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投行,可行,但要趁早。以后要不要再跳私募,另说。
按你的个人情况,双非研究生学历+注会法考,一毕业是应该直接找个券商投行的,非常合适。
反而不合适直接去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为什么呢?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刚毕业也就是一位投资助理,或者可能对外是投资经理岗,但实际也是投资助理的角色。
主要工作大抵就是投资总监找到了一个项目,将一些基础的材料发给你,让你先做一份立项报告。
这时候,你需要去各种研究报告、招股说明书中搜集相关的行业信息,也可能需要与客户联系,索要进一步的审计报告、内部业务信息等等,进而完成一份简单版的立项报告。
立项通过后,你可能就会跟着投资总监出差去考察尽调项目,这中间,你需要完成访谈提纲的纂写、安排出差行程、订酒店机票、记录与客户的访谈内容摘要、补充问题清单或资料清单,不断催促客户去提供,继而形成一份较成熟些的内审报告,等投资总监看过一遍,你再改一遍。
内审通过之后呢?你可能会进一步参与投资总监与客户谈关键投资条款了,反稀释要不要?优先清算权要不要?业绩对赌要不要?累计还是逐年?
再然后形成更完善的投决报告了,也过会了。协议也签下来并打款了。
你想想,在这中间你学到了什么?
你可能会说我学到了这个行业的情况,财务尽调与法律尽调的一些方法。
的确是的。这三方面都有学到。
但问题是,你再这样做个三年下去,我们看看能学到什么?
三年内你大概可以接触四五十个项目,甚至更多,最终每年算你投两个出去,已经很多了。
三年投了六个项目。但这六个项目,你对行业的认知和对财务法律的理解,都是表面的。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PE打法已经不同了。
抢手的项目、大家都能看得懂明显赚钱的项目,需要关键人脉才拿得到。
比如此前的蚂蚁金服项目,找省级干部都不一定拿得到。(虽然最终也没上市,但当时的战略配售抢得厉害。)
风口上的项目,比如现在的各种新能源项目,大把投资者抢着投进去,就算你的投资总监、合伙人能抢得到份额,给做尽调吗?
不给的,就是一份第三方尽调报告供各位投资者通用。
昨天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在流传:“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六点论证十余年投资圈最大泡沫”。
讲的是近几年的工业和技术早期投资,可能很多年后会成为很多投资人不愿提起的悲伤回忆。
重点结论是两点:
1,技术和制造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实验室、到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批量制造一致性要求,再到是否是客户需要的产品,以及能否快速迭代到客户的期望值,这中间危险重重;
2,私募股权投资太多太杂了,头部的就那么上百家、那么些人,很多中小型的机构、加上很多可能缺乏足够经验判断,就会倾向采取跟随的做法来降低风险。
很多中小PE机构就是这样的,看到头部的投什么,在没办法跟投的情况下,就找一些小一些的标的来投,挤风口。
这样也比较容易募到资金。
但对于个人来说,你能学到东西吗?学不到的。
更何况中小PE的募资太难太难了。你这家PE能撑过三年吗?
但你的注会法考全部通过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你去中小券商的投行部,还是有机会的。
PE的三年经验没办法给你真正的累积,无非是多了几百上千个微信联系人。
去券商投行,一个个项目去做,财务、法律、监管合规等等深入地细致地去积累。
在中小券商做三年,不一定能做成功一个项目,但要过保代,这中间再不断找机会去头部券商。
工作前十年,就在投行里面混,从中小券商往大券商靠。
进了大券商里面,争取能签个项目出来。
再物色机会去有潜质的成长公司,当个董秘或财务总监。
从头部券商出来的,足以胜任。
这条路,绝对比你在私募瞎混几年,再去英国混个啥研究生学历之类的强太多。
工作几年再出去全职刷学历的,大部分是走歪了。
要刷你可以现在赶紧直接去英国刷完学历再回国持续工作。
很多知友在评论区里面让我帮忙评判两个公司或岗位的优劣。
这很不科学。
有人拿了国资PE offer却担心太忙压力大,有的问我前50券商投行与国企vc比较。
大家的情况千奇百怪
我对你一无所知,随便几句话绝对是害了你。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诚然如斯。
真要咨询的,建议走语音通话付费咨询,我先了解下你个人情况再给些针对性建议。
前四大审计经理,现PE负责风控。
有个金融财会求职交流群,也可以进来与其他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