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不准他嘲讽Raj,会怕古吉拉特邦跟得克萨斯宣战。
在他们四个里,Raj的智商仅次于耳朵,这一点在剧中有多次提示,耳朵自己也似乎对Raj的学术挺认可。在讨论人择原理的时候,耳朵认定莱呆对此理论一无所知(不排除故意气他),而毫不怀疑Raj对人择宇宙学原理的认知。
有一次耳朵想贿赂Raj和华仔,在送他们的马克杯上,Raj的那只上印上了“世界上最好的天体物理学家”,并说这是他的真心话。当时表情上可以看出他说的确实是真话。
而Raj也是能跟上耳朵思路的。耳朵发明的那个极其饶舌又烧脑的升级版石头剪刀布,Raj只听一遍就理解了。如果这个说服力不够,那再说一个:耳朵解释《回到未来》时间线的时候,华仔明显懵了,莱纳德未置可否,但注意力明显在耳朵的用词时态上。只有Raj,立即跟上了。
耳朵对Raj的嘲讽大多都是Raj前期对女性的语言障碍方面,对学术上基本没有进行攻击。只有一次,耳朵被朝鲜少年打击得体无完肤,放弃学术到处闲逛,站在Raj身后十分钟就编了一个可以代替Raj工作的软件。这可能是因为Raj的工作主要是以长期观察和运算为主,缺乏思维创新,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可能性较高。
Raj获得了《人物》杂志评选的“30个30岁以下杰出人才“(大抵这个意思)荣誉,心态飘到外太空,甚至威胁到了莱呆的软肋,隔壁的金发胖妞,但他们的反映也仅仅是表现出了对Raj不停地炫耀成就的不耐烦,而非攻击他的学术。这说明,包括耳朵在内的朋友们只是对Raj的心态不满,而非专业领域。
Raj唯一一次职业危机也是自己长期划水、摸鱼导致的。最后还是耳朵帮他留在了加州理工。以当时耳朵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是认为Raj学术尚可,他未见得会出面帮忙。要知道,当时的耳朵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极度自大自私的人设,并非后期由于Amy的调教、套路、影响之下逐渐成长为有共情能力的人设。
在与耳朵的长期斗争中,Raj也是少落下风。在共享办公室事件中,虽然被易燃物炸了个悲催,但还是保住了“硕大无朋的”办公桌;万圣节恶搞回合中,靠着印度人和蛇的天生羁绊,让本来期待报复一下的耳朵瞬间崩溃。评论区里也提到了,两人讨论学术,耳朵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但最后还得登门认错(虽然依旧嘴硬)。
最强的一次,是Raj和华仔忽悠耳朵去相亲,被耳朵无视,华仔尝试多次无果向Raj求救,Raj立即想到用天台脏袜子来要挟耳朵,并成功。他未必真把脏袜子拿到公寓藏了起来(Raj虽然达不到耳朵的变态级洁癖,但决计不会去触碰那种程度的脏袜子,否则也不会让全新德里的人都以为他是GAY)。这不仅体现了Raj的能力,更为后面的剧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Amy的出现,对耳朵这个人,甚至对整部剧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里有个细节。在天台上,华仔处理完一只脏袜子之后,耳朵吩咐Raj留意另外一只。这可能是后面Raj要挟成功的原因。
Raj的公寓被莱呆和普利亚占领,于是来和耳朵搭伙。短短几天,获得了极其龟毛的耳朵的认可。这可是莱呆毕生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莱呆一直在寻求认可,他妈的认可(不是骂人)、耳朵的认可……
在俄罗斯二十几年了,也去过其他国家出差,成年后还回国工作七年,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回答这个问题。
国外的中餐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改得四不像,欧美和俄罗斯的中餐大部分都是酸甜的,纯粹的中餐少,到是也能找到,就是少。
西餐也一样,虽说长个中国胃,就算在国外80%以上吃的也是中餐,但偶然也会吃西餐,法餐、俄餐都有些不错的菜式,其他各国菜式也有不少好吃的。
回国后偶然也会吃西餐,尤其是招待国外客户时,总结来说以下几点:
比较好的西餐厅,尤其外国人比较多的西餐做的还不错。
普通西餐厅或者咖啡厅、披萨店那就算了吧,改良后的西餐真不好吃,例如星巴克的拼接焦炭(黑椒)牛排、必胜客的烤饼底披萨,绝对和国外给老外吃的改良版中餐有的一拼。
顺便说一下大家争议的牛排几成熟,这个真没关系,是,按例牛排只有1/3/5/7/9成熟,但是到了中国就顺着中国食客意思来呗,愿意吃八成还是十成熟的就做呗,矫情啥。
我们也没说国外做的不地道的酸甜菜或者美国四不像的李鸿章杂烩就不是中餐。
继续吐槽某些矫情的人,真矫情中国普通西餐厅做的不地道,这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尝个鲜的地方,物美价廉,您自己不愿意吃的话去米其林、黑珍珠级别的西餐厅吃去呗,大部分都很地道,纠结老百姓尝鲜的普通西餐厅有意思吗?
为了秀下您吃过正经西餐的优越感,那您跟我比呗,咱报个吃过的外国菜菜名,也别只纠结于西餐,别拿普通没出过国的同胞开涮,否则只能显得您肤浅。
这是我好久之前无意间记录下的,如果是评论里提到的董玉飞,那这位父亲的年龄我记错了,印象中这位父亲黑黑瘦瘦不大高。
我的本意是,不希望看到对事件中的个体进行攻击,从当初看报道时到现在回忆,我的心情依然是难以描述,不是愤恨。
至今还记得那年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这位父亲没几天就自杀了,对,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满载荣誉,没几天就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默默自杀了。
汶川的一个乡镇干部,在地震时从家里成功跑出来,让老婆照看一下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看一下儿子,家、单位和儿子学校离得都很近,一条直线上,路过儿子的学校,看学校没全塌,鬼使神差的,对,他对记者的描述是鬼使神差的想先去单位,心里在跟儿子说“儿子你挺一下,挺一下,爸爸马上就回来”,等他参加完单位救援,经历第二轮余震后,反应过来往回跑,儿子学校全塌了。
就因为这个父亲的身份:党员、基层干部,当时还是央视王牌节目面对面的采访,无限扩大,表彰成一个基层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轮回播放。
可节目中这个父亲已经被挖的体无完肤,记者一直追问这个细节:路过儿子的学校,为什么没进去。或许这个点是记者以及那整个群体引以为豪的功勋章,可这位父亲每一句话都在明显的责怪自己:鬼使神差、要是先去、要是听老婆的话。。。要有多无奈就有多无奈,能想象一个五十多岁一脸沧桑的父亲,一个家中独子,被记者逼着回忆自己面对“民族大义”时,只能自言自语一样重复嘟囔一句“要是当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他俩眼空洞地在记者牵引下回忆儿子很高、很开朗,早上出门还跟他比身高高,成绩很好,经常开玩笑,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对奶奶撒娇。。。。。显然,节目出来的效果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可是,对一个父亲、丈夫、儿子而言,这份“于灾难面前不顾儿子安危、来不及看儿子一眼、毅然决然冲入群众坍塌现场的基层党员”的荣誉,能否支撑他那个大家庭?还被评了当时“感动中国”。
他老婆看了那集报道,责怪他如果。。。
他老母亲责怪他,如果。。。
他自己也责怪自己,如果。。。
最后,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报道出他自杀了。
(有些影像细节记不清了,这个父亲面对采访时不断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