实际上台湾的资本一直活跃在大陆,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不计其数。资方对于剧本不满意怎么办?
对于国共内战期间很多问题进行翻案,重新进行舆论导向,这是台湾方面一直坚持的工作,即便是到了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之间必须要选择支持一个的话,那么答案会是什么?
美化民国,戡乱剿匪,旗袍洋装大长腿,英俊威武的国民党军人。连由国民党军队整建制投降日军的伪军,最后都是爱国的,要反戈一击。
很多人骂冯小刚,但是冯小刚拍的《一九四二》就立得住,而为什么有人会破口大骂?这部影片出来以后,冯小刚几乎被弄得没有电影可拍。而更早以前的《集结号》剧情中,九连说不打了,大家一起吃饺子。国民党军埋地雷搞偷袭,一炮炸死指导员,最后打不过了,跪下来投降乞命。这个立场就被人痛恨。至于为什么被痛恨?可以略微思考一下。
意识形态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甚至于有人向往民国时期的生活,觉得所谓的黄金十年妙不可言。这样的思想斗争实际上从未停止过,只是大多数人不知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