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被排斥在航天这块“国际合作”之外的。
就比如说国际空间站,我们就没法上,不但没法上,我们连参与都没辙,国外对中国这块卡脖子卡到了什么地步。
马来西亚人都可以通过跟俄罗斯交换名额的方式进入国际空间站,我们不行。
2003年,马来西亚与俄罗斯达成一项协议。马来西亚以9亿美元购买18架俄罗斯苏30-MKM战机,俄则同意把一名马来西亚宇航员送入太空。
同年,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在全国选拔第一位宇航员。为吸引更多人参与,马政府举办“太空偶像”大赛,把报名者的资料公布在网上,鼓励民众用短信投票决定。最终,舒库尔和法伊兹·哈利德从1.1万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分别夺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当然了,说难听点他进去也就是提升国民信心这点用,但这也能看出来西方国家对我国这块的态度了。
空间和武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封锁最严重的的两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没有之一,所以这两块基本上只能全部自力更生——以前还能靠俄罗斯,近两年俄罗斯也靠不住了,不是俄罗斯不给抄,而是能抄的基本上已经抄的差不多了……
就像是往火星上扔个火星车,从月球上带几公斤月壤回来,苏联也没做到,这作业从哪抄去。
所以对于中国航天来说。
我们也有,就是最大的意义。
至于西方国家怎么样,已经无所谓了。
中国这么多年的航天计划,是一步一个脚印的。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圈阅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这个计划代号是“714工程”,这是我国最早的载人航天计划。
五十年后,神舟十号返回舱保留在了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告慰主席在天之灵,同年,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带回了两公斤月壤,保存在了他的故乡湖南。
五十一年后,中国人在太空中建立了常驻型空间站。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把火星土带回来祭奠主席的那一天……
我还是那句话:
空间站、登月、火星、小行星探测、全球定位,5个炮团一起干,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世界上可有第二个国家?
五代机、航母、巡洋舰、高超音速、反导、反卫星,一样不落(Là)。有本事来跟啊!
5G、大飞机、高铁、核聚变、核裂变、量子通讯、生物、人工智能、云计算,各显神通。你美有的我有;你美没有的我也有!
识时务者为俊杰!
巾帼不让须眉,火箭总设计师-容易。
大家笑称:见到容总设计师,就简单了,因为容易。
4月30日晚,《闪亮的名字——2021最美职工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播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某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获得2021年“最美职工”称号。
容易是实现航天强国梦征程中的巾帼代表。
2006年,容易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3月博士后出站;
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某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全国妇联常委。
她在工作期间曾获得某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6项,受理专利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
容易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一院运载总体技术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容易全程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的所有六次任务,每次发射都意味着迎接一场“大考”。三次担任火箭系统逃逸安控负责人,三次担任发射现场火箭指挥,容易的职责之大、压力之巨可想而知。
自豪!
“将来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会坚持在太空过党组织生活。如果能在太空建立一个党支部,那或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党支部。”
——杨利伟 2007年
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支部”。
今天,首批入住中国空间站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均为中共党员,据此,中国空间站已具备设立世界第一个太空党支部的条件。
1921,党组织建在船上;
2021,党组织建到飞船上!
建党100周年当天,这哥仨会在太空里组织哪些活动啊?拭目以待!
对中国航天有何重大意义?中国航天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啊!我们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将在轨运营十年以上。届时,中国航天员长期在太空驻留和多次往返也将成为常态。
这不正是我们热切期盼的么,这一天终于来了!
我们建设空间站为了什么?我想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建站为载人,建站为应用。
航天员才是空间站的主角,现在,主角终于来了!
中国空间站:家里来人了!
神舟十二号任务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三名航天员将在轨把太空之家建设好,实现室内室外精装修。
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扎实很从容!
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 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全程回顾!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
圆满成功!
全程回顾!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精彩回放!祖传BGM来了!
今天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根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计划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
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二是要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航天员在天和驻留约3个月后返回,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
怎么样?这太空之家不错吧?
在中国空间站里,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航天员要在空间站上生活90天时间,如何洗澡呢?在空间站中,水资源十分宝贵,航天员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基本都是擦澡。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为了防止洗发料液在空间站中飞溅,航天员在洗头时会带上洗发帽。洗发帽具有弹性收口,能够很好包裹头部。使用时打开包装,把带有洗发液的洗发帽套在头上,用手进行揉搓直到头发清洁和头皮润湿,之后直接用干巾擦拭头发和头皮即可。
5年了!
又迎来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我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飞往空间站核心舱执行为期三个月的飞行任务。
按计划,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天和驻留约3个月后返回,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预祝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对中国航天有何重大意义?中国航天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啊!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将在轨运营十年以上。届时,中国航天员长期在太空驻留和多次往返也将成为常态。
我们建设空间站为了什么?我想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建站为载人,建站为应用。
航天员才是空间站的主角,现在,主角终于来了!
中国空间站:家里来人了!
神舟十二号任务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三名航天员将在轨把太空之家建设好,实现室内室外精装修。
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扎实很从容!
这是863计划的展板,右下角的“2020”代表中国空间站建设。
如今,虽然因为大火箭的原因导致计划晚2年实现,但我们依然在按计划跟进,和探月工程三步走一样,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规划稳步推进。
老一辈航天人、老一辈决策者在35年前绘就的蓝图就要实现了!
航天员环控生保、中长期空间飞行医学防护、空间站动力学与控制、空间站大型展开机构……
今天再仔细看这些展板,你就会发现展板上的这些内容实在是太超前了,我们现在要验证的这些技术不正是30多年前所构想所描绘的么?这些老航天。老科学家们实在是太厉害了!
从“863”到“921”,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我们的梦,从未走远。
你好,中国空间站!
我会全程关注此次飞行任务,有最新消息都会在知乎and微博和大家分享的。请持续关注!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我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飞往空间站核心舱执行为期三个月的飞行任务。
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儿!接下来就谈一谈大家关心的那些问题吧。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我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为什么选了这个点发射呢?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核心舱,这对轨道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快速交会对接任务,最终选择了这个时间点发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推迟了一段时间,原定于6月10日执行的神十二任务被迫推迟,相应的发射时间点也有所改变,从中午变成了上午9时许发射。
为了此次飞行任务,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相关方面做了万全准备。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图上的应急落区是怎么回事?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发射飞行后第二圈将立即返回!
发射神舟十二号飞船的是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它有着“神箭”美誉。它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款专门用于载人发射的火箭。从1999年首次发射至今,成功率保持100%。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质量498吨。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
目前火箭所使用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C₂H8N₂),四氧化二氮( N₂O₄)作为氧化剂。燃烧起来是橙色火焰。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55岁的航天员邓清明再次落选此次飞行任务。希望他的梦想早日实现!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聂海胜,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如今就要再次出征三问苍穹了,祝贺!
刘伯明,执行过神舟七号任务,2008年,在刘伯明的辅助下,翟志刚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汤洪波,将首次出征太空执行任务。2016年,汤洪波和邓清明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首次亮相的航天员汤洪波说,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肯定有,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经过11年的学习训练和磨砺考验,已经完成了从航空到航天这一艰苦难忘的转型,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科学的选拔,对自己充满信心。也十分期待有朝一日能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一起遨游“天宫”。
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于2010年选定,一共有7位,其中有2位女航天员,分别是刘洋、王亚平,目前已经全部执行过太空任务,5位男航天员分别是陈冬、蔡旭哲、叶光富、汤洪波、张陆。
我看到评论区有朋友问这个问题,就再次来解答一下吧,之前在微博多次科普了。
今天早上还专门发了条微博,之后看到不少媒体也就这个小箱子进行了科普。
在每次的载人航天飞行的出征仪式上,我们总能看到航天员手中都拿着一个小箱子,箱子上有管子连接航天服。这是小型的便携式航天服通风机(航天服通风热调节装置),带电源和风扇,可以连接舱内电源。这个装置可以对穿着航天服作业和移动的航天员进行便携式通风,以达到降温和除湿的目的。
航天服不透气、不透湿,航天员在地面穿好航天服后如果没有合适的通风装备,航天员的代谢产热无法排出,在短时间内会大量出汗,航天员会感到很不舒服,所以,航天服通风热调节装置是航天服必备的地面配套设备。
6月17日6时起, CCTV13和CCTV1将分段推出特别节目《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进驻》,关注航天员的出征仪式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以及之后的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情况。
我会全程关注此次飞行任务,有最新消息都会在知乎and微博和大家分享的。请持续关注!
中国航天远远谈不上快速发展。
1992年“神舟”任务启动以来培养了两批航天员。第一批14人,6人没飞过。第二批5人,1人没飞过。培养一位航天员很不容易,希望国家的航天任务能多一些,让所有航天员都有机会发挥价值。同时希望未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兴旺,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也可以进入太空。
我问过一位航天事业业内:“太空天钩”和“质量投射器”哪个能够实现中国航天“弯道超车”?他回答到:“别管那些,只适用于特殊发射任务,不如把冷战时期美苏验证实验成功的潜在项目搞一搞。”美国NASA每年经费200多亿美元,另有大量隐藏经费列支在国防部。中国航天经费据外国专业机构分析,每年大概20亿美元。
201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曾介绍说:“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在完成第一步任务,也就是完成神舟六号(2005)任务以后,经费一共花了200亿元人民币。到现在为止,全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也就是到明年完成神舟十号(2013)的任务,从预算上来讲,应该也是不到200亿人民币,约190亿元左右人民币。”
从神舟1号到神舟10号花了190亿元人民币,现在发射神舟12号也贵不到哪去……
中国烟草专卖制度一年提供1.2万亿元利税。中国烟民人均每天吸烟20.3支,全国烟民每天多抽一支烟——啊不,这不健康,烟草税加5%,足够中国航天用三年。目前中国航天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概就是这水平,全国烟民一星期多抽两支烟的分量。吸烟有害健康,我希望国民经济能少一点不健康的因素,多关心航天这样向上的领域。
希望神舟12号飞船的发射任务能起到让全社会关注航天发展的作用,哪怕是风投公司多写几个PPT的关心。
神舟十二号最让人感动的是,
三名航天员都来自农村。
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穿上了太空服。
当他们乘坐火箭飞向空间站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正坐在村头守着电视机看直播。
神舟十二号发射,中国载人航天迈入新篇章!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由“神箭”长征2F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在6小时后,采用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的飞船与已经在轨的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对接,也创造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最快载人对接记录。
一、中国载人航天全面进入第三阶段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技术的“皇冠上明珠”,也是人类迈出地球摇篮的必备技术。由于要运输相对无人飞行器而言极度脆弱的人类身体进入环境恶劣的太空,相对于普通航天工程,载人航天不仅需要增加载人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航天员训练和着陆回收等高难度分系统,整个系统还会变成可以用“木桶桶底”理论适用的环节: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桶里的水都会彻底漏光,导致彻底失败。因此,载人航天技术的门槛极高。人类进入航天时代60余年来,仅有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
然而,中国取得这一切成果并非易事,需要从筚路蓝缕的起点阶段默默耕耘。中国载人航天自1992年9月21日开启以来(“921”工程),先后规划了三大发展阶段:
神舟五号任务的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划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第一阶段,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神舟一号至六号等任务已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阶段,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神舟七号至十一号、天舟一号、天宫一号和二号等任务已实现这个目标;
第三阶段,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这一步计划的实现是载人航天发展近30年来的最核心目标:中国要建立一座“天上宫阙”(天宫空间站),让“天神”(航天员)长期驻留。
建造天宫需要长征家族三大主力一起上阵。长征二号F负责发射8吨级的神舟载人飞船,长征七号负责发射13.5吨级的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五号B负责发射22.5吨级的天宫核心舱和实验舱(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建造天宫的难度远超以往,它具备三个核心部分:空间站核心与实验舱段、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它们不仅功能、尺寸、重量完全不同,还需要搭配完全不同的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系统等。2021年4月29日,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天和”顺利升空;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顺利升空,二者对接后开始等待载人飞船的到来,即今天发射的神舟十二号。这也标志着,天宫正式进入载人驻留运营状态。
二、神舟十二,四大特点支撑新阶段发展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执行,距离神舟十一号已有5年之久。经过这几年的蛰伏和发展,新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将通过四大特点,满足未来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下的更高需求。
1.飞船性能大幅提高。神舟十二载人飞船增加了自助快速交会对接功能,这将大大缩短航天员在对接空间前的等待时间。在天宫一号和二号飞行期间,对接的神舟九号、十号和十一号飞船都需要在发射后在轨等待两天左右,期间不断调整轨道才达到最佳对接状态,而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下,仅需6小时左右即可完成。考虑到未来空间站积木式布局和对接口位置,它还能实现径向对接。它在再入返回控制方面进行了一定提升,首次启动应急救援模式,更加安全可靠。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2.长期驻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曾经创造了33天在轨工作时间记录,但这对于长期伴飞天宫空间站并不够。在设计方面,神舟十二号的飞行寿命大幅增加到180天,足够实现未来空间站稳定运行阶段半年一次的航天员轮换频率。这意味着再生资源回收复用、生命维持系统和航天员健康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提升。
3.在轨作业难度更大。在三个月内,神舟十二飞行任务要进行至少两次出舱行走,期间需要使用核心舱所携带的机械臂作业,时间长达数小时,整体难度远超神舟七号执行飞行任务时进行的约半小时舱外活动。未来的天宫建设阶段,机械臂将起到“搭积木”等建设、维修和维护核心作用。
带机械臂操作将是神舟十二航天员出舱行走的重要任务
(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4.首次在载人航天中启用东风着陆场。在此前任务中,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一直作为主要着陆场,而这次任务将首次测试载人任务着陆位于内蒙古西部的东风着陆场,这里距离发射场更近,在发射阶段应急着陆能力更强,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着陆地。这次在载人航天中全面启用,将为未来常态化应用打下重要基础。
三、聂海胜三入太空,功勋航天员传帮带
作为任务的焦点,三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颇受关注。其中,“英雄航天员”、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聂海胜已经是第三次进入太空,他今年已经57岁。作为1998年选拔出的中国首批航天员,他在过去23年内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聂海胜参与的三次飞行任务,也恰好是三个阶段的最好见证:2005年,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他和费俊龙实现了首次多人太空飞行;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实现了多人对接空间实验室并中期生存;如今,他又将见证天宫空间站的运行。
新闻发布会上的三名航天员:汤洪波(左)、聂海胜(中)和刘伯明(右),他们胸前衣服上绣制的星星数量(0,2,1)说明了他们执行过几次任务(图源:我们的太空)
刘伯明已经是二次升空,早在2008年的神舟七号任务中,他配合翟志刚共同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出舱行走,这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的汤洪波,将进行首次飞行任务,逐渐接过首批航天员打下的重要基础。
四、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按照计划,整个天宫空间站建设将包括11次任务:三次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四次长征二F火箭发射四艘神舟飞船,四次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天舟飞船,预计于2022年天宫空间站将正式建成。这将是两个发射基地、三型长征火箭和十一个航天器共同建设的结果。
天宫空间站示意图(图源:人民日报)
于此同时,颠覆性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也在快速发展中,它已经于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中测试并取得圆满成功。相比较三舱段(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一次性、最大运力3人、寿命相对较短的神舟飞船,它将使用两个舱段(推进舱、返回舱)、可复用、最大运力7人、寿命大幅增加到2-3年。由于崭新的设计和隔热、防辐射、结构强度等多方面的大幅提高,它也能飞离地球进行更加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是能让中国航天员走向“星辰大海”的国之重器。
世界主流现役和在研载人飞船对比,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能力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水平(授权图源:Memorian-QN)
未来随着最重可达21.6吨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投入使用,运力在8.6吨级的长征二号F火箭能力也将无法应对,我们还需要新一代载人火箭。在2018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珠海航展),它也崭露头角,它起飞重量约2000吨,大大超过长征二号F的464吨,可将近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甚至运送25吨有效载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模块化设计允许它根据任务需求提供不同运力选项,这也将成为未来中国载人航天的重要主力火箭。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29年来,中国航天人用长征、神舟、天舟、天宫等一系列浪漫名词,搭起了沟通天与地的“天梯”,让“天神”们入住“天宫”。这一切辉煌与瞩目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默默在背后耕耘的航天人们。今天,感谢他们!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出征前,记者在采访航天员们的时候,问了他们带了些什么个人物品。航天员回答带了个人娱乐设备。
我想起小时候看航天科普的读物,印象很深的是美国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里弹吉他的场景。可以想象,二十年前的科普书刊和杂志的编辑们,在编撰象征人类之光的航天知识时,对于美国是怀着怎样的崇敬和感慨之情。
我们的神舟五号上天的时候,杨利伟仅仅在太空待了一个晚上,由于缺乏必要设备,只好用尿不湿。他在狭小舱室内的那张照片里,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联合国在航天事业上并没有对中国有重要帮助,但那时是孤立而弱小的中国唯一能找到“归属感”的组织,表达了中国想和大家一块玩的美好愿望。
那时候我们强调联合国,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在名义上和欧美列强平起平坐,能找到一个大国具有人类文明参与感的慰藉。就像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好不容易争到的1%的任务份额,回想起来令人心酸。
但是这一步一个脚印,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
与其说对于中国航天的重大意义。
倒不如说是对于整个中国科技研究有重大意义。
因为空间站是一个无重力环境,而很多重力环境都会受影响的实验,就可以在空间站进行。
因此,这意味着,我国将正式可以开启很多长期的无重力环境实验,因此,空间站绝对不是什么为了民族面子或者太空竞争赔本赚吆喝的行为,而是实打实的能带来巨大利益,有巨大前景和现实意义的行为。
而其中,尤其是材料加工研究,更是重中之重,毕竟不论现实的材料专业多么劝退,现在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材料学的进步,而无重力环境,对于材料学的研究进步,可以说是有极大的增益。
所以说,属于中国人的,大航天时代,现在,才算是来临,伴随着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实现常驻,我们的科技进步,必然会迎来一波飞跃。
(技术进步论主义者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