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看了一眼提案,内容其实是靠谱的,就是媒体给的这个标题太吓人了。
第一眼我都看懵了:算法开发者责任制?
“物勒工名”,我制造者承担所造产品的质量责任,这个没毛病;但是要我背产品被他人使用后惹出的锅,那就过分了。
菜刀是我做的,但别人拿去杀人,你不能来找我呀。
特别是这个名字,“开发者责任制”,很容易让人代入到程序员视角。
再仔细看一眼:这提案出自民进,也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不应该呀,民进成员的主体学历较高、教师居多,不像是这个水平。
于是搜出提案原文看了一眼,嗨。
提案说了这么回事:
一是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形成“算力”的垄断和集权,而对算法的源头监管不足。
这句话水平就很高,比我提笔忘神死机半宿想出来的概念都要靠谱。没有粗暴地说“互联网垄断啦”,而是指出核心:垄断的是算力。
算力确实是一种资源。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政务包给了腾讯阿里的政务云部门?没人家能算嘛;
二是数据的搜集、储存和使用面临个人隐私侵犯和个人信息滥用,缺乏有效的监管。
这也是个普遍事实;
三是由于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平衡,极有可能产生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
这块主要讲的是中美对峙下美帝的威胁。提案的意思是,iPhone/特斯拉汽车/思科交换机都有信息采集和上传的能力,而这些数据都储存在境外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里。
这些数据都和国土空间信息紧密相关,是潜在的风险。
没毛病。
针对这三个问题,民进提出三点建议,“算法开发者责任制”就在第一点建议里:
一是前置信息立法、完善行政监管,建立算法开发者责任制。
乍一眼看似乎是让程序员背锅,但文内具体说法实际上是这样:
考虑政府配置同等的技术力量评估算法成本巨大且不具可行性,应推动算法开发主体“责任自负”机制,对造成不良后果的算法应视严重程度定责量刑。
算法开发主体啦。
你程序员哪是什么“算法开发主体”啦,你是打工人,不是法人,醒醒。
从法律角度来说,“主体”得是行动的执行者。你在算法中从事了编程工作,并不算“主体”;你用这个算法做了什么,才是“主体”。
是要体现你的行为、意志、结果的。
所以程序员胖友莫慌。
而且我个人挺支持这个建议。在互联网巨头已经利用数据实现垄断的今天,将他们视作一个个“算法主体”,对他们操纵数据的行为进行监管,是肯定要做的事情。
总之,这段时间,其实是很好的真·键政时期。莫要被标题党带偏了,浪费了真正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算法开发主体责任,意思是以后调参侠可能进局子?
提案:约束监督企业使用算法极限压榨劳动力的行为。
南方都市报的标题:算法开发者要为算法困住骑手负责。
然后你问我怎么看?
我的结论是:对南方都市报这一媒体的所有内容
看都不看。
困住外卖小哥,大数据杀熟,这两条事情里技术是小问题,主要责任是企业经营缺乏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外卖小哥和平台的劳动关系,以及无论是否成为正式雇佣关系都要匹配的平台责任更需要明确。
大数据杀熟,同品同时针对不同用户价格不同,消费者权益法是否要根据市场新问题完善?
算法再好也只是工具,还是简单点,不在工具上纠缠,管好人就行。
众所周知,很多大数据的想法和算法的最初版本和源代码都来源于境外。
这个提案是要防止拜登上台以后打算法牌。
还是民主党派人士旁观者清,互联网从业人员格局太小。
看了相关报道,「码农要被追责」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解读,这里的主体应该指的是互联网公司,而且涉及到了急需立法加以规范的三个问题:
1、反垄断
2、隐私保护
3、算法伦理
先说反垄断。
「困在系统里」的骑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问题:在市场中,个人的议价能力在「系统」面前是相当微不足道的。
这是蜂鸟众包平台的用户协议,可以看到,协议宣称「用户与配送平台并非劳动、劳务、雇佣关系」,配送平台提供的是一种「居间服务」,骑手同样也是享受这一匹配服务的客户。
然而,近期围绕外卖配送的一系列社会事件也表明,骑手作为合同的一方,明显具有知识、经验、信息的劣势,平台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海量数据,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派单方式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如果出现了平台一家独大或者寡头垄断的情况,合同双方的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强。
如何避免公司滥用信息、计算能力的优势来签订各种不公平合同,私意自治和市场监管之间的平衡怎样把握,还需要细化。
然后是隐私保护问题
隐私保护问题,其实也跟大数据杀熟密切相关。之所以能「杀」、知道刀可以往哪捅,意味着需要收集信息来识别用户的特征。
收集信息来进行基于用户兴趣的精准推荐,本身并不违法,但实践中会存在限度问题的争议。收集用户填写的性别信息,或者通过浏览记录来猜测用户性别,进而选择推荐剃须刀还是卫生巾,这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如果一款打车软件收集跟用户经济能力相关的数据,对于高收入用户优先分派优选车型或者暗中加价,这就涉及到了信息收集合理性的问题。
《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都强调了一点,要求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均需要遵循必要性的要求,不得超出处理目的所必须的范围处理个人信息。这其实也是在应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即便算法无罪,但有些信息不应被收集起来服务于算法。
最后,算法伦理也需要引起注意。
「算法困住骑手」事件的讨论有一个角度:如果系统基于大数据所得出的「合理」配送时间,需要通过危险驾驶、交通违章才能实现,这一时间是否还那么合理?这不是在战略游戏,只需要在冷酷的上帝视角进行功利计算,达成整体利益最大即可,也需要考虑个体的生命安全与幸福感。
不过,要像这一建议所说,「主管部门对企业算法的合理性、公平性、合法性缺乏审核和评判」,个人觉得在执法成本方面还是有很大挑战的。算法就是个黑盒,把一些东西扔进去,鼓捣出来一个结果,不解释。调参如炼丹,的确有玄学的成分。与其让主管部门评估算法本身,倒不如从一些可控的角度切入,比如明确哪些数据不能用于训练算法,这可能是比较切实的思路。
面对犯罪率居高不下,我建议推行犯罪器械主体负责制。超市销售的菜刀如果伤人,超市承担责任。
1.强烈支持 2.谁来管,怎么管
先说1
我不止一次用阿川的例子来形容互联网巨头影响力。
尽管国内企业不可能做到跟脸书、推特那样连美国总统都可以封杀,但只要平台本身有这个意向,通过算法以及大数据推送形式来潜移默化影响网民价值取向,这还是轻而易举的。
诛心地说,如果你是个平时只用某固定平台获取信息,享受APP服务的人,大概率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会变得片面,甚至走向极端化。
这一点,部分平台近年来在性别对立上做出的突出贡献,成就丝毫不亚于成建制美军航母编队。
道理很简单,普通人生活中总是难免遇到挫折和烦恼,而算法会精准地抓住你的弱点,持续不断推送同质化信息,让你相信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在自以为“我会独立思考”的幻觉之中被算法制定者牵着鼻子走。
以最近货拉拉事件为例,其实我非常厌恶通过人血馒头形式赚取流量、引发争议的行为,所以选择了沉默。
但是,当看到央视新闻热评,在不同平台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声音时,就觉得真的很危险了。
三个平台,最高赞的画风完全不同。仅仅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拥有看法”,恐怕太乐观。
实际上,这就是算法造成的危害。给不同的网友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国家能管的非常有限,无非是让平台少弄点GHS的内容,定期清理一批出头鸟而已,治标不治本。
这事儿不管起来,那就不是看“美国反对美国”的笑话,而是无数个“我们”反对无数个我们了。
2.问题又在于,怎么管,谁来管,管理标准是什么?
如果仅仅针对这种算法困住骑手的纯粹商业行为,那么倒还好解决。企业将每次算法的更新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核,相关部门定期抽查即可。
但针对诸如“知乎可以按照自己喜好制造热榜话题”“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所以头条只让你看你想看的”“只有XX平台、XX圈子才懂我,其他都该死”等情况,就很难制定明确标准去管理。
甚至制定者自身会不会受到过往信息干扰,都要打上一个问号。毕竟就拿央视来说,如果是虎扑或者NGA老哥来写评论,估计就会是另外的画风。
对此,希望决策者能够充分开展调查,集思广益,给我们一个满意答案。
代表们已经很温和了。
垄断算力的资本再今后的二十年里不断的回顾今天,会庆幸耳边徘徊的是“垄断”二字,这二字是多么的春风化雨,多么的温柔体贴。到时候会有不少财务自由的人,是多么想回到今天重新做出抉择。
如果连这句都受不了。那等待你的可绝不是收入损失这点儿事了。
看看原文吧,例子还是“大数据杀熟”、“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
你知道这些话有多温柔吗?
你不知道!
当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彻底被算力被垄断,形成算力集权,并且还能缺失监管.....唯一的受害者是外卖小哥?消费者的受害方式是被杀熟宰客?小朋友你活在什么样的童话里啊。
先说浅的,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就业,绝不会止步于出租车和外卖,这只是刚刚开始。插画、代码、素材、PPT,报告,甚至是游戏!
会有游戏制作方在平台上收购半业余画师的作品,配音,贴图素材,剧本,代码,甚至是几万块钱游戏数值的设计。这些交易模式在我年轻时连个雏形都没有,现在已经平台化到让我足以每三年后悔一次行业选择的地步了。
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个游戏,都可以在平台上花钱买那些兼职,以此拼出不少要素。
固然,平台会提供就业,缺钱的我们没有理由提供就业。但这玩意是商业社会的东西,他的出现意味着他已经能盈利或预期能盈利,这不是慈善,他们已经得到了回报。你再感恩也不是停止优化监管的理由。
当这样收入,形成一个个难以拒绝的潜在笼子,人们爬进去之后会发得到什么?以后这样的所谓自由职业会越来越多,自由会越来越少。到相当一部分人被困在这样的笼子里,我们不仅要问了,权在谁手里呢?
国家会允许资本靠算力垄断给国民打造笼子吗?如果国家不先出手,等老百姓受不了再倒逼改革。作为算力垄断的一方,那场面你怎么收拾?
自己想吧,话太难听我就不多说了。
有人一提公权力就阴阳怪气,然后让我们看看国外。结果回头一看,英国让Uber认定司机为正式雇员...... 买办们贼tm尴尬。也许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平台对就业者的剥削,但没人该鼓吹资本绝对自由的。
要自由,就大家一起自由。买办主义可不是自由主义。
我想你们根本没意识到全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这是一个历史上没有模板的时代,除了赛博朋克的文学作品,你找不到任何熟悉的蓝本可以参照。
在我们还在为大数据杀熟担忧的时候。剑桥分析利用用户数据借着Facebook的体量在海外已经左右200多场选举了。在我们担心资本会不会控制舆论的时候,美国总统已经被私营企业切断了与民众的联系,形成一次软政变。当我们还在考虑外卖小哥如何走出算法困局的时候,Facebook封杀一切澳洲新闻将一个国家的国民进行信息囚禁以迫使后者妥协。
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高度嵌入,是史无前例的。权柄在谁手中,与当初绝非同日而语。特朗普被禁言后,就连欧洲和美国现在对互联网公司是否拥有公民发言的裁断权有不同看法。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处于重新调整认知的边缘。倒退20年,互联网平台提供收入这种模式都不可想象,而现在法规迭代的速度,完全值得与科技进步你追我赶。
他们不用担心权力在谁手里,因为他们本来就姓资。从未易手。
中国呢?当以后的代表不再指责垄断、杀熟等商业责任。而是轻轻的问一句:
我们姓什么?
我想,二十年后回想今天,你会闭上眼骂自己赚那么多钱有什么卵用。
这不是大数据压榨骑手,本质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层造成的。骑手,滴滴司机,货车司机,农民等等行业是社会鄙视链的末端。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从事产业链最末端的工作。
例如农民,货车司机,滴滴司机,外卖小哥。这些工作是阶层鄙视链最底端。
你在写字楼里办公,无论薪水多少,你进进出出,保安对你点头哈腰。你换上骑手装,快递装试试?立马保安会上前盘问,你穿成农民工再试试,保安干对你动粗口,甚至动手。
你干蓝领工资比白领高,却换不来尊严,年轻人选择写字楼的工作要的是尊严。
即使是如此开放,包容的深圳,也不会善待底层人。
鄙视链顶端的人见到鄙视链底端的人:见到怂人搂不住火。豪横!
鄙视链底端的人见到鄙视链上端的人:见到火人搂不住怂。自卑!
上周一个货拉拉司机给我送货,保安让他停B2层卸货,司机不熟,车辆停在了B1层,我去拿货。
这是保安过来,手指着司机,%¥……%&……*%……!¥……#¥ 我说很快就搞完,保安对我(业主)点头哈腰,不敢说什么,但是嘴里还是再骂司机。
产业链最末端,谁都可以压榨你,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滴滴压榨司机,所有问题都是司机的责任,滴滴一味维护乘客利益。外卖小哥也是如此,快递小哥也是如此,各种罚款,扣绩效。
管理产业链最末端的打工人,从来都是强硬手段的,是命令式的管理,今天让你安装GPS,明天让你安装北斗,后天让你安装ETC,安装费用你自己出,其他我不管。不装行不行?没人跟你商量,直接扣车。
这个社会管理人采用命令的方式的,除了看守所的犯人就是,管理产业链最末端的打工人。
什么是命令式管理:命令是单向信息下派,发号施令者不会听取命令执行者的建议,就是让你执行,你就必须执行,不执行就处罚你。只有军队和看守所使用这种管理方式。
甲方通过克扣费用要挟采用命令手段,就连门口的宝安也采用命令手段,客户也采用命令手段(我不签收)……
我国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起步晚,至今未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看到货拉拉跳车事件,滴滴司机压死人事件等等,多用道德去评价,从未有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认真思考。
产业链最末端的打工人,从来没有被当成人,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是光鲜城市之下的人。
如我前面所讲,产业链最末端的打工人在社会阶层金字塔的最低端,压力无法在向下转移,全部压在他们身上,面临的压力蒸富的兴证命令压力,甲方压力,客户压力,总之,谁有权,谁都可以弄他们。长期处于高压下,心理就产生问题,这是病,需要疏导治疗,如果不治疗。
这种内外的压力(如同「鲁伯特之泪」应力一样,一触即发)加上最后一根稻草,就能压垮骆驼:
最好的结果:自杀
最坏的结果:向更弱者施暴
注意,这并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心理问题,是病,需要治疗。
在清朝,和珅还在喊,万岁爷的时候,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就开创了「心理学」我们至今还不普及,还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常常用「道德」二字解释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