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事情,人类命运共同体嘛,全世界几十亿人,99.999999%还是要世世代代活在这颗小破球上,咱们都不是马斯克,没本事死在火星上。

所以,咱们还是得把地球上阳间的事情先搞好,让大部分人有日子可过……有关真正的环保、真正的碳中和……这件事,其实只有中国有意愿、有能力去做。世界各大国,也只有中国人真的把承诺当回事。

长期来看,美国人根本不准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人家高能耗几百年了,大排量汽车开着,空调常年不关,草坪上天天洒水,食物随便扔……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改不了的。

欧洲环保主义者虽然多,但都是在说一些幼稚的屁话,弄一些怪力乱神的阴间东西,造一些狗屁倒灶的“环保偶像”,实际上并没有做出多少成果,也没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浪漫的法国人倒是有实践,他们的实践是一些人夏天不开空调,结果热死了好多老年人……

物质的问题,终究是要靠物质本身去解决,有时候,摧毁环境的并不是工业、科技太发达,而是因为工业、科技不够发达。

你要恢复植被,减少碳排放,减少水污染,那还得靠工业化、高科技的手段,得靠高执行力,高组织度……靠通灵降神是没用用的。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把我的碳排放指标计算在坦桑尼亚,算是我为同胞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我人微言轻,左右不了白人眼里中国人算不算人,配不配享有人的生活这个问题。但至少我自己要做个人。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汽车是碳排放的大户。

根据这个承诺你就可以想到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了,我认为这几年中国发展最好的可能就是电动汽车产业,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实让我思考很多东西,包括产业政策的问题,补贴的问题,骗补的问题等等,之前我说过一些比较激进的话,比如说要在明知道有骗补的前提下,对某些产业进行补贴,原因就是来自于此。

Securing America’s Future Energy是美国的一个能源安全的组织,这是他们的呼吁


根据他们的数据,中国控制着电动汽车的电池制造能力的近70%,而北美则不到10%。这种广泛的控制包括:

  1. 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全球70%的锂供应,61%的阴极和83%的阳极用于电池。
  2. 拥有美国武器系统和电动汽车所需稀土供应的80%,并控制该供应的加工过程。
  3. 中国生产约75%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是电动汽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到2020年,全球或正在建设的142个锂离子电池超级工厂中有107个位于或将位于中国。美国仅计划9个。
  5.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动汽车累计销量是其两倍以上。全球425,000辆电动公交车中有421,000辆在中国道路上行驶。

有鉴于此,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计划,包括

税收抵免政策

建立不受中国控制的矿产供应链

推动下一代的运输技术

对反托拉斯法进行一定的豁免。

去年的时候我就谈到为什么我支持电动汽车,是因为它绝对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绝对高度,控制了从采矿到最后出车的一整套流程,整个流程上的任何产业都有中国公司的介入。

北美前段时间的新能源汽车是炒作的重中之重,特斯拉市值可以买2个丰田,尼古拉电动卡车公司在一辆电动卡车都没有造的前提下,市值最高的时候能达到340亿美元。

结果现在发现,这是一个北美版的贾跃亭。无法自动驾驶,电池靠外包,

电池,是不管任何电动汽车的核心,世界有十大电池厂,全部在东亚,其中七家在中国。

对于中国能源的转型,我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没有包袱。

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气,需要进口。

我们对于能源安全的问题非常忧心。

能源转型对于我们来说,不像北美那边走三步退两步,北美有庞大的能源可以开采,我们没有,我们必须转型,在政策方面反而没有美国那么多顾虑。

欧洲绿党日益猖獗,从能源方面说,倒是好事。


user avatar   wang-hong-hao-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以为中国在节能减排这个领域属于钻空子的国家。

后来慢慢觉得,中国还是挺想积蓄力量,做点实事的。

我以前在汽车行业工作过,我发现事情正在起变化。有一个新诞生的汽车品牌叫极星,它是吉利与沃尔沃合资的品牌。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人家对行业趋势看得很准的。极星品牌就是为下个时代准备的产品。极星是电动车品牌,吉利不是为了搞电动车而创造极星,而是为了环保而创造极星。

我和极星Polestar品牌CEO Thomas Ingenlath在北京车展之前聊了1个小时。

他说电动汽车是实现绿色出行的一个起点,但它并不是一个终点。这么说的意思是,在某些阶段电动车并不比燃油车更环保。

Thomas Ingenlath说极星对自己的产品做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跟踪。极星2下线时,总共产生碳排放量为26吨。由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生产,极星2在制造阶段的碳排放略高于等效燃油车。实际上这也是电动车行业目前的现状,即电动车在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并不比同级别燃油车低,我们要保持真诚,直面这个问题,并着力于继续降低生产阶段碳排放。在使用阶段,只要使用绿色能源对其充电,那么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微乎其微的。在行驶了5万公里之后,燃油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超过了电动车。

Thomas Ingenlath说:极星希望把所有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包括所有材料是否是天然材料,是否是可循环的?同时,在行业内我们希望这些信息也是公开透明的,目前,仍没有一个公开且规范的标准。我们希望去倡导在行业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会对车辆从材料生产和加工、电池组、生产和物流、使用阶段、产品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精密地测算。

Thomas Ingenlath最近希望车企对碳排放透明化的发言引起了很多西方媒体的响应。

发起碳排放跟踪的企业不是德国的、不是美国的,而是中国的!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打“环保牌”真的奏效了。



资本闻着味就来了,打着这个旗号割韭菜,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企业被“拉闸限电”,而某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就可以“骗补”、“圈钱”、“割韭菜”了。

已经开始: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味着什么?

我觉乎着,别看现在猪肉30元一斤你觉得贵。再过30年,怕都都得吃大豆做的“人造肉”了。

还有,该享受暖气的好好享受,未来怕是要得硬抗才行。


user avatar   guan-cha-zhe-wang-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媒对此评价道:“这是多年来最重要气候承诺”,“与美国对比鲜明”

路透社9月24日援引多家气候研究机构称,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的承诺,是多年来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承诺,2017年美国还退出了《巴黎协定》。

德国新气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创始人尼古拉斯·霍恩(Niklas Höhne)当地时间9月23日对路透社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的承诺,是“过去5年中全球气候政策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声明”。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气候与能源主管泽克·豪斯达夫(Zeke Hausfather)更加乐观:“就排放量和未来变暖的实际影响而言,中国的承诺是过去十年里最大的气候新闻。”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在福建省建造的海上风力发电机 长江三峡集团图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协定》中提出目标,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间,全球达到碳中和。同时,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AT)对路透社表示,根据《巴黎协定》,共有近200个国家在协定中承诺减少碳排放,但这些承诺仍将导致全球气温到2100年为止升高2.7摄氏度。

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升高的幅度将缩减0.2至0.3摄氏度,达到2.4摄氏度。因此,中国的承诺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也提到,要达到《巴黎协定》中1.5摄氏度的升温幅度,不仅需要中国的努力,还需要美国和欧盟方面的行动。目前,欧盟已承诺到2050年将它所有温室气体的净排放量降至零,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设定一个更具野心的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相较而言,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承诺,2017年美国还退出了《巴黎协定》。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也在报道中国提出气候承诺的报道中写道: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赞赏,与特朗普对这一协定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提出承诺,各方积极评价

欧盟多位官员对中国提出的承诺给予了积极评价。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9月23日在推特上表示:“我欢迎中国在2060年前控制排放,并实现碳中和的雄心。这是我们在《巴黎协定》下,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我们将与中国合作实现这一目标,但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德莱恩推特截图

长期关注气候问题的欧洲议会议员弗兰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在推特上说,他欢迎中国设定日期,在206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顶峰,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每个国家采取果断行动,控制温度,应对气候变化,让我们的星球适合居住。”

蒂默曼斯推特截图

英国气候峰会特使约翰·莫顿表示,中国的承诺可以帮助世界避免“灾难般的气候变化”。他同时呼吁全球其他国家跟随中国的脚步,减少碳排放。

美国前气候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认为,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的发言是一个“重要的大新闻”,这个时间点离2050年越近越好。总体来说,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

“这个倡议可能改变全局。”9月2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总监曼努埃尔普尔加比达尔(Manuel Pulgar-Vidal)高度赞赏中国的倡议,认为“在全球减排面临鸿沟、气候治理面临赤字的关键时刻,中国宣布的新目标传达出非常重要的积极信号,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国际领导力。中国的行动将给全球各国、尤其是各主要排放大国施加影响力,推动各国采取更果断勇敢的行动。”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认为,目前我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摄氏度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至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此外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不过,对于中国作出的承诺,不少机构和专家都对具体举措提出了疑问。汇丰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分析师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的声明“令人惊讶但可喜”,但对于未来40年内的具体举措,目前“还没有细节”。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约28%。彭博社也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开采和燃烧的煤炭占世界的一半,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

咨询机构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 & Co.)分析师尼尔·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中国正在考虑的事情前所未有......能源组合种类越多,转型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全球知名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Gavin Thompson)称,“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了。

“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和协调已经被证明在达成经济目标上十分有效。就像中国在过去40年里的经济转型一样,中国在未来40年也能进行成功的排放转型。”

汤普森指出,中国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计划,很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他预测,中国未来对增加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存储技术上的投资几乎肯定将成为重点。

中国一直在行动

9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问题时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化学品等领域国际环境条约义务,取得显著成效。

汪文斌介绍,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额完成2030年森林碳汇目标。中国通过切实行动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持续作出积极贡献。

2016年11月,中国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从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方案》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去年11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显示,经初步核算,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这个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他还表示,“十四五”期间,继续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稳妥地支持和鼓励部分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落实方案。继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作为一个指标。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 @刘镇锐 的回答是很有道理,至少是在理想情况下很有道理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好好讨论决策问题,就要明确不同的决策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然后分开谈它们的代价。而很明显,就算禁止器官交易,由于这一需求客观存在,器官买卖黑市本身也必定存在,并且规模不小。

而另一种层面上,那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也确实会面临死亡威胁……

所以禁止器官交易的代价其实也是很大的——其实倒不如说,禁止任何资源流动的代价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对这种东西的态度和“健康码常态化,大数据医疗”的态度基本没区别。把一些平常不被当作资源的东西划定为资源肯定会留下一大把作恶的空间,但这不是断定这种交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的理由……

放到一百年前,现代金融市场里种种衍生品的交易会留下的作恶空间也会大到难以想象。但做好了制度建设之后,这种存在内秉弊端的东西也同样可以被判定为利大于弊。

至于刘的回答本身,我可以从中看出来唯一的问题是,强制假设对社会规范的盲目信仰不存在可能有些强到脱离现实了……或者说,把那些“宗教化”的因素拿开之后,会带来的改变恐怕会导致一些很基础的理论分析视角不再可用(比如韦伯的理论很可能直接就废了),所以在这样的假设下讨论问题可能会很有误导性……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到底该怎么穿衣服。这不是知乎网友敲键盘来决定,而需要根据“大家的整体氛围”。

就像是海边大家都不会觉得比基尼有啥害羞的,但你要是在割包皮的男科医院里穿就大为不同了。

所以,如果题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穿得比较正式,那么跟着效仿是一种基本的“职场认知”。否则你只会被认为过于另类,引发很多不必要的猜测。

当然我也没资格说题主,前几天参加一个面试,由于事先听说面试无非就聊聊自己的过往经历很轻松,所以我也穿大裤衩过去了。

进了面试现场才发现——人家都是正装。而且面试完全走的是公务员面试风格,一排考官盯着我。

那种如坐针毡的尴尬,我怕是一辈子忘不了。




        

相关话题

  英法为什么能成为五常之一? 
  中国的 M2 多于美国的 M2。为什么中国的 GDP 却比不过美国?为什么中国的工资却比不过美国? 
  如果土耳其是中国的一个省,大概是什么水平? 
  苏联教会了中国什么? 
  香港前特首梁振英表示「由 1200 名选委选特首并非一成不变,也可协商产生」,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华北地区为什么会如此缺水,是倒霉碰上了,还是人为的? 
  我在非洲买块地捐给中国,中国是不是就跨亚非两大洲了? 
  中国古典美女应该长什么样子? 
  16岁美籍滑雪选手谷爱凌归化,国籍上如何操作? 
  “中国”这个名称还会存在多久? 

前一个讨论
现在应届毕业生除了大厂、国企、公务员,还有哪些新的职业方向选择?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张无忌给女的输内力要脱衣服,男的不用?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