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云贵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而且同化得非常彻底。
今天我们都觉得云贵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比如云南虽然在汉朝被中国统治,但在六朝时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独立的地方国家。而且不仅宋朝拿大理没办法,连唐朝都拿南诏没办法。在沐英灭大理前,云南的地方政权已经是个延续几百年近千年(爨氏-南诏-大理)的独立主权国家。正是明朝把大理贵族连根拔出,才彻底把云南纳入官僚体系直接管理中。
另外西南还有许多地方土司政权,尤其是贵州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土司政权。而正是明朝以卫所为据点的移民屯垦,逐步把贵州纳入了官僚体系中。整个明朝前前后后平定了许多地方豪强土司叛乱,如都掌蛮、思南、播州等等。等到清朝接手后,云贵几乎很少再有大规土司模叛乱了。西南仅有的几次大规模少民叛乱如苗疆、大小金川也发生在边缘地区,核心地区的民族矛盾已经很小了。
可以说,明朝对云贵等西南地区的统治很成功,成功得不仅汉人觉得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部分、甚至壮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也这么觉得。像宣威、安顺、兴化等地名无不昭示着中央帝国曾经的扩张——但这又如何?这才是真正的相忘于江湖啊!要知道西南的壮傣系少数民族占中国少数民族的比例最大,与汉族的混居最杂——他们要是也像某几个民族那样闹独立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明朝对云贵西南的归化之功,无人可比,善莫大焉!
很多答主提到了明朝统一后为弥合南北差异,重新整合华夏民族,构建汉族认同做出的贡献。
如果没有明朝重新整合华夏,华夏民族的未来会如何?我觉得情况可以参见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的关系。
俄罗斯 白俄罗斯 乌克兰这三个国家,各自都是以主体民族命名,也就是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
实质上无论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本来都是罗斯民族的后代。
早在公元10世纪,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进入东欧平原的维京人支系-瓦良格人,与在这里世代居住的东斯拉夫民族融合,在今天的第聂伯河流域形成了罗斯民族,这就是今天俄,白,乌三个民族的共同祖先。
在留里克王朝时期,罗斯人建立了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民族认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大公国。基辅也因此被称为“罗斯诸城之母”,基辅之于罗斯民族,如同西安之于中国。
如果按着这个过程发展下去,原本松散的罗斯人诸部在基辅罗斯公国的旗帜下,逐步形成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东正教民族国家是很有希望的。
然而,13世纪基辅罗斯陷入衰退和内乱,国家形势动荡,四分五裂。
然后,还没等到罗斯人分久必合的时候,遥远的东方突然冒出一群杀神……
蒙古人,蒙古人他来了……
1235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蒙古帝国精锐发动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1236年攻陷莫斯科,1240年攻陷基辅,之后常规操作(屠城),基辅公国遂灭亡。
蒙古的入侵和基辅罗斯的灭亡,使得罗斯民族的整合进程被彻底打断。
1242年,在欧洲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拔都正式建立“金帐汗国”,原钦察草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东部地区罗斯诸国自此均被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民
到这一步为止,罗斯人的命运和当时的汉人没啥区别,都变成蒙古人统治下的良民了。
然而接下来二者的命运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汉人不到一百年以后就奋起反抗,将蒙古人逐回北方,收复全部汉地,重建了统一的汉人王朝,并在接下来几百年内重新弥合了数百年割裂的南北方汉人,重建了民族认同。
罗斯人的命运就比较悲催了。
首先金帐汗国虽然一度横扫了整个东欧,但最终并没有征服全部罗斯人地区,而是主要控制着钦察草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东部地区罗斯人。
更悲催的是,虽然之前也被蒙古人吊打,但是侥幸躲过了灭国命运的波兰和立陶宛,二者在恢复元气之后,第一时间就把未被金帐汗国统治的西部地区罗斯人当成了扩张的最佳对象:
立陶宛大公国于14世纪征服白俄罗斯地区;
波兰于14世纪征服了西乌克兰利沃夫地区,随后到16世纪征服了整个乌克兰;
金帐汗国治下的罗斯人则给蒙古人当了近200年的臣民,直到15世纪才在莫斯科公国的旗帜下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起了今天俄罗斯国的前身。
等到强大起来的俄罗斯卧薪尝胆,通过数百年的明争暗斗最终彻底摧毁了波兰立陶宛,夺回所有被夺取的罗斯人土地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8世纪。
到这个时候,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东部与俄罗斯已经分隔了近300年,西部更是分隔了近400年。
四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什么都晚了。
长期分隔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民族认同。之后的沙皇俄国用了200多年的时间也没能把他们重新捏和在一起。
实际上,明朝统治中国的14到17世纪,基本也是现代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今天旧大陆的各主要民族的认同基本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历史。
正是在这形成近代民族意识开端的最关键的三百年里,华夏统一在明朝的旗帜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儒家)各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形成了坚固稳定的民族认同,并成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时,凝聚民族认同最重要的共同记忆之一。
反观罗斯诸民族,在13到17世纪,这40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类似汉人在10到13世纪的分裂状态,处于彼此敌对的不同政权的统治之下。
在近代民族形成最关键的几百年里的长期分裂,使得分散在立陶宛统治区,波兰统治区和金帐汗国/莫斯科公国统治区的罗斯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
自留里克王朝以来形成的统一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在数百年的分裂后不复存在。在完成各自独立的民族意识建构后,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从此不再将彼此视作同胞,民族分裂再也无可挽回。
从此,留里克王朝的后人们始终无法重新成为一体,导致持续不断的内耗,遗祸至今。直到今天,俄罗斯,乌克兰仍然上演着兄弟相争,外人得利的戏码。
我们可以不严谨地将罗斯人在13到17世纪的分裂状态与汉人的北宋时期进行对比。
基辅罗斯类比大唐,莫斯科公国类比北宋,波兰类比辽国,立陶宛类比西夏。虽然最后北宋艰苦奋斗百年而收复大唐故土,但此时西夏和辽国国土上的汉人的独立民族意识已经形成,收复土地上的汉人不再自我认同为“汉人”,而是认同为“夏人”和“燕人”。
所幸这一切没有发生,明朝成功地在这关键的几百年里把所有的汉人凝聚在了一起,使得华夏民族得以在全球文明大变革的前夜建立起了统一的近代民族认同,避免了罗斯人兄弟倪墙的悲剧。这就是明朝的历史功绩。
明朝也许很多事情做的不够好,但它在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保住了汉唐的文明传承,保住了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赶在近代民族意识开始构建前的关键时刻清除了弱宋时代的灾难性分裂对后世华夏民族认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华文明的传承保持了一脉相承的连续。这就是明朝最大的贡献。
罗斯人没有迎来他们的”明太祖”,没有能够消弭同民族之间的隔阂,最终尝到了苦果。如果民族意识没有分裂,苏联解体的时候,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能留在俄罗斯,那么今天的俄罗斯命运会好得多。相比较之下,失去其它加盟国对俄罗斯打击远没有那么大。
蒙古人说你们汉人不行,
北方说南人,南方说北人。
然后红巾军告诉你,
汉人的不善杀伐,只是因为农耕立身!
没把农具换成刀。
汉人扔掉农具,你就知道什么叫武德了!
都是历史趋势!
每一个挫折都让这个民族痛苦,警醒,然后扬升!
明朝是这个上升与下落的一个高位,
他昭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满清矫崇祯之名吸纳民心,孙先生革命功成告朱元璋。
你说他们咋都盯着明朝不放?
明朝好不好,我不知道!
但是有明朝,你可以说你爸爸来,我也可以说我也往!
咱们这叫有来有回!
明末几多势力,真的爱明嘛?
爱的不过是一口汉人心气,汉人血髓,汉人余财!
没有明朝整合发展,没有明朝的完整系统的两京十八省,没有元朝以后重构的贸易形势局势,后面抽血吸髓割地赔的圣君们估计还在郁闷的屠杀无粮人!
汉人有价值,所以汉人没有亡!
可不是我大清爱民如子,觉得我这话有问题的,去团结团结海龄大人!
李闯功高,彼时彼刻就算没有拷撩百官!
我不信他能撑到最后!
因为汉末崩乱,尚挟天子,首祸不当死,出头鸟本在众矢,大不过西楚故事!
有个屁的贡献,不早不晚,不进不退的,论文化,王阳明就是江南那帮学子自己给自己抬轿子。论武,一帮子江南人身居高位,明朝大捷过几次?
论外,有特么几个事干明白的?朱元璋打鞑靼,打着打着就泄了气,打不过去了。
朱棣五征蒙古,打着打着就莫名其妙,朱瞻基说的牛逼,结果靠太监帮他签字盖章,明英宗棒槌一个不用多说,明宪宗倒是真办了事,明孝宗?直接就是垂拱之治,明武宗是想伸手,结果直接被人拉垮,嘉靖是不玩了,想摆烂又想要钱,神宗铁摆烂,除了他想抓的,其他全放了,天启更摆烂,崇祯连先后都分不清楚。
明史就是一部恶心人的史书,不是好皇帝就是想不干正事的皇帝,皇帝要性格没性格,要主见没主见,就没有一个想着改变点什么的好皇帝,全部都是会坏的,草原打北京,嘉靖可曾想过卧薪尝胆反推漠北?灭了这只小强。没有,还是该怎样就怎样。
武宗强防瓦剌,可曾又有乘势反击攻去草原的想法?没有,好像所有人都是一样,事做到百分之五十就停手了。朱元璋办成了百分之八十,草原都被血快放干了,干啥呢?停了?朱棣办了百分之六十,五征蒙古的成果二十年不到就归零。明朝干的每件事就像在止损,不是在办事。所以最后就是越来越垮,越来越垮。
对内,明朝的南方人当首辅就是一代名臣。北方人当首辅直接就是纸糊阁老,明朝皇帝有哪个扭转过这种局势?朱元璋南北榜,就奠定朝堂之上的南方废物多如牛毛,东南一地全国最富,全国官员南方人最多,结果呢?南方富豪最多,有钱人最多,结果呢?千方百计的少纳税,然后?清朝人每年大几千万的税收,江南人怎么不交给明朝?仅仅几十年,满清把江南地区屠杀个遍,居然还能在纳税中占据大头。明朝有办法解决吗?
他的贡献就是,茫茫然打包送人。
教出来大清这个好徒弟。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 2/3 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美]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译本166~167页。
如果回溯历史,可以看到,自14、15世纪以来,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在逐步扩大,存在着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各研究结果虽有差别,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明代世界一半白银流入,满清1896~1901赔款17亿两。
158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撰写的《中华大帝国史》在罗马出版了。
自哥伦布之流“大航海”以来,无数的欧洲人来到亚洲。在近百年时间里,或与中国人接触,或进入中国,或通过亚洲人间接掌握中国信息,将中国商品、与中国相关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到欧洲。
门多萨穷尽一切可能的信息,撰写了该书。该书的内容,大致与中国史籍记载相符。
该书说来说去,就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教育发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武器先进、军事强大。总之,用尽了好听的词儿。
该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中国如果愿意,“征服全世界的疆域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该书说:“(中国)皇帝在每座城市用自己的钱设置有书院和学校,他们在里面学习写、读和算,及至学习自然或道德哲学、占星学、国家律法,或其它奇特的科学。……为此人人都学读写,哪怕再穷的人。”
万历八年(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PhilipII)合并葡萄牙,成为二国之主。同年,第一位王室大法官从里斯本派往澳门。万历十年(1582年)年初,西班牙籍耶稣会士阿隆索?桑切斯(Alonso.Sanchez)受命于西班牙总督,到澳门游说葡萄牙人承认菲力浦为葡国君主。5月,他到广州活动,被认为“是为调查中国海口而来的侦探”。当时,新任两广总督陈瑞下令,让澳门葡人地方行政长官和主教去见他,不得迟误。这是明朝广东地方最高官员第一次命令葡人去见他,葡萄牙人为此很恐慌。最后,葡人选出检查官佩乃拉(MattiaPenella)代表地方行政长官,而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AlexandreValignani)派意大利籍会士罗明坚(MicheleRuggieri)代表主教,前往总督所在地肇庆。
罗明坚此前为了传教的需要,在澳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并曾随到广州贸易的葡萄牙人去过3次广州。他在1583年2月发自肇庆的一封信中,详尽叙述了晋见总督的经过:我第四次去广州,正值一位新总督到任,下令把葡萄牙人驱逐出中国。为此他召见澳门葡萄牙地方行政长官和主教,而他们不敢去见他。于是视察员神父认为我应当去,因为我以前去过广州。我与一位葡萄牙检查官一起,由总督的一名仆从伴随去晋见总督。那位总督似乎对葡萄牙人没有得到中国皇帝的特许,而居住在中国的港口城市,感到焦虑不安。他威胁说,我们还不曾体验到他的权力和厉害。说完这番话后,他两旁站立的300
人卫队,剑拔弩张,杀气腾腾。
气氛的缓和,是在罗明坚表示澳门葡萄牙商人是“中国皇帝的顺民”,“承认总督殿下是他们的保护者”,并恳请总督“对他们加以扶助及慈爱”,又送上一批贵重的礼物之后。于是,罗明坚和佩乃拉被总督陈瑞留下款待15天后,
大喜过望地返回澳门。
贬过明朝天文又赞过明朝手工业的拉达,对明朝的军火水平,也是很不屑,他出使福建时,见过明朝卫所军队的火炮,认为这些大炮制作粗劣,款式也太老,好些大炮只能发射石头。
但真正和明军打过仗的一些西班牙军官,却不这样看。以舰长Artreda写给西班牙国王信里的说法,明军的精锐部队,大炮的性能都非常出色。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过明朝战船,见过明军战船上的弗朗机,评价也中肯:“比我们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明末时,欧洲人介绍中国极多的,正是“四大发明”中的一大绝活:印刷术。
虽说当时欧洲也有了造纸和印刷,但明朝这事上的独家优势,欧洲人也认账。
而且尤其令欧洲人受打击的是:一开始明朝人坚决不信欧洲人会印刷,气的欧洲人送一大堆印好的圣经过来——看看我们印的。
李隆生《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165页
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 36~37 页
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樊树志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明代是世界经济中心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
陈尚胜. 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从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一书谈起. 历史研究,2003 年第 6
期
尹晓盛.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43 页
李木妙. 明清之际海外贸易史研究. 第 24 页。转自:(港)李木妙. 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 16 至 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 中外关系史论从
(港)李木妙. 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 中外关系史论从。另见于:明史·卷二零五:列传第九十三。
韦庆远. 明中叶从抑商到恤商、惠商的政策转变.
朱亚非. 明朝对中亚地区的外交方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美]罗兹·墨菲著,黄磷译. 亚洲史.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11
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
万明.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河北学刊,2004 年 5 月第 24 卷第 3 期
张雄华. 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上海人
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版,第34~37页。转
自:(港)李木妙. 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
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 中外关系史
论从。
施白蒂:《澳门编年史》第19页
M.H.Riensta ed and tras,jesuit Letters from China1583-1584,Minneaplis,1986 p17.
裴化行著、萧 华译:《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第203页,204页
参见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上册,第148页
汉人的自尊自信、民族家国情怀,汉家文化被蒙元打得七零八落,结构更是遭受了巨大破坏,是大明重塑了这一切,等于是再造中华!
我喜欢大汉朝,因为我是汉族人,我喜欢大明朝,也因为我是汉族人,汉族人都不喜欢,让少民喜欢吗?
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奠定了中国现在版图的基础,尤其是中国的西南版图,但是不要忽略的是西北东北明初到统治巅峰时期也打下了,所以说基本上是奠基。清粉别来杠,每个朝代末期领土都会缩水。每个新朝代的版图基本是继承了前朝的遗产。
给明朝洗一波就是为什么会侧重南方,因为明朝是世界的大航海时期,海上丝路发达陆路那几百平方公里的戈壁滩手艺太低了。如果想稳住蒙古,清朝的联姻办法确实有效。
我唱个反调。
有些人喜欢讲一个说法,说没有明朝,汉人就会变成“北人”“南人”两个民族。这显然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
分析汉民族的历史,一定要认识到一点,汉民族只不过是诸民族之一,遵循的是全世界所有民族共同的规律。
民族会因为长期被不同政权统治而分裂成两个民族么?答案是不会。看其他民族就知道。
其他民族有没有长时间分裂没有统一的呢?有。比如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就是典型。意大利人(我们姑且认为意大利人是伦巴第+拉丁+哥特)从伦巴第王国时代开始算,1000年都没“统一”过。不仅没有统一,而且还诞生了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这种国族意识极强的城邦国家,还有教宗—天主教徒—教宗国这个三位一体巨雷。南部那不勒斯—两西西里王国历史长度比“意大利王国”长了十倍,长期在拜占庭阿拉伯人诺曼人手里。按理说,在这么多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的政权控制下,意大利应该早就分化成n个民族了吧?
然后呢?加里波第红衫军南下,意大利人一秒钟就“不爱国”了。
汉人也一样。你不用说蒙元,你就说宋吧,燕云十六州(后来是整个北方)控制在蛮族手中,宋朝以秦桧为首的这帮人还搞地域歧视,蛮族统治者基于这个搞南北汉分而治之,结果呢?一旦蒙元陷入崩溃,北方汉人喊的口号是啥?“汉儿皇帝出世”“复宋”!宋朝没一天统治过他们,他们要复宋!
明眼人都知道这个“宋”是什么,“中国”,汉人的民族国家也。
有些人想到了一个问题,不是意大利这边北方富裕的地方要“闹独立”么?南宋不是有时候“驱赶”北方汉人么?这是因为特权问题,因为既得利益,人都是愿意当既得利益者和贵族的。今天上海和北京土著也一样,瞧不起外地人,阻碍外地人得到当地户口和公民权。无他,有特权也。这边是盘剥大多数,意大利是富裕地方厌恶补贴少数,两者本质上异曲同工。
问题是这些特权靠啥维持呢?国家政权。政权完了呢?没了。没了以后呢?民族就露出来了。蒙元土崩瓦解的时候,北方汉人就一瞬间发现,刨去蒙古人分而治之下的区别待遇,自己和谁才是同类。
包括今天台湾和hk也是一个道理,假如全球礼崩乐坏,全球各民族社会都是一团混乱,军阀混战,你猜hk和台湾的汉人眼里谁是自己人?
所以我把话说明白点,什么是民族身份?绝不是左翼历史学家(比如霍布斯鲍姆/本尼迪克特)和美国人喜欢宣传的一种“国家公民身份”,恰好相反,民族身份是什么?民族身份恰好是不依赖于国家公民身份存在的人的族群归属。国家公民身份(也就是靠国家给予的特权。人造的“贵族”)可以一定时间内压倒民族身份,但一旦国家完蛋,民族身份就会露出来。你看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都是先有民族,才有国家(意大利这一点最显著)。先有了民族统一运动,然后原有的王朝国家才响应统一号召开始扩张。今天再热衷于“造史”“解构”的历史学家,也不敢说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是普鲁士阴谋,或者马志尼是萨丁傀儡,民族主义是两个王朝扩张的阴谋论吧?
我个人认为,衡量一个民族,可以用三个纬度去衡量。1,语言。2,样貌。3,历史记忆。民族绝大多数成员都是靠血亲关系传承的。这三者只要一致,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民族之内的通婚,就足以防止诞生一个不同于原有民族的共同体。所谓历史记忆,就是一个家族对“谁是我祖先,谁是我自己人”的认同。
具体到“如果蒙元长期统治,汉民族会不会南北分化”,我们可以分析两个问题就行了,1,汉人历史记忆有没有变化。因为样貌基本上不会有变化,语言南北都存在胡化现象,但依托于汉字也不会分化到不可交流的程度。2,有没有可能让南北两地汉人人口长期隔离。
先说历史记忆。汉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四书五经/24史高度相关,汉民族的世俗典籍由儒生传承,汉民族也有自己的本土宗教道教(民间道教的作用被极大的低估了)。这就形成了双重的保险。南北汉民族如果要分化,除非北方在世俗上儒家知识分子的土壤总崩溃,宗教上出现大规模改宗伊斯兰教/景教,才有可能发生南北隔离的情况(类似于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分道扬镳)。
蒙古人统治是较为松散的,蒙古人对同化汉人缺乏兴趣,不如同满清那样以同化汉民族为目标。除非在一个极端情况,就是蒙元改宗伊斯兰教,并首先取得了对蒙古内部佛教信仰的全面胜利,然后和印度的奥朗则布一样疯狂推行宗教迫害,否则我不相信这个可能发生。
就算这个情况发生,要知道,纵使蒙元统治时期汉人社会结构已经接近崩溃,汉人在北方仍然保持了一定量的人口。印度被中亚穆斯林轮番冲击,大批中亚穆斯林蛮族大量迁入的情况下,印度教徒仍然是多数。
第二点就是人口分布问题。考虑到明朝在努力弥补南北差距的情况下,南北人口仍然极度不平衡,南多北少,同时南方区位仍然优越于北方。可以预料到,如果蒙元长期控制北方,南方是一个或者数个汉人政权统治,南方汉人将掌握对北方的绝对人口优势。一个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关中,河南,山东(即广义的“中原)这些地方将随着汉人政权的北伐逐步发生汉人人口的倒灌回流,当地的“蛮化汉人”将和云南的南诏人一样逐步被汉民族大潮吞没。因为从区位角度来说,云南地形崎岖不利于移民(虽然如此,明朝对云南开发移民仍然做的很好),中原到时候作为战争前线逐步前推,当地的原有汉族(或汉人后裔)会消灭,南撤或被北上的汉人吸收。
因为说到底,无险可守的中原地区就是汉人和蛮族战斗的战场。在这种剧烈变动的环境中形不成稳定的家族传承,只能选一边站。意大利的西西里地区,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南部这个情况都非常明显。越是民族斗争激烈的地方,越不存在新民族诞生的可能。野蛮的“胡化汉人”出现的前提是当地始终控制在“胡化汉人”手中,如果反复拉锯甚至当地已经落入胡人手中,那当地汉人就是纳税的编户齐民。如果中原汉人都不可能和所谓唐朝时候“河北人”那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或者国族认同,那么“边疆汉人”更不足以形成一个稳定传承,人数足够多的群体。他们只会彻底胡化,或者被再汉化。
如果没有明朝的话,到17世纪末,汉人可能会面临一个这样的情况。汉人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大部/河北大部几乎绝种,对云南和贵州的开拓不会开始,中原变成了人烟稀少的战区,南方人口占汉人总人口9成。汉人也许自己分裂成了江南/岭南/荆楚/西南等多个地方政权打来打去。但汉民族倒是不会分裂。相反,随着燧发枪的普及和启蒙时代的到来,空前的,本土化的汉民族主义将扫荡全国,一场民族革命和民族统一运动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