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蚂蚁金服若没有被监管的话,会引起哪些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时候让居民加杠杆,尽管可以促进消费,但涸泽而渔,会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崩溃压力。

没有一个经济体在长期高速成长之后,不发生金融崩溃的,这是个不同流体粘性差的物理问题。南海泡沫、大萧条、拉美诸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

现在轮到我们,但崛起过程是有可能在透支未来的同时,为未来找到产业增长点与技术突破口的,所以还是得加杠杆,只是,加杠杆的时候,就应该格外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房企杠杆率已经倒逼到地方政府了,为了剪刀差国企杠杆率一向不低,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一直在抵制,货币也在这一轮全球大放水中按兵不动,按揭拉动居民杠杆率已经上来,你这时来个无本万利小额贷款,还非要用蚂蚁的名头,这真的要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吗?

你坏我风水,我就限制你出镜!

所以啊,Fintech根本是胡扯,自以为懂得汰客的人,看起来像是懂得了粪的么?

监管了蚂蚁金服,即使避免了金融危机,未来也未必看得出来,那也好过不监管蚂蚁金服,然后溃堤以后家园尽毁哭成一团,要来得好。OK,虎头铡伺候!


user avatar   li-mei-shu-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坑已填————————————————-

这事儿其实已经在美国演了一遍,现在还在轰轰烈烈的上演着直播,带来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整个美国经济的金融化,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根本停不下来,实体经济衰落,民粹主义盛行,甚至可以说特朗普能够上台,也可以部分归功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不力。

接下来就讲讲美国的超大型金融机构如何把握了话语权,使得金融监管一步步缓和,以及监管缓和是怎样影响美国经济与政治,把美国带到如今的局面的。这篇回答会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美国的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上用了哪些骚操作,另一方面是他们如何去影响政治,把美国财务部变成自己家的后花园的。

PART 1 打破监管,合体怪的诞生

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面对金融市场崩溃带来的混乱,美国政府痛定思痛,在1932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是一部对美国银行系统进行改革的法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在3个方面,1.利率上限的规定;2.营业地区范围的规定;3.从业形态的规定。尤其是第3点,从业形态的规定,按照银行不同的业务把他们分开来,即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分离,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民间证券的买卖,其高层也不能与投资银行有任何资本上的关系或者兼任投资银行的高层。此外,它还建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来为银行储蓄保险。这条法案其实对我国的经济法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今我国总体上来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业务都是分开的,不过在2002年也有一些金融机构拿到了混业经营的试点牌照,评论区里小伙伴们一直在提问的平安集团就是在那时拿到了混业经营牌照,所以集多种金融业务于一身。不过我国的监管总体上还是比较严格的。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最初的瓦解是从80年代开始的。其瓦解的背景是在7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接近停滞,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在高通胀的情况下,人们发现钱存在银行吃利息的那个利率,还没通胀率高,纷纷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也就是这个时候,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面对投资者推出了货币基金,证券买卖,离岸金融等业务,利率自然比商业银行高许多,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其实商业银行也不是不想保住存款,但是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的监管限制,他们的商业模式相当单调,就是吸收存款然后再贷出去,赚利息差。他们面向储户的利率是有上限的,面对来自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竞争,在不改变规则的情况下他们无力反抗,而且也无法从事证券买卖,所以主业凋零还赚不到什么外快。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模式差不多,但是扎根本地)就发动了游说团体(注意游说团体,后文会有重头戏)游说议会,再1980年通过了DIDMCA法案,根据这个法案,前面说的监管的第3个方面,即商业银行的从业形态管制得到了一定的缓和。

接着到了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其政治理念是【小政府】,即政府的职责仅在于维护最基本的秩序,其余的事情应当交给市场来决定。因此,在1983年10月,前面所说监管的第1个方面,即利率得以自由化。随后的1994年,前面所说的监管的第2个方面,营业地区范围的管制也得以缓和,美国的商业银行们从此有了变成合体怪的可能性。

其实在1980年代,在各种金融管制缓和的时期里,也发生了不少地方银行出现经营问题的情况,因此在从业形态的监管缓和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没有完全放开,直到1999年。

1999年,在金融业界的游说团体的强力游说活动下,格拉斯-斯蒂格尔终于被废除,从此以后,美国允许金融持股公司这种新的公司形态出现,金融持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旗下可以开办多个子公司,这样就可以做到左手一个商业银行,右手一个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身上在背一个保险公司,从此各种形态的金融业务都集中于一个公司了。这里有没有看到一点蚂蚁金服的影子了?又做证券业务,又做储蓄业务,又做保险业务,当然,蚂蚁金服是平台,和那些利用他平台做业务的证券,保险公司也许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蚂蚁一直给自己定位是科技公司,不过从美国的例子看,本质上蚂蚁的确类似于一个大型金融公司了。这里不再说蚂蚁,继续说说99年之后,美国各种金融机构的合体。

其实从营业地区范围的限制被缓和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各种合体了。1990年时,美国共有12347家商业银行,而到了2017年只剩下了4918家,平均每年就减少336家。虽然银行数在减少,不过银行的营业网点却在不停增加,在上述时期内,网点数从50897个增加到了79163个。另外,99年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开始合体,我们经常听到名字的摩根大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合体怪。其麾下有六个主要业务,分别是投资银行,零售金融服务,信用卡,商业银行,现金管理和证券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涉及到从个人到企业方方面面的金融业务。


PART 2 超大复合型金融机构的骚操作之证券化

前面的一节一直在说商业银行是如何打破监管的,可能给了各位小伙伴们一种错觉,就是商业银行不断打破监管,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监管本身就比较宽松,所以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打破监管这条大道上一直是原地踏步。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相同的期间内,也不停地在要求监管放松。

早在1975年,投资银行就已经成功地要求了证券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从此之后,证券买卖的成本急剧低下,不少大型投资机构也开始大量频繁买入卖出证券(毕竟手续费低了,可以利用更小的波动赚钱)。不过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交易手续费降低就意味着她们要从其他方面增收。于是投资银行讲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证券委托交易,拓展到了高收益率证券的发行和贩买,企业合并即收购等更大的范围。

这里,不得不重点说一下在证券部门一个重要的监管放松。即1984年的不动产贷款市场强化法案和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案。在这两个法案发布之前,美国的金融机关很难用不动产贷款作为抵押来发行各种证券。发布之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就能从事不动产贷款抵押证券的各种业务了,这为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接下来说一说上面提到的以不动产贷款作为抵押发行的各种债券,是怎样引爆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这里就从哈蕾同学贷款买房来举个例子。哈蕾同学看中了一套28万房子后,去银行A申请贷款。由于哈蕾同学的信誉良好,这个贷款很快批了下来,哈蕾用贷款买了房后,每个月要给银行A还2000美元,共计还15年,连本带息总计36万。银行A把钱贷出给哈蕾之后,其实并不希望经过15年才能收回这个钱,这样太慢了,如果能一下全拿到哈蕾的还款,那么这些钱还能做许多事情。于是,银行A跟投资银行B商量,我这儿有个哈蕾的债权,接下来15年她都会每月还给我2000,总共能收36万美元,我打个折30万卖给你,以后你就是哈蕾的债权人,每月收钱美滋滋。投资银行B觉得这个生意还行,于是接受了。到这一步为止,银行A虽然损失了点钱,但是得到了现金,可以继续用在其他地方生钱,而且还从资产负债表中把哈蕾的债权剥离出去了,万一以后哈蕾还不上钱,也不关银行A的事情了。对于投资银行B来说,自己便宜价格得到了哈蕾15年的债权,相当于银行A将一部分利息收益让渡给了自己。到这一步为止,其实还是正常操作。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看投资银行B是怎么骚操作了。

投资银行B拿到了哈蕾的债权后,以这个债权作为抵押(毕竟债权也是资产的一种)发行了证券,卖给各个投资机关和投资人。这样一来,投资银行B回收了资金还能从投资家那里赚赚手续费,而且证券的最终风险承担人是投资家,所以对于投资银行B来说是美滋滋了。当然,投资银行B不会直接把以不动产贷款为抵押发行的证券原原本本地卖给投资人,而是和国债啊,上市公司股票啊,汽车贷款啊,信用卡贷款啊各种金融产品打包在一起卖出去,毕竟不能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不是。不过到这里我们先理一理这其中的利益关系。对于银行A来说,只要能把哈蕾的债权卖给投资银行B,那么这事儿就是稳赚不赔,回收回来的资金还可以再借给另一个要买房子的大头,再来一套同样的操作,无限套娃无限赚。对于投资银行B来说,只要能把哈蕾的债权给变成证券卖给投资家,那么资金能够回收,风险也不用自己担,还能赚手续费,美滋滋。其实到这里为止,只要好好审查每一个贷款人的信誉,保证绝大多数贷款人能够正常还款,那么这事儿也还算得上的正常操作。

问题在于,这事儿无论对于银行A还是投资银行B,都是没啥风险就能赚钱的事儿(毕竟风险都转嫁给投资家了),那么当然是越多人来贷款买房越好。这样一来,银行A也不顾审查贷款人的信誉了,哪怕贷款人没啥正经收入没有偿还能力,也给他们下贷款,这就属于阴间操作了。投资银行B也把这些债权发成证券再和其他证券打包,这样即使收不回一部分贷款,也能从其他证券收益那里把损失填上,而且风险都是投资家在承担呢。况且,在PART 1提到的超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合体怪的前提下,很可能银行A和投资银行B就是同一个母公司旗下的不同子公司呢。左手倒右手,小钱钱就到手。

那么投资家为什么要买这些证券呢?其实并不一定是为了哈蕾的债权带来的利息收入,而是这些证券在市场规律下,有涨有跌有波动,只要手续费够低(前面提到,1975年后,投资银行的手续费自由化使得手续费越来越低,也就是交易成本下降),投资家就能从价格波动中赚一波。所以投资家虽然说不是完全不关心这些证券带来的分红,但是更在意的其实是价格的波动。

其实这篇回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说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所以写到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上面说的,银行不再仔细审查贷款人资格而是想方设法积极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大大增加;投资银行再各种把不动产贷款抵押给变成证券,再和其他证券组合卖给各种投资家,结果就是这些不良贷款(也叫做次级贷款)就各种变身后混入证券的茫茫大海,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想把他们揪出来却又很困难。最终还是因为不良贷款比例太高而东窗事发。同时,买了这些组合证券的投资家,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些美国的超大型金融机构,另外也包括外国投资机构,外国银行,外国政府等等,这样美国这些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作的大死就通过全球金融市场传播,最终造成金融危机。

美国的金融监管宽松造成了世界金融危机这样显而易见的坏影响,但是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如暴风骤雨般来的突然又强烈,得到了全世界人的关注。但是过于宽松的金融监管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并不像金融危机那样来势汹汹,而是像梅雨季节时一点点不断上升的空气湿度,虽然让人感觉不适但是却不猛烈,等到注意到时才发现自己的衣服皮肤都被这湿漉漉的空气浸透,墙上爬满了怎么擦也去不掉的霉斑。


PART 3 在高收益高风险道路上狂奔的美国超大型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的逻辑是收益越高风险就越高。不过前面一节提到,通过各种神奇的操作,无论是银行还是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把投资的风险转嫁出去,也就是说在金融监管宽松后,他们可以采取各种高风险姿势来获取高收益,但是风险他们却不用承担。这个情况并没有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得到缓解,反而因为他们自身的规模太大,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即使金融危机是他们造就的,但是他们一旦连锁倒闭就会诱发多米诺效应,把整个金融系统,甚至经济拖下水去。这时美国政府不得不拿出来纳税人的钱来救济他们,这就是金融危机后经常被提到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也就是说,这些超大型金融公司现在规模巨大,互通有无,所以出事儿前他们可以作死,出事儿后发现永远有政府帮他们善后,还可以继续作死。而且自己作死的资本,正是通过用各种高风险姿势获取高收益,然后扩大自己的规模后获得的。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暂停总结一下,看看金融机构能够肆无忌惮地采取高风险骚操作的基础条件是什么。条件1,要有人,有大量牛人。这些牛人能各种开发金融产品,研究市场状况,开发新的赚钱操作。条件2,要有钱,超级有钱,因为构建发达的金融商品销售网络要钱,买入各种债权,资产然后将其变成各种证券也要钱,组建游说团体去游说政客更需要钱,这都不是小数目。条件3,要有政治影响力,让政策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个话题会在后面展开)。这3个基础条件,无一不指向了超大规模这个特征。可以说,美国的金融监管宽松化催生了超大型金融公司,超大型金融公司在这种环境下不断继续骚操作继续扩大规模,在规模更大之后,反过来继续去影响政治,进一步促进监管的宽松化,巩固自身利益继续扩大规模,完美闭环。


PART 4 超大型金融公司坐庄,绑架国民经济之金融市场赌场化

超大型金融公司各种肆无忌惮的骚操作带来的后果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总结,那么这个词必然是经济金融化。经济金融化指的是,各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对国内经济及国际经济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现象。举几个现象上的例子,比如企业、家庭以及政府所持有资产中,金融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企业战略中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额远远大于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外汇额,等等。经济金融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过各种现象都拥有同一个本质,即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金额远远大于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

在美国,经济金融化的现象从80年代开始初现端倪。1980年时,美国国内金融资产的总额(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的镜子)还和固定资产总额(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镜子)差不多,随着金融监管宽松化的进程,金融资产总额的增速一路飙升,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总额的增速。到了2015年时,金融资产已经是固定资产的两倍还多了。

金融资产总额凌驾于固定资产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高。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一下美国70年代中后期的时代背景。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接近停滞,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再加上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来自日本的高性价比进口品的竞争等等原因,以往开个工厂,赚钱之后再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多利润的做法越来越不赚钱了。与此同时,和金融监管宽松化同步走的是美国金融机构出海去海外寻求发展的步伐。虽然美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接近停滞,但是新兴国家发展迅猛,去那里投资能得到更高的收益。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当时商业银行在开展此类业务上还比较受限制)以此推出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商品,吸引到了家庭和企业的资金。从那时起,比起定期存款等保值业务,美国人民开始更偏向于投资各种证券。到这一步为止,发展还算是在正轨上,投资新兴国家,从他们的发展中分一杯羹也算是双赢,正常操作,赚的是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分红。

以上看上去还算正常的操作是在哪里出了问题呢?问题就出在一个奇妙的组合带来的神奇反应上。前面我们提到,1.美国的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拼命发放贷款,再左右倒右手套出了大量资产;2.在本国经济发展停滞的情况下,投资银行出海带来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国内存款收益率导致家庭和企业都更乐意于购买证券类金融产品而不是储蓄;3.证券交易手续费自由化导致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3条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套现出来的大量资本加上家庭和企业持有的大量资本都在短时间内流入证券市场,而证券的价格是可以有涨有跌的。根据市场规律,这个时候证券的价格必然是会持续上涨的了。所以哪怕分红不多,只要低买高卖证券,也能赚一笔。只是如果交易手续费比低买高卖的价格差还高,必然也不会有人频繁买卖证券,不过在手续费自由化的时代,这都不是问题了。而且,就算是证券价格下跌,也可以通过做空这种手法赚钱。

于是,金融的逻辑开始发生变化。本来,金融业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人们最初买一个公司的股票或者债权等证券,是希望这个公司挣了钱能给自己分红,相当于人们把资金通过证券市场,还是投资给了实体经济,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获取收益。而金融监管宽松化带来的各种变化,让美国的金融机构和人民发现,原来只要证券价格有波动就可以从中获利,还是更快的速度获利,这个叫做资本收益,而分红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于是人们投资的逻辑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原本应当通过金融市场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或者企业主自己持有的本来应当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统统流入了金融市场,想要在市场的波动中,通过各种短期的交易来获利。发展到这样的情况,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资金磁铁,吸收的资金越来越多,交易频次越来越高,自身越来越肥大化。而资金都流入金融市场追求短期的资本收益,进一步推高金融市场,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的资本收益不但能快速获得,而且远远大于了投资实体经济带来的收益。这也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资本的收益率高于了劳动的收益率。简单点说就是钱生钱的速度,比劳动创造财富的速度还快。这就是近40年来,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有钱人用钱生钱的速度,比打工人辛苦打工涨工资的速度还快,那打工人当然是越打工越穷。

这时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反映实体经济的镜子,也不再是帮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俨然变成了一个类似赌场的东西。众所周知,在赌场里,能一直赢的角色只有一个,那就是庄家。而已经变成合体怪的美国超大型金融机构,就坐在了庄家这个位置上。这些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手里有大量流动性很高的资产,将这些资产左手倒右手就是他们的财富密码。

到此为止,美国的这些超大型金融公司合体怪已经绑架了美国的经济,而在金融方面的骚操作的介绍也就此告一段落。俗话说的好,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在金融监管宽松化的时代,超大型金融公司充分利用了环境带来的便利,练就了绝世武功,不过只要国家这个菜刀要砍他们,他们也没有什么还手之力。所以他们自然要想办法让菜刀为自己所用。下一部分就来讲一下他们是如何影响美国政治,让政策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的。


PART 5 送钱大法好,让议员为自己代言

其实这些超大型金融公司获取政治上影响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送钱。给相关政策领域的议员,甚至给总统送钱。这个时候小伙伴可能觉得很疑惑,这不是行贿吗?法律允许吗?还真允许。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议会不能以以任何形式限制言论及出版自由,不能限制国民以非暴力的形式集会来向政府请愿或者向政府要求救济。给议员提供资金来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事儿,自然不是暴力形式,那么就合法。不过其实给议员的这些钱是要有特定的用途的,只能用于其工作领域(宣传政治主张)和选举活动。

对于政客来说,为了选上或者连任国会议员,在宣传上需要大量的资金。美国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任期2年,每2年所有席位都重新选举,参议院的议员任期6年,每2年要改选三分之一的席位,其实选举的频率还是挺高的。这么高的频率选举,每次都要大量资金,议员也会觉得吃不消。这种情况下超大型金融机构给他们提供选举资金,简直就像是瞌睡遇上了枕头。

民主党反对华尔街的先锋,参议院议员伊丽莎白・安・华伦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发表过如下言论(渣翻译,请大家谅解):“议员在和能给他们提供大量个人政治献金的华尔街高层沟通的过程中,世界观也被其影响,对于这些议员来说,政治上什么主张比较重要完全就看主张这些的人给了多少钱。”也就是说,大型金融公司可以用钞能力,让政治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而且议员候选人接受华尔街提供的政治献金来办选举活动这事儿,其实也造成了议员选举的内卷化。别人用钱用的多宣传足选上了,那么自己为了能够和这些人竞争,不得不也在选举上投入更多资金。成功当选的议员的选举资金,在1990年时平均387万美元,到了2018年,居然增加到了4倍的1575万美元。这使得议员更依赖于华尔街提供的资金了。


PART 6 超大型金融公司的强力应援团之游说团体

还记不记得前面提到的游说团体?本章他就是主角。

不过在说游说团体之前,先需要讲一下在美国谁可以合法地给政客送钱,以及有哪些送钱的途径。在美国,公民可以以个人名义给自己支持的议员候选人送钱打CALL,这种形式相当于爱豆的散粉给爱豆应援。当然,个人,企业,工会以及行业协会也可以组成政治活动委员会(以下简称PAC),合力来给候选人提供政治资金,相当于成立粉丝团给爱豆应援。政治家为了能够选上议员,自然也会想办法筹集资金,所以一般来说会花费大量时间去拉赞助,联系PAC以及能给大笔资金的个人来为自己送钱。说个有趣的题外话,PAC其实是不能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直接打广告做宣传活动的,不过可以给自己持有反对政见的政客买热搜,DISS他的那种。所以近年来,在美国经常能看到DISS某些政客或者某种政治观点的宣传,而且大家都热衷于在这种活动上花钱,虽然他们姿势难看,不过我自己作为吃瓜人却觉得挺好玩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的主角----游说团体粉墨登场吧。游说团体做的事情,就是将抱有共同政治诉求的各家PAC及能提供大量资金的个人联络组织起来,联络政客然后游说他们,当然是给钱的那种游说,让他们为自身的政治诉求代言。怎么感觉这工作比较像粉头的工作呢。其实政治家一个个去联络PAC和石油王粉丝也挺累的,有了游说团体帮他们组织,对政客来说也是很不错的事情。

当然,游说团体也不仅仅是金融业,其实各行各业,工会,地方自治会,甚至大学都可以组织自己的游说团体。不过金融保险不动产这个部门的游说团体给的钱是实在的多。根据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调查,金融保险不动产部门提供的选举资金向来都是各部门中最多的,1992年的金额是1亿2千8百万美元,到了2016年(这2年都有总统大选)就增长到了11亿4千9百万美元,足足增了9倍。而其他各部门的提供的政治资金总和的增长只有6倍不到。此外,金融业界的游说团体给钱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民主党共和党的议员都给提供资金,两边金额还差不多,也就是说无论哪边上台,都会对自己有利。

组织了游说团体为自己牵线搭桥,华尔街达到了买通让议员其为自己的利益代言的目的。不过华尔街的这些超大型金融公司通过送钱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有议员为自己代言,他们的野心更大,他们要把自己的人变成议员,变成政府官员。下一节就讲一讲怎么安插自己的人进国会,进政府,这个流程也有专门的词,叫回转门。


PART 7 回转门,金融机构高管变身财务部官员

回转门是美国独有的政治任用系统。每次新总统上台的时候,都会任命一些行政政府的官员和干部,当然这些高管和干部可以来自于民间。相反,原政府官员和干部也可以在卸任后去民间企业任职。这种民间人士和政府官员之间互相的身份转换,就叫做回转门。可以说回转门是政府和民间之间的人材交流网。每当新的总统上台,总统自然会任命一些自己的人,有那么点论功行赏的意思,这时和总统私交不错或者属于同一利益集团的游说家(属于游说团体的人)就有机会进入政府高层。

这样一来,华尔街的人就有机会进入政府高层了。然后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采取或不采取某些规则或者监管措施,把政策向着有益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方向上推一把。另外,由于金融机构的操作是日新月异还越来越复杂,政府为了保证自己的反应能跟得上变化从而制定政策,也愿意从华尔街雇佣一些既熟悉理论又熟悉操作的专业人士。

90年代之后,通过回转门进入政府的华尔街人士开始变多,主要是由高盛集团的人在把持。克林顿时代,总统先后任命了3任财务部长。其中第2任(任期1995年1月~99年7月)罗伯特・爱德华・鲁宾在成为财务部长之前是高盛集团的高级合伙人(1990~1992年),从财务部卸任后又成了花旗集团的高管,直到现在。据说,他在做财务部长的时候曾经明知安然公司的出了问题,却为了保护花旗的利益,不让评级机构下调安然的信用等级(花旗集团当时是安然的债权持有者,安然评级降低必然会导致花旗集团持有的安然的债券大跌)。关于安然集团,这又是另一个坑,虽然不在这里展开说,不过可以在下一篇里写写它。

在小布什时代,也先后上任了3位财政部长,其中第3任亨利・保尔森(任期2006年7月~2009年1月)也是高盛集团的前任高管(1998~2006)。这一位正好就撞上了08年的金融危机,在当时,是他决定救济哪些金融机构,让哪些金融机构破产的。据说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雷曼兄弟是他之前任职的高盛集团的常年老对头,所以。。。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到了奥巴马时代,先后上任了2任财务部长,而且终于不是高盛集团的人了。第一任财务部长(任期2009年1月~2013年1月)蒂莫西・弗朗兹・盖特纳是常年在财务部工作的公务员。他在80年代曾经在北京大学留学过,会中文,还有个中文名叫高逸然。虽然不是高盛集团的人,却不意味着他于高盛集团完全没有关系。他和前面提到的保尔森关系甚好,持有相同的华尔街系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是保尔森的徒弟。所以在他成为财政部长之后立刻任命了来自高盛集团的马克・帕特森做他的首席辅佐官。

特朗普任命的财政部长史蒂芬・姆努钦(2017年2月至今),在特朗普参选期间帮特朗普管理选举资金,他也曾于1985~2002年期间在高盛任职。离开高盛后,成为了一对冲基金合伙人(2004~2016)。可以说,他的价值观也是完完全全的华尔街系价值观了。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90年代到现在,华尔街其实已经渗透了美国的财务部,他们的人在不断地促进着美国金融监管宽松化。


PART 8 游说家的前一份工作往往是政府高官

根据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统计,2018年进行游说活动的游说家共有1万1654人,各种机构在游说上花的钱总计高达35亿美元。前面提到,游说集团或者游说家的工作是给PAC和政治家牵线接头,做着类似爱豆粉头的工作。他们通过和国会议员的个人接触或者听证会等途径表达对政治的意见,此外他们还会"帮助"议会或政府职员做法案起草的准备工作(像不像帮助爱豆经纪人为爱豆写通稿),当然是向着自己老板的方向写。而且,他们还会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做宣传,来影响选民的观点。

细品一下,进入游说集团或者做独立游说家,也不是谁都OK的,一个既不认识金融机构高管,也不认识国会议员和政府要员的人,肯定干不了这个活,可见这可是个对身份地位有要求的活。事实上,游说家多是原国会议员或者政府职员,通过回转门这个系统进入了民间机构,成为了游说家。其实美国也是对此有一定的管制的,比如众议院议员卸任后1年以内,参议院议员卸任后2年以内是不能从事游说活动的。不过嘛,毕竟以前是同事,卸任后这些人可以以朋友的名义来联系在任的议员,所以这个管制就是形同虚设。

这些人在做议员或者政府职员时的工作就是起草或者应用各种法案啊,实施细则啊这些东西,早已对此了然于胸,很容易就能为他们的新老板--企业找出法案的漏洞,并且知道如何加以利用。其实没有这种工作经历,还真的就很难做游说家。所以这些卸任的高官或者议员在游说公司那里也很抢手,其实在各种大型金融机构那里也很抢手,在卸任后往往能拿到在任时很多倍的收入,面对巨款的诱惑,又有几个人能拒绝呢?

华尔街每年在游说活动上花的钱都很高,通常排名是仅次于医疗健康行业的第2名。根据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统计,2018年华尔街和2150位游说家签订了契约,而这些游说家中有62%都是前任政府要员或者国会议员。

华尔街利用回转门这个系统,一边往政府和国会里塞自己的人,一边把了解大量政策方面情报的卸任官员议员用重金往自己的阵营里拉,以此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总结

美国的金融机构从80年代开始,随着监管放松一步步壮大,很大程度上把把持了美国的经济,而且进一步影响了政治,形成了奇妙的华尔街--财务部这个系统。我不知道蚂蚁如果没有被监管会引起哪些问题,因为我们很幸运地及时的看到了潜在的风险并且踩下了刹车。

这一篇本来只想简单说一说,结果发现想要说清楚居然要写这么长,感谢这10天左右一直追更的朋友们的陪伴,感谢明明还没写完却给我点赞的朋友们,因为大家的支持,我才能坚持每天写一点,渐渐写完。对于我国的金融系统,其实我并不是十分了解,中间也出了不少纰漏,感谢评论区的朋友的指正,接下来我也会多多调查阅读一下我国金融系统的资料,希望以后能继续写出真诚的回答,感谢一直以来大家的支持。


----------------------------------完结分割线-----------------------------------


user avatar   shi-du-qi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是学金融的

我没法说出特别专业的理论

但是如果蚂蚁真的上市成功了,一旦暴雷,可能干掉大部分90后啊

花呗借呗的主力用户就是90后

我说这些不针对那些学术大神,出了学校就有几十万的年薪,也不针对富二们,我只针对普通人

普通人大学毕业有两条路

第一条,杀向北上广深,高额的房租,消费,每个月10K左右的工资,这还算是高的了吧,再加上北上广深精彩的娱乐生活的诱惑,存钱是很难的,每个月不月光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第二条呢,回家乡,从父母手里甚至双方父母手里拿到首付,背上高额的月供,每个月的收入除去月供,能满足日常生活就非常的幸福了。

这两条路对于大部分90后来说,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经济没有应急能力,一旦出现大额的支出,很可能捉襟见肘,你说这时候手头有花呗借呗,他们会不会用呢?用完之后,可以说你就上了阿里的套了,你借吧,我支付宝给你分期,六期十二期,你按时还我还给你提额度。

说实话,你们不用杠我说什么,你没有自控力怨谁这样的话。这东西就是个潘多拉魔盒,你第一次用一定是小心翼翼,借两千,每月二百,好少啊没关系,毫无压力。结果慢慢的变成了四千六千一万两万,然后问题就出现了。。。

如果社会正常运作,也还就那么回事,毕竟支付宝不会给你太大的额度,几万顶天了,牺牲一年两年的生活质量,或者跟父母张嘴,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但是,一旦出现了类似于疫情的这种大规模停工停业裁员呢?今年疫情因为管控得力,还算是好的,但是有多少人因为裁员失去收入,而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呢?一旦下次出现更大的雷呢?

所以我支持政府管控,甚至于取缔这种高利贷式的小额贷款,信用卡毕竟有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而且一旦出现收入等经济问题,银行也有很好的协商还款的机制,这种小额贷,纯粹是把很多年轻人一步一步的逼入了死胡同

马云真的,人血馒头吃的真的香吗?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你没见过真吹过头的时候,那时候知乎全都在论证年薪30万码农从各方面吊打省直单位正科级,吊打985青椒。


user avatar   wo-you-ren-wu-zai-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xiao-shi-tou-57-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da-hong-44-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




  

相关话题

  多家金融科技平台下撤互联网存款产品,透漏了什么信息?互联网存款产品后续发展会如何? 
  陆金所这是在以担保之名放高利贷(实际年化37%的借款利率)吗? 
  如何看待 10 月 28 日央行官员演讲称跨境互联网券商属非法金融活动? 
  怎么看蚂蚁金服估值600亿美元将超越百度? 
  京东、陆金所等多个平台下架存款业务,反映了怎样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应当如何监管? 
  金融监管部门表示「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释放哪些信号?对行业有何影响? 
  那种邀请的人越多收益越多,并且消费多少返还多少的软件是真的吗? 
  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如何看待支付宝于 2016 年 7 月 1 日起限制每年余额支付额度 20 万元? 
  被自己的好朋友推销保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我们通过科技从宇宙得到的信息一定是正确的吗?
下一个讨论
如果俄国在不远的将来把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还给我们让我们抵御西方压力这个能要吗?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