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只眼睛够用了。
眼睛是用来确定物体的大小形状远近等等的,本质上就是要估计(主要是前方)的大量点光源或者是反射源的位置 - 三维位置。所以需要能够算出一个点的三个坐标。
以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的摄像机眼为例,一个光源点在视网膜上可以成一个像点,于是视网膜上得到一个二维的信息,亦即两个坐标。
还差一个坐标,一般就是距离,怎么知道呢?可以去问问独眼龙.... 一般来说凭可以经验猜,不过这是大量两只眼的人传递的信息积累,算作弊。如果光靠他自己一只眼睛,可能他可以通过当前晶状体的焦距来算 -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快捷的办法,人类不直接读取晶状体的焦距,只能通过睫状肌的感受来猜,非常不靠谱,只能分辨极近和极远的物体。
还有一个办法:用两只眼睛看同一个东西。对于同一个光点,每只眼睛会同时给出一组二维坐标。算出不同眼睛的读数之间的差别,配合两个视网膜固定的空间距离,大脑就可以立即计算出距离,也就是第三个坐标值。
于是两只眼睛就够用了。
前提错误。无论算不算昆虫,无论计算物种数、生物量(总体重)还是数量,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不是两只眼睛。
所谓“两只眼睛”的生物,在地球上是绝对的非主流。
对这些非主流来说,眼睛的构造是相对脆弱的,眼睛多会让弱点变多;处理视觉信号需要大量的神经细胞、占用大量的神经活动,在每只眼睛已复杂到一定程度后并不是可以随便复制粘贴的;2只眼睛的重叠视野已经可以带来深度感。那么,“眼睛多了”能更好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