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有些事你不得不做,结果你发现做这些事情周围人还会高看你一眼,那你干脆站出来挑头做。
第一,最简单的,能源安全。
“能源自给率”啦、“马六甲航运被美帝截断”啦、“中国的石油只够用三个月”啦,这些话题自93年我国转为石油进口国后(对,我们以前是重要石油出口国),就在中文媒体上没停过。
而且并非耸人听闻。去年我国是G20里唯一一个在煤炭投资里还有巨额增长的国家,消耗了全球煤炭挖掘量的53%,能源胃口可见一斑。
现代史就是工业史,工业史就是能源史。中国要保障能源安全,固然要一手搞海军大建,但另一手肯定要做大规模新能源投资。
去年我莫名其妙混进能源圈,看了一位在某石油大学带博士的带佬的“实验室”。带佬搞了一片滩涂地,种一种芦苇,能长两三个人那么高,能在水下泡俩星期不烂,能一年割两三茬。
割出来的东西经过处理后,渣子能拿去改善土壤,而处理出来的,是氢气。
我问带佬为什么要这么费劲,带佬说(by我这个文科生的回忆):
“那些石油煤炭,都是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埋下去,然后经过亿万年变出来,这玩意中国的大地里不够;
那碳和氢组成的这些有机物从哪来的?从太阳那来的。太阳比大地公平得多,我们要找出方法,直接问太阳要能源,省去埋下去那一道。”
“太阳比大地公平得多”,这就是中国能源安全的紧迫性,注定我国必须要搞新能源。
第二,产业保护。
之前我提过,环保也可以成为一种国与国的经济斗争手段。
本质都是看你赚钱不顺眼,尤其不能让自己的产业亏钱,于是动用政治强制力来进行加征关税等制裁手段。但是,毕竟21世纪,做事要讲个师出有名。
环保就很好嘛,为了保护地球我收你个“环保税”,多好看。像“温室气体排放税”,欧盟08年就在开搞了。
咱也不去讨论人家的动机,但如果欧美做好一切立法准备和舆论动员,那环保税就会对我们本来已经比较单薄的制造业收益产生明显冲击。
旗帜你不举,就有别人去举。早些年我国对环保这事是比较忌惮的,在巴黎协定上也是以“丐帮帮主”的身份,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排放权。
排放权就是工业发展权。
后来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挑大旗,真把环保这事给干成,于是干脆主动出击,主动提指标。
万一将来环保的国际会议将来形成全球政治强制力,那就可以重演一遍1971年,拉一票胖友把中国抬上“一票否决权”的位置。
至少刀把子不在别人手里(闲着还能砍人两刀)。
三,社会发展要求。
讲真,如果不是08年奥运会逼得很多标准要跟国际挂钩,北京市民对雾霾其实是没啥感觉的,只会认为“从来如此”。
至少我07年来北京读大学时,北京同学对扬尘和沙尘暴没啥感觉,觉得“从小北京就这样”。后来外国运动员戴着口罩来北京,还被喉舌们批判了一番。
最后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北京空气确实拉垮,开始整治。然后是PM2.5深入人心,空气净化器开始了接近八年的狂欢增长。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每代人的需求都不一样。现在你再重演07年的北京空气,网上不得一致骂娘?
我从小在佛山长大,佛山母亲河汾江河在我记忆里就是“五颜六色”的(估计很多小胖友都没见过那种河)。当年没几个人觉得是个大问题,只是尽可能别买用这种水浇灌的蔬菜。
现在市民阶层连垃圾站都受不了,你再流条这样的河,地方治理压力会很大的。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有约10%的耕地半永久不可耕种,多数因为重金属污染;华北多地超深采水,城市下面是空的。过去赚钱第一,可以忍,但现在不行。
三个半吧,意识形态的价值。
评价各种模式,有一个核心指标:能否持续。
美帝鞭尸苏联,不就是嘲讽苏联的经济模式无法持续么?无法持续怎么能算一条可行的道路呢?
那我们现在格局拉高点,站在全人类角度,面对地球,整出个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模式,难道不是大道大德?不是对路线正确的最有力论证?
反正照美帝那个能源消耗量,世界上撑死也就一个美帝了。但如果我国能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生产,那逻辑上全世界都可以学,这才是真正的灯塔。
一百年之际提这个目标,我个人觉得非常合理,恰恰是新时代下的重大实践创新。
如果纯为了什么气候问题,我是不会支持碳中和的,之所以支持,是因为中国这次真的不落后了,甚至还有优势。
这么多年下来,亲眼见过很多变革,尤其是是经济学界的,当年中国补贴电动汽车,光伏,被骂的有点惨不忍睹,知乎都有不少骂的,觉得是浪费钱,但是不为所动,坚持就是补贴。
后来不是有什么张维迎和林毅夫之争么,张维迎反对产业政策云云。
结果呢?世行先是在2017年彻底改变了态度,过去世行一直对产业政策终结反对的,但是在2017年的制造业报告终于不再回避产业政策,欧盟2019年开始搞产业政策,美国现在也搞起了产业政策。
由于提前做了部署,从最上游的锂矿开始,包括电池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早就在中国生根,中国终于规避了过去一直落后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等项目,强行把发达国家拉到和中国一个水平,然后用市场规模暴打,典型的就是光伏产业,欧洲的光伏产业被打的七七八八了,电池厂中国也占据绝对优势。
本田已经被迫放弃了氢能源汽车了。很好。
尽管各国企业都有电动汽车,但是价格战现在已经打起来了,价格战什么的,中国企业熟门熟路。
对中国来说,还有另外一层的好处:中国本来就是资源贫乏国,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之类的匮乏,减少石油进口不但可以节省大批的外汇,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国家安全,如果新能源能彻底站起来,中国对石油的消耗会大大减少,那么本国石油就有可能实现自给了。
对于国人来说,因此支持新能源,支持电动汽车,并不是因为什么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切切实实有好处。
一是因为我们可以做得到,二是这么搞其实可能还有的赚。
可以做到就不多说了,反正专家们肯定是做过大量计算和推演的,政策层面也多次公布了规划的。
可以赚,就在于:将来减排、清洁能源等等,可能是一个最大的产业。
就拿电动车这一项来说,我们现在推电动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竞争不过德日,通过电动车我们可以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起跑线,重新比赛。这样,我们100多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吃的亏就可以补回来了。
但是,这么大张旗鼓支持电动车,别的国家就高兴了吗?特别是美国,它高兴吗?只要它竞争不过的领域,它就跟你扣帽子、拉盟友制裁是分分钟的事。
然而,如果我们把发展电动车和保护地球环境、减少碳排放联系起来,这就是全球的心声,就是全球的政治正确。它老美即使扣帽子,它也拉不动欧洲盟友搞制裁。更何况老美有特斯拉,有科技天才斯克马,美国的首富,美国科技的灯塔,它也不得不放手电动车的发展。
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把欧洲、美国以及日本都拉到了电动车这个大产业当中,一起来做蛋糕。大家都在同一起点,大家有肉一起吃,看谁能多吃。
而别看电动车,它的门槛值非常高,它需要强大的基础建设做支撑。需要健全的电网、高效的通讯设施、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光生产电池就需要各种资源包括稀土),并没有几个国家真正玩得转。
等到电动车真做起来了,天下形势美中欧,别的国家不得不接受,全球各国就都得必须玩电动车。为毛?到时油气车生产就跟你收碳排放税,主要工业大国就不生产非电动车了。而车的技术含量之高,关键零部件离开了主要工业大国,其他中小国家根本就不可能生产出来,即使生产出来也没有竞争力。
到时候世界格局就是“三大集团控制五大集团”了。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自从我们推出碳中和之后,欧美各国纷纷不甘示弱,也都推出了自己的计划。
这一拨,可以说是我们先推出了标准,引领了世界潮流。
因为可以防止产业外迁,这将意味着在中国之后,不会再有任何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我微信公众号“史客郎”前段时间刚发了一篇这方面的分析文章,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这两天手头事情有点多,本来在写阿富汗,你要是认真去看看,就会发现这个国家其实挺神的,不但现代神,三个帝国栽倒在它上面,其实古代也神,喜闻乐见虐三哥的事干了不少,顺带着还推了带嘤帝国最关键的一把,要不然有没有工业革命都两说。
就不剧透了,反正到时会发上公号的。这篇是专门写给一些思辨水平较高的朋友看的,下面算正文。前天发了那11个三哥放翻越南全国的事,当时在文章里说,关于产业转移,就算美国再有心,只怕越南也无力了。不少评论说,不一定,最多也就迟缓几年,说不定还会加速。其实真不会。在这个疫情之前,越南本来还可能有最后一波机会,但疫情一来,越南连这最后的机会也彻底没了,只怕越南粉这种特殊商品会存在很长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
1
我们要先刷新一下概念,两句话:第一句是所有的主义,都是生意;
第二句是如果有人说他的主义不是生意,那他一定在骗你。
有没有发现,最近上上下下,差不多所有的电视台、报纸都在宣传两个词:碳达峰、碳中和?
凡是能被宣传的,肯定是对我们有利的事嘛。
兔子向来不是傻子,向来无利不起早,如果对我们没什么好处,只怕连说都不会说,怎么会拼命宣传,各级政府还在大力推进呢?
那么就来看,为什么要搞碳达峰、碳中和?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不少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文章,当然还有图片,像前些年登了一张刚死掉的北极熊的图片,应该是因为缺乏食物,整只熊已经瘦得只剩一张皮了。
据说美国山林大火、澳洲大火,也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当然,还有“厄尔尼诺”现象。
这些事听起来,都是很道理。
对于全球是不是正在变暖,世界各国的气候专家还在争论中,有人认为变暖了,有人认为没有变暖,还有人说不管气候有没有变暖,但人类的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所以必须搞一下。
像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就说,科学家将6亿年以来全球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进行了对比。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亿年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在逐渐降低,在过去的100万年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
再讲一个更直接的例子,前段时间云南不是有群大象,一路向北迁徙。当大象还在往昆明前进的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南返,当时很多网友都在说,这群大象可能想回河南老家看看,毕竟河南的简称“豫”,就源自于大象啊!
那段时间,大家得到的科普应该不少吧。也应该知道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其实是遍布大象和犀牛的吧,有大象和犀牛的地方,应该是热带气候吧?
那就说明古代气候比现在热,地球在变冷啊。
所以说,全球时候是不是在变暖,这根本还没个定论。根据某个还没定论的观点,就来搞这事,有点扯。
2
那么,对碳达峰、碳中和,要不要赞成?
毫无疑问,当然要!
这是为什么呢?
还记得最上面说过的那句话吗?所有的主义,都是生意。
有没有发现,吹全球变暖的,要搞碳达峰、碳中和最厉害的,是不是主要就欧洲?
中国是这一两年,调子才变高了起来。
之前中国可不是这种说法,而是不断在说在历史上,发达国家已经排放了很多,而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怎么排放,所以要考虑到历史因素云云。
这什么意思?就是不赞成,不想搞嘛!
还有一个国家:美国。美国什么态度?
奥巴马时代,勉为其难,签了巴黎气候协定;特朗普一上台,大骂气候变化是谎言,二话不说,立即退群,弄得欧洲很不高兴,成为欧美主要矛盾的焦点;
为什么这些欧洲领导人气势汹汹地对着特朗普?你辛辛苦苦挖了十多年的坑,这家伙一句话就退出了,你愿意吗?
拜登上台后,为了拉拢欧洲,一起对抗中国,才说要重返气候协定。
但是转眼间,当时中国和美国关系还冷冰冰,就派了前国务卿克里作为气候变化特别代表克里飞到上海,与中国气变特使开展对话。
克里干嘛要眼巴巴跑来呢?
因为美国也是能耗大户,排放量厉害得很,而且美国页岩油也搞得很厉害,之前还要进口中东原油,自从搞了页岩油后,不但能源自给,还能出口抢国际市场。
页岩油,不管是美国国内消费,还是出口国外,所产生的的碳,可都是算在美国头上的。
欧盟早就吵着要在今年9月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变峰会上提出碳关税。
搞碳关税,就要搞碳市场、碳交易,这块中国早在2012年就在搞了,无非走一步看一步,准备得很充分,但步调不快。美国可是连内部碳价机制都没搞成,短期内没法搞碳关税,要是被欧盟抢了先,会被动得一塌糊涂。
明明中美关系不好,克里为什么厚着脸皮跑来?
不就是看到中国之前的态度,想来联手,一起对付欧盟吗?
克里前脚刚走,中国就更加大力度,猛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了。
将来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就非常清楚了。
3
是不是有点品出什么味道来了?
那就说白了吧。
欧盟,主要是德国、法国两家,为什么要搞碳达峰、碳中和,是为了阴中国和美国。
阴中国,是因为从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技术提升得太快,德国、法国压力太大,老琢磨着用什么办法来迟滞中国一下。
阴美国,是因为欧美其实并不一条心。尤其在经济问题上,大家其实矛盾也挺大。
美国人用起电来,向来大手大脚。不管是农业,还是生活用电,都浪费得一塌糊涂,就连汽车,排量也比欧洲起码要大一号。如果能阴到美国,欧洲也是喜闻乐见的。
为什么瑞典环保少女产自欧洲,为什么平平常常一个少女,也没见得有多出色,欧洲国家却在拼命捧她?
事出异常,必有古怪嘛!
所以,这其实都是一场戏。
欧洲这些老牌帝国主义,都是鬼精鬼精的。
那么中国为什么先开始不愿意,后来不但同意,还积极参与了呢?
先开始不愿意,是因为搞这东西,会增加企业成本,担心影响经济发展。
后来同意并积极参与,一是毕竟准备这么多年了,有些技术也有了突破,底气足了;二是国际斗争的需要,美国这些年不是拼命搞事,搅浑一池春水,逼制造业从中国外逃吗?
把制造业紧紧抓在手里,哪怕发展受点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很可能经过测算,发现影响没原先估计的那么大,说不定从长期来看,对中国还是相当有利的。无利不起早,向来是我们的作风。
这样,中国反而和欧盟有共同语言了。
有没有发现?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时,国际社会还只讲全球气候变暖。乘着美国不在的这四年间,中国和欧洲都合作到了讲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地步了。
欧盟给中美挖了个坑,而中国乘美国不在,把这个坑挖得更大更深了。
美国回来后,看了看,为了团结欧洲抗中,明知是坑,也只好“噗通”一声跳下去了。
这就是现在的局面。
4
那么这和越南有什么关系,和制造业外移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看在碳方面,欧盟准备干嘛,共有三招:
第一招、实施碳关税。
什么意思呢?
商品价格和它在生产、运输等环节消耗的碳或挥发的二氧化碳挂钩,超标就要加征关税。现在欧盟基本已能做到这点,中国还差一点。
这招其实挺狠。
不妨回顾一下,之前不管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甚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怎么发展工业的?是不是先搞轻工业,到了一定程度,再搞重化工业?
如果全世界都搞碳关税,肯定是现有的工业国占便宜。
中国早年有过“一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说法,当时大家觉得挺惨。这碳关税要是真的征了,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像越南之类,只怕生产以一亿条裤子,能不能赚到钱不说,极可能还要倒赔一架波音飞机。
轻工业都搞不到钱了,还怎么搞重化工业?
搞不出重化工业,工业化就没法进行了。
最近几年,越南人均出口额比中国人均要高,但如果认真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越南绝大部分原料都要从中国进口,从纽扣到下水道用的铸铁管。
这些东西看起来价值不高,如果没有一整套重化工业,是没法支撑起来的。比如说像纽扣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石化工业,而铸铁则是钢铁工业。
那么一直搞轻工业,行不行?
也不行。
越南在热带,就算用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设备,同样水平的工人,来生产同样的东西,空调用的电总要比中国多一些吧?
用电多,那就是碳排放量比中国多,碳排放量多,基本上就要缴纳碳关税。
如果世界主要工业国都实施碳关税,中国曾经走过的路,对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会变得此路不通,它们不但不会再有工业化的可能,连辛辛苦苦已经建立起来的制造业,都可能因为承受不住碳关税,反而要迁到已有的工业国,而且十有八九会迁往中国。
所以,欧盟如果搞碳关税,中国一定也会搞碳关税。
这招如果成型,越南之类的国家,就不要考虑搞什么工业了,纯粹浪费时间,还是想想怎么搞旅游业,在增强某种特殊越南粉的吸引力方面推陈出新,或者搞些农业,比较现实。
欧盟的第二招是防止“碳泄漏”。
只听说过核泄漏,没听说过碳泄漏吧?
什么意思呢?
欧洲企业如果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出的高碳商品,如果回流到欧洲市场,哪怕符合欧盟的标准,但因为它在制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碳,也要征收碳关税。
就是不让跨国企业把制造业转移出去。设计出这招,最初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差不多相当武术招数的中的撩阴腿、虎爪绝户手之类的暗黑招数。
这些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有点快,这招数的影响力,估计没那么大。但对越南、印度、印尼来说,它们就在这个发展阶段,正好一头撞上。
欧洲对准中国,射出了颗子弹,但子弹飞得有点慢,中国躲过了,却刚好打中越南印度印尼。
印度人该哭了,去年边境冲突白搞了。
第三招是碳总量限制。
这方面是中国坚决要斗争的,因为欧美说要按照前几年的比例,也就是它们碳排放量最大时候的量来分。所以他们要求分到的总量大,发展中国家分到的总量小。
发展中国家碳总量不够用怎么办?欧美说,它们多出的部分,可以卖给发展中国家。
啥都不干,就想坐地收钱,这就是赤裸裸的剥削和掠夺了。
这玩意儿有多黑呢?
现在欧洲大概是87美元一吨的样子,将来可能更贵。举个例子,生产1吨钢材,大约要排放1.83吨二氧化碳,如果一国碳总量用光后,每生产一吨钢材,就要向欧美缴差不多1000多元的费用。
现在钢材价格算高了吧?才多少钱一吨啊?
欧洲人怎么没想到干脆把人呼吸排放出来的碳也算进去呢?这样他们还可以收全世界的呼吸税啊。
这事对中国有压力,但影响不算特别大。
因为中国的底线就是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中国的钢铁、水泥产量已经超过全世界一半了。
影响特别大的是越南、印度这种国家,它们基建、城市建设基本还没搞,如果想搞基建,钢筋、水泥之类的都是耗碳大户,它们要么向大国高价买碳排放量,要么干脆就别搞基建和城市建设。
那么如果给中国定的碳总量太低怎么办?
那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决就不加入呗!
看谁熬过谁。
这个体量,可不是谁说封锁,就能封锁的。如果欧盟和美国不怕日常消费品价格暴涨,经济低迷,国内老百姓怨声载道,那就在碳总量上来搞中国试试看。
5
欧洲这些措施可能什么时候推出呢?
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前面说的今年9月份。美国特别怕这个,因为这会严重打击美国国内经济,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美国肯定是坚决反对到底的。
还有一种,说是今年11月。
也有个会议。
这两个会议都可能会推出。
如果欧洲答应了中国在碳总量方面的要求,这事说不定今年就能定了。就算今年定不了,也快了。
美国、中国、欧洲是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中欧如果谈成了,美国不跟,它就会被孤立,就算美国,也承受不起这代价,它最终只能跟。
这件事影响会非常大。人们将会看到:
过去一两百年来,工业一直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一旦中欧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趋势将会被扭转。中国以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不但从此再也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原来它们好不容易搞到的一点工业,也会失去。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欧洲出的这些招数,不是说针对中国吗?怎么看上去对中国没致命性的影响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欧洲人,也困扰美国人。这些年,欧洲和美国不是不想堵住中国的发展之路,他们想了很多,但问题是中国发展太快了,变化也太快了,他们决策又比较慢,等到推出来后,形势早就变化了。
像碳达峰、碳中和,也是这样。
欧洲是2007年就提出来了,如果那时候推行,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肯定会被堵死。
但欧洲内部吵吵嚷嚷,欧洲和美国之间也是吵吵嚷嚷,结果一拖就是十多年。中国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差,做了很多事。现在情况差不多是身子已经过了,一条尾巴还在闸门外,还需要再努力一下。
如果实在过不了,那没办法,这条尾巴说不定要舍弃。
但只要身子过了,就算过关了。
再说,对欧洲来说,美国也是竞争对手。
就算坑不到中国,如果能坑到美国,欧洲尤其是德国、法国,也是喜闻乐见的。
大国之间,哪有什么真朋友?向来都是勾心斗角。
而越南、印度、印尼这些美国寄予厚望,想利用它们来抢中国生意的国家就惨了,它们连头都还没进呢,闸门就“哐当”一声放下来了,彻底被关在全面工业化门外。
正好被精准击中。
这意味着在中国之后,不可能再有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
也意味着中国再不用担心有竞争者,不用再担心制造业外迁。
那些正好被关在门外的国家还没法责怪中国,将来查任何资料,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都会发现这件事欧洲是最主要推手,而中国之所以加入……嗯,是被欧洲和美国逼得没办法,最多也就顺水推舟。
过去二十多年,越南确实费了很大的心力,吸引了不少制造业,甚至还吸引到了一些设计团队,已经处于半只脚迈入工业化门槛的阶段了,如果再给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它说不定能跨过。
但历史没给它机会。
当年越南打赢越南战争后,如果能继续发展对华友好,它本来可以多发展十几年。
但它立即忘恩负义,当了白眼狼。
所以从1979年到1992年,它经历了失去的十三年。
越南现在缺的,也差不多就这么长时间。
时间窗口很快就要关闭,它根本来不及。近期又赶上它国内疫情爆发,更加没任何指望。
一招错招招错。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如果觉得文章分析得不错,有价值,不妨加一下我的公号“史客郎”,省得下次找不到。
引用我1月份的一点分析。
这是经济问题,这是产业升级问题,这是能源安全问题,唯独跟当下的气候相距甚远。
我谈谈新能源吧
我最近读书,总是在琢磨一个词,输入性通胀。
想到输入性通胀,我就想到了15年的牛市,16年的房市,以及之前150美刀每桶的石油。
去年新冠年节,全球经济下行,石油一度跌成了负油价,后来从30多回升现在稳定在45-50左右。
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以18年为例,进口石油4.62亿吨,约合人民币1.59万亿,进口依存度70%。
此外中国还大量进口煤炭,大量进口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从这些来看,中国的能源结构极其不健康,而且存在巨大危险。
去年2020年,新能源好像一下子就火了,无论从特斯拉还是到宁德时代还是光伏发电。每个相关的产业在市场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这一方面是市场上流动性大的结果,毕竟新能源是个不错的赛道。
但是接下来中国政府层面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决心,要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一瞬间,市场上各种声音都有。
而我却想到了另一个,这又或者是抵御下一波输入性通胀而主动启动一个战略。
趁着资金还在海外市场,还没波动到大宗,还没有出现150美刀石油的故事之前。
我们先主动调整能源结构,用可再生能源电替换掉一部分使用化石能源的部分。
虽然石油现在看起来便宜,但是在70%的海外依存度面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150美元的石油,也不是中国人可以肆意消费的,上涨的每一分钱都会成为我们的居民通胀然后加在民生身上。
我们用电替代油,光伏的平价上网已经成为可能,电动消费可以平抑油价带来的波动,减少外来通胀带来的副作用。
我们在减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的进口的同时,更可以大量出口新能源设备。
当下我们已经与欧洲,东南亚,签署了贸易协定。同样没有能源安全的他们,也会选择能源替代战略。
新能源提倡跟发展,也是我们新的增长点,我们有了新需求,所以也会有新发展。
当然碳中和也很重要,毕竟全球变暖,但是三五年判断来看,目前还早。
作为疫情期间唯一正增长的国家,眼下最重要的事,是能源安全,能源替代。
所以我们坚定的开启了碳排放市场,用碳排放市场引导社会企业的转向。
当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卡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问题。
犹记得当年柴静采访丁院士的问题,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碳排放那一套去抑制后发国家了。
后发国家还有机会么?
在中国面前我认为是没有了,没有人可以同14亿人,全工业体系完整的国家竞争。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最讨厌碳排放么?
中国?错!
虽然中国人口多,在这方面很吃亏,但最慌碳排放的还真就不是中国。
对某个拿石油对标货币,经常在产油国兴风作浪搞事情的国家来说,降低碳排放那可真就是像革他老命了一样。
因为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大气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呗。
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少了,间接就会降低某国货币的坚挺程度。
而且,这种降低是不可逆的。
这对拿着本国货币收割全世界的某国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事情。
一群欧盟国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打着人类大义的旗号狠命推碳排放,摆明了就是把某国往火坑里推。
最可气的是连某人口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混在里面跳,不但疯狂推新能源,还提出了具体改革的时间表,积极得仿佛前面有一大堆金条。
这得让老牌帝国主义的脸往哪里放?
是可忍孰不可忍。
前总统早已看穿了一切,直接炮轰碳排放就是谎言,甩手就退了巴黎气候协定,优秀得令人发指。
而现任总统据说脑子不太清醒,又灰溜溜把盘给接回来,自以为挽回点颜面,实则在崩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某国锲而不舍地在产油国搞事情,可这货币的趋势却每况愈下,怎么也拉不起来。
所以,等着看吧。
吃瓜吃瓜。
不知道效果如何,坦率的说,挺难的。如果真出来了,我打算支持一台,和爱国无关,纯粹的护犊子心理。当然这个行为跟华为无关,只是我个人这么想,华为当然也不在乎我怎么想,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改革开放这么些年,能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就这么几个,我觉得华为做的挺好,就这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