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三联生活周刊》刊载的《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一文?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刷绩点说白了主要是为了出国,至少计算机行业找工作不怎么看这个。

这不懂王就来给广大中国大学生减负了嘛,反正刷再高也出不去,不如躺平,没事干刷刷leetcode也是极好的。


user avatar   youkaic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后续进展更新:

2021年1月10日:为同学们推出【寒假充电计划】


================ 原回答 ==================

我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零字班辅导员,正在零字班推动”去内卷“氛围。我想谈一谈三联周刊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内卷问题。

肇始:不卷的自我介绍

9月1号,我拿到新生名单。在我把微信群拉起来之后,由于同学们还没有见过面,群里非常冷清,没有人说话。为此,我打算让大家作自我介绍,想办法让大家熟悉起来。

第一个方案是:每个人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自我介绍,字数最多的同学获得B站一个月大会员一份。

大家纷纷对这个方案表示不爽,认为不应该这样鼓励内卷。(其实我就是故意制造这么一个噱头,让大家乐一乐,没想到适得其反。)我赶紧改进了一下自我介绍的方案:每个人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自我介绍,所有人完成自我介绍之后,根据第二天北京的PM2.5指数进行抽奖,抽出一位同学获得B站一个月大会员一份。

这个活动持续了一整天,大家玩得很开心,自我介绍的精彩程度远远超过线下见面时的那种尴尬自我介绍(每人不到一分钟,介绍完了就被忘了)。最后的平均自我介绍长度约为250字,远远超过要求的100字。

形式上的变化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两位同学几乎同时发出自我介绍:

从这次自我介绍活动中,我了解到零字班同学们对于内卷的厌恶,我心中开始谋划,如何在这一届学生中促成”去内卷“的氛围?

9月9日,学院第一次新生班会上,在院士、院长、书记在场的情况下,我明确地提出了建设软院大家庭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指出,软件学院不内卷。很多同学记住了我说的话,并且在后续的班徽和班级口号设计中体现”软院不卷“的内涵。我很欣慰,大家都很认同”去内卷“的方向;但是我也感到不安,彼时,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做才能达到”去内卷“的效果

领悟:内卷的准确定义

软件学院的辅导员恪守着一条古老的规定:我们会单独请每一位同学在清华周边任何一家饭店吃饭约谈一次。辅导员保证至少约每个人一次,每个人主动来约辅导员吃饭则次数不限。以上约饭,均为辅导员买单。十几天来,已经有近十位同学主动找我约饭,清华给的辅导员补助,大部分都被我和同学们吃进肚子里了。

这几位约饭的同学各有特点,也各有故事。有的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有的则聊到最后嚎啕大哭;有的担心小镇做题家在清华会没有地位,有的已经打算勤学苦读一定要把室友比下去……

开导/鼓励他们,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我不能保证他们会得到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远离所谓”清华里的智商碾压“。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好你自己“。

为什么要做好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很空洞,只有真切地经历过清华生活的人,才能明白它的可贵。一位同学下课后走进我的寝室倾诉某一门课太难,他前脚离开我的寝室,后一位到我寝室来交表的同学开心地对我说这门课挺有意思的。

那,怎样是没有做好自己呢?

短短几天内经历了多次密集长时间聊天之后,我领悟了这样一条道理:没有做好自己,就是内卷,就是使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相关,并因此产生了恶性竞争和无意义的付出

假如所有同学把本学期的目标定为”成绩排名在年级前30%“,这就不是一个合适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对排名的要求,排名不仅与自己的努力相关,还和他人的努力相关,所以没有做到”做好自己“的要求。这样的目标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如果某位同学悬梁刺股刻苦学习一学期,最后的成绩排名在40%,支撑着他前进的动力就会在排名出炉的瞬间化为灰烬,他将面临巨大的自我认同危机。不排除有些实力很强的同学能够实现诸如”排名前30%“的目标,但是全国每年把三千多名优秀学生交到我们手里,我们的职责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健康成长,如果只培养了其中的30%,那我们是罪人。

那么怎样的目标是合适的目标?我认为,合适的目标,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状态来制订的,与他人的表现无关。例如,软件学院的新生中,很多同学没有编程基础。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合适的目标可以是”在学期结束时能够编写一个有趣的程序“。再比如,有编程基础的参加过信息学竞赛的同学们,往往在数学物理课程中表现得不如意。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合适的目标可以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微积分、线性代数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解决课本和习题集里的常见问题“。当目标与他人解耦,并且时常能够得到积极的正反馈(又学会了一个api的用法,又懂得了一种积分技巧……),大家就能以愉悦的心情,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纠偏:努力≠内卷

在”内卷“成为热词之时,它也正在被滥用。有人抱怨说,他在寝室背英语,就会被室友称为”卷“。这样的风气极其不好,它几乎把努力和内卷划上了等号。然而,去内卷≠躺平佛系,也就是说,努力≠内卷。我认为,如果能避免和别人横向比较,注重和自己的过去纵向比较,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赞扬的。诚然,外人无法轻易区分一个人的努力是不是为了和别人对比,但是当事人心里是清楚的,而且这也会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极大影响。

去年特奖答辩时,李蕉老师问我有什么不同于其他答辩人的特点。这个问题我是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我脱口而出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其他人有什么特点,我只是埋头向前,不会去和别人比较。来到清华,重要的是大家毕业以后相比于入学时的收获(变化量 ),而不是相比于同辈们的排名

(下面把非公开的答辩视频片段拿出来作为证明)

现实:社会里就是有排名和比较

关于这一点,我有几句珍藏了很久的话,想分享给大家:

  1. 来到清华,大家都很优秀
  2. 再优秀的人聚在一起,用一种排名去衡量,也只有10%是优秀(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不超过10%)
  3. 如果我们有十种排名,那就可以有65%的人获得优秀( )
  4. 最后社会可能采取其中的一种主流排名,但是那又如何,你心里清楚,你有你的芬芳

万物盛开,各自高贵。

写在最后:

辅导员生活非常忙碌,博士生科研也非常忙碌。我都一个多月没有知乎动态了,为什么还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写这样一篇回答?

零字班一位同学,和我聊天时说,当我申请添加他的微信时,他看到我的朋友圈背景(就是我的知乎首页背景图),兴奋地说不出话,以为是梦还没醒来。他在高中时就关注了我的知乎账号,我的一些知乎回答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高中生活,没想到这么遥远的人突然就来到了身边,成为了他的辅导员。这位同学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想到我写的回答可能会对某些人有帮助,我也就因此没有放弃这个知乎账号。

最后,欢迎大家一起来见证,”去内卷“的软件学院零字班,四年之后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后续更新

跟同学们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的一些困惑来自高中对大学生活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无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的改变。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相关问题,欢迎点击下方卡片找我咨询。


user avatar   yuting-che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就是内卷,这种内卷的现象不仅仅在顶尖大学生中间,也在其他不那么顶尖的大学,以及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存在着。

原因除了上升渠道狭窄,价值观单一以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高校在宣传自己大学和专业的时候,经常宣传各种成功的校友,尤其是近几年毕业的校友,于是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的学长学姐们的成功轨迹,就如同文中那个想读博士的李华。有N个李华在mimic,当mimic成功的人很多,那么申请到好的学校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其实人家学校的录取率一直都不变。

但是这些模仿自己学长学姐们的低年级大学生们,有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的却是被成功的校友的光环所迷惑,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那条路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所以at the end就会有一些学生对生活,对前途很迷茫。有的卷不过别人的就会很失落。然而,卷不过别人并非是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strength。比如说,当你听说你的某个学长说他大一就开始实习,而且很高大上的亚子,balabala,然而谁晓得他的实习是自己凭实力找到的还是家里人通过关系找到的呢?毕竟才大一不是么。

这也涉及内卷另一方面,家里有关系的人无形中又给内卷增加了一丝难度,变得更卷。这不仅仅是拼个人,也是拼家庭。我10年前上大学,很想找银行的实习,结果没有一家要的。所有的银行来招实习生,都会问家里做什么的,有多少存款。大三的时候,group coursework组里的父母是浙江银监会的,于是直接安排进某大银行实习。那家银行我很想去但是不要我。后来毕业的时候,听说某外资大银行国内实习一个职位50w,你就说卷不卷吧。10年前哦~

淡化绩点的作用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不是万能的。比如说上面讲的这种情况,银行的实习确实不太看重绩点,本来对于银行的工作,GPA 3.7和3.8的人工作能力不会有明显差异,那么这时候当然就是看谁更有关系,谁后台更硬。(不是说所有去银行工作实习的人都是靠家里关系进去的,若有冒犯,见谅)。

所以这种事真的无解,内卷是无处不在的。只能结合自身情况和自己的家庭情况选择一个不那么难,或者对于自己来说,不那么卷的路。


user avatar   lin-wei-p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焦虑产生共鸣并不能解决焦虑,只能在加深焦虑的同时平添迷茫。


这类贩卖焦虑的文章,一般都是这种思路——

1、选一个部分真实的客观事实切入,比如文中提到的绩点越来越卷的事实。

为什么说是部分真实呢?这个问题存在不存在?确实存在。

然而,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人要面临的焦虑和压力,脱离时代的对比毫无意义。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确实不卷,然而,且不论入学难度的差别,单说毕业分配这一项,听起来是很爽,然而,相当一部分人是无法掌控被分配到哪里的命运的。有人大学再优秀也免不了被分配回原籍的结局;有人因为有特殊关系或者户籍原因或者单纯就是因为幸运就能分配到很好的单位。他们为什么绩点不卷?努力不能改变命运,自然就躺平了。

现在找工作,尤其是涉公的工作,虽然“走后门”、“托关系”这种现象无法完全杜绝和避免,但至少是大众眼中“错误的”、“摆不上台面的”。很多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曾经是我国的明文制度——不是潜规则,这就是国务院下发的明文规定和办法。你在羡慕他们大学不卷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享受了多少那个年代无法享受的红利?跟他们面临的时代相比,绩点焦虑算个什么值得焦虑的事儿?

这代年轻人确实不容易,但认真分析,没有哪一代人是容易的。而这类文章最擅长的就是,刻意把一个时代的焦虑渲染成独一无二的,仿佛大学生的焦虑和迷茫,是从自己入学才有的,仿佛自己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惨的一届。

2、选取部分优秀且极端的焦虑群像代表,进一步加深读者认同。

首先,绩点焦虑在每个学校都存在,如何能让全社会大学生都产生共鸣呢?自然是选取最优秀的那批。

清北学生看到了这篇文章,“卧槽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然后开始焦虑。

普通学生看到了这篇文章,“连top2的学生都如此焦虑,我还有出路吗”,然后更加焦虑。

为什么说是群像代表呢?这篇文章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一看就知道哪个院系。恕我直言,该院系已经算是出路最广、绩点靠后的同学选择最多、结局最好的一个专业了。有一些焦虑真的就是自己作出来的。

在这个专业,其实最容易存在的是“交叉焦虑”,就是文中提到的,打算做学术的看到打算工作的大一开始实习,自己焦虑了(可你一个打算做学术的,实习有毛线用);打算保研的看到打算出国的那么早开始刷英语,自己焦虑了(当然保研的话有英语成绩更好,但真的没必要);打算出国的看到打算走学工的各种叱咤学工圈,开始焦虑了……

把本没什么竞争交集的几个方向的交叉焦虑拿出来,去引诱还没想好方向的同学陷入“为什么别人样样都行自己哪里都比不上”,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就好比,文理分科的高中,你一文科生,管他理科班出了多少个理综满分干嘛,好好背自己的政史地不香吗?

每个学科、每个专业、每个道路,侧重点和要要努力的方向都不一样,你把大家所有人面临的不同焦虑都集中在一个典型的、被刻意挖掘出来的略带虚构和夸张的个体身上,试图让所有专业、所有层级的读者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共鸣,自然这个人就既要焦虑学术,又要焦虑实习,还要焦虑社团学工。

很多低年级本科生会在这种刻意贩卖焦虑的文章中本末倒置,你要做的不是跟着这种带节奏的文章一起焦虑,而是认真做出自己的选择,避免这种交叉焦虑。

3、给出一些没什么卵用的“突围者”经历和解决办法。

我就很疑惑,延毕两次,六年本科毕业,这特么叫突围成功?这个经历对几个本科生有参考意义?

大哥,你这才是本末倒置好不好?

为什么本科生会焦虑?不是因为大学教育太功利化、太市场化,正好相反,是因为大学教育太脱离工作、脱离市场,让大部分同学产生“我按部就班学习就不会找到工作”的焦虑和迷茫好不好?大家可以去看,CDC就业指导做得越好的学校,学生越不焦虑;越脱离工作和实践的专业,焦虑越严重。


如何解决焦虑?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再次推荐 @水云小鸽 的一系列访谈。把我之前在想法里的话再粘贴过来——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经常也有这样的好奇,“考入清北的那些不够优秀的普通人都去哪里了?”
其实有关清北学生的内容,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依旧是很厉害的那部分佼佼者,说来也扎心,普通的清北学生,大概唯一一次“上新闻”,就是高考完的“喜报”和推送了。然而,正因为他们优秀,却没那么优秀,他们的选择、思考和挣扎往往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也更能代表这个园子里的大部分人。
很久之前就想给大家推荐 @水云小鸽 的这一系列文章了,他选取的这部分人,真的有点北大学生群像的感觉。毕竟,到了大学发现自己是弱鸡、进了劝退专业还学不好怎么办、保研不知道能不能保上怎么办、出国不知道能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普普通通的背景该怎么找工作……这些焦虑、挣扎,才是大部分人的现状。
其实选择来选择去,最后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的结果好像也没差到哪里去。所以,我想在这个大部分人都焦虑的环境里,大概这些人的故事,才是更值得看一看的。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够正视焦虑,能够明白对于我们这代人,焦虑的本质在于迷茫,解决焦虑的核心在于选择。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论是工作、读研还是出国留学,总需要一个标准来筛选人。

工作面试,就是筛选的一种,很多大公司甚至都有好几轮面试,而这些面试都需要成本。这些成本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不断的发现候选人的信息,来增加自己筛选的精确度。

而不幸的是,绩点是一个验证成本特别低——低到没有成本,因为学校开具的官方成绩单上一目了然。而很多时候,绩点还真的是比较有效的筛选方法。

博士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也有筛选,就按照所有的课程和论文的成绩加权排名,前十名给奖学金。我当时心想:「中国一般在这种时候还会说两句诸如研究能力不等于做题能力之类的场面话, 为什么法国人如此直接?」结果负责博士考核的教授就像知道我们在想这件事似的,接下来就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做?因为虽然有个别例外,但是大体上成绩越好,研究做的也越好。」

这就没办法了,本来就是要挑「优秀」的人,现在有一个成本很低的信号那就是绩点,绩点越高,优秀的概率越大——这里说什么「成绩高不一定能力高」是没有意义的,确实有人成绩普通然后做出了偌大的事业,但是概率面前,个案是无谓的——即便是管理者自己学历或者成绩一般,但是有条件还是希望能招成绩更好的、学历更好的。

或者这么说,绩点就是一个不完美的「能力」的信号,虽然会有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但是大体上依然是成正比例的。并且也很难找出其他的方法,能够在同样成本的情况下,更有效的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人才。那么不用绩点作为判断标准,那用什么呢?而既然绩点是标准,那么卷起来不是顺理成章的么?

其实不仅仅是绩点,其他验证成本比较低的信号,效果都不错,也都非常「内卷」。比如顶级公司的实习经历,大教授的助研名额……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能够给自己带来竞争优势的,自然就会卷。

在没有其他足够有含金量的、验证成本较低的信号被开发出来之前,在绩点考核下内卷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赛道就在那里,大家都可以去竞争。

真想要取消绩点考核其实很简单…… 学校拒绝公布任何成绩就可以了,所有人都只有「过」和「不过」两个状态。而社会的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比如公司依然会筛选人,教授身边也不能无限制的放助研,所以最后就只能通过各种其他更无效,误差更大的方式来选人——比如靠关系。

说「绩点制下有困境」是肯定的,但是没有绩点的话,人们真的愿意生活在一个靠关系和靠运气来决定资源分配的世界么?

归根结底,还是资源太稀缺,上升途径太单一造成高强度的激励造成的。如果保研与否,出国读书与否,条条大路通罗马,那绩点的激励就自然会弱化。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了,也就意味着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变少了或者没有必要了。如果是后者,那自然是大同世界;如果是前者,我们是否愿意生活在那样的世界?


user avatar   cui-jing-meng-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内卷背后的心理问题是焦虑;为了解决焦虑,高校能做的最容易的事情是——要让学生知道本专业后50%的人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高校内卷两个的可能原因: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前者当然很重要,但我主要想说一下后者。

而且,普通学校劝退专业的问题是社会问题,“Top学校Top专业”的学生也卷成那个德行,它总不会也让社会背锅吧。


那内卷背后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原文说的很明确了:焦虑。

而焦虑又是什么?

和抑郁对比一下,可能就明白一些了:

抑郁是对已知事件的负面评价,而焦虑是对未知事件的恐惧。


拿做实验举例子——

你做了10个实验,结果都不对劲,这时候你感觉到的是抑郁;

你马上要去做10个实验,你生怕它们都不对劲,这时候你感觉到的是焦虑。

其他引起焦虑的事件,也诸如此类。

——要做报告了,焦虑:你怕自己将会做不好;

——要考试了,焦虑:你怕自己将会考不好;

——你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不知道别人的成绩,焦虑:你怕自己可能会比大家考得都差。

总之,一个不确定的,可能危险的东西,才会让人焦虑


焦虑是有适应意义的:你不小心在非洲大草原里走丢了,这时候就得赶紧想辙,提高警惕。要是一点不着急原地睡觉,搞不好就让狮子给吃了。

因此,焦虑会让我们去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

但焦虑是一种很原始的机制,它不是理性的。一个东西让你感到焦虑,不代表它真的就有可能造成那么大的危险。


所以,应对过度焦虑,抽象上来看只有一个治根儿的方法:降低对未来不确定危险的估计。只有知道了可能的危险没有那么大,人们才能放心。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表面一时爽,实际上很可能不治本。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对最近清北的GPA算法改革运动。一个不好的算法确实会创造不必要的问题,但一个好的算法也解决不了算法以外的问题。单纯地思想倡导效果类似。


所以,回到问题,焦虑是怎么产生内卷的?

50%的人都想当前10%,80%的人都想当前50%,所以会内卷。

那为什么80%的人都想当50%呢?

因为他们都觉得当不了前50%就会很焦虑。

为什么他们当不了前50%就会很焦虑?

因为他们觉得当后50%会有潜在危险。

为什么他们觉得当后50%会有潜在危险?是因为他们入学之前就是那种当不了前50%会受不了的人吗?

emmm……至少我入学之前已经很明白我要去的是个什么学校了,而且为拿不了前50%做好了心理准备的……我猜……这样想的同学应该也不少?当然入学就想当Top2的Top2的可能也有……


可是我发现,进了大学之后,每个人告诉我的都是当前几名有多么多么好。

要是当了后几名,平均下来之后肯定没有前几名混得那么好。

但是他们到底……能混成啥样呢?


我们捋一下本科生得知专业出路的几大渠道啊。

招生咨询:我们专业最好的学生毕业之后去了xxx

经验交流:成绩科研或者社会活动做的比较好的学长学姐来给大家谈谈经验(这一点最近好像稍有改观但是仍然……这个可能涉及具体人 我就不放图了 那些乐意给大家分享经验的同学们都是很好的人)

咨询中介:X学长/学姐在20xxFall申请季横扫哈耶普麻offer!

就业中心数据:最好的学校和单位写在报告的去向示例里,然后把不那么好的都放进省略号


结果就是,我们的本科生大多数对专业前几名的毕业去向心中非常有数。可要是问大家排在专业后边的人毕业之后都去哪儿了,大家往往没有概念。

而且我试过,这路子信息非常难找。

但是真找到之后,它往往其实也还行。(跟你的街坊四邻一比的话。你家要是住北大教师公寓那当我没说。)


但是问题在于,一个东西要是可能没那么好,你又不知道它有多么不好,你就很容易害怕它真的非常非常不好。

于是焦虑就来了。


所以,各高校各院系,别再模糊地说“我们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很优秀”了

拿出数据和例子来,让大家看看你后50%的学生到底都在干什么吧

要是它其实没那么差,就别让大家自己吓唬自己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拼着命地当人上人——他们很多只是害怕自己可能混得太差罢了。




(当然要是你这个专业统计出来80%的学生都完全无法接受后50%的出路,那也还是早点告诉大家 趁早分了行李回高老庄的好→→)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得留点时间给女性照顾快不行的老伴呀……


user avatar   huang-tong-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 @刘镇锐 的回答是很有道理,至少是在理想情况下很有道理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好好讨论决策问题,就要明确不同的决策意味着什么样的社会,然后分开谈它们的代价。而很明显,就算禁止器官交易,由于这一需求客观存在,器官买卖黑市本身也必定存在,并且规模不小。

而另一种层面上,那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也确实会面临死亡威胁……

所以禁止器官交易的代价其实也是很大的——其实倒不如说,禁止任何资源流动的代价都是很大的。

所以我对这种东西的态度和“健康码常态化,大数据医疗”的态度基本没区别。把一些平常不被当作资源的东西划定为资源肯定会留下一大把作恶的空间,但这不是断定这种交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的理由……

放到一百年前,现代金融市场里种种衍生品的交易会留下的作恶空间也会大到难以想象。但做好了制度建设之后,这种存在内秉弊端的东西也同样可以被判定为利大于弊。

至于刘的回答本身,我可以从中看出来唯一的问题是,强制假设对社会规范的盲目信仰不存在可能有些强到脱离现实了……或者说,把那些“宗教化”的因素拿开之后,会带来的改变恐怕会导致一些很基础的理论分析视角不再可用(比如韦伯的理论很可能直接就废了),所以在这样的假设下讨论问题可能会很有误导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狭义的QSH state和Z2 topological insulator不是一回事。写在自旋表象【1】下,有一类时间反演对称的哈密顿量可以写作 ,上下Block之间几乎没有耦合。在零耦合极限 下,上下Block分别粒子数守恒,体系具有 对称性,此时可以推导出自旋分量可以有弹道输运也就是会有量子化的 ,类似整数霍尔效应弹道输运的霍尔电导,但是不同分量的自旋分别拥有不同的量子化电导,同时还预言了相关的spin filtering效应。这样的体系虽然bulk满足自旋守恒,但是边界上spin却和current的方向牢牢锁定。从拓扑不变量的角度可以简单的看作体系的陈数 ,但可以定义 。

然而这样的定义依赖额外的“不稳定”对称性【2】——自旋守恒,很显然,在晶体中不打破时间反演但是自旋不守恒的过程有很多,在考虑体系拓扑性质的时候随意的加入额外的对称性会导致预言出很多实验很难观察的现象。如果考虑 ,Kane-Mele, cond-mat/0506581 构造了一个模型,证明了在存在自旋翻转的Rashba SOC的情况下体系依然存在Helical edge state,由于体系打破了自旋守恒,此时这样的edge state无法再定义”自旋霍尔电导“和自旋陈数,代以Z2 拓扑数。由此可知,狭义的自旋霍尔效应只是在Z2拓扑数上进一步添加了自旋守恒的结果,还导致了看起来像新的”自旋拓扑数“。加入Inversion symmetry也可以有类似的”新拓扑数“和Z2对应,Wilson-loop characterization of inversion-symmetr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

这样的Z2 topological insulator似乎也开始被”广义的“称作Quantum spin hall insulator或者2D topological insulator,非常迷惑。要注意,和QSH state预言的整数化自旋量子霍尔电导、自旋filtering不同,这样的Z2 topological insulator是由边界上ballistic、disorder-immune的helical edge state在实验上表征的,我给这样的quasi-ballistic transport打上了"quantum spin hall"的引号。事实上,简单的分析transimission matrix就可以轻易的得到,其实这样的Z2 topological insualtor、这样的disorder-immune的边缘态只需要TR,受到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和U(1)对称性(荷守恒)即可topocondmat.org/w5_qshe

注意图中的引号

如上图,这样的quasi-ballistic transport也时常被认为是"QSH"信号,但是狭义的QSH其实需要更多的和spin polarized实验有关的信号。


【1】2D中一般必须是 ,在有衬底影响下我认为可以适当放宽到 表象,其中 可以适当偏离out-of-plane方向。

【2】十重分类的语境下,我把 这类依赖其他稳定的序(超导、磁性)的叫做“稳定”的对称性;晶体对称性等等叫做“不稳定”。


user avatar   jiang-rong-5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狭义的QSH state和Z2 topological insulator不是一回事。写在自旋表象【1】下,有一类时间反演对称的哈密顿量可以写作 ,上下Block之间几乎没有耦合。在零耦合极限 下,上下Block分别粒子数守恒,体系具有 对称性,此时可以推导出自旋分量可以有弹道输运也就是会有量子化的 ,类似整数霍尔效应弹道输运的霍尔电导,但是不同分量的自旋分别拥有不同的量子化电导,同时还预言了相关的spin filtering效应。这样的体系虽然bulk满足自旋守恒,但是边界上spin却和current的方向牢牢锁定。从拓扑不变量的角度可以简单的看作体系的陈数 ,但可以定义 。

然而这样的定义依赖额外的“不稳定”对称性【2】——自旋守恒,很显然,在晶体中不打破时间反演但是自旋不守恒的过程有很多,在考虑体系拓扑性质的时候随意的加入额外的对称性会导致预言出很多实验很难观察的现象。如果考虑 ,Kane-Mele, cond-mat/0506581 构造了一个模型,证明了在存在自旋翻转的Rashba SOC的情况下体系依然存在Helical edge state,由于体系打破了自旋守恒,此时这样的edge state无法再定义”自旋霍尔电导“和自旋陈数,代以Z2 拓扑数。由此可知,狭义的自旋霍尔效应只是在Z2拓扑数上进一步添加了自旋守恒的结果,还导致了看起来像新的”自旋拓扑数“。加入Inversion symmetry也可以有类似的”新拓扑数“和Z2对应,Wilson-loop characterization of inversion-symmetr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

这样的Z2 topological insulator似乎也开始被”广义的“称作Quantum spin hall insulator或者2D topological insulator,非常迷惑。要注意,和QSH state预言的整数化自旋量子霍尔电导、自旋filtering不同,这样的Z2 topological insulator是由边界上ballistic、disorder-immune的helical edge state在实验上表征的,我给这样的quasi-ballistic transport打上了"quantum spin hall"的引号。事实上,简单的分析transimission matrix就可以轻易的得到,其实这样的Z2 topological insualtor、这样的disorder-immune的边缘态只需要TR,受到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和U(1)对称性(荷守恒)即可topocondmat.org/w5_qshe

注意图中的引号

如上图,这样的quasi-ballistic transport也时常被认为是"QSH"信号,但是狭义的QSH其实需要更多的和spin polarized实验有关的信号。


【1】2D中一般必须是 ,在有衬底影响下我认为可以适当放宽到 表象,其中 可以适当偏离out-of-plane方向。

【2】十重分类的语境下,我把 这类依赖其他稳定的序(超导、磁性)的叫做“稳定”的对称性;晶体对称性等等叫做“不稳定”。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大学过的比高中还累? 
  为什么国内大学不推行单人宿舍? 
  如何看待广西 90 后夫妻生了 9 个娃身居山林一事?反映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有人平时学习很好,升学考试却总发挥不出平时水平? 
  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最后得到的是「我恨你妈妈」,我到底该怎么对待孩子? 
  名校保录取到底是不是真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什么? 
  如何评价老师当着所有人的面侮辱我的梦想,说「没有分数都是放屁」? 
  如何评价湖南湘潭大学? 
  女生十七岁要知道哪些事?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罗翔学术水平业务能力?
下一个讨论
哈工大被高教杯组委会禁止使用MATLAB,是否公平,且在报名时组委会毫无通知,安排是否合理?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