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个作曲家的地位更高,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太好说清楚。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音乐作品和创作处境,客观的来观察他们各自对西方音乐的贡献。
贝多芬。目前的资料里形容贝多芬最俗也是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贝多芬的作曲技术以及创作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海顿、莫扎特这两位古典主义大师,他在超越前辈的同时,贝多芬也在不断超越自己。从贝多芬人生最后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同时也在传达自己的对世界的崇高理想与追求,这些创作特征都为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提供了参考。贝多芬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方音乐历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的作曲家们都在为能够超越贝多芬而不断突破。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我觉得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地位,类似于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都是划时代的人物。甚至贝多芬已经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将“世界和平,民族团结”作为作品的核心思想,这是一般作曲家达不到的高度。我们不仅能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力量,我们还能从他个人身上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内涵。
布鲁克纳和马勒。两个人都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且马勒是布鲁克纳的学生,所以二人的创作风格是有一定相似的。晚期浪漫主义主要指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德奥地区音乐家群体为主的音乐创作风格。晚期浪漫主义主要延续了贝多芬开启的,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创作因素。要说他们两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半音化”。
布鲁克纳是瓦格纳的迷弟,当时跟着瓦格纳和李斯特为首的“德意志学派”混了一阵,但是布鲁克纳这个人没有瓦格纳那么刚,他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他一个作品如果听到了不好的评价,他就会改,一直改到大家不批评为止。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一是采用瓦格纳所所用的“半音化”风格创作了很多交响曲,另一个贡献就是创作了很多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宗教作品,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
马勒在歌剧的创作上借鉴了瓦格纳的“半音化”,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做了一些个人的探索,比如他的作品非常具有悲剧性色彩,同时他写的“千人交响乐”和将中国王维和李白诗词作为唱词的《大地之歌》,这些都算是他的创新之处。
但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创新相比于贝多芬,还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比较尴尬的,前辈作曲家已经把作曲技术的大多数可能性都进行了探索,很难再进行更大幅度的突破了。这也是这一时期作曲家的悲哀,即便掌握了全世界最全面、专业的作曲技术,还是无法超越前人。
柴可夫斯基。整体来看,柴科夫斯基音乐最大的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深刻的抒情性,二是强烈的戏剧性,其中“悲剧性”是他作品中最常用的情绪。柴科夫斯基虽然与“强力集团”在创作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他与“强力集团”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可民族音乐在俄罗斯音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都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由格林卡确立的俄国专业创作的优良传统。但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上,“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似乎更加专注于歌剧和交响乐,同时对民族性有着某种执着,同时也在一些作品中看出作曲家们对异国音乐的兴趣。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题材、形式更加广泛,音乐作品更加具有“国际性”。要说创新,柴可夫斯基并没有在音乐上有太多的创新,可能创作舞剧是以往作曲家没有尝试过的。我觉得柴可夫斯基的贡献在于“总结”,他相比于其他作曲家,他更具包容性,因为人生经历的缘故,也使得他的音乐更加深刻。比如《“悲怆”第六交响曲》,是他一生音乐的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品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人生理想和残酷黑暗现实之间矛盾的描写,冲突不断加大,最后造成悲剧。四个乐章的布局是,第一乐章表达的是主人公生活中的痛苦与追求的幸福之间的对比;第二乐章是避开烦恼,到个人的幻想中寻求安慰;第三乐章是在逆境中拼搏抵抗;第四乐章希望的破灭,带着遗憾告别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粗略的这样概括,贝多芬是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人,而布鲁克纳和马勒是在浪漫主义音乐晚期,且有些迷茫的人,柴可夫斯基是总结了浪漫主义的人。
以上。
壮
衣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