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什么说什么。下面这些专业里搞这些方向的大概率是在做材料的事情。
能源及动力工程:纳米传热学,声子工程,微/纳米尺度传热传质,热二极管,热三极管,热逻辑门,热存储器,声子计算机,热超结构材料,拓扑声子材料等。
电气工程:压电/摩擦式纳米发电机、纳米能源器件、量子电子器件、主动式微纳传感器、自驱动纳米器件与系统,绝缘气体,绝缘材料。
微电子: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体,2D材料,量子材料,低维纳米结构,自组装纳米器件,碳纳米壁,石墨烯,自旋转矩和自旋波器件,磁性纳米线,纳米电子学,分子电子学,分子器件。
光电子:非线性光学材料,超材料,钙钛矿,光子晶体,MOCVD,外延生长。
机械工程:镁基纳米复合材料,亚稳复合材料,非晶合金,金属基生物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熔体静电纺丝,纳米纤维,高熵合金。
未完待续
有人说纳米传热学发的都是physics review b,怎么就是材料了呢?MIT机械系主任陈刚就是搞纳米传热学的。那机械学生能动学生搞纳米传热学怎么了?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一个新的问题,如何看待传统工科里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搞基础研究?因为很多老师搞的研究方向并不能笼统的放进生化环材的框里。有一些可能是偏计算的有些可能是偏物理的。
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多方面来看,一方面,对于传统工科,也有发展自身的需求,有扩展自身外延的需求。所以吸纳一些基础研究方向进来无可厚非。但这必然也会引起一些问题。
1. 研究内容和传统工程相脱节,基础研究和传统工程实践距离较远,无法直接使用到工程实践中。这会导致这些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对应的传统工科变困难。然后传统行业并不为这些知识和研究买单。
2. 和基础学科一样,在传统工科里搞基础学科。最好的出路依然是拿到博士学位,再回到传统工科里面担任老师。继续培养下一批传统工科里研究基础方向的学生。
3. 所以传统工科学生在选择基础研究方向的时候,自己也要警惕。想明白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4. 传统工科里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这个趋势似乎是不可逆的。前段时间实现室温超导的实验室居然在机械系。这本身也是这些传统工科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的体现,这些传统工科自己的内涵已经被研究了上百年,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可以研究。
5. 所以和大众想的不一样,实际现在中国的高校里面,搞基础研究的老师在增加。搞工程研究的老师在减少。如果没有技术革命,这些领域想要产业升级只会更加困难。因为这些传统工科的老师都跑到基础研究去了,而不肯直面真正的工程难题。
很不幸,理工科专业全都可以沾生化材环。本科还算好,都是些皮毛和理论,转行容易。研究生就没办法了,看导师方向比看专业容易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