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就觉得,真是可怜又可悲。
这些父母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只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上好小学。
上好小学是为了上好中学。
上好中学是为了上好大学。
上好大学是为了有好工作。
有了好工作就可以让他的子女上好小学……
——————————————————————————————
在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小孩自己学了什么其实并无关紧要。他们所要学的东西,只是为了迎合另一些人在分辨孩子素质上的无能而已。
因为大部分老师无法分辨孩子的素质,只能按“谁学的多”来做衡量标准。
小学入学不看幼儿园应有的知识水平,一定要看他学没学会小学该教的内容。
钢琴水平大约一辈子用不上,连个爱好都不算,却一定要考察。
英语水平其实到大学再补也没啥问题,但一定要幼儿园就一口纯正的伦敦腔。
无非是没能力判断素质,只能判断父母投入了多少钱、多少精力罢了。
——————————————————————————————
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有很高的成功概率吗?
其实看看《优秀的绵羊》就可以理解,这样培养孩子,运气好也容易产生出“优秀的绵羊”。而运气不好的话,孩子可能就产生出心理问题,搞废掉了。
“优秀的绵羊”们成绩好,不是因为他们具有某种着本质的追求,或者对于某些领域有着天然的好奇。
他们成绩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这样要求的,或者是因为周围人都觉得那个方向好,值得争取。甚至连找工作也是一样。
从长期发展潜力看,“优秀的绵羊”可能并不及所谓“小镇做题家”,后者的有更大的概率具备强烈的成就意识。
我看过很多这样的一流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完全搞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的父母或者同侪想要什么。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只是被惯性推动着找工作和从事工作。他们的言语里面,没有那团火,他们的眼睛里,没有那道光。
我能看到的一流人才,那些前途远大的人,或者就算有性格缺陷也优秀得让别人不得不容忍的人,都有那团火、那道光。那就是成就意识,是理解自己内心渴望并将它与工作合二为一来追求才能体现出的一种热情和力量。
这样的人,我在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里面见得最多,但二流大学的、三流大学乃至大专、高中毕业的人之中,也不鲜见。
“鸡娃”只是让孩子服从于自己定下的方向,按自己的要求进行努力,而不是帮助他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不是去帮助他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对于一棵幼苗而言,后者反而才更重要。单纯的鸡娃,培育出的只是一株售价不菲的盆景,而不是参天大树。
焦虑是真的,贩卖焦虑也是真的。
焦虑的是被采访者,贩卖焦虑的是自媒体,这是两码事。
优等生说自己考不上985只能上211的时候它焦虑吗?焦虑啊,他确实在担心这个,为这事发愁。——虽然在考不上一本的人看来,它就是在装逼。
无论什么层次的人都会有焦虑,但是这个焦虑并不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孩子成绩不够优秀,看到孩子成绩单,开家长会的时候当然会焦虑,但是它们不会每天都在头疼这些事。起码大多数人都不会。
把孩子当做人生寄托的家长不少,但是绝对不是大多数,拿少数人做例子,把这种焦虑聚集起来,再夸张的宣传出去,这就叫做贩卖焦虑。
忽悠人的东西。
多数人根本没资格焦虑。
真的牛娃根本不是流水线能出来的,是智商高+名师才能出来的。
北京最好的小学奥数辅导班,你花钱进不去,得考试到同年龄段孩子(每年约3000孩子报名)的前80名,还需要通过面试才能进,一届只招收不到60人两个班。
授课老师都是奥赛金牌得主。
孩子智商不到130,连初试都过不了。
说白了,这根本就不是给一般孩子设计的培训。
北京八中的特招,去考试全部是智商题,孩子奥数刷题刷的再多,智商不够初赛也过不了。
人家要找的是“超常儿童”。谁让你一般儿童也去刷题熬夜去抢位置?
有次,有个5岁孩子裸考数学奥赛,分数比超常班学了3年的第一名成绩还高,这种娃是砸钱能培养出来的吗?
遇到这个5岁孩子,我立刻让娃放弃奥数,没法打,不是一个维度的。
如果家里不是超常儿童,不要去搞这些比赛赛道。
如果不是超常儿童,在最后阶段也坚持不住,有的孩子信息学奥赛,请中国最好的个人教练1V1,一小时2000元,学了一年,考不过从未辅导的另外一个孩子。
这焦虑有用吗?
不就是想卖书+骗人去辅导班吗?
已经长大的“别人家孩子”,现身凡尔赛一下。
我小学时,小升初还是要考试的。我比童鞋们早上学一年,还六年制转五年制,模拟考一直是重点小学年级前10,大考成绩能考到全市几十名。
作文拿过全国奖,奥数拿过省奖。
画画体育都还不错,少年宫我学过的东西,咋着也能混个上游。
我学东西的确快,而且很能吃苦。
这些鸡娃的妈妈,大概就是想把孩子培养成我这样。
当年我是远近闻名的别人家孩子,毫无短板的那种。
我们院儿里比我小10来岁的孩子,都可能把我当假想敌。我身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有我的传说。
我妈是个著名的老凡尔赛,估计搁现在,拿着我小时候的成就,咋着也是个百万粉的教育大v。
我们全家的高光时刻大概是我初一。
21世纪初,我们家在上海买房子可以轻轻松松的全款。
我们家买得起的那种房子,现在也得1000万吧。
我爸那阵子生意不错,一年大概能赚30万。
好景不长,我厌学了。
中学厌学那阵,我妈让我爸别开厂了,回来好好管我的学习。说孩子念书才是最重要的。
初中三年,一周末他们就带着我往外跑,去北上广,南京看了无数心理医生也没把我治过来。
我就那么凡尔赛一下:当年给我看病的钱,相当于现在知乎会撕破脸的一个小彩礼吧。十几年前。
总之,“病”没治好,还把我亲爹生意给耽误了。
高中自生自灭,靠着体育才有大学上。
高中时我爹炒股几乎血本无归,这个老韭菜被割秃了。
我们家阶级咔嚓一下就滑落回了普通知识分子家庭。
我妈这个大学老师成了我们家挣钱的顶梁柱。我爹的性格根本就不适合在体制内混。
说实话,我现在很同情我爹,当年如果不是我爷爷我奶奶两个体制内老顽固因为没见过世面,而拖他后腿不让他去好做生意的地方建厂,不是因为我亲妈,拿着我的教育问题给他施压,他也不至于放弃他的事业。
我们家的钱如果不是放到股市里,而是拿来扩建厂子扩大生意,当年生意没我们家做的大的人,现在怎么着,也得家产几千万吧。
他那个领域基本上是个空白,只要不作死,钱是躺赚的。
我觉得他们就是认为上名校这个事儿实在是太重要了……
实际上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的确读了一个破一本,但是我脑子在,我依然知道进大学当下就要选择这个专业里最挣钱的方向深耕。
我工作之后仍然会明白:作为一个臭无产阶级,要如何最大限度的让自己的时间和技能值钱,要抱什么样的大腿,修炼什么样的能力,结识什么样的人脉。
我爹当年失去的,我早晚也会攥在手里。
只是,无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比小资产阶级家庭、中产家庭的孩子容错率低一些罢了,生活要苦一些罢了。
前段时间,我老公那教育机构给一个小姑娘申了个澳洲八大校之一。
小姑娘从小学啥啥不会,父母无奈,遂放养,玩了十几年,高三之前最熟悉的是全西安的娱乐场所分布在哪。等到快高三了意识到不能继续浪了,就赶忙找我老公。半年前,小姑娘雅思连蒙带猜4.5,在一纨绔子弟学校上高中。
搁国内是高考英语从来及格不了的水平。
后来塞进预科,5.5就差不多了。
预科跳板跳得好,就有八大可以上。
塞进去后,能不能毕业就看小姑娘自己了。
也有一些人不争气,上着上着学,挂科太多被迫读差一点的学校甚至被撵回来的。
但是,只是有学上的话,真没那么艰难。
4.5读到5.5,也就是掌握些答题技巧的事。先预科走着呗。
预科的课国内远程教着,考试套路门儿清,通过预科考试并没有那么难。
小姑娘家买的是全套,确保能毕业的那种。平时在那边听不懂的课,学长给讲,考试重点确保给讲透,不挂科。
选课什么的全部按照学长的要求来,考试内容都是学长考过的,所以这种一对一一定有用。
当然,前前后后几十万要的。
我老公同事带过这小姑娘,团建时一起吃饭,慨叹终于把这孩子送走了,得亏她命好,这脑子这底子如果搁平常人家里,就是个大专,花钱补课都不一定能补得进二本。
而过几年,她自己不作死的话,怎么也是澳洲八大某校回来的。
而且是正儿八经考回来的,学明白回来的。
研究生也一样,比如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有西安交大的那种优等生来学,一点就透,刷分可以刷得很高很变态。
也有国内考研失败工作了一两年攒了学费来刷托福和GRE的资质普通的学生来学。
也有很好的学校可以走。
再不济,还有特别好申请的学校可以走。
他们甚至联系了可以走体育特长生的路子。比如好好学击剑,也能出国上学。
而且混个不错的国外大学本科,收费其实真没那么贵。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高考是穷人玩的,有钱人和舍得在教育上砸钱的人有另一套玩法。
哪怕人家天天玩,三本大专的底子,如果舍得花钱,起码能拿个澳洲八大的毕业证回来,压根不需要天天培训班,半年就行了。
全部一对一跟下来的孩子是签了合同的,必然让他们正经考过去把毕业证拿到手。
有些人说国外的大学规定百分之多少多少才能拿到毕业证,对啊,这资质不咋地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那宽进严出顺利拿到毕业证的百分之多少多少啊。
问题是,人家是没他们聪明,可人家买得起好老师手把手教开小灶啊。
当然那种从小各种高端培训的土豪会比他们过得更好。可那种随便捣鼓一课时没多少钱的,大锅饭一样的培训班,折腾十几年很有可能真的不如人家玩十几年最后突击半年精准定位。
人家命好,拿到了很好的教育资源。
购买力还杠杠的。嫉妒使我变成兔狲。
所以现在看这些鸡娃的家长,我就觉得很好笑。这真的是我妈玩剩下的,他们该跟我妈取经。
而且他们最应该防范的是:自己家的孩子叛逆期的时候能不能安然度过。
现在孩子愿意受压迫,愿意听话,是因为他没本事跟家长对着干罢了。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会建立自己的三观。
在教育这一块儿,我和我老公并不是很焦虑。
再怎么不济,也能混个澳洲8大上一上。
咋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还寒碜着省属211了?
我娃在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认识的同学,搞到的人脉,会输给省属211是咋的?
我和我老公会留给他至少两个产业,爱继承谁的就继承谁的。
没准我娃还看不上我们的产业呢。
如果他不是想当科学家的话,可能我们连研究生都不想让他上。
家长们内卷,卷到最后,孩子能往哪儿走,不依然是要看家长给留了哪些东西,家长教了那些东西。
我代表我自己,如果我爹那几年没管我,而是好好管他的事业,我会站在他给我的平台上,活得比现在优秀得多。而且我轰轰烈烈的叛逆期,应该会过得轻松很多。我们全家人都轻松很多。
他们当年就应该放下对学业的执念,让我休学一年两年,出去见见世界,我自己想明白了,啥都通了。
我也不知道我妈到底在赶个什么劲儿,21岁毕业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得跟多少人解释:我是17岁上的大一,而不是21岁大专毕业。
不过也挺好,他们越是焦虑,我们就越有钱赚。
就我妈那一套鸡娃的法子,现在都不过时。我一看我客户的娃,还是照着我小时候玩剩下的那一套在往死里鸡血。
而且我妈是当年鸡娃圈子的成功人士,人家真的有成功案例呢。
各位鸡血家长私信我留个联系方式,您一年十个爱马仕的教育费用,搁我们这儿给你娃送悉尼大学妥妥的。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实践证明,鸡娃是一条错误的道路,但是这对夫妇偏偏还不信这个结果,偏偏要强求。
摊手,还能说啥?
文章我大致看了一下,不过是一群中年妇女可着劲儿的折腾孩子。什么古诗词背多少首,掌握几种乐器,学芭蕾,学围棋……看得我脑壳痛。我觉得这不是焦虑,纯粹是脑子抽风。这就好比拿了一堆砖头在那里乱堆,看着堆的很高其实乱七八糟。
讲句不客气的话,这些家长估计自己是不太懂乐器,不会下围棋,不怎么懂诗词也不能跳芭蕾的。因为自己是外行所以才会对这些东西生出莫名的敬畏感,觉得这些东西高端大气上档次,可以用来装13。甚至不自量力地以为凭这些就能飞黄腾达……
其实吧,恕我直言,真正需要学诗词,学围棋,学钢琴,跳芭蕾的就是这些妈妈!
比如诗词,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背多少都是没有用的。而喜欢诗词的第一步可不是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对诗歌的历史,作者,社会,政治等等都充分了解,而后把诗词作为一系列信息的精华或检索。然后品味其中的思想,境界和感情。
比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首句背后是韩愈51岁向皇帝递交《论佛骨表》后贬谪去潮州的路上所做。当时的韩愈好不容易在长安站住脚跟,买下房子。就因为这个篇反对迷信的谏表,不得不拖家带口去往蛮荒之地。路上韩愈的小女儿因为不堪远途病死在路上。
然后再进一步挖,中唐的社会风貌,佛教的大流行,法门寺的佛骨舍利,韩愈的古文运动……
就这么一句诗,背后有无数的故事和血泪。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诗词蕴含着的情感,诗词承载着的精神才是诗词千古流传的真正原因。不去了解这些跟念经一样念诗词,把这个当做炫耀的资本,很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先贤的侮辱!
我觉得比起背诵诗词,让孩子能够知道诗词好在哪里,美在哪里,经典在何处,才是最最至关重要的。而这需要做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喜爱诗词。
但凡对诗词真心喜爱的父母,基本上都不会以多为傲。孩子对诗词的品鉴能力远比会背的诗词数量重要。诗词真正的作用不是向人炫耀,诗词真正的魅力是能够让人跨越时空跟古人做朋友。
当你喜爱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境遇都能用诗词跟古人谈心,他们会鼓励你,开导你,指引你,陪伴你。让你明白你从来都不曾孤独。
所以读好一首诗远比背过百首诗更重要。
再比如围棋,在当前这个人工智能吊打人类的时代,围棋的胜负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围棋最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着的战略思想。不同于象棋的直来直去,围棋当中的“势”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围棋的棋手每时每刻都要在谋势和谋利之间权衡。围棋强调的是大局观,如果执着于局部胜利而忽视了全局之势,即便局部大胜也必输无疑。此外围棋能让人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修身养性,戒骄戒躁。
所以喜欢围棋的人绝不可能把孩子课余时间都被局部的争强好胜塞满,必定为孩子计之深远,谋其全局之势。更加不会惶惶不可终日,如没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
总之,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在我看来就是一帮不爱诗词,音乐,绘画,围棋的家长,因为无知和虚荣而强迫孩子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其实跟花大钱买保健品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
还是那句话,无论想让孩子学什么,至少做父母的要了解它,热爱它。技法层面上的打磨也许枯燥乏味,而且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鉴赏层面的热爱门槛并不那么高。如果连巴赫跟舒伯特的钢琴曲都分辨不出却拉着孩子去学钢琴,这个就是假装努力。如果连李世石和柯洁的棋局都看不下去,逼孩子学棋就是自欺欺人;如果连周邦彦和姜白石都不认识,让孩子几百首的背诗词就真荒唐透顶。
只要家长对某些东西真的热爱,就绝不会有这种神经病式的焦虑。因为一方面你会清楚的知道凡是靠这些“特长”吃饭的人几乎无一不是需要三代人的专业积累,所以这些“特长”其实无关安身立命。另一方面,因为你热爱它们,所以你也会坚定不移地相信美好的事物力量,相信孩子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得到启发,受到其感召,喜欢上它,所以焦虑无从谈起。
最后,我还是点一下题,最需要兴趣班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自己都体会不到美和乐趣,指望孩子学得好,过得好,这就是南辕北辙!
至于什么千万家产,年入百万,日子过成这样日日烦忧说白了就是品味太差,境界太低。
不知道,我跟他们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中产的焦虑永远都像是一群生活在北马里亚纳群岛水域的海龟焦虑海水太咸。
这导致他们的故事完全脱离群众和实际,既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亦对这个社会没有半分启示作用。我可能同情一堆被鲨鱼追的海龟,毕竟它们确实有生命危险;但丝毫没有半点可能,对中产阶级的故事产生一丝共鸣。
如果通过折腾自己倒霉催的孩子就能实现阶级的跨越和维系,那伊斯坦布尔现在可能名字还是叫君士坦丁堡。最应该请的向来不是他们嘴里的教练、营养师、规划师,而是心理医生——当然不是请给家长,而是倒霉孩子们,这样方能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他们看起来永远不可能放过自己,同理,他们永远不可能放弃自己的附属产品——这些倒霉催的娃。
时代变了。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这种疑神疑鬼,不占便宜就是吃亏。没有通吃觉都睡不着。钱挣不少,却巴不得输液也要众筹的人最有竞争力。
在投机这块,人家拿捏得死死的。
人类进化史上成功的性格是什么呢?天一亮扛着弓箭就进山了,不打到猎物绝不回家。像极了在肝游戏的你。
我了解这种焦虑,但我一点都不同情这种焦虑。
韩国有个热播电视剧,叫《顶楼》,把这伙人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个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上流社会”,住上最好的豪宅,孩子要上最好的中学,接受最好的教育,对穷人家的孩子充满歧视和恶意……
她们也焦虑万分,为了下一代的竞争无所不用其极……似乎阶层稍稍跌落了,生活水平稍稍下降了,孩子不如自己了,邻居来了个底层出身的土包子暴发户了……就是天大的悲剧一样。
我看他们的苦恼,就像看晋惠帝的苦恼一样;我看他们的焦虑,就像看王恺和石崇斗富输了的焦虑一样。
命都不要,就要做“人上人”,《三国演义》中,袁术临死了还要喝蜜水解渴,他身边的医生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所谓“中产阶级”已经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把自己当做了宇宙的中心,觉得全世界就该围绕他们、围绕他们的孩子转了。
中国还有六亿月收入1000的人口,中国广大农村才刚刚完成最基础的“脱贫摘帽”,那些山里农民们的孩子,每天冒着冰霜风雪去上学,回家了还要帮忙做农活;那些家里经营快递点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还要帮忙检快递;那些工厂工人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得自己想办法做饭……
年入100万,够一个山里农村人全家一辈子的开销了,够一个小镇青年忙半辈子才能赚到的资产了,够一个城里底层家庭的孩子读到大学了……资产一千万是什么概念?一万块钱可以买2000公斤大米,1000万可以买2000吨大米,可以在农村修20套小洋楼,可以让20户人家瞬间改变生活……
一个年入百万、资产千万的人在这里“贩卖焦虑”、“哭穷”、说“养不起孩子”、讲什么“一年补习班等于10个爱马仕”,对不起,我觉得可笑又恶心。
他们觉得“挫败”,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足够了不起,却还不能摆脱普通人民群众的身份,非要去做“人上人”。他们觉得他们的孩子,理所当然也要做“人上人”,否则就是“失败”。
你一切都冲着当“人上人”去,当然就会焦虑,当然就会不快乐了。如果你不把自己当回事,不把自己的孩子当回事,平平常常渡过这一生,你的收入你的资产可以让你过得足够潇洒足够快乐。
你就不能认清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吗?你就不能认清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孩子”吗?怎么,你和你的孩子就不能过“普通的生活”吗?
有人听到这话可能会暴怒,“凭什么不把我的孩子当回事”?废话,你孩子99%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凭什么他就要成为“人上人”?他一定比木匠、瓦匠、外卖小哥、农民工家的孩子聪明优秀吗?你的基因和血统有多了不起?
在中国,年入百万,资产千万,如果还觉得挫败的话,请你回到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去体验你的阶层优越吧。
社会还有“阶层跌落”、还有“一代不如一代”,说明这才是个健康良性的社会,精英的子女不如父母,这才是一个动态循环的常态。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容许“不成功”、容许“失败”,应该尊重穷人和普通劳动者,不应当一个个都削尖了脑袋去内卷,去争着当人上人;不应当逼着子女比自己还“优秀”,逼着子女去出人头地成为“精英”。
嫌贫爱富、拜高踩低、慕强贱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要改一改,明明生产力足够发达了,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了,为什么贫富差距还越拉越大?明明是普通劳动者贡献了最多社会财富,建设了这个美好的现代社会,为什么更多的人却不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再想成为普通劳动者?
这是我们在完成工业化、现代化后,要全力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需要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