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去年2020年原回答
海南搞自贸区的设想由来已久,比很多人想象都久。但现实是这个人口只有900万、没有什么积淀、长期游离于视野之外的小岛基础一片空白。潜力看着高,但给什么政策都难以接住,属于理想和现实差距极大范例。所以上面吸取教训,可以公布长远目标,但还是以补课为出发点。
补课也不是这么好补的。海南太小,作为一个省份,地比某些地级市小,人比某些地级市少,900万人还分散在各处,最多的海口市只有230万人。另一方面,海南又太大,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让强大的广东省来管是不现实的(广东自己也只能管好珠三角)。温带国家唯一的热带省份,传统大陆国家唯二的海岛省份,怎么发展完全没有经验(东南某岛没有参照价值)。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慢慢摸索。
出生在海南最落魄的九十年代末,成长在海南最迷茫的本世纪前十年。那会海口就没啥大变化,大部分不是建省那股热潮留下基建,就是建省就定下的项目,整座城就颇有90年代遗风。这还是省会,其他地方就不要说了。摸爬滚打好久,才以10年国际旅游岛为开始,一年变一个样地发展,直到今天,才有了一个省该有的样子。大的不说,虽然物价房价起飞,但我这普通家庭日子越来越好了。
待在知乎这么久,谈及政策,大家心里多是急功近利的,多是着重眼前得失的,希望立竿见影,至少一年见效,说起飞就起飞,包括我也经常这样。这很正常。但有些政策是打基础的,不是为了一串好看的数字。
举个例子。我骂过双创,觉得没了夜宵摊很不舒服,学校天天背核心价值观很烦,严抓电驴也让人很不自在。谁知双创前后海口是两座城市,更好的道路规划和生活环境不说,今天海口引以为傲的夜生活实际上是双创的遗产。
能走到今天,海南实属不易,但离学会走路自力更生还有距离,依然需要叼着奶嘴慢慢摸索。
2021.12.02更新
2020年海南GDP增速3.5%,31里排第17,中间,不快不慢 。
2021年上半年海南以17.5%增速排第二,作为岛民第一反应当然是狂喜,转发了一波。冷静以后,还是希望能保持势头,毕竟海南是经历过这般大起但之后大落的,教训很惨痛。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增速惊人的时候,但最终被多数人铭记的只有深圳速度,因为它是长期的。
一、政策太超前,下面乡镇的公务员别说执行了,看懂都难。
海南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公务员素质太低,你如果去过海南下面乡镇办事,就会发现职能部门里正式职工少得不得了,很多办公室的“主任”都是临聘人员,这些人大多都是中专、大专学历,他们自己文化水平都有限,但是各项政策到地方乡镇的落地却是要靠他们来解读的。好一点的你向他们咨询,他们说还在研究,差一点的给你瞎指挥。简直是乌烟瘴气。再加上素质巨差,在办公室里抽烟的,嚼槟榔的比比皆是,让人根本没有办事的欲望。
二、利益固化,下面市县对政策阳奉阴违
比如之前弄的行政审批局,本来是想把各个部门的审批工作集中到一个部门,减少群众办理审批事项的流程,但是这触碰到了很多部门的利益,特别是有油水的审批项目,所以现在就出现特别尴尬的居民,你拿着文件到审批局办事,审批局让你回原来的主管部门盖章,然后主管部门会要你把资料再提交一遍,相当于原来只需要跑主管部门,现在多跑了一个审批局,审批局成了空架子。
政策再好,最后还是要落地的,如果海南后面还是靠这帮既有的公务员,那可以看到的未来,整体情况都不会有太大的转变,必须割骨疗毒,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重新考核,择优去劣,让现有公务员和社会群众们一起竞岗,大家公平竞争,能者上位。
不然最后只是政令难出国兴大道9号,又是一个循环罢了。
海南决策接二连三犯错误。
1988年搞经济特区是一个。
2009年决定搞国际旅游岛是一个,而且是致命错误。
现在搞自由港又是一个错误。
国际旅游岛杀死了海南工业,而自由港恰恰是有利于工业的。
海南搞人民币国际化?那和海南的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承受上升的房价和物价?西方会接受吗?
海南搞转口贸易?美国会因为产品来自海南而取消贸易限制吗?
海南要是像福建一样老老实实发展工业,从乡镇小企业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早就富了。
天天想这些歪门邪道,行不通的。
回复部分评论观点:
1.因为海南要发展旅游,所以不能发展工业。
答:旅游业和工业不冲突,中国著名滨海旅游城市大连、青岛都是大工业城市。杭州、重庆的工业发展也没有妨碍游客去观看山水美景。
2.海南可以靠旅游富起来。
答:海南有900-1000万人,世界著名旅游岛巴厘岛一百多万人,夏威夷一百四十万人。而且中国人的旅游时间不足,被996占了,消费能力也一般。中国人也偏爱出境游,去东南亚小岛的都多过海南。海南旅游业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不理想。
3.海南可以取代香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转口贸易中心。
答:香港能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基地靠的是金融自由,英美法系,英国人当法官。共产党在海南一日,就不可能搞这种出卖主权的所谓国际化。转口贸易主要障碍是美国对华贸易霸凌行为,海南决不能逃脱美国的长臂管辖。甚至香港未来也可能被纳入限制范围。
自由港……
因为白嫖的多。
较大部分占据生活空间的人口,是馋它的气候,以及部分海产品和热带产品原产地属性。
另外就是水资源限制了工业不可能大发展。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