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斯岩是殖民者的称呼,现在拨乱反正,改回了原名乌鲁鲁岩/Uluru (就像亚瑟港改回原名旅顺)。乌鲁鲁-卡塔丘塔是澳洲土著的圣山,是联合国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虽然岩石和山体的区分没有严格定义,但黄山、庐山确实不是一整块岩石,能明显分辨出破裂的岩体。
中国南方很多花岗岩山体也是差不多,因为风化或构造作用发生破碎,从外观就能明显看出不是“一块“岩石,而是很多块。
而乌鲁鲁露出地表的部分是真的光溜溜的一整块,就像一块放大的鹅卵石。
乌鲁鲁是一道沉积岩地层的顶端的完整露头,跟周围岩体有截然的分界。
乌鲁鲁的地质结构是独立的一块沉积岩露头[1]
附近的地表地质结构, 乌鲁鲁位于Yulara 南南东(东3.3km, 南10.4 km)
大比例尺地表地质
重力异常, 乌鲁鲁位于Yulara 南南东(东3.3km, 南10.4 km)。重力的急剧变化标志了澳洲板块中部的一系列逆冲断层。蓝色为重力偏弱,红色为偏强。
地磁。地磁提示了这一带的沉积岩分布,蓝色为地磁偏弱,红色为偏强。Yulara东南一道低地磁信号提示了一道褶皱的沉积岩层。
图例
附近的南北向地质剖面[2][3],乌鲁鲁就处于Amadeus盆地西南边缘。
根据地震波信息推测的的地质剖面,位置较乌鲁鲁偏东[4]。
区域的大体构造
盆地南部的局部剖面
总结起来,乌鲁鲁的大致形成过程:
在5-5.5亿年前的寒武纪,乌鲁鲁以南的低矮山脉Petermann Ranges曾经是一列高山,可能像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一样高,奔流而下的河流堆积起了2.5km厚的冲积扇,渐渐形成沉积岩。
沧海桑田,在4亿-3亿年前的Alice springs造山运动使断层进一步错位,地层进一步褶皱,立起接近90度的冲积扇沉积岩层露头形成了乌鲁鲁,附近倾斜15-20度的沉积岩层形成了卡塔丘塔巨石阵,两者中间的峡谷渐渐被沉积物填满[5]。乌鲁鲁和卡塔丘塔这一系列岩层在地下可能延伸6km,但乌鲁鲁跟卡塔丘塔到底是不是同一块岩体还有争议。
这么大一块沉积岩保持完整状态,可能是因为澳洲大陆最近3亿年十分稳定,没有经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种十分强烈的地质作用,地层相对完整,不致破碎。乌鲁鲁本身质地比较均匀,风化差异不大,没有产生大的破裂,而且乌鲁鲁现在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不大,保持出露地表的岩体不风化破碎。
当然,整块的巨岩别处还有很多,只是乌鲁鲁地处荒漠之中,周围植被低矮,岩体颜色暗红,寸草不生,体量巨大,鹤立鸡群,蔚为壮观,因此为世人所熟知。
乌鲁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沉积岩,其他巨石大多是花岗岩。
其他一些巨石
尼日利亚阿布贾的祖玛岩(Zuma)
美国亚特兰大的石山 (Stone Mountain), 没错,美帝人民起名就这么没文化
毛里塔尼亚Ben Amera
开个玩笑,澳大利亚真不愧是矿业立国,这荒漠无人区里的一块石头能找出一大堆地质资料。相比之下同样在荒漠中的Ben Amera就是三无,只能找到一些游客的照片,没有成分信息,没有地质资料,没有网站和相关说明。wikipedia只有简单几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