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感觉满心酸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实话,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自我感觉算是个半民科吧(其实一直到现在我也这么觉得),很多数学技巧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训练出来的。加上我自己是个月均消费1000上下(包含买衣服球鞋,火车票机票,外出玩耍,咖啡甜点等,回家吃饭所以不算饭钱),算是个有点小钱就能聊聊数学,看看电影,打打游戏的货。所以,我其实也并不能和那些教授们产生很强的共情。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我之所以觉得心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喜欢数学本身。我想,莱斯特大学的教授,应该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的学问被人轻视,这点让我觉得很难过。但我并不愤怒,因为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差异很大。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觉得纯数学是很无聊的学问。
至于纯数学到底是不是有意义的学问,我无意说服任何人,何况我也不知道答案。
我有时候很想看数学,做一个数学工作者,有时候很想打游戏,做一个游戏设计师或者职业玩家,有时候很想写网文,做一个家里蹲作者。可能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能写一篇数学天才怎么改变世界的网文呢?
这个学校其实还是不错的,研究水平也很高。但是问题在于英国的国情。现在已经不是日不落帝国了,现在屁大点地方养得起那么多高水平的大学吗?大学如果想得到足够的经费,一部分依赖政府拨款,英国政府能给这个大学多少钱?或者收取高额的学费,但是因为疫情,本来中国很多富人家庭都会把小孩弄过去读书的,但是这批人短期内肯定不会大规模回流到英国,这种研究性大学的永久教职工资又不低,怎么办?只能裁老师了,所谓的永久教职从来不是铁饭碗,大学其实是教育机构也是商业机构,需要赚钱的,否则工资哪里来?
基础研究是重要,问题是这玩意回报速度太慢,不如应用学科可以快速产业化,去企业拉项目,扶持教师学生创业来钱快。没有人否认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但是没钱啊,怎么办,总不能裁现金牛吧?那就一定会磨刀霍霍转向那些基础学科,文科了。全世界都一样。
如果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不行,国内一个教授才多少工资,出去读哪怕基础学科博士奖学金都比国内多,所以那时候像中科大的有的班级整班整班的出国留学。现在经济地位不一样了,那些留在海外学校的当年留学生在当地搞钱不见得比回中国搞钱快,他们又回来了。
国家实力是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英国已经不具备那样的全球影响力了,殖民地都快败光了,还维持那么多高水平的大学,还想重金投诉基础学科那是不可能的,不能全球吸血哪里来那么多的钱?
前苏联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很高,那是直接跟美国竞争的,结果呢,祖国解体了经济休克了,那些科学家大批大批的往美国西欧跑路。
生活大爆炸虽然是电视剧,但是也反应了一定现实,谢尔顿旁边的事原来苏联物理学家,解体后跑到美国当门卫,你别觉得这假,当年中科院也去俄罗斯划拉一大批科学家回来。
国力不行,即使一个方面很厉害,也难逃凋零的趋势。比如你看看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发动机多厉害,结果现在他们的总师都跑路到中国了。你现在不裁员,全员降低福利,优势部门也会有人跑路,这就是国运。如果英国现在能实控印度都不至于如此境地。
我看有的回答说什么把数学集中到少数学校?太肤浅了,英国这个大学这么干仅仅是英国国力支持不起这么多高水平的大学了,不代表发展高水平研究性大学配备优质基础研究的路子事错的,没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只能在肤浅的表面不断尝试。中国有多少人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么稀缺,竟然有人还要鼓吹集中资源?河南一个省比英国整个国家人口都多,目前还没有一所真正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按照英国的排面,河南配五所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一点都不过分,但是现在河南还是配不上的,因为河南一个省的经济总量支撑不起这么多优质大学的经费。所以之前中国举全国之力办重点大学,现在有的地区经济好了,各种新型大学都建起来了。说句难听的话,如果有一天中国国力不行了,那些发达地区经济开始衰退,那么那些大学也会裁员减福利。在中国内部,比如东南跟西北东北就存在这种问题,东南地区凭借经济优势疯狂去西北东北挖老师挖学生挖产业工人。跳槽过去收入就翻倍。
比如东北师范大学文科不错,苏州大学其实不怎么滴,但是苏州经济好,给苏州大学钱多,他们就去挖人,现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东北师范大学了。
所以说,这个是压根就不是基础学科不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没钱了。养不起了。仅此而已。比如战国齐国国力强的时候,稷下学宫养了很多学者,也有很多学术超出,但是齐国第一次差点被燕国灭火,复国之后国力大损,稷下学宫也就没有方面的名气了。是齐国人不懂怎么运行这样的学术机构吗?是齐国人不懂这样的学术机构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吗?都不是。
我告诉你,我现在没有心情听他们说什么狗屁浪漫的学术故事,我现在就想搞钱,光羡慕人家有什么用,人家背后有靠山有政府支持,我们自己要行动起来,先把数学系给裁了
算了,不说了,有客户下单,我去送外卖了!我也得搞钱!
很正常,因为大学不是盈利机构,每年的账务做到最后肯定是收支平衡,没有余钱。管理层考虑的是怎么样突出学校在产学研上的特色以保持其学术地位和收入能力。至于促进基础科学发展这种事情,其实是政府该操心的事情。
没有余钱的意思就是养不了闲人(我们的术语叫做无法sustainable)。也就是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东拆西补维持住也就算了。但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你放眼望去一个筛子,有大眼和小眼,钱哗哗的流,那当然要堵大眼先了。
那从大学的角度,什么叫做闲人?闲人就是redundancy。如果是指院系的话,那就是指一个系连续数年每年的学生数目无法维持自己系的收支平衡。
咱们举个例子。假设L大学有这么一个系,系里面有20个full time permanent academics。我们在假设大家都是Grade 9的高级讲师,那薪水中位数在55847.5英镑。大学雇人的成本是120%左右(即薪水x1.2),所以这些人光薪金的年开销就在约140万英镑。按照一个学生9000英镑的学费计算,这个系每年要招收至少156个学生才能勉强支付所有人的工资。
要注意这还只是工资,并不包括什么办公用品,暖气水电费,设备运行维护费,日常会议支出以及差旅费。
于是从运营上来看,如果你把这个系砍掉,一部分人合并到某个运行良好的系里面,那么不但开源,又节流。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假如这个系真的科研实力强劲,funding和output都很多,那至少可以把funding的钱用来买academics的时间变相的进行补贴,或者集中力量在Postgraduate教学上。这样学校要想动整个系也不太容易动。但是根据THE的REF 2014排名来看,Leicester的UoA10(数学)排名在23 out of 53而UoA11(计算机科学),Leicester的排名是27 out of 89,身位差距明显。
那问题来啦,换你是管理层,一年的员工费用将近2亿英镑,学费收入1.7亿英镑(来源:18-19财务报告),你要怎么做?肯定reshape妥妥的。
再补充点,校长(Vice Chancellor)在这件事情里其实是个主要担责的。这种涉及未来战略方向的决议都是要经过理事会批准的。在理事会之前,学校内部肯定也都讨论完了。
不得不说,英国人真是敢为天下先。
今天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段话,哈工大航天学院已经成为计算机二院。
所以我就感慨,既然传统工科这么多要转行计算机,那为什么不把工科各专业的界限弄的灵活一些,想学计算机的就随人愿让人家学。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将来确定要转行的学生,就算用毕业要求来强制人家学一些工作中都不会用到的传统工科课程,也改变不了人家毕业要转行的决定。因此为什么要浪费这个学生宝贵的时间,一边要学习应付毕业的传统工科课程,一边又要花时间学习将来就业转型码农的知识,最终既当不好码农,也做不好传统工科工程师。
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起薪与机械电气土木化工材料等传统工科已经拉开明显差距,工科在校生们纷纷转行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进了售楼处和婚介所大家都一样,最终只看钱和脸。另外,在市场经济时代,收入也与需求正相关,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收入高也代表了整个产业界的发展需求。某汽大众一家汽车厂都开始用通告告知不再需求车辆机械热动等专业,强行维持一些专业的学生人数意义何在。
如果工科院校可以先通识教育,高年级再自由选择专业,或可以无门槛自愿降级选专业等方式切换专业,必然会有大量学生选择转专业进入计算机专业拿计算机学位,自然也会减少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供给量。最后达到计算机岗位需求大,收入高,大量学生转入,收入开始回落企稳;其他传统工科需求量小,收入低,学生开始转移,收入开始触底反弹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大量新鲜血液进入需求旺盛的新兴产业会提高发展速度,计算机这样新兴及想象力巨大的领域发展速度的提高对于国家及全社会进步的推动巨大。工科内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后,留在传统工科行业的必然是对专业有兴趣和情怀学生,减少低效竞争对这些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的专业也有帮助。比起培养10个只会发牢骚,毕业就转行,混学位的丧气博士,还不如培养1个兴趣使然的元气本科生对专业发展推动大。例如以色列瑞士等人口还不如浦东新区的国家在机械电气生物等专业发展也走在世界前列。
更重要的是,工科内部取消专业方向配比,也不会改变工科总招生人数,也就不会改变国家的“工程师红利”发展战略,而且还对“工程师红利”进行结构优化,提高效率减少内卷,把“工程师红利”细化为“程序员红利”,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以新兴产业为牛角,带动整体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你知道法国的教育制度吗?
当年拿破仑时代,拿破仑发现,这些知识分子就知道空谈理论,所以拿破仑设立了大学校制度,大学校在法国又称为工程师学校,什么意思呢?就是拿破仑要求,这些知识分子,理论结合实际,不要空谈理论,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他打战也经常带着知识分子,工兵,就跟蒙古人打战带着工匠一样,所以这些部队都很能打战
这个大学校制度,延续到今天,到今天法国还在用拿破仑定下里的教育制度,也就是选拔优秀的人才,培养成工程师,法国就靠这个跟德国打得有来有往,德国也是啊,德国人的工程学,这个毋庸置疑了,德国人自己选的精英大学,一大堆工大,什么亚琛工大,慕尼黑工大,鲁尔理工,几乎都是工学院,所以法国德国是把最优秀的那一批人,培养成工程师,这是这两个强国的立国之本
而真正纯理论知识研究,法国几乎就只有巴黎高师搞,而且也非常接地气,你看这名字就知道培养什么人了,师范类。第二强力的x,巴黎理工则是军校,但是只有巴黎高师大量培养出了菲尔兹奖等得主,x没有培养出菲尔兹奖得主
世界头号数学强国法国尚且如此,难道英国比法国数学更好?
所以不奇怪啊
美国大学以前只要遇到经济危机,就裁撤一些不怎么来钱的系,比如物理系就经常被关
像数学系,物理系这些,国家应该控制学科点,就像小语种专业一样,不能开一大堆,这样学生就业就出现困难
所以我就说嘛,数学系其实北大,复旦,裤子大,加上这儿大的丘成桐,就这几个搞基础数学就可以了,然后其他985,控制学科点,如果真的有学生想学基础数学,允许他们转校转到这几个大学去即可,然后其他大学数学系应该想办法吞掉统计或者计算机系,着重搞应用数学即可
类似的,计算机系也应该分家,清华北大,裤子大,顶多加上交大复旦几个,搞计算机科学,其他大学搞计算机技术,然后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这几个凑一起,组成计算机学院
经济也类似,经济这种极为理论化的学科,保留北大人大少数几个高校搞就行了,其他大学要么搞金融,要么去搞会计,哪怕是管理都比经济强,挂经济学院名就好了,听说厦大就在有意识地控制经济系的投入,所以气走了某大牛,也不知道真的假的,但是如果是真的,那厦大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搞研究真的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应该着重搞应用投产,技术工程,而不是空谈理论
中国比法国大很多,但也没有大那么多,每个理论领域,保留至多5所顶尖大学搞就行了,其他人想办法将知识投产应用,结合实际,不要空谈理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工程师,而不是blablabla的理论家
哦,这里说的是英国,那英国也差不多,英国人口才6000多万人,还没江苏省人多,所以保留两所大学搞理论就行了,其他的,你看帝国理工都在搞应用,更何况莱斯特好像还没排到前十吧?
其他英联邦国家也可以仿效一下,加拿大就保留mcgill搞理论,澳大利亚保留国立搞,其他都去搞应用搞技术搞工程,救国救民,强国利民就靠这些实干家,知识分子了,而不是那些理论大师
他家纯数学只有13个教授和讲师:
才13个人的纯数学组,能干啥事?招学生的话,课都开不出几门,还是趁早关了,免得祸害学生比较好。如果该校能够在别的大学给被裁员的教师找到工作,那么裁掉纯数学不失为一件好事。基础数学还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有必要每个大学都得有人搞基础数学么?与其分散搞很多小的数学系,不如合起来搞几个几百人规模的大型数学系。现在中国也是这情况,在搞综合性大学的号召下,数学系遍地开花,搞出一大堆课都开不全的数学系,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坑害学生。我看大部分大学的数学系就应该缩减规模,变成应用数学系,把纯数学全部砍掉,把人员调整到靠前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大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