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前中国官方树立的正装文化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礼服
男性中山装套装,女性旗袍套装。
这是场合最高的一种大礼服,也可以认为是官方认可的民族服饰。
这种大礼服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机会穿,只应用于特定场合。
尽管中山装、旗袍近年来式微,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它们是无可取代的最高礼服。
(经提醒,近几年出现的那种中式大礼服虽源自中山装,但已经和中山装有了显著差别。一般是外交场合上和君主制国家打交道时使用。)
第二层次:常礼服
男性深色西装套装,女性西装套装(套裙)。
也就是我们生活中主要能接触到的“正装”,适用于一般礼仪场合。
对于一般人来说,熟悉这个层次、了解相关搭配法则,日常生活中就够用了。
第三层次:便服
男性深色夹克衫+深色西裤,女性无特殊限制。
生活中、新闻上经常能见到领导干部们爱穿一种深色夹克。
领导们参加一些不算特别正式的场合,或者去那些不适合穿西装的地方(如农村、工厂等),一般就会穿这种深色夹克。
虽说它属于便服,但也算正装体系的一部分。
女性在这个层次相对来说限制较少,裙子裤子都行,穿得鲜艳一些也可以。
第四层次:?
再低的,就是日常生活中T恤、背心、短裤之类随便穿的东西了,不在正装之列。
2.
以文物证据最完整的明制汉服为例。
如果这套体系延续到今天,同样可以提取几种代表性服饰,对应以上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礼服
男性蟒龙纹袍服套装,女性凤冠霞帔袍服套装。
在明朝晚期,赐服僭越那一套体系就已经崩溃,平民百姓有钱照样穿蟒龙。
如果进入现代,这套礼服更能发扬光大,至少结婚时可以穿。
“新郎官”这个词的原本含义,就是当新郎时穿官服。
这个层次的礼服放量极大,袖长一般有两米五,穿在身上层层叠叠。
第二层次:常礼服
男性广袖道袍,女性广袖长袄马面裙。
这是明代士人阶层的常服,层次对应西装,或者日本和服中的男性羽织袴、女性振袖/留袖。
第三层次:便服
男性直裰,女性无特殊限制。
直裰是男性袍服中最日常、最便服的一种,但它仍然是通裁长衫而非短衫。
这让它的层次跟短衫有所区别,对应现代正装底层那件深色夹克。
民国流行的那种开衩、窄袖的长衫大褂,可以算是直裰的清朝版本。
第四层次:?
短衫短袄、各种裙裤……就算是穿个兜裆也随意了。
3.
但是,我要说但是。
真正的问题在于:正装是政治风向标,而非审美产物。
清朝为什么要剃发易服?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选择中山装?
新中国为什么会继承中山装?
改革开放后中山装为什么逐渐被西装取代?
这些全是政治史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服饰史问题。
在中国近代全面落后、国家沦亡的历史背景下,全面的变革不可避免。
汉服就算是活过清朝,难道能活得过新文化运动?
4.
比较合理的推测是:
参考中山装与旗袍的发展历程,如果汉服体系传承到近现代。
正装发展更大的可能性,是男性穿汉化西服,女性穿西化汉服。
5.
最后是一个小笑话。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香港的空调冷气温度都设置很低?
这个问题的公认答案是:
因为香港地处热带,但服务业人员又必须穿长袖衬衫甚至西装外套,因此香港空调温度都很低。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