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盲人摸象。
这个问题和描述制造了很多假象。创造了不少看上去有理,实则完全没逻辑的“道理”。
成年的标准是18周岁。而一般结婚的年龄是23~30之间。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18周岁到结婚前的这个空档期。这个空档期的人口本身是巨大的。
各年龄段数据如下图:
仅仅20周岁到24周岁就有6800万人。
算上18、19周岁的,算上25周岁以上还没来得及结婚的或者想晚结婚的,算上离异的,算上丧偶的,算上各种原因没有领结婚证的。
7700万和9200万多吗?
增长了是因为上一波婴儿潮,在2021年正好满18周岁!
用这种数字能证明什么?
无脑提供焦虑。
有些媒体,真的是。。。。
谢邀。
这就很没有精神了。
前几天,一老哥A给我看她女儿参加某国际竞赛的成绩,而我一眼就被参赛者们的学校所震住了:
别的学校不敢说,鼎石是真实伤害了我身边另一位老哥B,以致他在折腾半年后,发出了“老子稀土搞得定,鼎石搞不定”的怒吼。
老哥A最喜欢说的一句名言,就是:
实在不行,让她读清华。
有些自己身上的差距,其实你是无所谓的。
有老哥爱买楼的,有老哥爱买直升机的,有老哥爱买女明星的,有老哥爱在一号曾用办公地对面盖总部的。
二十出头的时候,我还有点两股战战;如今三十了,心中波澜不惊,唯一纠结的是来的机票钱该找谁报。
你再有钱,我就是帮你打个杂。你的炫目夺神,与我何干?
眼馋了,回家steam启动海岛大亨、微软模拟飞行和play home呗。
但是看到下一代会面临的差距,谁都会慌。
问:你面前坐了一位年方三十年收三百万的金领,请问你一介菜鸡如何能给对方制造焦虑感?
答:问他孩子在哪读书。
过去,是圈层相对较高的人才慌,因为很多信息被小圈子垄断,大众根本无法想象下一代之间的壁垒有多深;
如今,互联网信息发达,只要你耳朵抓到了几个关键词,有心去百度上一搜,你都能搜出一堆令人咋舌的画面。
你明知道自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这些,但你也肯定再无法接受“生个孩子添双筷子”的理念。没有考公务员没有进事业编的多数人,已经是“家族的耻辱”;要想“洗刷耻辱”,不就得培养个好娃么。
大 东 亚 共 耻
这种对养育下一代的焦虑感,实际上是刺激独身群体壮大的核心原因。谈婚论嫁从来都不是拦路虎,民政局都不收领证工本费了。
四脚吞金兽才是层层恐惧。
虽说工业化必然会带来少子化、独居化和老龄化,但是我们这个进程,有点一路狂奔。
婚姻和育儿是肯定会降低生活标准的,在我们这个环境里尤其是。
这个“单身成年人人数”的指标,还比较偏娱乐化。90后人口比80后少1172万,00后人口比90后少近4700万;2019年新生儿数量1465万,而1970年是约2800万,1990年是约2600万。
这些数字就比较实在了。
照这个趋势下去,以后年轻人未必要入关,但是80后90后肯定得入关,而且是五六十岁的时候入。
咋入呢?把本国房子卖了,去年龄结构依然年轻化的东南亚国家养老。假如那时候机器人还没成熟,那国内不打骂你的护工,你很可能请不起。
我觉得现在可以走一波,芽庄还是清迈,来来来开个盘。
不扯淡了。
谁都知道国家补助可以拉一波结婚潮和生育率,但谁都知道国家不大可能往这块投入太多。
我们现在刺激结婚和生育的手段,基本上是动员口号,和一些偏惩罚性的手段。再不济的,就是倒逼河南山东人民生一波。
要不生娃奖房得了,肯定能刺激结婚和生育率、刺激人口平衡,甚至能促进男女平等。就是土地财政要大糟...
要人还是要钱,洋葱剥干净了,最后就是这个问题。
很多主流媒体刻意把生育率低美化成经济增长后的一个正面产物,
极力想把大量被迫单身的人群和欧美主动单身的社会文化强行套用,
不断鼓吹所谓单身经济,单身文化,以及曲解后的独立女性文化等等来进行消费。
本质上依然是在掩饰炒房合理化下,
大量财富转移造成高房价高租金后普通人面临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危机。
日本五分之一人口至死单身。
但日本的福利比我们好多了。
所以,我们可以挑战一下三分之一死亡单身。
夫妻一方限制另一方消费属于家暴
夫妻一方限制另一方消费属于家暴