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天问一号最近怎么样了? 第1页

  

user avatar   cai-mei-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问一号女调度员鲍硕镇楼

天问一号测量系统指挥许哲琪

天问一号发射指挥周承钰

天问一号要搞清楚什么?1火星有没有水2火星有生命吗?3如何才能移民火星?

本回答会更新到底,按时间倒序发。后续进展陆续更新,建议收藏或者追更。

20220110更新:火星北极冰盖

天问一号最近拍的火星:

如何实现来自4亿公里之外微弱信号的数据接收,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无线电传输理论,由于信号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从火星探测器上发出的电波经过4亿公里再传到地球后会十分微弱,再加上宇宙中的噪声,很容易把传输信号淹没掉。而通过增大地面接收天线的口径,也就是接收面积,是提高信号强度的基本途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清站,隔着围墙就可以看到这个直径70米、全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它就是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科学数据接收最关键的设备。这台直径为70米的天线为轮轨式抛物面反射镜天线,是一台全方位可转动的望远镜,高72米,总重约2700吨。在钢筋混凝土地基上,以中央的天线枢轴为中心,它可以在水平和俯仰两个方向转动,以实现对观测目标的精确跟踪。70米天线采用了抛物面结构,由主反射面和副反射面组成,无线电波经过主、副反射面反射,最后聚焦于被称为馈源的接收装置,提高了天线效率和抗干扰能力。祝融号火星车在登陆火星之后,所有的数据会通过天问一号的环绕器发射到主反射面。主反射面进行第二次反射,反射到副反射面。最后通过副反射面发射到下面的馈源。

我国还利用了早期建设的两台40米天线和一台50米天线,共同配合来完成火星数据的接收任务。

---------------------10.23更新------

2021年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运行到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这种现象称作日凌。在此期间,火星探测器与地球的通信受到太阳电磁辐射干扰,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

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进入自主运行模式,暂停科学探测工作。为摸清日凌实际影响,工程研制团队持续开展测控链路跟踪测试,首次获取日凌状态下深空测控通信受干扰情况的实测数据,为后续任务应对日凌积累了一手数据和工程经验。

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测控通信恢复正常,通过遥测数据判断,“天问一号”日凌期间状态正常。环绕器将于11月初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获取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表面物质成分与土壤类型分布、大气电离层、火星空间环境等科学数据,同时兼顾火星车拓展任务阶段的中继通信。

--------------------7.20更新------

9月太阳会运行到地球和火星之间,将出现日凌干扰现象,这段时间太阳发出的强烈电磁波会对无线电通信产生干扰,天问一号将无法跟地面建立联系。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月,届时更需要天问一号发挥自主性。祝融号”火星车将“休假”50天。

天问一号环绕器是具备一定自主运行能力的。在50天的“失联”期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环绕轨道上维持正常的运行,没有探测任务。不过,它可不只是围着火星转圈,“有头脑的”天问一号要根据事先输入的指令给自己进行体检。万一发现有单机或部件出现问题,就要进行故障隔离,同时启动备份设备。这样,等“火星合日”结束,它就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全新的环绕探测工作了。

而在火星地表艰难跋涉的“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合日”期间,将转入安全模式,停止探测工作。等“火星合日”结束后,再根据指令继续前进。

---------------------------------------

祝融号拍的火星地表

-------------------7.9更新------

北京高考第三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首门考试物理考试结束,“天问一号”进入考题。

选择题有一道和‘天问一号’有关的题,考的是探测器火星环绕轨道如何变轨的问题。

---------------2021.6.9更新------

祝融号的亮点

2021年6月7日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图像中天问一号着陆平台、“祝融号”火星车及周边区域情况清晰可见。

-------------2021.6.8更新------


祝融号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火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约4亿公里,而无线电波是以光速传播,信号能量的衰减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是成正比的。祝融号火星车现在距离地球约3.2亿公里,传输速度慢,只能先把最重要的信息传回来。祝融号火星车配置了两种通信方式,一是直接与地球通信,二是通过天问一号环绕器中继,与地球通信。

祝融号火星车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了一些照片。不过要是直接发回地球,理论上也需要八个多小时。由于火星的自转,每天祝融号火星车能和地球直接通信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所以就舍弃了直接向地球传输图像的功能。

因此,祝融号火星车要等着环绕器的中继,后者块头大,嗓门也大,向地球传输数据比祝融号要快得多。

专家表示,环绕器环绕火星一圈是8.2小时,因此它和祝融号很多时候都是被火星这个大家伙挡着,所以祝融号要在有中继的宝贵时间,先把一些自身状态的重要数据传回来,之后再传图像。

所以登陆火星4天后,才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

-----------------------------------5.28更新----------------

2021年5月2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的火星磁强计,伸杆实施了在轨展开,遥测参数显示伸杆展开到位,火星磁强计开启对近火空间矢量磁场的科学探测任务。

主要科学探测任务包括全面准确地测量火星空间边界层,探测火星南部局地岩层的有效剩磁及火星感应磁层,研究近火空间处的行星际磁场,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载荷仪器对火星大气中的粒子逃逸等问题开展研究。

-------------------------------------------

5月22日10时40分,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我们的进入舱规模1.285吨,机遇/勇气是0.84吨;祝融号进入舱是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方案,机遇/勇气是弹道式,前者着陆精度更高;机遇/勇气引以为傲的气囊缓冲着陆方案实则是因为前次火星极地登陆者任务失败导致对自身动力下降技术的不自信,事实上气囊缓冲方案局限性很大,火面登陆规模较小,无法适应以后的探测需求,因此在随后的火星登陆任务中NASA还是放弃了气囊缓冲方案。

祝融号则是基于嫦娥探测器登月技术成果选择了最难的动力下降方案,且着陆平台规模刷新了世界纪录。

天问一号降落使用锯齿形盘缝带伞。这个伞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上部展开来看是一个圆盘,在圆盘的下面其实是一个缝,是空的,这样在降落伞充气的时候,有些气流就可以从缝通过去,在这个缝下面是一个相对比较窄的带条,这样就组成了盘缝带。我们把带条的尾部做成了三角符的形式,类似于锯齿。所以根据这个形状,起名字叫锯齿形盘缝带伞。

因为探测火星的方案属于着陆下降过程中一次性打开相对较大的伞,面积达到200平米,而这个伞需要靠航天火工装置把伞包弹射出去,然后直接拉直,一次性充气张开,正是为了适应本次任务,科学家们还给伞包匹配了国内最大的航天器火工装置——弹伞筒。伞的质量达到40公斤,要把40公斤的降落伞都安装在弹伞筒里面,还要用足够大的分离速度弹射出去,所以弹伞筒的规模比较大。火星上的大气稀薄,是地球标准大气的1%,所以在火星开伞时就非常特殊,主要体现在超声速、低密度和低动压开伞。首次使用了一些新研制的特种纺织材料,并在伞绳连接等环节首次使用了插接工艺,相比缝纫工艺连接强度显著改善。

祝融号火星车除了具备直线行驶、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三大基本行驶功能,还具备蠕动两种特殊行驶性能,即便是好奇号与NASA当前最先进的毅力号也不具备,且在最大行驶速度、导航行驶速度、越障高度、爬坡性能四大指标上对机遇号/勇气号形成了全面反超,仅在越障高度一项指标上受限于车体规模弱于好奇号与毅力号。伞绳连接我们不再通过缝纫穿针引线,而是直接把材料本体插接在一起,这样就提高了连接的强度。因为缝纫连接部位的强度肯定会比伞身本体的强度要低。我们这次采用插接的形式,连接部位的强度也会和本体的强度基本上一致,几乎没有损耗。降落伞伞绳的插接工艺是这次火星降落伞的亮点,也是一个创新点。

天问一号的火星降落伞是在超声速条件下,在接近两马赫的速度下开伞。开伞以后,由降落伞进行气动减速,把着陆巡视器减速到一个比较低速的状态。当减速到95米每秒的速度,降落伞和着陆巡视器上面的背罩一起分离。

着陆巡视器会再利用主发动机进行动力减速,从这一阶段开始,着陆巡视器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力气”去走,开始为着陆做准备,一直减速到离火星表面大概两百米的高度,它才开始进行悬停避障缓速下降,此时,将开启雷达和光学相机,探测预选着陆区,测定离火星表面高度,对着陆区成像,自主分析地形,选出较为平坦的区域准备着陆。(这个也是首创的)

哈工大机电学院高海波教授主持参研了“祝融号”火星车移动系统。针对火星表面松软崎岖的地貌,火星车在软沙中易发生打滑自陷、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联合提出了具有蠕动脱陷功能的主被动复合式火星车移动系统构型。采用该构型的火星车具有蠕动脱陷、蠕动爬坡、车厢升降防托底、悬架主动折展、车轮抬起等独特功能,具有很强的脱陷能力和爬坡能力。

  我校机电学院姜生元教授主持参研了“祝融号”火星车转移坡道机构。该转移坡道机构折叠布置在着陆器顶端,它可实现前后两个方向的选择性抽展,并具有适应形貌复杂的火星表面的功能,能够确保“祝融号”火星车的平顺转移。

祝融号采用超疏基结构防尘。身边的汽车防尘玻璃、防尘贴膜等都是这个原理。类似下雨时荷叶上的水珠,遇风可以很容易滚落。

采用能适应火星环境的三结砷化太阳能电池阵列,这个技术是我国最先进的实用性太阳能电池阵列,也安装在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玉兔号”月面巡视器上。

砷化镓电池比较先进,是目前第三代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实验室内已经实现了50%的转换率,未来还会进一步提高,生产型转换率维持在30%左右。

祝融号采用高强、高塑、高稳定性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塑性提升一倍以上,同时保持高强度、高各向同性、高耐磨性和稳定性。不同碳化硅含量与基体铝合金种类的4种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相关产品用于火星车行走机构、驱动机构、探测器等50余种零部件,共供货460余件,约3吨。(比如轮子是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即使车的所有重量集中在车轮的某个点,它的承压强度都可以满足要求,不会出现破损。)

2028年太平洋两岸都将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我们是独立实施,美国则是联合欧空局一道。

---------------5.24更新------

号外号外,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一号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

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它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90%左右。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100m/s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表面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虽然此前中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存在大气(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表面大气密度的1%左右),火星环境比月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通信时延单程达20分钟左右,因此在整个着陆过程,相距遥远的地球科学家们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这“黑色7分钟”。

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但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这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三倍多。这如野兽般凶暴的烈风会掀起大量的沙尘、石块,形成特大沙暴。让“祝融号”火星车的“眼睛”蒙尘,“翅膀”不再灵活。面对这种情况,设计师使用了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不易沾上灰尘,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


火星表面还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这就使得火星车的行驶需要更加“小心翼翼”,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的迟滞。那如何才能火星车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妥呢?设计师们也想出了应对之策。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实验室中,有一台与“祝融号”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地球上的火星车将对火星路况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才会发出指令。

环绕器:

按照计划,在紧张工作90个火星日后,“祝融号”火星车将结束巡视探测工作,天问一号环绕器也将进行轨道调整,从而开展环绕科学探测。

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环绕器不仅仅是一辆星际“专车”,它还是一座功能强大的通信“中继站”,为火星表面巡视器与地球搭建通讯桥梁,肩负对火星表面进行遥感探测的任务,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将巡视器的数据“中继”传向地球。

  在距离地球2.93亿公里的轨道上准确指向地球,相当于要在2米开外瞄准绣花针孔,而且要在环绕器自身飞行运动情况下,时刻保持瞄准状态。

  朱庆华说,环绕器携带有2块太阳电池阵、1幅高增益数据传输天线、1幅对巡视器数据中继天线。在环绕器执行数据中继任务时,需要驱动太阳电池阵对准太阳方向以保证自身电能的供应,同时需要高增益天线跟踪地球、中继天线指向巡视器以建立数据“鹊桥”。“此时,环绕器需要同时实现对巡视器、地球、太阳3个目标的高精度同步指向控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八面玲珑’了。”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聂钦博说。

  据他介绍,近地卫星通常是长期对地稳定,使用全向天线,不会出现通讯链路中断的问题,而环绕器在环火飞行时与地球距离远,由于天线波束角有限,设计师们要在确保对天线指向高精度控制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通讯链路中断做出预案。

  “我们设计了一种通讯链路中断后的自主恢复策略。一旦发生通讯链路中断,探测器就会‘自主慢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天线扫到地球,进而恢复通讯链路。这一过程也是环绕器自主实现。”软件设计师周誌元说。

  如今,环绕器依然在稳定环火飞行,成为了着陆巡视器与地球之间的通信桥梁,完成数据中继任务后,它也将全力开启自己的环火遥感之旅。

---------------------5.21更新----------------

在着陆火星前的地面总装与测试、发射、地火转移、环火飞行以及着陆阶段,国旗始终处于卷绕收纳状态,着陆后通过加热形状记忆复合材料释放并展开。

“该国旗装置实现了重量轻、展开方式新、可靠性高等创新。”

国旗装置驱动机构采用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使整个国旗装置的总重量小于200克;卷绕锁定——展开的国旗展示适用于较大尺寸的国旗,且动态展开过程栩栩如生,展示效果极佳;解锁设计采用加热缓慢展开,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展开几乎没有振动与冲击。

要实现以上三大创新,必须要解决国旗在漫长的奔火过程中成功锁定、破解国旗长期卷绕的弯曲效应、顺利实现国旗装置的加热展开等问题。

赵印中说,国旗装置的锁定功能主要由形状记忆复合片层通过弯曲后压紧来实现。而材料弯曲压紧后,在经历长期存贮、高低温环境变化时,存在锁紧力松弛,导致锁不紧的风险。对此,研制人员通过防侧滑设计、加强材料锁紧力、试验验证等措施解决了该技术难点。

为获得可靠的加热展开时间参数,研制团队通过上百次加热展开试验验证,最终获得仅受电压判据影响的加热控制时间参数,闯过国旗装置研制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

纳米气凝胶是一种并不被大众熟知的神奇材料。它是由纳米尺度的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网络结构间包含着丰富的纳米孔隙,孔隙率可以高达99.8%。由于它的骨架结构是纳米尺度的,可见光可以从中间穿过,同时会发生瑞利散射,让最常见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肉眼看上去像是被冻住的蓝色烟雾,这和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是一样,所以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绰号,叫做“蓝烟”。

气凝胶材料已应用在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天舟一号”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上也应用了两种气凝胶材料,他们将分别用来应对“极热”和“极寒”的考验。“极热”考验出现在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超过1000℃,气凝胶材质的隔热组件能够阻隔高温,仅仅10mm左右的材料就能够在整个着陆过程让它身后的温度达到可接受的范围。“极寒”考验出现在火星巡视阶段,火星车的表面铺设大面积的气凝胶板,能够确保火星车在-130℃的环境正常工作。

--------------------------------------------4.8更新------

2021年3-4月:主要探测预定着陆区的地形、地质、地貌以及是否存在沙尘暴等环境条件,为着陆巡视器的安全着陆做好准备工作。详查工作需要探测器尽可能多地飞过预定着陆区。

-----------------------------------------

2月24日6时29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火制动 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停泊轨道的周期为约两个火星日(49.2小时)。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黑白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

天问一号的环绕器上除了携带了中分辨率相机和高分辨率相机之外,还搭载了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等科学设备。

磁强计,对火星空间的磁场进行研究,火星次表层探测雷达,这样可以探测火星浅表层结构和地表固态水的含量,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和能量粒子分析仪,这两台仪器是探测太阳风和火星空间的带电粒子能量和成分的。

过去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细节的东西,说明火星表面的地质营力是非常活跃的,而且沙丘的变化可能是相当快的,所以也会为我们后面的火星车的长期的科学探测也提供了一些背景的数据。

天问一号拍地球月亮

------------------------------------------

天问一号如何探测和控制?

地球距离火星4亿公里,这和普通的通讯工具绝对不是同一个级别的,而解决方案就是布局深空探测网络:2013年,我国在佳木斯和喀什分别架设了66米和35米天线,我国又在阿根廷布局35米天线,另外还有密云40米和50米,昆明50米,天津70米等天线,这些复杂的空间探测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追踪4亿公里外的天问1号。

---------------------------------

为什么降落地点选择为乌托邦平原?

  1.乌托邦平原的海拔高度低,也就意味着火星探测器有更多的时间来减速来降落地面。

  2.乌托邦平原“大多平坦而光滑,但有火山口,风成的风脊和一些巨石。”因为该地区被部分科学家解释为泥石流覆盖,所以可能存在古老的底下深层水,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地点!

------------------------------------------

天问一号轨道示意图

天问一号着陆示意图

---------------------------------------

2月20日实施了第二次近火制动,,需要再度刹车,进入停泊轨道。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完成轨道调整,绕火星飞行路线从“横着绕”变为“竖着绕”,以便拍摄火星两极,从而完成对火星全球的遥感成像任务。

天问一号探测器正在火星停泊轨道进行环绕探测,该轨道上运行3个月。

接下来,就要对预选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进行详查,对进入火星的飞行走廊气象进行观测。

--------------------------------

2021年2月15日 17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3000N发动机点火工作,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并将近火点高度调整至约265千米。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2020年7月23日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完成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与嫦娥系列探测器在地月空间飞行不同,“天问一号”是在进行星际航行,发射升空三天后已经彻底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场。为了确保它能够顺利奔火,五院总体设计部轨道设计团队悉心为它设计了最优的飞行轨道,制定了详细、全面的控制策略,助力“天问一号”在导航中精准飞行。

在地火转移的高速路上,“天问一号”长期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难免会受到入轨偏差、控制偏差和其他摄动因素的影响,与预定轨道产生一定的偏离。为了更接近理论轨道飞行,它就需要轻转“方向盘”、慢踩“油门”,即通过中途修正的方式来进行飞行方向和速度的细节调整,从而实现精细跃动、高速奔火。

在高速奔火的路上,深空机动是“天问一号”需要掌握的漂移技巧。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精确瞄准火星飞行。“从轨道设计的角度来说,深空机动主要是为了调整探测器绕日轨道的尺寸和倾角,从而使探测器飞行的轨道满足到达火星的需求。”轨道负责人周文艳研究员解释说。

精准刹车,抓住今年唯一的近火制动机会

在第四次中途修正后,“天问一号”探测器保持着平稳的飞行轨迹抵达火星附近。从地火转移轨道进入到环火轨道,需要通过近火制动来实现火星捕获。

“天问一号”需要准确识别通往火星的高速“路标”,并“刹车”慢行,在通往环火轨道的“匝道”上谨慎行驶。“对于轨道设计来说,近火制动这脚‘刹车’力道大小极为考究,踩得太轻,就会飞离火星;踩得太重,又会对后面的飞行时序产生巨大影响。”轨道主管设计师高珊说。

在完成第四次中途修正后,“天问一号”进入到了合适的窗口期,它必须精准地踩下“刹车”,即通过近火制动实现火星捕获,一步到位迈入预定环火轨道。对于“天问一号”来说,近火制动只有一次机会,因为下一次合适的窗口期是在2023年。

另一个巨大挑战的是通信延时,由于探测器距离地球太过遥远,即将踏入环火轨道的“天问一号”与地球的通信延迟超过了10分钟,这意味着无法对火星捕获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快速应对。面对这样一段“视觉盲区”,轨道设计团队协同控制系统分析了近千种故障工况,确定了关键参数及阈值,保证火星探测器在地面无法实时控制的情况下,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判断和反应。

多轨调整减速“泊车”

尽管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轨道设计团队在近火捕获阶段仍然全神贯注地关注着变轨过程中每一个参数、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进行误差评估。这是中国的航天器第一次抵达火星附近,要一次实现“绕、着、巡”三个目标,轨道设计的难度很高,在完成火星捕获后,“天问一号”将要面临更大的考验。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组成,为了保证着陆巡视器顺利完成火星着陆,“天问一号”需要进行多轨调整,通过精准操作来不断进行轨道和速度的变动,通过更加复杂的轨道控制来保证“泊车”。

在完成火星捕获后,“天问一号”进入到环火轨道中,在远火点进行一次平面机动,调整飞行的轨道倾角,为后续“泊车”奠定基础。当回到近火点时,它就要慢踩“刹车”,准备更换线路,迈入到停泊调相轨道,对轨道周期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轨迹经过预定的着陆点。当“天问一号”在停泊调相轨道上再次到达近火点时,需要进行第三次“刹车”,进入停泊轨道,并在该轨道上进行多次维持,对着陆区进行拍摄成像,选择合适的位置,完成“泊车”的最后一步,即实现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的分离,着陆巡视器进入到火星大气,完成这一阶段的全部任务。

----------------------------------

我国此次“探火”项目,是一个开放性科学探索平台,与欧航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欧航局在整个项目中,负责的是探测器前往火星的路上,利用其跟踪网络,在全球的多个站点进行多次通信连接,给我国航天局提供一个定位数据,辅助我国在进行各类资料对比后,找到更加精准的数据和轨道测定。

阿根廷方面,则是它的乌肯深空站参与了此次“天问一号”项目,为天问一号提供测控工作。但是别看它挂着一个“阿根廷”的名头,但实际上,这个乌肯深空站,是我国建立在海外的深空测控站,是我国深空测控网的重要节点之一。

关于与法国空间研究中心的合作,则更多的是一个对比测试。在此次合作中,给“天问一号”携带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提供了一份数据,而这份数据,来源于当时参与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数据。换而言之,法国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想掌握中美两国对火星探测中的路径数据。

至于奥利地,有消息显示,该国协助了我国“天问一号”上环绕器的磁力仪开发工作,以及对探测器的飞行仪器进行了校准协助。

-------------20211215更新------


为了便于归类,以后祝融号的动态会更新到下面那篇文章:

天问一号和其他火星探测器的对比:

以下是本人的回答,包含天问一号的一些黑科技:

以下文章介绍天问一号携带的设备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美日发表探月合作宣言,日本宇航员将首次登月? 
  元宵之夜,「瓢虫一号」卫星闪烁的「太空花灯」谜底是什么? 
  如何看待开发者给华为制作了一款太空液晶表盘,分成 1300 万?为何个人开发者能获得这么高分成? 
  神十三乘组首次演练紧急撤离,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在太空中遇到什么情况需要紧急撤离? 
  猎鹰重型再绑两个助推器可行吗? 
  微信里有一视频:美国宇航员从39km的太空,以血肉之躯纵身跃向地球,最后完好无损地落在地面。真吗? 
  等待 25 年的「鸽王」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你对此次发射的风险分析和升空后的期望是怎样的?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何不制造类似土星五号那种大号的火箭引擎? 
  我国航天部门会不会组织相关人员观看IMAX版<星际穿越>? 
  为什么 SpaceX 这个私人企业可以随意发射卫星? 

前一个讨论
浓硫酸的分子式H₂SO₄里面也有H₂O,为什么浓硫酸不会脱掉浓硫酸里的水?
下一个讨论
“毅力号”火星车搭载的无人机“机智号”即将开始首飞,在火星没有GPS导航的情况下怎么进行正常飞行?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