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网络上对课本和习题的描述,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因素是“群落基因库的改变”,属于群落内部因素,描述方法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按照中学课本的描述,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叫做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按照大学课本的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流逝,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也没看出来后者比前者复杂在什么地方,反正非要先在中学给你讲个概念、日后再改。
在中学课本里,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变化、生物生命活动造成群落内部环境变化、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变化、人类活动影响。课本会宣称“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然后宣称“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基因库的改变”,让你怀疑编课本的人语文高考能考多少分。
在大学课本里,关于演替原因的描述变成了另一个造型,但上述逻辑矛盾毫无改善:
于是,这让你再次怀疑编课本的人语文高考能考多少分。
问题在哪呢。
按中学课本的定义,“群落演替”就等于“群落基因库改变”。按大学课本的定义,“群落演替”等于“群落基因库改变”加“环境改变”。这堆概念整了半天没有创造出任何价值。一般考虑,你一生用得上这些玩意的次数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